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40468发布日期:2020-04-24 22:26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防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防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避免物体从高空坠落,导致物体受损,通常会采取一些防范性措施来防止被防护物坠落时受到较大的冲击力而损坏。目前,通常可通过在被防护物表面附着缓冲结构来避免被防护物坠落时由于收到较大冲击力而受损。例如,在运输易碎物时,会在易碎物外包裹塑料泡沫等,来避免物体在运输过程中受冲击力而受损,但这种防护仅可针对正常运输过程中的晃动或震荡,一旦物体由高处坠落,仍然无法避免物体受损。又例如,由于一些手持类电子设备经常会因各种原因脱手,不慎在高处掉落,导致外壳摔碎或内部器件突然震动导致脱落的情况,目前市场上的防摔保护壳/套使用硅胶等软壳,着重对电子设备的四角进行包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电子设备跌落后受到的碰撞对其造成的损坏,但其保护能力有限,在电子设备从较高处跌落时,仍有可能导致其损坏较为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摔装置,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防摔措施无法对被防护物体进行有效防护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摔装置,包括:触发机构、形变结构以及壳体;所述形变结构与所述触发机构连接,所述形变结构在处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形变结构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所述触发机构可驱动所述形变结构向远离所述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形变结构弹出所述壳体并由被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

可选地,所述形变结构处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形变结构受所述壳体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限制,在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在所述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外时,所述触发机构可驱动所述形变结构向靠近所述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形变结构处于所述壳体内,以使所述形变结构在第三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

可选地,所述形变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触发机构两端的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所述触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子形变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触发机构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子形变结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触发机构的另一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触发机构还包括齿轮,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是分别与所述齿轮两端咬合的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形变结构包括第一弹性支撑条,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条的首尾两端通过一对第一弹性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二子形变结构包括第二弹性支撑条,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条的首尾两端通过一对第二弹性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

可选地,所述一对第一弹性连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部件,所述一对第二弹性连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当所述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子形变结构处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第一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条表面附着有第三弹性部件,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条表面附着有第四弹性部件,当所述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子形变结构处于所述壳体内时,所述第三弹性部件以及所述第四弹性部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

可选地,所述防摔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触发机构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被防护对象的加速度,控制所述触发机构驱动所述形变结构向远离所述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和/或,驱动所述形变结构向靠近所述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防摔装置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

可选地,所述形变结构由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翻折的条状结构,所述条状结构处于未翻折状态时,紧贴所述壳体表面,所述条状结构处于翻折状态时,形成环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容纳被防护对象的槽体。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表面设置有连接结构,用于与被防护对象连接。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摔装置,具有形变结构,该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时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该形变结构在受触发机构触发后,可被驱动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以至弹出壳体由被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从而使得被防护物可借助防摔装置本身的弹性对被防护物坠落时发生的碰撞产生缓冲作用,可降低被防护物被损坏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摔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摔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弹出壳体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弹出壳体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7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与被防护物结合的示意图;

图7b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与被防护物结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防摔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防摔装置包括:

触发机构、形变结构以及壳体;举例说明,触发机构例如可包括图1中所示的齿轮200,以及齿条1021以及齿条1011,形变结构例如可包括图1中所示的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其中,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上可设置有弹簧1012以及1013,第二子形变结构102上可设置有弹簧1022以及102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较为清晰的展示防摔装置的内部结构,图1中暂未示出防摔装置的壳体,该壳体例如可以是一个矩形壳体,该矩形壳体的两侧开口,以使得第一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形变结构102可通过两侧的开口弹出壳体。图1中示出了被防护物300,防摔装置的壳体可小于或等于与被防护物300的尺寸,而形变结构弹出壳体后,形变结构可在各方向上超出被防护物的尺寸,以在各个方位对被防护物起到保护作用。其中,被防护物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或包装箱货物等任何易于不慎掉落的需保护物体。

