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0791发布日期:2020-08-05 01:5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吹风机,吹风机可将头发快速吹干,还可以通过吹风机制作发型等。吹风机的能够吹干头发的原理在于其内部设置有风机及加热器,风机将进风口的风送向加热器,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吹风机能够吹出热风。

现有的技术中,加热器中的加热丝的结构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加热器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现有的加热器存在出风的温度不均衡,风阻大等问题,从而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加热器及电器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

第一发热层;

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

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该电器设备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

第一发热层;

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

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所占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的技术中,加热器中的加热丝的结构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加热器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一种加热器内设置单层加热丝,单层加热丝存在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还有就是加热器内设置多层加热丝,每层加热丝都需要支撑件,多个支撑件导致风道的风阻增大及温度不均衡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第一发热层10,第二发热层20及支撑体30。其中,第二发热层20与所述第一发热层10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支撑体3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10的第一支撑件31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20的第二支撑件3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可为可加热金属丝,可加热金属丝形成螺旋或曲线结构,以增加空气与加热丝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加热面积。支撑体30、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2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为云母材料,塑料材料、pvc(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等高分子材料均可,这些材料耐高温,可用于支撑,并起到绝缘等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30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30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的阻挡空间,降低了风阻;同时设置了两层发热层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3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例如,支撑体30可为管状结构、环形托架或者柱状结构中的一种。根据不同的形式的支撑体,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的设置位置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层10与所述第二发热层20均位于所述支撑体30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层2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内表面。无论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的设置位置如何变换,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30进行支撑,减少了支撑体30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所占的空间,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风阻。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2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参见图3,一种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撑件31包括多个第一翼片。所述第二支撑件32包括多个第二翼片。图3中展示的单个翼片的形式。翼片的一端与支撑体30连接,另一端用于为发热层提供支撑。在所述支撑体30上,一种分布方式是,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交替排布,即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相互间隔分布。

为使得支撑件与发热层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在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远离所述支撑体30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凹槽,发热层被固定在固定凹槽内。固定凹槽沿着翼片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每个固定凹槽内固定一匝发热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的。在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为分体结构时,进一步地,为保证支撑体30与翼片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上设有用于插接多个所述第一翼片和多个所述第二翼片的插接槽33。通过插接槽33可以使得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可以使得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与支撑体30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同一个支撑体30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

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交替排布时,连接不同翼片的插接槽33也相应交替分布。例如图4中,a和c插接槽33可用于连接第一翼片,b插接槽33可用于连接第二翼片,当然,这只是多种排布方式中的一种,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变换其他插接槽33的排布方式。

根据不同的支撑体30的实现方式,插接槽33的设置位置也是可以变换的,例如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具有长轴,所述长轴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插接多个所述第一翼片和多个所述第二翼片的所述插接槽33。

下面根据不同形式的支撑体30,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体的加热器不同的实现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管状结构、环形托架或柱状结构中的一种。

当所述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时,所述第一发热层10与所述第二发热层20均位于所述支撑体30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内表面。

参见图1和图4,图1和图4结合所示的支撑体30即为管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翼片与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分别绕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周均布。所述第一翼片上缠绕有第一发热层10,所述第二翼片上缠绕有第二发热层20。为实现第二发热层20与所述第一发热层10层叠设置,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参见图3,所述第一翼片(即第一支撑体31)靠近所述支撑体30的一端设置有通过口34,所述第二发热层20穿过所述通过口34缠绕在所述第二翼片(即第二支撑件32)上。

参见图2和图4,图2和图4结合所示的支撑体30即为管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翼片绕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周均布,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形成十字或米字结构,并设置在所述管状结构的内部。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参见图5。此种形式中,第一翼片(即第一支撑体31)靠近支撑体3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通过口34也可以不设置通过口34,设置通过口34的目的在于卡固管状的支撑结构30。

为进一步减轻加热器的整体重量,减小风阻,以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参见图6,所述十字或所述米字结构的中心区域至少部分为中空结构35。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如图6所示,所述十字或所述米字结构的交点处部分被掏空,前端(图6中的左侧)还是十字或米字型的架构,后端(图6中的右侧)掏空为中空结构35,中空结构35包括但不限于为一子弹头的形状。

