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81758发布日期:2020-03-10 10:4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在该电子设备中,电子电路模块由设置在底盘内侧的引导板的引导槽引导而进行拆装,该电子电路模块具备印刷布线板、散热板以及电子电路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3509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的电子设备中,期望进一步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及轻量化的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应用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壳体,其具备底板和与该底板垂直的多个侧板;第1基板,其与所述底板平行地设置;以及至少一个基板模块,其具备第2基板和固定该第2基板的基板固定部件,并竖立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所述多个侧板中的至少一个侧板具有向所述壳体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基板固定部件具有与所述突出部卡合的孔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应用一种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1基板与壳体的底板平行地设置;以及针对具备第2基板和固定该第2基板的基板固定部件的至少一个基板模块,在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侧板的突出部与所述基板固定部件的孔部卡合的同时,使所述至少一个基板模块在与所述底板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将所述至少一个基板模块竖立设置于所述第1基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接口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接口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逆变器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逆变器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转换器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转换器模块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在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突出部和孔部的变形例中的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一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变形例中的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9是示出一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变形例中的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0是示出多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变形例中的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多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变形例中的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孔部和突出部的其他形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示出孔部和突出部的其他形状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24是示出孔部为凹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电机控制装置(电子设备);2:壳体;3:主基板(第1基板);6:接口模块(基板模块);6a:接口模块(基板模块);6b:接口模块(基板模块);7:逆变器模块(基板模块);7a:逆变器模块(基板模块);8:转换器模块(基板模块);9:底板;10:左侧板(侧板);11:右侧板(侧板);12:后侧板(侧板);13:前侧板(侧板);18:开口部;21:突出部;21a:突出部;21b:突出部;33:连接器(第1连接器);35:连接器(第1连接器);36:连接器(第1连接器);37:连接器(第1连接器);38:连接器(第1连接器);39:连接器(第1连接器);40:连接器(第1连接器);41:连接器(第1连接器);50:接口基板(第2基板);51:接口用板(基板固定部件);54:连接器(第2连接器);62:孔部;62a:孔部;62a:孔部;62b:孔部;63:抵接部;63a:抵接部;63a:抵接部;63b:抵接部;70:逆变器电源基板(第2基板);71:逆变器控制基板(第2基板);72:散热器;73:逆变器用板(基板固定部件);76:连接器(第2连接器);77:连接器(第2连接器);78:连接器(第2连接器);79:电源模块(电子部件);87:连接器(第2连接器);102:孔部;103:抵接部;110:转换器基板(第2基板);111:散热器;112:转换器用板(基板固定部件);114:连接器(第2连接器);115:连接器(第2连接器);116:连接器(第2连接器);117:发热部件(电子部件);134:孔部;135:抵接部;142:螺钉;143:螺钉;149:螺钉;151:孔部;152:抵接部;162:孔部;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对控制电机的电机控制装置进行说明,但电子设备不限于电机控制装置。此外,为了便于说明电机控制装置的结构,有时适当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但并不限定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1.电机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及图2中省略了使各部件结合的螺钉的图示。

如图1及图2所示,电机控制装置1具备壳体2、主基板3、再生电阻4、散热器5、接口模块6、逆变器模块7、以及转换器模块8。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不需要区分各模块的情况下,也称为基板模块6、7、8。

壳体2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具有底板9以及与底板9垂直的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侧板10、11、12、13。侧板10竖立设置在底板9的左端部,侧板11竖立设置在底板9的右端部,侧板12竖立设置在底板9的后端部,侧板13竖立设置在底板9的前端部。侧板10、11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地配置,侧板12、1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地配置。侧板10、11、12与底板9构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构成为与底板9分体的部件。侧板13构成为与底板9分体的部件,能够相对于侧板10、11拆装。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也将侧板10、11、12、13分别称为左侧板10、右侧板11、后侧板12、前侧板13。

在底板9设置有向壳体2的内侧(上方)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9个)凸起14。在各凸起14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利用螺钉140(参照后述的图9)固定主基板3。此外,底板9在前端部的下方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伸出部15。在该伸出部15上,在与多个基板模块6、7、8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利用螺钉143(参照后述的图11)固定各基板模块6、7、8的螺纹孔16。

