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5279发布日期:2020-05-08 14:26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信号放大器,具体涉及散热效率高的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范围内基于卫星的互联网连接迅速发展,为了解决海上通讯困难的问题,实现从陆地到海上网络无缝连接。vsat地球站出现改变了海上通讯困难的现状,而卫星通信功率放大器是vsat地球站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了通讯质量的好坏。而在海洋恶劣的使用环境中如高温、高湿、高盐雾以及太阳辐射等,必须设计和制造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通信功率放大器,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而不会出现故障,使产品免于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长时间稳定运行后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l波段电路、本机振荡器电路、混频器电路和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

壳体包括腔体、盖板和屏蔽隔离盖;

腔体和盖板密封扣合;

屏蔽隔离盖位于腔体内,且屏蔽隔离盖中的隔断将l波段电路、本机振荡器电路、混频器电路和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分别屏蔽隔离;

l波段电路的l波段信号输出端与混频器电路的l波段信号输入端电气连接;

本机振荡器电路的本振频率信号输出端与混频器电路的本振频率输入端电气连接;

混频器电路的混频信号输出端与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的混频信号输入端电气连接;

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输出端输出最终放大的射频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电路具有高增益,低杂散,极低相位噪声,确保信号能够稳定高质量传输;采用一体成型铝制屏蔽隔离盖,隔离各电路之间的干扰增加系统稳定性和信号质量;腔体与盖板做密封处理,使其具有绝佳的防水防尘性能,使其能在海洋极端恶劣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屏蔽隔离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l波段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本机振荡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混频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中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功能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海事船载功率放大器,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l波段电路2、本机振荡器电路3、混频器电路4和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5;

如图1~图3所示,壳体包括腔体1-1、盖板1-2和屏蔽隔离盖1-3;

腔体1-1和盖板1-2密封扣合;

屏蔽隔离盖1-3位于腔体1-1内,且屏蔽隔离盖1-3中的隔断将l波段电路2、本机振荡器电路3、混频器电路4和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5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分别屏蔽隔离;

l波段电路2的l波段信号输出端与混频器电路4的l波段信号输入端电气连接;

本机振荡器电路3的本振频率信号输出端与混频器电路4的本振频率输入端电气连接;

混频器电路4的混频信号输出端与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5的混频信号输入端电气连接;

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5的输出端输出最终放大的射频信号。

其中,如图4所示,l波段电路2中,psu输出端、微带线m4、微带线m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阻r76、电阻r77、电阻r108、电阻r111和电容c9的一端依次串联,电容c9的另一端电气连接达林顿放大器u12的输入端,达林顿放大器u12的输出端、电容c101、温度补偿衰减器u5、电容c102和lbandout输出端依次串联;

psu输出端与微带线m4之间通过电容c1接地,微带线m4与微带线m3通过电容c2接地,微带线m3与电容c4之间通过电容c3接地,电容c4与电容c5之间通过微带线m1接地,电容c5与电容c6之间通过微带线m2接地,电容c6与电阻r76之间通过电阻r72和电阻r73串联后接地,电阻r76与电阻r77之间分别通过电阻r74和电阻r75串联后接地、通过电阻r78接地,电阻r77与电阻r108分别通过电阻r79接地、通过电阻r109和电感l15串联后接地,电阻r108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131,电阻r108与电阻r111之间分别通过电阻r110和电感l17串联后接地、通过电阻r112和电感l21串联后接地,电阻r111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132,电阻r111与电容c9之间通过电阻r113和电感l29串联后接地,达林顿放大器u12的输出端还与电感l5和电阻r1的一端依次串联,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电气连接电感l13的一端、以及通过电容c100接地,电感l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以及通过电容c99接地。

其中,如图5所示,本机振荡器电路3中,10mhz信号输入端、电容c28、电感l7、电容c30、电感l9、电阻r2和三极管q9的基极依次串联电气连接;

三极管q9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3接入电感l9和电阻r2之间、通过电感l1和电阻r50串联后接入电源、通过电容c32接入晶振片u14的in引脚;

晶振片u14的out引脚、电容c35与三极管q12的基极依次串联连接;

三极管q12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52接入电容c35与三极管q12的基极之间、通过电阻r51和电感l16串联后与电源电气连接;

三极管q12的集电极、电容c61、电阻r93、电容c40、电感l19、电感l20、电容c42、电容c39和三极管q13的基极依次串联电气连接

三极管q13的基极、电阻r54、电阻r53和电感l22依次串联电气连接后接入电源;

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容c45、电阻r16和电容c46依次串联电气连接后接入芯片tff1003hn的in(ref)_p引脚;

芯片tff1003hn的lckdet、电阻r20和电容c53串联电气连接后接地。

其中,混频器电路4中,电源、电阻r4、电阻r5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依次串联电气连接,三级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6与mgf4964bl芯片u2的g引脚电气连接,mgf4964bl芯片u2的g引脚还与lo端口电气连接;三级管q1的基极、电阻r8、电阻r12、电阻r11依次串联后与电源电气连接;三级管q1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9接入电阻r8与电阻r12之间、通过电阻r10与mgf4964bl芯片u2的d引脚电气连接;

且mgf4964bl芯片u2的d引脚、电容c142、电阻r134、电容c143和mgf4964bl芯片u10的g引脚串联电气连接;

三级管q15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61和电阻r131串联后与电源电气连接、通过电阻r123与mgf4964bl芯片u10的g引脚电气连接;三级管q15的基极通过电阻r126、电阻r128和电阻r130串联后接入电源;三级管q15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127接入电阻r126与电阻r128之间、通过电阻r129与mgf4964bl芯片u10的d引脚电气连接;

mgf4964bl芯片u10的d引脚通过电容c144与hmc412bms8ge芯片u16的lo引脚电气连接;hmc412bms8ge芯片u16的if引脚与lbandout输出端电气连接;hmc412bms8ge芯片u16的rf引脚与隔直器f14的1引脚电气连接、隔直器f14的2引脚与mgf4964bl芯片u19的g引脚电气连接;

三级管q14的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r114和电阻r122串联后与电源电气连接、通过电阻r115与mgf4964bl芯片u19的g引脚电气连接;三级管q14的基极、电阻r117、电阻r119和电阻r121依次串联后与电源电气连接;三级管q14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电阻r118接入电阻r117和电阻r119之间、通过电阻r120与mgf4964bl芯片u19的d引脚电气连接,mgf4964bl芯片u19的d引脚还与mixerout输出端电气连接。

其中,固态功率放大器电路5如图7所示,其中,f2、f3是滤波器,f5、f6是隔直器。

其中,电源电路6如图8所示。

其中,所述壳体为铝制壳体。

各个电路集成为高性能超薄pcb板直接与壳体紧密贴合,确保系统散热良好;用于一体成型铝制屏蔽隔离盖1-3,隔离各电路之间的干扰,增加系统稳定性和信号质量;壳体中的腔体1-1、盖板1-2和接头均使用对接槽加高质量硅胶密封圈做密封处理,使其具有绝佳的防水防尘性能。

其中,腔体1-1和盖板1-2的外壁均设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用于加快热量散发。

其中,壳体外表面涂覆有防腐蚀涂料。铝制的壳体整体喷漆处理,增加其抗腐蚀性能,使其能在海洋极端恶劣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