座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68622发布日期:2019-09-13 20:32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座椅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安装于座椅的座椅加热器,主要涉及一种能够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座椅加热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主要应用于汽车的座椅的制暖方法,通常采用在座椅内安装座椅加热器而进行采暖的方法。但是,近年,作为进一步提高车厢内环境的舒适性的方法之一,要求添加座椅自身的制冷部件而实际应用了利用珀耳帖元件的制冷制暖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在制暖时自座椅表面吹出温暖的风,因此暖风的体感温度比暖风的实际温度低,无法获得充分的制暖效果。其结果,考虑一并使用以往的座椅加热器和使用珀耳帖元件的制冷或利用风扇的送风,作为为了实现该结构所必需的要素,要求提高座椅加热器的透气性。

为了具有这种透气性,开发了在网状构造的基材固定有发热丝的座椅加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75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透气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舒适性的座椅加热器。

本公开的座椅加热器能够安装于座椅,其中,所述座椅加热器包括发热丝、基材、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以及辅助发热丝。所述基材供所述发热丝配置且具有透气性,所述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用于防止所述发热丝的温度过度上升,所述辅助发热丝用于加热所述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并且,基材具有辅助加热器区域,在所述辅助加热器区域具有所述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的冷却减弱部。

本发明的座椅加热器能够在确保透气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加热器的座椅的剖视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座椅加热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座椅加热器的基材的另一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座椅加热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前,详细地说明以往的结构的问题。

近年,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开始普及。与其他汽车相比,这些汽车的发动机的余热减少,因此仅利用发动机的余热无法进行充分的车厢内制暖。因此,直接对落座的人员供暖的座椅加热器受到关注。关于这样的用于汽车的座椅加热器,要求进一步提高性能,特别是提高升温性能(提高输出)以能够应对发动机的余热较少的汽车的制暖。

虽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未公开,但在座椅加热器中,作为发热丝的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功能,配置有恒温器等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并且设有用于加热该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的辅助发热丝。在将该温度检测元件和辅助发热丝设于与发热丝同样透气性较高的基材上时,产生如下问题。

对于提高了输出的座椅加热器而言,与以往的座椅加热器相比,发热丝的温度上升较快。为了随着该发热丝的温度上升而加热温度检测元件,也需要提高辅助发热丝的输出。但是,在网状构造等透气性较高的基材的情况下,新发现了如下问题,即,即使提高辅助发热丝的输出也无法高效地加热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座椅加热器的结构。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对所有的图中的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本公开的第1形态的座椅加热器能够安装于座椅,其中,该座椅加热器包括:发热丝;基材,其供发热丝配置且具有透气性;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其用于防止发热丝的温度过度上升;以及辅助发热丝,其用于加热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配置有辅助发热丝的辅助加热器区域具有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的冷却减弱部。并且,冷却减弱部具有辅助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比配置有发热丝的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低的结构。

辅助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比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低,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加热器区域的散热,使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随着加热器区域的温度上升而高效地升温。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来自座椅内部的空气容易地通过而吹送至落座者,并且能够提高座椅加热器的输出,能够在寒冷的时期快速地对座椅的落座者进行保温,因此能够提高舒适性。

本公开的第2形态的座椅加热器在第1形态的座椅加热器的基础上,在加热器区域处的基材设置通风孔,在辅助加热器区域处的基材未设置通风孔,从而构成冷却减弱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降低辅助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

本公开的第3形态的座椅加热器在第1形态的座椅加热器的基础上,基材是网状构造,辅助加热器区域的网眼比加热器区域的网眼小,从而构成冷却减弱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降低辅助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

本公开的第4形态的座椅加热器在第1形态~第3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座椅加热器的基础上,在辅助加热器区域的基材配置透气性比基材的透气性低的片材,从而构成冷却减弱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降低辅助加热器区域的透气性。

本公开的第5形态的座椅加热器在第1形态~第4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座椅加热器的基础上,利用透气性比基材的透气性低的包覆材料覆盖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和辅助加热器区域,从而构成所述冷却减弱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辅助加热器区域的散热,使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高效地升温。

(实施方式)

图1是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加热器的座椅的剖视图。设置于车辆的厢内的座椅100包括供落座者就坐的座部40和用于保持落座者的后背的靠背部50。在座部40的内部设置有风机(日文:送風機)45,来自风机45的空气经过设于座部40和靠背部50的内部的通风路径60而被导入由作为缓冲材料的聚氨酯发泡树脂等形成的垫部70。然后,被导入垫部70的空气经过座椅加热器10而自设于表皮80的排出孔90排出。

