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27876发布日期:2020-01-07 09:5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电路的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功率的玉米灯、工矿灯、路灯等照明功率比较大,照明时开关电源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高温容易烧坏led。

目前的开关电源温度控制和保护主要有两种方法:

1、通过热敏开关及关断电路来实现,当内部温度达到一定的数值,如90度时,热敏开关断开,关断开关电源的输出,达到保护电源及附属设备的作用;

2、如果设备对于恒温要求较高时,目前的流行做法是用cpu及对应软件和控制电路来实现,利用cpu的ad转换,测试判别对应的温度,来实现必要的控制。

但是上述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1种方法:体积大,无法实现简易的恒温控制,达到某一个设定温度后关断,用户的体验非常差。尤其对led照明,当灯具内部较热时,灯具不能起到照明作用,使用不方便,不智能;

第2种方法:电路非常复杂,控制难度高,编写软件的工作量大,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产品可靠性低、成本高等缺点。尤其针对如led照明等消费类产品市场,性价比非常低,难以普及应用。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较小、电路布局简单、成本较低、可靠性高的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包括:恒压电路模块,恒流电路模块,恒温电路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恒压电路模块的电压、恒流电路模块的电流、恒温电路模块的温度稳定的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u2、d4、d5、u3、以及pwm控制器,所述u2第一同相输入端和第一反相输入端分别连接恒压电路模块,所述u2第一输出端通过d5连接u3第一端,所述u3第二端连接pwm控制器;所述u2第二同相输入端和第二反相输入端分别连接恒流电路模块,所述u2第二输出端通过d4连接u3第一端,所述u3第二端连接pwm控制器;

所述恒温电路模块包括:ntc、r4、r6、以及q6,所述ntc第一端与恒压电路模块连接,所述ntc第二端通过r4与q6的b端连接,所述q6的b端与e端并联r6,所述q6的e端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q6的c端与恒流电路模块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中,所述恒压电路模块包括:r8、r11、r12、r14、r15、d2、以及c4,所述r8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8第二端分别与d2的k端和r端连接,所述d2的a端与r端并联c4;所述r8第二端还与r14第一端连接,所述r14第二端与r12第一端连接,所述r12第二端与u3第一端连接,所述r12和r14之间的节点连接u2的第一反相输入端;所述r15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15第二端与r11第一端连接,所述r11第二端与u3第一端连接,所述r11、r15之间的节点连接u2第一同相输入端。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中,所述恒流电路模块包括:vr1、r1、r2、r3、r7、r9、r10、c2、以及c3,所述vr1第一端和第二端并联r7,所述vr1第一端与r8第二端连接,所述vr1第二端与r9第一端连接,所述r9第二端与r3第一端连接,所述r3第二端通过c2与u2第二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9第二端还与r10第一端连接,所述r10第二端与u2第二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1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1第二端通过c3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2第一端与r1第一端连接,所述r2第二端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源恒压电路模块、电源恒流电路模块、电源恒温电路模块、以及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源的电压和电流稳定,在电源恒温电路模块中设置热敏电阻和npn三极管,通过热敏电阻的特性调节npn三极管的电压、电流大小,结合电源恒压和恒流原理控制整个电源的温度,将led电源的温度控制在某一个值附近,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元器件中,r表示一般电阻,ntc表示负温度系数类型的热敏电阻,c表示电容,q表示npn型三极管,d表示二极管,u表示集成电路控制器,上述各符号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通用的符号,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各电子元器件的连接为电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恒温控制输出功率的led电源电路,包括:恒压电路模块,恒流电路模块,恒温电路模块,以及用于控制恒压电路模块的电压、恒流电路模块的电流、恒温电路模块的温度稳定的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u2、d4、d5、u3、以及pwm控制器,所述u2第一同相输入端和第一反相输入端分别连接恒压电路模块,所述u2第一输出端通过d5连接u3第一端,所述u3第二端连接pwm控制器;所述u2第二同相输入端和第二反相输入端分别连接恒流电路模块,所述u2第二输出端通过d4连接u3第一端,所述u3第二端连接pwm控制器。

