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0093发布日期:2020-01-22 00:05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回馈型电池性能测试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回馈型电池性能测试设备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池性能测试设备,其用于各种电池的循环寿命测试、倍率充放电测试、脉冲充放电测试、dcir(直流内阻)测试,其散热结构系统的风道大都由散热器本身的构造和形状形成,散热的方式也是采用一定功率风机直接对着散热器吹出一定流量的热空气,从而带出散热器上的热量。这种散热结构系统的散热器体积较大,相对成本高,结构也松散,所以整个散热结构系统庞大,如果要实现散热结构系统多组并联,将需要更大空间。为了既能并联多组散热结构系统,其热量又能全部散出,传统的电池性能测试设备只好采用左右排风散热的吹风方式,即散热结构系统的散热风道由左向右设置。这种左右排风散热的结构,其缺陷在于,当单组散热结构内并排设置有多个电源模块时,从左侧电源模块吹出的热量会影响到右侧电源模块的散热;其次,这种左右排风散热的方式也使多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并排放置时,吹出的热量会从一台吹至下一台,对下一台形成一定的散热影响,这种缺陷使传统测试设备在客户现场放置时必须要求用户在两设备间隔开0.5米以上距离,给生产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合理、散热效果更好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前部设置有多个进风口、后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内部设置有多个对流风道,多个所述的进风口与多个所述的出风口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的对流风道连通所述的进风口和相应所述的出风口,所述的壳体在每个所述的进风口处都对应安装有一个风机;

多个电源模块,多个所述电源模块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各个所述的电源模块分别位于一个相应的所述对流风道中,每个所述的电源模块上都设置有一个第一散热条,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多个与壳体导热接触的第二散热条,多个所述的第二散热条与多个所述的第一散热条一一对应,每个所述的第一散热条和相应所述的第二散热条之间都通过一导热硅胶垫间接导热接触。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壳体包括上盖、前面板、后面板、左面板、右面板以及底面板,多个所述的电源模块均设置在所述的底面板上,各个所述的第一散热条均设置在相应所述电源模块的上部,多个所述的第二散热条均设置在所述上盖的内壁面上,多个所述的进风口均设置在所述的前面板上,多个所述的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的后面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前面板、所述的后面板均为网孔状结构,所述前面板上的多个网孔形成一个所述的进风口,所述后面板上的多个网孔形成一个所述的出风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前面板的内侧可拆卸的安装有防尘网。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的对流风道之间设置有一个导风片,多个所述的导风片均抵紧接触在所述的上盖和所述的底面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本案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通过在壳体的前部设置进风口、后部设置出风口、内部设置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对流风道,从而形成前后排风对流散热的模式,避免各个电源模块之间影响散热效果;通过在各个电源模块上设置第一散热条,在壳体内壁面上设置第二散热条,二者通过导热垫导热接触,从而将各个电源模块产生的热量以热传导的形式散发至壳体外部,结合对流散热模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当多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上下或左右并排设置以构成并联时,各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之间不会产生散热影响,且整个电源测试设备的结构可以更加紧凑,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散热结构合理,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并联构成电池性能测试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多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沿上下方向叠放在一起);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0、电池性能测试设备;100、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1、壳体;11、上盖;12、前面板;13、后面板;141、左面板;142、右面板;15、底面板;16、对流风道;17、风机;18、防尘网;19、导风片;2、电源模块;21、第一散热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的电池性能测试设备1000,其包括多个自上而下叠放在一起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100,多个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100并联连接,结构紧凑、整个设备相对轻量化。

如图2、图3所示,电源模块散热结构100包括一壳体1和多个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模块2。壳体1包括上盖11、前面板12、后面板13、左面板141、右面板142以及底面板15。前面板12和后面板13均成网孔状结构,前面板12上的多个网孔形成一个进风口121,前面板12上形成有多个进风口121,后面板13上的多个网孔形成一个出风口131,后面板13上形成有多个出风口131。壳体1内设置有多个对流风道16,具体的,底面板15上安装有多个导风片19,每个导风片19的上端部都与上盖11的内表面抵紧接触,多个导风片19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上盖11、底面板15、左面板141、一个导风片19之间构成一个对流风道16,相邻两个导风片19之间构成一个对流风道16,上盖11、底面板15、右面板142、一个导风片19之间也构成一个对流风道16,各个电源模块2位于相应的对流风道16内。这样,由于对流风道16为前后方向设置,因此,沿左右方向布置的相邻两个电源模块2之间不易产生散热影响。前面板12上在每个进风口121处都安装有一个风机17。这样一来,各风机17在相应的对流风道内产生流动的风,风将电源模块2的主功率板产生的热量通过出风口131散发至外界环境中。前面板12的内侧可拆卸的安装有防尘网18,避免风机17因工作一段时间后吸入灰尘,出现散热性能下降的情况。这样前后排风对流散热的风道结构,其不依赖于两侧面板的空间,同时也是考虑了调试维修人员在壳体前部操作的舒适度体验而设计。

每个电源模块2上部都设置有与电源模块2导热接触的第一散热条21,上盖11的内壁面上固定有多个与上盖11导热接触的第二散热条(图未示),多个第二散热条与多个第一散热条21一一对应,每个第一散热条21与相应的第二散热条之间都通过一个导热硅胶垫(图未示)导热接触。导热硅胶垫的设置便于第一、二散热条之间紧密贴合和起到良好的热传导作用和电绝缘作用。这样,电源模块2的主功率板产生的热量将通过第一散热条21传导到第二散热条上,再通过第二散热条传导至上盖11上,最后散发至外界环境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模块散热结构系统通过设置前后排风对流散热和热传导相结合的散热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其具有结构更为紧凑、散热效果更好的优点。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