通过如以上那样构成,向就坐于座椅100的落座者的自后背至臀部,进而至下肢的范围吹送空气。这样,在与人体表面接触的区域排出空气。因此,即使在表皮80的温度因夏季的日照而上升的状态下,落座者也能够因汗汽化干燥而自皮肤表面带走汽化热而舒适地就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100中,在垫部70与表皮80之间具有座椅加热器10。在冬季的制暖运转中,若对座椅加热器10通电而使其发热,则能够将热量传导至表皮80而加热表皮80。若表皮80升温,则落座者也因传导和辐射而升温。根据该结构,与利用暖风制暖的情况相比,表皮80的温度升高。并且,该温度上升速度也加快,舒适性提高。

另外,通过在通风路径60的中途设置珀耳帖元件65,当在夏季温度上升的情况下,能够冷却来自风机45的空气而吹送冷风,因此舒适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当在冬季对座椅加热器10通电而使落座者快速地升温后,在达到稳定状态时,也能够切换为利用珀耳帖元件65加热来自风机45的空气而自排出孔90排出暖风的暖风制暖。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在具有透气性的基材固定有发热丝的座椅加热器的立体图。在图2中,具有透气性的基材1具有贯通孔3。与发热丝2串联地连接有恒温器4以防止温度过度上升。通过缝制将发热丝2基于任意的布线图案固定于基材1。在该布线图案中,连接于引线8的发热丝2在用于对座椅的落座者进行保温的加热器区域6曲折地延伸,并且构成用于加热恒温器4的辅助发热丝5。即,在该情况下,发热丝2和辅助发热丝5由相同的1根电热丝构成,但也可以利用引线连接分别独立的电热丝而构成发热丝2和辅助发热丝5。相对于加热器区域6,将该辅助发热丝5所配置的区域称为辅助加热器区域7。并且,辅助发热丝5连接于恒温器4的一端,恒温器4的另一端连接于引线9。通过将该引线8、9连接于电源(未图示)而供给电力,从而使发热丝2和辅助发热丝5发热。

在此,基材1的贯通孔3形成于加热器区域6而未形成于恒温器4所存在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这样,构成恒温器4的冷却减弱部。即,冷却减弱部是基材1的未形成贯通孔3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那部分。由此,即使辅助加热器区域7是比较小的区域,也能够抑制散热而高效地加热恒温器4。因此,即使在提高了座椅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恒温器4随着加热器区域6的温度上升而升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贯通孔3形成于发热丝2之间。因此,能够在排布发热丝2后通过压制等在基材1设置贯通孔3。相反地,虽未图示,但也能够预先在基材1设置孔径为发热丝2的缝制节距以下的贯通孔3,然后排布发热丝2。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设有贯通孔3的加热器区域6的整个面的范围内确保均匀的透气性,并且不会发生缝制时的空针(日文:空うち),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发热丝2固定于基材1。

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表示通过缝制进行发热丝2的固定的一例。在图3中,利用面线11和底线12将发热丝2固定于基材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缝制将发热丝2固定于基材1的方法,使用了面线11和底线12,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根据缝制方法的不同,也能够使用发热丝2来代替底线12自身,从而将发热丝2固定于基材1。并且,作为将发热丝2固定于基材1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粘接剂。

(变形例1)

图4是在网状构造的基材13固定有发热丝2的座椅加热器20的立体图。在此,为了易于理解基材13是网状构造,将网眼描绘得比实际大。与图2同样,通过缝制将发热丝2基于任意的布线图案固定于网状构造的基材13。基材13是网状构造,因此能够容易地具有比设有贯通孔的无纺布等的基材1良好的透气性。

恒温器4所存在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处的基材13的网眼比用于对座椅的落座者进行保温的加热器区域6处的基材13的网眼小。这样,构成恒温器4的冷却减弱部。即,冷却减弱部是基材13的网眼较小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那部分。在加热器区域6中,透气性良好,因此能够使来自座椅内部的空气容易地通过。在辅助加热器区域7中,透气性比加热器区域6中的透气性低,因此能够抑制散热,即使辅助加热器区域7是比较小的区域,也能够高效地加热恒温器4。由此,即使在提高了座椅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恒温器4随着加热器区域6的温度上升而升温。