在左侧板10及右侧板11各自的上端部和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利用螺钉148(参照后述的图16)固定前侧板13的多个螺纹孔17。另外,在右侧板11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再生电阻4及散热器5的向壳体2的内侧(左方)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凸起46(参照后述的图10)。

在后侧板12,以在左右方向上遍及多个基板模块6、7、8的方式设置有开口部18。开口部18作为由设置在电机控制装置1的外部的冷却风扇19(参照图1)从前向后送出的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另外,电机控制装置1也可以一体地具备冷却风扇19。此外,冷却风20也可以从后向前送出。

此外,在后侧板12,在与多个基板模块6、7、8分别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壳体2的内侧(前方)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5个)突出部21。突出部21与各基板模块6、7、8的孔部卡合(详情后述)。此外,在后侧板12,在与多个基板模块6、7、8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利用螺钉142(参照后述的图11)固定各基板模块6、7、8的贯通孔22。

前侧板13具有前侧面板23和上侧面板24。前侧面板23和上侧面板24例如通过将一块面板弯曲成直角而形成,但也可以将两块面板构成为分体的部件。在前侧面板23上形成有用于使主基板3、各基板模块6、7、8的连接器向前方露出的多个开口25、26、27和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的多个开口28、29、30。在前侧面板23和上侧面板24上,形成有用于利用螺钉固定左侧板10和右侧板11的多个贯通孔31。此外,在上侧面板24上,在与多个基板模块6、7、8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利用螺钉149(参照后述的图16)固定各基板模块6、7、8的贯通孔32。

主基板3(第1基板的一例)是所谓的母板,与壳体2的底板9平行地设置。在主基板3上设置有:连接器33(第1连接器的一例),其连接有接口模块6;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连接器35、36、37、38(第1连接器的一例),它们连接有逆变器模块7;以及多个(在本例中为3个)连接器39、40、41(第1连接器的一例),它们连接有转换器模块8。此外,在主基板3上,除了上述连接器之外,还设置有多个电子部件42。此外,在主基板3上,在与底板9的各凸起1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43。

在再生电阻4上形成有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贯通孔44,利用螺钉141固定在壳体2的右侧板11的内侧(参照后述的图10)。此外,在散热器5上形成有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贯通孔45,利用螺钉141固定于再生电阻4(参照后述的图10)。上述的前侧面板23的开口30形成在与散热器5对应的位置,能够增加流向散热器5的冷却风20的风量,从而有效地对再生电阻4进行冷却。

接口模块6(基板模块的一例)、多个(在本例中为3个)逆变器模块7(基板模块的一例)、以及转换器模块8(基板模块的一例)分别竖立设置在主基板3上。各基板模块6、7、8彼此平行地配置,从接近再生电阻4的一侧按照转换器模块8、3个逆变器模块7、接口模块6的顺序进行配置。关于各基板模块6、7、8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另外,逆变器模块7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外(例如一个或两个)。

另外,上述的电机控制装置1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不限于上述的内容。例如,也可以在壳体2上设置顶板来覆盖上侧的整体。此外,例如,可以在侧板10、11上也形成适当的开口,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及散热性的提高。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冷却风扇19而仅通过自然对流进行散热。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后侧板12或前侧板13上设置成为通风口的开口。

<2.接口模块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和图4,对接口模块6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接口模块6是用于将电机控制装置1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基板模块。

如图3及图4所示,接口模块6具有接口基板50(第2基板的一例)和接口用板51(基板固定部件的一例)。在接口基板50的与接口用板51相反的一侧(左侧)的部件面52中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53。此外,在部件面52的下端部设置有与主基板3的连接器33连接的连接器54(第2连接器的一例)。另外,对于接口基板50的上述以外的电子部件,省略了图示。此外,在接口基板50的端部附近,在与接口用板51的各凸起5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55。

接口用板5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在接口用板51的基板侧的表面的前方侧设置有向接口基板50侧(左侧)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3个)凸起56。在各凸起56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利用螺钉57固定接口基板50。