形变结构与触发机构连接,形变结构在处于壳体内时,形变结构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触发机构可驱动形变结构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以使形变结构弹出壳体并由被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其中,触发机构在驱动形变结构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形变结构逐渐弹出壳体,在其弹出壳体后,受回复力的作用,由压缩状态回复至自然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形变结构恢复至自然状态时是形变结构在各个方向均不受力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摔装置,具有形变结构,该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时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该形变结构在受触发机构触发后,可被驱动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以至弹出壳体由被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从而使得被防护物可借助防摔装置本身的弹性对被防护物坠落时发生的碰撞产生缓冲作用,可降低被防护物被损坏的概率。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内时,形变结构受壳体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的限制,在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在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外时,触发机构可驱动形变结构向靠近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直至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内,以使形变结构在第三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可以是互相垂直的三个方向,例如,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可分别为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第三方向可为x轴方向。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形变结构包括连接于触发机构两端的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触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子形变结构通过第一连接部与触发机构的一端相连,第二子形变结构通过第二连接部与触发机构的另一端相连。以图1所示的防摔装置为例,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分别为第一齿条1011以及第二齿条1021,触发机构还可包括齿轮200,在齿轮20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齿条1011以及第二齿条1021连接有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可使得形变结构在由被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即防摔装置中的弹性部件不受压缩力也不受拉伸力)后,防摔装置在触发机构的两侧的方向均可对被防护物产生防护作用。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子形变结构101包括第一弹性支撑条,第一弹性支撑条的首尾两端通过一对第一弹性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包括第二弹性支撑条,第二弹性支撑条的首尾两端通过一对第二弹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其中,第一弹性支撑条以及第二弹性支撑条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第一弹性连接部以及第二弹性连接部可以是弹簧,或具有弹性的线,从而,在第一弹性支撑条以及第二弹性支撑条受拉伸力变长时,该第一弹性连接部以及第二弹性连接部可随之被拉长。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一对第一弹性连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一弹性部件,一对第二弹性连接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性部件,当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内状态时,第一弹性部件以及第二弹性部件在第一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仍以图1所示的防摔装置为例,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中分别设置有弹簧1013(为第一弹性部件的一个示例)以及弹簧1023(为第二弹性部件的一个示例),在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时,弹簧1013以及弹簧1023处于压缩状态,在y轴方向上产生弹性形变。如图2所示,在形变结构弹出壳体之外时,弹簧1013以及弹簧1023恢复自然状态,第一弹性支撑条在弹簧1013的作用下,会被拉伸,同理第二弹性支撑条在弹簧1023的作用下,也会被拉伸,从而可以使得被拉伸后的第一弹性支撑条以及第二弹性支撑条的长度可长与被防护物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使得被防护物坠落后,可在y轴方向对被防护物起到支撑以及缓冲的作用。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支撑条表面附着有第三弹性部件,第二弹性支撑条表面附着有第四弹性部件,当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内状态时,第三弹性部件以及第四弹性部件在第二方向上被压缩,产生弹性形变。如图1所示,第一子形变结构101在z轴方向上设置有一组六个弹簧1012(为第三弹性部件的一个示例),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z轴方向上设置有一组六个弹簧1022(为第四弹性部件的一个示例)。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的侧视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位于壳体内的俯视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形变结构处于壳体内时,第一子形变结构101在z轴方向设置的弹簧1012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z轴方向上设置的弹簧1022在处于压缩状态,在z轴方向产生弹性形变,而在图2中,形变结构弹出壳体后,弹簧1012以及弹簧1022在z轴方向恢复自然形态。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触发机构还可包括齿轮,上述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是分别与齿轮两端咬合的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仍以图1所示的防摔装置为例,第一子形变结构101通过第一齿条1021与齿轮200的下端相连,第二子形变结构102通过第二齿条1022与齿轮200的上端相连。