图5是表示通过编织线而构成基材的网状构造的例子的图,基材14包括密集地编入线15而成的小开口部16a和形成于小开口部16a之间的大开口部16b。如图5所示,通过将小开口部16a和大开口部16b组合起来而构成基材14,能够提高基材14的机械强度,并且获得加热器区域6中的充分的透气性。即,在通常仅利用两根线构成网的交叉部的情况下,施加于基材的应力集中于网的交叉部,其结果,在交叉部中存在网破损等问题,但通过如本实施例这样将大开口部16b间设为利用多根线构成的网眼状的小开口部16a,针对因落座而产生的载荷,能够分散施加于交叉部的应力,能够提高基材14的强度。另外,网的开口形状不限定于图5。

另外,在图4中,通过使辅助加热器区域7处的基材13的网眼比加热器区域6处的基材13的网眼小而抑制散热,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基材13中,使辅助加热器区域7处的基材13的网眼的大小与加热器区域6处的基材13的网眼的大小相同,在辅助加热器区域7配置透气性比基材13的透气性低的无纺布、布等片材,从而构成冷却减弱部而抑制散热。在此,既可以是,将无纺布、布等片材配置于基材13的下表面并将辅助发热丝5配置于基材13的上表面,也可以是,将无纺布、布等片材配置于基材13的上表面并将辅助发热丝5配置于无纺布、布等片材之上。通过这样设置,即使辅助发热丝5配置得比加热器区域6中的发热丝2的布线图案密集,也能够可靠地缝制发热丝2而将其固定于基材13。另外,在辅助加热器区域7配置透气性比基材的透气性低的无纺布、布等片材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图2的座椅加热器10的基材1。

(变形例2)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座椅加热器30的结构的图。通过缝制等将发热丝2固定于具有透气性的基材17之上。在此,基材17也可以是在图2中使用的具有贯通孔的基材1、在图4、图5中使用的网状构造的基材13、14。另外,也可以是在透气性较佳的基材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配置透气性较低的无纺布、布等而成的结构。

图6的(b)表示图6的(a)的由椭圆的虚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由透气性较低的无纺布、布等形成的包覆材料18以覆盖配置有恒温器4和用于加热恒温器4的辅助发热丝5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的方式配置。这样,构成恒温器4的冷却减弱部。即,冷却减弱部是配置有包覆材料18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那部分。另外,在图6中,透过包覆材料18地表示以辨识恒温器4、辅助发热丝5的位置。通过利用包覆材料18覆盖辅助加热器区域7,从而即使辅助加热器区域7是比较小的区域,也能够高效地加热恒温器4。因此,即使在提高了座椅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恒温器4随着加热器区域6的温度上升而升温。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座椅加热器,辅助加热器区域7具有恒温器4的冷却减弱部,因此能够抑制辅助加热器区域7的散热,使作为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的恒温器4随着加热器区域6的温度上升而高效地升温。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来自座椅内部的空气容易地通过而吹送至落座者,并且能够提高座椅加热器的输出,能够在寒冷的时期快速地对座椅的落座者进行保温,因此能够提高舒适性。

另外,配置有恒温器4和辅助发热丝5的辅助加热器区域7在座椅100中配置于不容易被落座者接触的位置。例如,在图1中,辅助加热器区域7配置于座部40的靠背部50的附近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能够防止落座者对恒温器4所检测的温度造成的影响、给落座者带来的不适感。

并且,座椅100的排出孔90未设于该辅助加热器区域7的附近。通过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自辅助加热器区域7散出。另外,辅助加热器区域7配置于不容易被落座者接触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该位置不存在排出孔90,也不会对落座者的舒适性造成影响。

参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而充分地记载了本公开,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们而言,能够明确各种变形、修改。这样的变形、修改应被理解为,只要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座椅加热器具有能够在确保透气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舒适性的效果,能够广泛地适当应用于在车辆等的座椅安装的座椅加热器。

附图标记说明

1、13、14、17、基材;2、发热丝;3、贯通孔;4、恒温器(温度过度上升防止元件);5、辅助发热丝;6、加热器区域;7、辅助加热器区域;8、9、引线;10、20、30、座椅加热器;11、面线;12、底线;15、线;16a、小开口部;16b、大开口部;18、包覆材料;40、座部;45、风机;50、靠背部;60、通风路径;65、珀耳帖元件;70、垫部;80、表皮;90、排出孔;100、座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