在接口用板51的上端部的前方侧,在与前侧板13的上侧面板24的贯通孔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58,接口用板51利用螺钉149(参照图16)固定于上侧面板24。此外,接口用板51在前端部的下方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脚部59。在该脚部59上,在与底板9的伸出部15的螺纹孔1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60,接口用板51利用螺钉143(参照图11)固定于底板9。

此外,接口用板51在后端部具有向接口基板50侧(左侧)突出并与壳体2的后侧板12对置的卡合板部61。卡合板部61例如通过使接口用板51弯曲成直角而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接口用板51分体的部件。在卡合板部61的下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卡合的孔部62。孔部62在与接口基板50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能够限制突出部21移动的宽度w。即,孔部6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与圆柱状的突出部21的直径大致相同。但是,设定为产生若干间隙的尺寸,使得突出部21能够在孔部62的内部顺畅地滑动。此外,孔部62以在与主基板3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比宽度w长的方式形成为长孔状,孔部62的下端部开口。此外,孔部62的上端部为与突出部21的侧面形状一致的圆弧状的曲面,构成了在主基板3的连接器33与接口基板50的连接器54的连接完成时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的抵接部63。

在卡合板部61的上端部附近,在与后侧板12的贯通孔2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64,接口用板51利用螺钉142(参照图11)固定于后侧板12。此外,在卡合板部61的孔部62与螺纹孔64之间的、与后侧板12的开口部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的长孔状的开口部65。

另外,上述的接口模块6的结构是一个例子,不限于上述内容。

<3.逆变器模块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逆变器模块7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逆变器模块7是用于将由转换器模块8从交流电力转换后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提供给电机的基板模块。

如图5及图6所示,逆变器模块7具有逆变器电源基板70(第2基板的一例)、逆变器控制基板71(第2基板的一例)、散热器72、以及逆变器用板73(基板固定部件的一例)。逆变器电源基板70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提供给电机。逆变器控制基板71控制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电力转换。逆变器电源基板70和逆变器控制基板71分开配置在逆变器用板73的一侧和另一侧。

在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逆变器用板73侧(右侧)的部件面74中的前端部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75。此外,在部件面74的下端部设置有分别与主基板3的连接器35、36、37连接的连接器76、77、78(第2连接器的一例)。此外,在部件面74的后方侧设置有具备开关元件的例如两个电源模块79。此外,在部件面74的前方侧设置有比其他电子部件高的例如两个电子部件80。另外,对于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上述以外的电子部件,省略了图示。此外,在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例如四角附近,在与逆变器用板73的各凸起8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1。

散热器72具有基座82和多个翅片83,对配置于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作为发热部件的两个电源模块79(电子部件的一例)进行冷却。基座82的逆变器电源基板70侧(左侧)的表面例如经由散热膏(thermalgrease)等热传导促进材料与电源模块79接触。在基座82的例如四角附近,在与逆变器用板73的各螺纹孔9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4。

在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逆变器用板73侧(左侧)的部件面85中的前端部的下方侧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器86。此外,在部件面85的下端部设置有与主基板3的连接器38连接的连接器87(第2连接器的一例)。另外,对于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上述以外的电子部件,省略了图示。此外,在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例如四角附近,在与逆变器用板73的各凸起9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8。

逆变器用板73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在逆变器用板73的逆变器电源基板70侧的表面的例如四角附近设置有向逆变器电源基板70侧(左侧)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凸起89。在各凸起89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利用螺钉90固定逆变器电源基板70。此外,在逆变器用板73的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的表面的前方侧设置有向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右侧)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凸起91。在各凸起91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利用螺钉92固定逆变器控制基板71。

在逆变器用板73的后方侧形成有供散热器72的翅片83贯穿插入的开口93。在开口93的周围形成有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螺纹孔94,利用螺钉95固定散热器72。如图6所示,散热器72的翅片83在不与逆变器控制基板71干扰的位置(与后侧相邻的位置),朝逆变器用板73的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右侧)突出地配置。上述的前侧面板23的开口28形成在与散热器72的翅片83对应的位置,能够使流向翅片83的冷却风20的风量增加而有效地对电源模块79进行冷却。

在逆变器用板73的前方侧形成有供上述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80等贯穿插入的开口部96。通过使电子部件80等贯穿插入该开口部96,能够降低逆变器模块7的左右方向的厚度。