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时,插接槽33的位置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至少一端上与所述第一翼片及所述第二翼片连接的位置上设置有所述插接槽33。例如,参见图4,插接槽33即设置在管状结构的两端。当然,插接槽33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可设置在管状结构的两端位置,或者是一端设置有插接槽33,另一端不设置插接槽33,或者是将插接槽33设置在管状结构的中部位置,当然,插接槽33的设置位置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插接槽33的实现方式也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插接槽33直接设置在支撑体30上。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管状结构的至少一端上设置有连接盖,所述连接盖上设置有所述插接槽33。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所述管状结构内套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管状结构,所述连接管伸出所述管状结构的一端上设置有所述插接槽33。连接盖及连接管均可通过塑料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30可通过管状结构实现以外,还可以通过环形托架实现。所述支撑体30为环形托架时,环形托架可以为一个或者是两个。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为环形托架,所述环形托架为两个,两个所述环形托架分别与所述第一翼片及所述第二翼片两端连接。当所述支撑体30为环形托架时,所述第一发热层10与所述第二发热层20均位于所述支撑体30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内表面。

参见图1和图7,图1和图7结合所示的支撑体30即为环形托架,多个所述第一翼片及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分别绕所述环形托架的外周均布。所述第一翼片上缠绕有第一发热层10,所述第二翼片上缠绕有第二发热层20。为实现第二发热层20与所述第一发热层10层叠设置,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参见图3,所述第一翼片靠近所述支撑体30的一端设置有通过口34,所述第二发热层20穿过所述通过口34缠绕在所述第二翼片上。

参见图2和图7,图2和图7结合所示的支撑体30即为环形托架,多个所述第一翼片绕所述环形托架的外周均布;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形成十字或米字结构,并设置在所述环形托架的内部。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参见图5及图6。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支撑体30为环形托架时,环形托架上也设置有插接槽33,插接槽33设置在环形托架的端部,插接槽33的设置方式可参考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体30为环形托架,所述环形托架为一个,所述环形托架上设置有管状隔离层。所述环形托架分别与所述第一翼片及所述第二翼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翼片及所述第二翼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管状隔离层抵接。当环形托架为一个时,可将环形托架设置在出风口处。管状隔离层可通过云母材料制成。一个环形托架的实现方式可参考两个环形托架的实现方式。当然,所述环形托架为两个时,两个环形托架之间也可设置有管状隔离层,以增加环形托架的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体30除了为管状结构及环形托架外,还可以为柱状结构。参见图8,所述支撑体30为柱状结构,多个所述第一翼片与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分别绕所述柱状结构的外周均布;所述第一翼片靠近所述支撑体30的一端设置有通过口34,所述第二发热层20穿过所述通过口34缠绕在所述第二翼片上。支撑体30为柱状结构与支撑体30为管状结构的区别在于,将管状结构换成了实心的柱状结构,其他的设置方式可以相互参考。为进一步减小风阻,柱状结构的直径可以做到足够小,以避免其所占空间较大。另外,为实现对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的隔离,可在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之间设置隔热层36,隔热层36可通过云母管实现。

进一步地,为实现对发热器的保护,围绕第一发热层10的外部还设置有保护管40,保护管40可通过绝缘材料制成,例如云母材料。保护管40除了保护加热器的内部部件外,还可以防止第一发热层10各匝数的加热丝发生径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可应用于各类电器设备中。例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可应用在吹风机上。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

第一发热层10;

第二发热层20,与所述第一发热层10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

支撑体30,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10的第一支撑件31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20的第二支撑件32。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加热器的具体实现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帮助理解。

应用场景一

一种吹风机,包含了进风口、出风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产生高速的风,风从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流向加热器,风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导出。加热器主要是对经过风道内的风进行加热,从而向外提供热风。为获得出风温度均衡且风阻较小的加热器,通过一个支撑体支撑两层加热丝(两层加热丝即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圆管状的支撑体外依次设置层叠的两层加热丝和外管(外管即保护管),这样在支撑体和外管之间形成一个风道,风道内有两层加热丝,两层加热丝之间有间隙,圆形外管和圆管状的中空的支撑体隔热加热丝,防止热量向加热器径向扩散,外管和支撑体可都为云母。支撑体向两层加热丝方向伸出多组云母翼片,高低不同的多组翼片(即第一翼片与第二翼片具有高度差)间隔设置,分别支撑内层发热丝和外层发热丝,其中,内层发热丝是指第二发热层,外侧发热丝是指第一发热层。两层发热丝通过高低不同的翼片支撑,既保证了发热丝的支撑稳定性,又减小了风道内的风阻。为进一步提高翼片支撑的稳定性,可以在圆管状支撑件的一端设置一个端盖,端盖上设置有凹槽,翼片端部伸入凹槽内固定。因圆管状的支撑件内部不设置风道,且一端设置有端盖,所以减小支撑件的直径,并在风道内减小非发热丝的阻力,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还能在减小风道内的风阻。

