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结构和静电消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1824发布日期:2019-07-17 05:13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夹持结构和静电消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静电消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夹持结构和静电消除装置。



背景技术:

igzo(indiumgalliumzincoxide,铟镓锌氧化物)显示屏技术是一种薄膜电晶体技术,是指在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主动层之上,打上一层金属氧化物,是一种基于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驱动的改进技术。该技术制造的液晶玻璃具有反应快、漏电流低等特性,而漏电流低的特性使其对静电防护的要求较高,当遭到静电干涉时,该液晶玻璃可能出现显示不均匀等现象,造成产品不良。

在igzo液晶玻璃(利用igzo显示屏技术制造的液晶玻璃)的实际生产中,一般通过人工作业消除igzo液晶玻璃上的静电,人工作业存在精度低、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当操作精度过低,igzo液晶玻璃中的静电将释放不完全,从而影响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夹持结构和静电消除装置,以机器代替人工,提高操作精度和工作效率,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良率。

一种夹持结构,包括:

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上套设有第一导电布;

第二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连接;包括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上套设有第二导电布;所述第二夹具与所述第一夹具相匹配,与所述第一夹具配合以夹持液晶玻璃;以及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与所述第一夹具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与所述第二夹具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竖板与第二竖板通过连接杆实现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竖板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在所述连接杆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第二夹持组件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板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板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开关和驱动臂,所述控制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上,所述驱动臂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开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竖板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一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夹具和第二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二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竖板在与所述第一底板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夹具在与所述第二底板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夹具和第一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两侧;

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夹具和第二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底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板上,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竖板在与所述第二底板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夹具在与所述第一底板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四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第二夹具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液晶玻璃的凸台。

上述夹持结构,由控制组件控制第一夹具与第二夹具之间的闭合和打开,当一对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闭合时,第一夹具上的第一导电布和第二夹具上的第二导电布紧贴在液晶玻璃的两个对面上,将液晶玻璃的两个对面短路,从而使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引导至液晶玻璃的表层。该夹持结构采用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良率。

一种静电消除装置,包括壳体、送风模组和如权力要求1-8所述的夹持结构,所述送风模组和所述夹持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中,所述送风模组设置在所述夹持结构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模组包括电热循环系统和出风口,所述电热循环系统与所述出风口连接,所述出风口的开口朝向所述夹持结构,所述电热循环系统将热风通过所述出风口传递至所述夹持结构。

上述静电消除装置,导电布与夹持在夹持结构上的液晶玻璃的相对位置固定,极大地提高了导电布与液晶玻璃的贴合精度,提高了产品的良率;导电布与液晶玻璃贴合,使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导出至液晶玻璃的表面,再通过送风模组将液晶玻璃表面的静电荷吹走,以释放液晶玻璃中的静电荷,解决液晶玻璃静电干涉的问题。该静电消除装置采用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第二夹具与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第二夹具与凸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静电消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夹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夹持结构,包括第一夹持组件100、第二夹持组件200和控制组件300,第一夹持组件100和第二夹持组件200连接;控制组件300分别与第一夹持组件100和第二夹持组件200连接,以控制第一夹持组件100和第二夹持组件200的相对位移。

第一夹持组件100包括多个第一夹具110,第二夹持组件200包括多个第二夹具210,第一夹具110与第二夹具210相匹配,同时一对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210之间相互连接。具体的,第一夹具110与第二夹具210的数量相等,且间隔排列;一个第一夹具110和一个第二夹具210形成一对夹组,用于夹持液晶玻璃。

每个第一夹具110上均套设有第一导电布111,每个第二夹具210上设有第二导电布211,以使夹组闭合时,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贴合在液晶玻璃的两个面上,将液晶玻璃的两个面短路,从而使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引导至液晶玻璃的表层。该夹持结构采用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第一夹持组件100还包括第一竖板120,该第一竖板120与第一夹具110固定连接;第二夹持组件200还包括第二竖板220,该第二竖板220与第二夹具210固定连接;第一竖板120与第二竖板220通过连接杆500实现连接。其中,该连接杆50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竖板120上,另一端贯穿第二竖板220,第二竖板220在连接杆500上滑动以使第二夹持组200与第一夹持组件110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具体的,连接杆500分别垂直于第一竖板120和第二竖板220的所在的平面,若以连接杆500所在的平面为水平方向,则第一竖板120和第二竖板220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即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210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固定。当第二竖板220在连接杆500上滑动时,第二夹持组件200与第一夹持组件100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可选的,连接杆500上套设有弹簧510,弹簧510的一端与第一竖板120接触,另一端与第二竖板220接触,在第一竖板120和第二竖板220之间能起到复位的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控制组件300包括控制开关310和驱动臂320,控制开关310固定在第一夹持组件100上,驱动臂320的一端与控制开关310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竖板220固定连接。