在逆变器用板73的上端部的前方侧,在与前侧板13的上侧面板24的贯通孔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97,逆变器用板73利用螺钉149(参照图16)固定于上侧面板24。

此外,逆变器用板73在前端部具有向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右侧)突出并与前侧板13的前侧面板23对置的固定板部98。固定板部98例如通过使逆变器用板73弯曲成直角而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逆变器用板73分体的部件。固定板部98在下端部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脚部99。在该脚部99上,在与底板9的伸出部15的螺纹孔1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00,逆变器用板73利用螺钉143(参照图11)固定于底板9。此外,在固定板部98上形成有开口部106、107。开口部106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开口部107与开口部96连通,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并且使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连接器86向前方露出。

此外,逆变器用板73在后端部具有向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右侧)突出并与壳体2的后侧板12对置的卡合板部101。卡合板部101例如通过使逆变器用板73弯曲成直角而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逆变器用板73分体的部件。在卡合板部101的下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卡合的孔部102。孔部102在与逆变器电源基板70及逆变器控制基板71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能够限制突出部21移动的宽度w。即,孔部10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与圆柱状的突出部21的直径大致相同。但是,设定为产生若干间隙的尺寸,使得突出部21能够在孔部102的内部顺畅地滑动。此外,孔部102以在与主基板3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比宽度w长的方式形成为长孔状,孔部102的下端部开口。此外,孔部102的上端部为与突出部21的侧面形状一致的圆弧状的曲面,构成了在主基板3的连接器35、36、37与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连接器76、77、78、以及主基板3的连接器38与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连接器87的连接完成时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的抵接部103。

在卡合板部101的上端部附近,在与后侧板12的贯通孔2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104,逆变器用板73利用螺钉142(参照图11)固定于后侧板12。此外,在卡合板部101的孔部102与螺纹孔104之间的、与后侧板12的开口部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的长孔状的开口部105。

另外,上述的逆变器模块7的结构是一例,不限于上述内容。

<4.转换器模块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7及图8,对转换器模块8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转换器模块8是用于将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基板模块。

如图7及图8所示,转换器模块8具有转换器基板110(第2基板的一例)、散热器111、以及转换器用板112(基板固定部件的一例)。

在转换器基板110的散热器111侧(左侧)的部件面113中的下端部设置有分别与主基板3的连接器39、40、41连接的连接器114、115、116(第2连接器的一例)。此外,在部件面113的上方的前方侧,设置有在通电时发热的发热部件117(电子部件的一例)。此外,在部件面113的后方侧,在切口部118的附近设置有电子部件119。另外,对于转换器基板110的上述以外的电子部件,省略了图示。另外,在转换器基板110的端部附近,在与转换器用板112的各凸起1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20。

散热器111具有基座121和多个散热片122,对配置在转换器基板110上的发热部件117(电子部件的一例)进行冷却。基座121的转换器基板110侧(右侧)的表面例如经由散热膏等热传导促进材料与发热部件117接触。在基座121的端部附近,在与转换器用板112的一部分(在本例中为3个)凸起1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23。上述的前侧面板23的开口29形成在与散热器111对应的位置,能够增加向散热器111流入的冷却风20的风量而有效地对发热部件117进行冷却。

转换器用板112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在转换器用板112的转换器基板110侧的表面设置有向转换器基板110侧(左侧)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凸起124。在各凸起124上分别形成有螺纹孔,转换器基板110利用螺钉125固定。另外,对于与散热器111对应的例如3个凸起124,螺钉126贯穿散热器111、套筒127以及转换器基板110并被紧固,散热器111与转换器基板110被紧固在一起。

在转换器用板112的上端部的后方侧,在与转换器基板110的切口部118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固定件128。在固定件128中贯穿插入并保持有一根或多根电缆,能够防止壳体2内的电缆的振动或晃动,并且能够整理电缆。此外,在转换器用板112的上端部附近的前方侧,设置有向转换器基板110的相反侧(右侧)突出的连接器保持部件129。在连接器保持部件129保持例如贯穿插入固定件128的电缆的前端的连接器(参照后述的图15)。连接器保持部件129例如通过将转换器用板112切成直角而形成,也可以构成为与转换器用板112分体的部件。