应用场景二

一种吹风机,包含了进风口、出风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产生高速的风,风从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流向加热器,风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导出。加热器主要是对经过风道内的风加热,从而向外提供热风。为获得出风温度均衡且风阻较小的加热器,通过一个支撑体支撑两层加热丝。支撑体包括多组翼片和两个端盖(端盖即环形托架),两层加热丝层叠间隔设置,加热丝外层设置有外管,加热丝内层通过多组翼片支撑,高低不同的多组翼片间隔设置,分别支撑内层发热丝和外层发热丝。两层发热丝通过高低不同的翼片支撑,既保证了发热丝的支撑稳定性,又减小了风道内的风阻。为进一步提高翼片支撑的稳定性,可以在多组翼片的每一端设置一个端盖,一个端盖固定支撑内层翼片,另一个端盖固定支撑外层翼片,端盖上设置有凹槽,每组翼片的两端部伸入凹槽内固定。这样在端盖和外管之间形成了一个风道。因多组翼片内部构成了一个中空的结构,且内部不设置风道,翼片两端设置有端盖。所以减小翼片形成的中空圆管的直径,并在风道内减小非发热丝的阻力,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还能在减小风道内的风阻。

应用场景三

一种吹风机,包含了进风口、出风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产生高速的风,风从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流向加热器,风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导出,加热器主要是对经过风道内的风加热,从而向外提供热风。为获得出风温度均衡且风阻较小的加热器,通过一个支撑体支撑两层加热丝。圆管状的支撑体外设外层加热丝和外管,内设置内层加热丝和支撑内层加热丝的翼片。多组翼片形成米字形的结构支撑内层加热丝,翼片的一端设置有端盖,该端盖设置凹槽,内层翼片伸入凹槽固定。这种结构的支撑体包括圆管、内层翼片和外层翼片,这样在圆管和外管之间形成一个风道,风道内有外层加热丝和外层翼片,圆管和内层翼片之间形成另一个风道,风道内有内层加热丝和内层翼片。因米字形翼片内不设置风道,且一端设置有端盖,所以减小翼片的直径,还设置了两层加热丝,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还能在减小风道内的风阻。

应用场景四

一种吹风机,包含了进风口、出风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产生高速的风,风从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流向加热器,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导出,加热器主要是对经过风道内的风加热,从而向外提供热风。为获得出风温度均衡且风阻较小的加热器,通过一个支撑体支撑两层加热丝。圆管状的支撑体外设外层加热丝和外管,内设置内层加热丝和支撑内层加热丝的翼片。多组翼片形成米字形的结构支撑内层加热丝,翼片的一端设置有端盖,该端盖设置凹槽,内层翼片伸入凹槽固定。这种结构的支撑体包括圆管、内层翼片和外层翼片,这样在圆管和外管之间形成一个风道,风道内有外层加热丝和外层翼片,圆管和内层翼片之间形成另一个风道,风道内有内层加热丝和内层翼片。为进一步减小风阻,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在内层翼片相对于端盖的另一侧进行掏空设计,即多组米字形的翼片一端掏空为中空的结构,中空结构的直径在轴向上向端盖的方向逐渐缩小,形成一个类似子弹头的截面。这种结构的加热器,不仅可以提高出风温度的均衡性,还能在减小风道内的风阻。

应用场景五

一种吹风机,包含了进风口、出风口、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器、电机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电机产生高速的风,风从进风口流入风道,并流向加热器,经过加热器加热后导出,加热器主要是对经过风道内的风加热,从而向外提供热风。为获得出风温度均衡且风阻较小的加热器,通过一个支撑体支撑两层加热丝。圆管状的隔热层外设外层加热丝和外管,内设置内层加热丝和支撑内层加热丝的翼片,多组翼片的中心为一个圆柱状的支撑体。所以这个支撑体包括隔热层、翼片和圆柱,隔热层和外管之间有外层加热丝和外层翼片,组成一个风道,圆管和圆柱之间有内层加热丝和内层翼片,组成另一个风道。这种结构的加热器只需要在圆柱上设置端盖即可,该端盖设置凹槽,内层翼片伸入凹槽固定。因圆柱和端盖的界面较小,风道的截面较大,这种设计可进一步减小风阻,以提高风道的温度均衡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