所述恒温电路模块包括:ntc、r4、r6、以及q6,所述ntc第一端与恒压电路模块连接,所述ntc第二端通过r4与q6的b端连接,所述q6的b端与e端并联r6,所述q6的e端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q6的c端与恒流电路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恒压电路模块包括:r8、r11、r12、r14、r15、d2、以及c4,所述r8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8第二端分别与d2的k端和r端连接,所述d2的a端与r端并联c4;所述r8第二端还与r14第一端连接,所述r14第二端与r12第一端连接,所述r12第二端与u3第一端连接,所述r12和r14之间的节点连接u2的第一反相输入端;所述r15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15第二端与r11第一端连接,所述r11第二端与u3第一端连接,所述r11、r15之间的节点连接u2第一同相输入端。

进一步的,所述恒流电路模块包括:vr1、r1、r2、r3、r7、r9、r10、c2、以及c3,所述vr1第一端和第二端并联r7,所述vr1第一端与r8第二端连接,所述vr1第二端与r9第一端连接,所述r9第二端与r3第一端连接,所述r3第二端通过c2与u2第二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9第二端还与r10第一端连接,所述r10第二端与u2第二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1第一端与vout-连接,所述r1第二端通过c3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所述r2第一端与r1第一端连接,所述r2第二端与u2的第二同相输入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如下:

恒压电路模块中:r8、d2、以及c4构成一个2.5v的基准电压,此基准电压为电压的基准电压,在整个电路中保持不变。r14和r12构成一个分压电路,使得u2的2脚得到一个基准电压。由r15和r11串联构成一个输出电压的采样电路,采样电路得到的输出电压给到u2的3脚。当输出电压高于基准电压的时候,3脚电压就高于2脚,u2的1脚就输出个高电平,通过d5使得u3光耦导通,pwm控制的ic得到光耦导通的信号后,会关闭输出,这样电压就会降下来。反之当输出电压低于基准的时候,3脚电压就低于2脚,u2的1脚就输出低电平,使得u3光耦关闭,pwm控制器的ic得到光耦关闭的信号后,会打开输出。通过这样的反复调节,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电压。

恒流电路模块中:由vr1,r7,r9,r3和r10一起构成一个分压电路,使得u2的6脚得到一个电流的基准电压,电流流过r1时,在r1上会形成一个电压,u2的5脚就检测这个电压的值。当流过r1电流的电压值高于u2的6脚得到的基准电压时,u2的7脚就输出一个高电平,通过d4使得u3光耦导通,pwm控制器的ic得到光耦导通的信号后,会关闭输出。反之当流过r1电流的电压值低于u2的6脚得到的基准电压时,u2的7脚就输出一个低电平,通过d4使得u3光耦关闭,pwm控制器的ic得到光耦关闭的信号后,会打开输出。这样的反复调节,最后得到一个稳定的电流。

恒温电路模块中:led驱动电源在工作的时候,温度会随着工作的时间增加而慢慢上升,要保持整个电源始终在恒温状态,就需要不断去改变电源的输出功率,使得电源温度达到平衡,因此通过改变电流的基准来实现。

当led电源开始工作后,温度慢慢升高时,ntc热敏电阻的值会慢慢下降,通过ntc,r4,r6的分压,使得q6的基级(b端)电压也会慢慢升高。q6工作在放大状态,q6的ice电流也就变的更大,同样,流过r7和vr1电流也增加,vr1和r7的电压升高。在总电压2.5v没变的条件下,使得分压电阻r3的电压下降,相当于电流的基准电压下降,通过电源的恒流原理可知,当电流的基准电压下降后,电源的输出功率也会下降,这样电源的温度上升速度就变慢。通过不断调节恒压电路模块中的电压和恒流电路模块中的电流,当温度上升到预设的温度值(如环境温度70度)的时候,电流的基准电压就基本固定在一个值,整个电源就进入一个稳定状态,使得整个led电源温度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值附近。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源恒压电路模块、电源恒流电路模块、电源恒温电路模块、以及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电源的电压和电流稳定,在电源恒温电路模块中设置热敏电阻和npn三极管,通过热敏电阻的特性调节npn三极管的电压、电流大小,结合电源恒压和恒流原理控制整个电源的温度,将led电源的温度控制在某一个值附近,整个电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