在转换器用板112上端部的前方侧,在与前侧板13的上侧面板24的贯通孔3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130,转换器用板112利用螺钉149(参照图16)固定于上侧面板24。此外,转换器用板112在前端部的下方侧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脚部131。在该脚部131上,在与底板9的伸出部15的螺纹孔1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32,转换器用板112利用螺钉143(参照图11)固定于底板9。

此外,转换器用板112在后端部具有向转换器基板110侧(左侧)突出且与壳体2的后侧板12对置的卡合板部133。卡合板部133例如通过使转换器用板112弯曲成直角而形成,但也可以构成为与转换器用板112分体的部件。在卡合板部133的下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卡合的孔部134。孔部134在与转换器基板110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具有能够限制突出部21移动的宽度w。即,孔部13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与圆柱状的突出部21的直径大致相同。但是,设定为产生若干间隙的尺寸,使得突出部21能够在孔部134的内部顺畅地滑动。此外,孔部134以在与主基板3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比宽度w长的方式形成为长孔状,孔部134的下端部开口。此外,孔部134的上端部为与突出部21的侧面形状一致的圆弧状的曲面,构成了在主基板3的连接器39、40、41与转换器基板110的连接器114、115、116的连接完成时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的抵接部135。

在卡合板部133的上端部附近,在与后侧板12的贯通孔2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136,转换器用板112利用螺钉142(参照图11)固定于后侧板12。此外,在卡合板部133的孔部134与螺纹孔136之间的、与后侧板12的开口部1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的长孔状的开口部137。

另外,上述转换器模块8的结构是一例,不限于上述内容。

<5.电机控制装置的组装顺序>

接着,参照图9~图16,对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顺序(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图9~图16中适当省略了使各部件结合后的螺钉的图示。此外,对各基板模块6、7、8预先进行组装。

首先,如图9所示,通过使多个(在本例中为9个)螺钉140贯穿插入主基板3贯通孔43并分别拧入底板9的凸起14,将主基板3安装在壳体2的底板9上。

接着,如图10所示,使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螺钉141贯穿插入散热器5的贯通孔45及再生电阻4的贯通孔44,并分别拧入右侧板11的凸起46,由此,通过一起紧固而将散热器5和再生电阻4安装于壳体2的右侧板11的内侧。

接着,如图11所示,分别将接口模块6、3个逆变器模块7、以及转换器模块8插入壳体2内,使它们竖立设置于主基板3,利用螺钉142及螺钉143固定于壳体2。此时,如图12所示(作为一例示出安装接口模块6的情况),在使设置在壳体2的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与接口用板51的卡合板部61的孔部62卡合的同时,使接口模块6向主基板3移动。突出部21与孔部62卡合而在该孔部62内滑动,由此,接口模块6被引导到使主基板3的连接器33与接口基板50的连接器54适当地连接的位置。另外,接口模块6的前后方向的定位通过使接口用板51的卡合板部61与壳体2的后侧板12接触来进行。并且,如图13所示,在连接器33与连接器54的连接完成时,孔部62的抵接部63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从而接口模块6向主基板3侧的移动被限制。此时,接口用板51的脚部59也与底板9的伸出部15抵接。

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螺钉142贯穿插入后侧板12的贯通孔22并拧入接口用板51的螺纹孔64,将接口用板51固定于后侧板12。此外,通过使螺钉143贯穿插入接口用板51的脚部59的贯通孔60并拧入底板9的伸出部15的螺纹孔16,将接口用板51固定于底板9。这样,将接口模块6安装于壳体2。

另外,在图12及图13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安装接口模块6的情况,对于其他逆变器模块7及转换器模块8也是同样的组装顺序。

接着,如图14所示,将再生电阻电缆144贯穿插入转换器模块8的固定件128,将一端插入再生电阻4,将另一端与转换器基板110的电子部件119连接。

接着,如图15所示,将主基板电缆145贯穿插入转换器模块8的固定件128,并且安装在设置于转换器用板112的与转换器基板110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的固定件146。然后,将主基板电缆145的一端的连接器147安装于转换器用板112的连接器保持部件129,并且将主基板电缆145的另一端的未图示的连接器与主基板3的对应的电子部件连接。