其中,连接杆500上套设有弹簧510,弹簧510的一端与第一竖板120接触,另一端与第二竖板220接触,在第一竖板120和第二竖板220之间能起到复位的作用。当控制开关310打开时,弹簧510没有外力作用,处于张开状态,第一竖板120和第二竖板220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即由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210组成的夹组为打开状态,此时可在每对夹组中放入液晶玻璃;当控制开关310关闭过程中,驱动臂320受到一个来自控制开关310的推力,在该推力的作用下,驱动臂320带动二竖板220向弹簧510方向运动,压缩弹簧510,拉近第一竖板120与第二竖板220之间的距离,使第一夹持组件100与第二夹持组件200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位置;在控制开关310关闭完成后,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220组成的夹组处于闭合状态,此时的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贴合在液晶玻璃的两个对面上,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被导电布引导至液晶玻璃的表层;液晶玻璃的静电荷释放完毕后,打开控制开关310,弹簧510没有外力作用,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弹簧510开始复位,第二竖板220在弹簧510的作用也开始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第一夹持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底板130,第一夹具110和第一竖板120分别设置在第一底板130的两侧,并与第一底板130垂直;第二夹持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底板230,第二夹具210和第二竖板220分别设置在第二底板230的两侧,并与第二底板230垂直。其中,第一底板130和第二底板230平行设置,以保证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120之间相互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230设置在第一底板130上,第二竖板220穿过第一底板130固定在第二底板230上,第一夹具110穿过第二底板230固定在第一底板130上;第一底板130上开设有供第二竖板220在与第一底板130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一通孔;第二底板230上开设有供第一夹具110在与第二底板230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二通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30设置在第二底板230上,第一竖板120穿过第二底板230固定在第一底板130上,第二夹具210穿过第一底板130固定在第二底板230上;第二底板230上开设有供第一竖板120在与第二底板230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三通孔;第一底板130上开设有供第二夹具210在与第一底板130水平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第四通孔。其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可以为条形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夹具110与第二夹具210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液晶玻璃的凸台,如图2和3所示,该凸台400可设置在第一夹具110或第二夹具120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210上,当凸台400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120上时,需保证两侧的凸台400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图2和3分别为凸台400设置第一夹具110上,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夹具110和第二夹具120上时的示意图。

如图2和3所示,每个第一夹具110上均套设有第一导电布111,每个第二夹具210上均套设有第二导电布211,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与凸台400的相对位置,以使夹组闭合时,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贴合在液晶玻璃的指定位置上,从而将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引导至液晶玻璃的表层。凸台400分别与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与夹持在该夹持结构上的液晶玻璃的相对位置固定,极大地提高了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与液晶玻璃的贴合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良率;且该夹持结构采用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中,当第二底板230设置在第一底板130上,第二底板230可作为凸台使用,液晶玻璃可放置在第二底板230上,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一导电布111和导电布211分别与第二底板230的相对位置,以使夹组闭合时,第一导电布111和第二导电布211分别贴合在液晶玻璃的指定位置上,从而将液晶玻璃内部的静电荷引导至液晶玻璃的表层。当第一底板130设置在第二底板230上,同理,第一底板130也可做为凸台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夹持结构还包括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610和第二固定板620,用于固定在指定装置中,在液晶玻璃中的静电荷引导至表面后,与指定装置配合,对该静电荷作下一步操作。第一固定板610可以连接在第一夹持组件10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620则设置在第一夹持组件100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夹持组件100连接,或与第二夹持组件200连接;第一固定板610也可以连接在第二夹持组件20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620则设置在第二夹持组件200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二夹持组件200连接,或与第一夹持组件100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板610连接在第一夹持组件100的一侧,第二固定板620连接在第一夹持组件100的另一侧。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静电消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壳体710、送风模组720和上述夹持结构730,送风模组720和夹持结构均730设置在壳体710内,其中,送风模组720设置在夹持结构730的一侧。

夹持结构73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板731和第二固定板732,壳体710内壁上设有与第一安装板711和第二安装板712,第一固定板731通过螺钉安装固定在第一安装板711上,第二固定板732通过螺钉安装固定在第二安装板712上,从而实现夹持结构730与壳体710的固定连接。夹持结构730通过螺钉安装固定在客体710上,可在壳体710外部夹持液晶玻璃后,再将夹持结构730安装在壳体710中进行加工,避免在壳体710内夹持液晶玻璃时光线过暗或空间太小导致液晶玻璃的夹持位置出现误差。其中,夹持结构730的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送风模组720包括电热循环系统722和出风口721,电热循环系统722固定在壳体710的一侧内壁上,出风口721与电热循环系统722连接,而出风口721的开口朝向夹持结构730,出风口721将电热循环系统722中得到的热风聚集后传递至夹持结构730,将液晶玻璃表面的静电荷吹走,以释放液晶玻璃中的静电荷,解决液晶玻璃静电干涉的问题。

上述静电消除装置,通过送风模组将液晶玻璃表面的静电荷吹走,以释放液晶玻璃中的静电荷,解决液晶玻璃静电干涉的问题。该静电消除装置采用机器作业代替人工作业,节省了劳动力,降低了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