当齿轮200受驱动系统驱动而转动时,第一齿条1021可向靠近或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子形变结构101向靠近或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第二齿条1022可向靠近或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向靠近或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齿条1021以及第二齿条1022分别连接与齿轮200的上端以及下端,且二者分别位于齿轮200的两端,故,在齿轮200转动后,二者可同时向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或,同时向靠近齿轮200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同时向靠近齿轮200的方向移动时,形变结构整体呈被压缩状态,其被收回壳体。当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同时向远离齿轮200的方向移动时,首先,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逐渐移出合体之外,从而使得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y轴以及z轴方向不再受壳体约束,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z轴以及y轴上设置的弹性部件由于受到回复力的作用,由压缩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弹出壳体状态下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摔装置的形变结构弹出壳体状态下的俯视图,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子形变结构101在z轴上设置的弹簧组1012,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z轴上设置的弹簧组1022在z轴方向上处于自然展开状态,该弹簧组中各弹簧在自然展开状态下其长度大于被防护物300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同时,由于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在x轴方向上处于展开状态,二者展开后的长度大于被防护物300在x轴上的长度,以及,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展开后y轴上的高度,故,防摔装置可在x轴、y轴以及z轴方向均具有起到支撑或缓冲作用的防摔装置,从而可给予被防护物多方位的防护。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上述防摔装置还可包括:控制器,触发机构与该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该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被防护对象的加速度,控制触发机构驱动形变结构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和/或,驱动形变结构向靠近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仍以图1所示的防摔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触发机构中的齿轮200的轴可通过电机与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从而控制器可向电机发送控制信号来控制电机驱动齿轮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举例说明,当控制器获取到被防护对象的加速度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可确认被防护对象处于坠落状态,控制器可向触发机构发送控制信号,触发机构的中枢齿轮200在接到控制信号时顺时针旋转预设角度,例如顺时针旋转半圈,以驱动形变结构向远离触发机构的方向移动,中枢齿轮200两侧与其相配合的齿条1011和1021分别向两侧直线运动,逐渐将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推出壳体400,由于第一子形变结构101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102自身可自由变形,从壳体400弹出后,形变结构内部z向弹簧组1012、1022和y向弹簧1013、1023全部为了恢复原状而伸长。当被防护物已经落地平稳后,例如,控制器获取到被防护对象在坠落后其加速度值恢复至0时,则可确认被防护物已经平稳落地,控制器可向触发机构发送控制信号,触发机构中的齿轮200收到信号后被触发逆时针旋转预设角度,例如逆时针旋转半圈,带动相配合的齿条1011、1021向内直线运动,形变结构根据其曲面楔形收回壳体400内,所有弹簧被压缩,整个防摔装置回到如图1至图3的收缩状态。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防摔装置还可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该加速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该加速度传感器可对被防护对象的重力加速度进行检测,以及将检测到的重力加速度发送给控制器,以使得控制器可根据被防护对象的重力加速度控制触发机构驱动形变结构向靠近触发机构方向移动或向远离触发机构方向移动,从而控制防摔装置打开或收起,进而可实现在被防护对象发生坠落时,控制防摔装置打开,以对被防护对象进行防护,在被防护对象平稳坠落后控制防摔装置收起的目的。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上述形变结构可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第一子形变结构、第二子形变结构以及设置于第一子形变结构以及第二子形变结构y轴以及z轴方向上的弹性部件均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例如可以是记忆棉、记忆硅胶以及记忆金属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壳体的表面设置有连接结构,用于与被防护对象连接。例如,壳体表面可设置有粘结结构,该粘结结构例如双面胶,基于该粘结结构,防摔装置可与被防护物表面粘结在一起,又例如,壳体表面可具有一个槽体,用于容纳被防护物,又例如,壳体表面可具有卡扣,或抓手,用于固定被防护物。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壳体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翻折的条状结构,条状结构处于未翻折状态时,紧贴壳体表面,条状结构处于翻折状态时,形成环状结构。举例说明,图7a示出了防摔装置与被防护物结合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被防护物300的表面与防摔装置的壳体400的一侧表面结合,防摔装置的壳体400的另一侧设置有结构对称的两个条状结构401以及402,在图7a中,条状结构401以及402处于未翻折状态,在未翻折状态下,条状结构401以及402可与壳体400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故该条状结构401以及402平时可以展平紧贴在壳体400上,如向外拨动时,由于条状结构自身弹性的作用卷曲支起形成如图7b所示的结构,该结构可起到作为提手或作为被防护物的支架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