接着,如图16所示,使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螺钉148分别贯穿插入前侧板13的前侧面板23及上侧面板24的贯通孔31,并分别拧入左侧板10及右侧板11的螺纹孔17,由此,将前侧板13安装于左侧板10及右侧板11。进而,使多个(在本例中为5个)螺钉149分别贯穿插入前侧板13的上侧面板24的贯通孔32,分别拧入各基板模块6、7、8的螺纹孔58、97、130,由此,将前侧板13安装于各基板模块6、7、8的上端部。如上述这样组装电机控制装置1。

<6.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具有:壳体2,其具备底板9和与该底板9垂直的多个侧板10、11、12、13;主基板3,其与底板9平行地设置;接口模块6,其具备接口基板50以及固定该接口基板50的接口用板51,竖立设置于主基板3;逆变器模块7,其具备逆变器电源基板70、逆变器控制基板71以及固定这些基板70、71的逆变器用板73,竖立设置于主基板3;以及转换器模块8,其具备转换器基板110及固定该转换器基板110的转换器用板112,竖立设置于主基板3,多个侧板10、11、12、13中的后侧板12具有向壳体2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1,接口用板51、逆变器用板73、以及转换器用板112具有与突出部21卡合的孔部62、102、134。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各基板模块6、7、8安装于主基板3时,使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分别与各基板模块6、7、8的孔部62、102、134卡合,由此,能够将各基板模块6、7、8引导到期望的位置(使主基板3的各连接器与各基板模块6、7、8的各连接器适当地连接的位置)。特别是如逆变器模块7或转换器模块8那样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连接器,或者如逆变器模块7那样在左右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基板的基板模块中,很难使主基板3的各连接器与基板模块7、8的各连接器对准。因此,基于突出部21与孔部102、134的卡合的引导功能极其有效。此外,在从主基板3拆下各基板模块6、7、8时,也能够引导拔出各基板模块6、7、8的方向。由此,能够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其结果是不需要在壳体2的侧板10、11、12、13的内侧设置引导部件(具备引导槽的板或导轨等),因此,能够实现电机控制装置1的小型化及轻量化,并且还能够削减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孔部62、102、134在与各基板50、70、71、110垂直的方向上具有能够限制突出部21移动的宽度w,形成为在与主基板3垂直的方向上比宽度w长。

由此,在将各基板模块6、7、8相对于主基板3安装或拆下时,能够防止在与各基板50、70、71、110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定位,同时在与主基板3垂直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主基板3具有连接器33、35、36、37、38、39、40、41,各基板模块6、7、8的各基板50、70、71、110具有分别与连接器33、35、36、37、38、39、40、41连接的连接器54、76、77、78、87、114、115、116,孔部62、102、134具有在连接器33、35、36、37、38、39、40、41与连接器54、76、77、78、87、114、115、116的连接分别完成时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的抵接部63、103、135。

由此,在将各基板模块6、7、8安装于主基板3时,能够使孔部62、102、134作为止挡件发挥作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各基板模块6、7、8的过度压入等引起的连接器、电子部件、基板等的损坏、损伤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接口用板51、逆变器用板73及转换器用板112在抵接部63、103、135与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螺钉143、142固定于底板9和后侧板12。

由此,各板51、73、112分别固定在壳体2的彼此垂直的两个面上,能够使各板51、73、112作为强度部件发挥作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壳体2的刚性,因此,能够减少振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螺钉149将各板51、73、112的上端部固定于前侧板13的上侧面板24,因此,各板51、73、112分别固定在壳体2的彼此垂直的三个面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壳体2的刚性,减少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逆变器模块7具有固定于逆变器用板73并对配置于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电源模块79进行冷却的散热器72,转换器模块8具有固定于转换器用板112并对配置于转换器基板110的发热部件117进行冷却的散热器111。

由此,能够有效地对各基板70、110上的发热的电子部件79、117进行冷却。此外,将散热器72、111与各基板70、110一起固定于各板73、112而分别模块化,因此,能够预先组装基板模块7、8并按照每个模块相对于壳体2进行拆装。因此,操作性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逆变器模块7具有逆变器电源基板70和逆变器控制基板71,这些基板70、71分开配置在逆变器用板73的一侧和另一侧。

由此,能够有效利用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正面和背面的固定空间,因此,能够使逆变器模块7紧凑化。此外,逆变器用板73位于逆变器电源基板70与逆变器控制基板71之间,因此,能够将两基板70、71分离配置,并且例如能够使金属制的逆变器用板73作为屏蔽部件发挥作用,能够降低从逆变器电源基板70发射的电磁波等对逆变器控制基板71的噪声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设置有突出部21的后侧板12具有以遍及多个基板模块6、7、8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18。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在壳体2上不设置引导部件,因此能够这样地设置遍及多个基板模块6、7、8的大的开口部18。由此,能够使电机控制装置1进一步轻量化,并且通过使开口部18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能够提高散热性(冷却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电机控制装置1具有:转换器模块8,其具备将从交流电源供给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转换器基板110;逆变器模块7,其具备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提供给电机的逆变器电源基板70和控制基于该逆变器电源基板70的电力转换的逆变器控制基板71;以及接口模块6,其具备接口基板50。

由此,可得到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以及成本削减、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的电机控制装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机控制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主基板3与壳体2的底板9平行地设置;在使设置在壳体2的后侧板12的突出部21与各基板模块6、7、8的孔部62、102、134卡合的同时,使各基板模块6、7、8在与底板9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而将各基板模块6、7、8竖立设置于主基板3。

由此,能够将各基板模块6、7、8引导到期望的位置(使主基板3的各连接器与各基板模块6、7、8的各连接器适当地连接的位置)。此外,在从主基板3拆下各基板模块6、7、8时,也能够引导拔出各基板模块6、7、8的方向。由此,能够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7.变形例>

另外,公开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内容,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及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以下,对这样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7-1.将突出部和孔部设置在前后方向的两侧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仅在壳体2的后侧板12设置突出部21,在各基板模块6、7、8的后侧使孔部62、102、134与突出部21卡合,但也可以在壳体2的前侧板也设置突出部21,在各基板模块6、7、8的前后两侧,使孔部与突出部21卡合。参照图17,对本变形例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作为一例,示出安装逆变器模块的情况),在本变形例的逆变器模块7a中,逆变器用板73在前端部具有向逆变器控制基板71侧(右侧)突出并与壳体2的前侧板13a对置的卡合板部150。

卡合板部150具有与后侧的卡合板部101相同的结构。即,在卡合板部150的下端部设置有与设置于前侧板13a的突出部21卡合的孔部151。孔部151的形状与孔部102相同,在上端部具有抵接部152。在卡合板部150的上端部的附近,在与前侧板13a的贯通孔15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螺纹孔154,逆变器用板73利用螺钉155固定于前侧板13a。此外,在卡合板部150的孔部151与螺纹孔154之间,形成有作为冷却风20的通风口发挥作用的长孔状的开口部156。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壳体2的前侧板13a例如固定地设置在左侧板10及右侧板11上。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逆变器模块7a以外的其他基板模块也具有同样的结构。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除了后端部以外,对于前端部,也能够引导逆变器模块7a(其他的基板模块也同样),因此,能够防止逆变器模块7a的前方侧的左右方向的晃动或位置偏移,能够进一步提高引导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7-2.一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情况>

参照图18及图19,对本变形例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接口模块6a中,在接口用板51的卡合板部61上设置孔部62a。孔部62a从卡合板部61的下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到螺纹孔64的附近。另一方面,在壳体2的后侧板12,在开口部18的上下方向两侧设置有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突出部21。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设置3个以上的突出部21。

如图18所示,在使设置于后侧板12的上侧的突出部21与孔部62a卡合的同时,使接口模块6a向主基板3移动。之后,下侧的突出部21也与孔部62a卡合,两个突出部21在孔部62a内滑动。由此,接口模块6a被高精度地引导到使主基板3的连接器33与接口基板50的连接器54适当地连接的位置。并且,如图19所示,在连接器33与连接器54的连接完成时,孔部62a的抵接部63a与上侧的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从而接口模块6a向主基板3侧的移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利用螺钉142、143将接口用板51固定于后侧板12和底板9。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接口模块6a以外的其他基板模块也具有同样的结构。此外,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将孔部62a形成得比较长,所以能够对接口模块6a(其他基板模块也同样)进行长距离引导。另外,通过孔部62a与在上下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突出部21卡合,能够高精度地引导接口模块6a的拆装方向。进而,能够防止接口模块6a的旋转方向(例如以通过突出部21并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抖动或位置偏移,能够进一步提高引导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7-3.多个孔部与多个突出部卡合的情况>

参照图20和图21,对本变形例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变形例的接口模块6b中,接口用板51在后端部具有两个卡合板部61a、61b。两个卡合板部61a、61b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分开与后侧板12的开口部18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的距离而配置。在卡合板部61a上设置有孔部62a,在卡合板部61b上设置有孔部62b。孔部62a、62b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孔部62相同,在上端部分别具有抵接部63a、63b。另一方面,在壳体2的后侧板12上,在开口部18的上下方向两侧设置有多个(在本例中为两个)突出部21。另外,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设置3个以上的突出部21。

如图20所示,在使后侧板12的两个突出部21分别与孔部62a、62b卡合的同时,使接口模块6b向主基板3移动。由此,接口模块6b被高精度地引导到使主基板3的连接器33与接口基板50的连接器54适当地连接的位置。而且,如图21所示,在连接器33与连接器54的连接完成时,孔部62a、62b的抵接部63a、63b分别与两个突出部21的侧面抵接,接口模块6b向主基板3侧的移动被限制。在该状态下,利用螺钉142、143将接口用板51固定于后侧板12和底板9。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接口模块6b以外的其他基板模块也具有同样的结构。此外,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本变形例,孔部62a、62b分别与在上下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突出部21卡合,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引导接口模块6b(其他的基板模块也同样)的拆装方向。进而,能够防止接口模块6b的旋转方向(例如以通过突出部21并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晃动或位置偏移,能够进一步提高引导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7-4.孔部和突出部的其他形状>

以上,以突出部21为圆柱状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在孔部6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平坦部160的突出部21a。孔部6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与突出部21a的平坦部160部分的宽度大致相同。但是,设定为与平坦部160之间产生若干间隙的尺寸,使得突出部21a能够在孔部62的内部顺畅地滑动。另外,突出部21a的上下方向的两端为与孔部62的抵接部63的形状一致的圆弧状的曲面。

此外,例如,如图23所示,也可以是在孔部6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有平坦部161的四棱柱状的突出部21b。孔部6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与突出部21b的宽度大致相同。但是,设定为与平坦部161之间产生若干间隙的尺寸,使得突出部21b能够在孔部62的内部顺畅地滑动。另外,孔部62的抵接部63的形状为与突出部21b的上端部一致的平面状。

根据本变形例,突出部21a、21b的平坦部160、161分别与孔部62的内侧的平面卡合,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引导基板模块6、7、8的拆装方向。进而,能够防止基板模块6、7、8的旋转方向(例如以通过突出部21a、21b并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晃动或位置偏移,能够进一步提高引导的位置精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机控制装置1的组装时或维护时的作业性。

<7-5.孔部为凹部情况>

以上,以孔部62等为贯通孔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在卡合板部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或不设置卡合板部而在各基板模块6、7、8的基板固定部件的后侧面直接设置孔部的情况下等,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以将孔部形成为能够与突出部21卡合的凹部162。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7-6.其他>

以上,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电机控制装置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控制电机以外的设备的控制装置,进而,只要是将具备基板和固定该基板的基板固定部件的基板模块内置于壳体的电子设备,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电子设备。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存在“垂直”、“平行”、“平面”等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意思。即,这些“垂直”、“平行”、“平面”在设计上允许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意思是“实质上垂直”、“实质上平行”、“实质上平面”。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存在外观上的尺寸或大小、形状、位置等为“同一”、“相同”、“相等”、“不同”等记载的情况下,该记载不是严格的意思。即,这些“同一”、“相同”、“相等”、“不同”在设计上允许制造上的公差、误差,意思是“实质上同一”、“实质上相同”、“实质上相等”、“实质上不同”。

此外,除了以上所述以外,也可以适当组合利用上述实施方式或各变形例的方法。此外,虽然没有一一例示,但上述实施方式或各变形例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