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伴热套管组件以及沥青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2133发布日期:2020-08-11 22:0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电伴热套管组件以及沥青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管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伴热套管组件以及一种沥青站。



背景技术:

沥青站需要对沥青管道和重油管道进行伴热,以确保沥青管道和重油管道中的沥青或重油等物质流动的流畅性,现有技术中,一些领域采用加热电缆保温和电伴热的管道施工,避免了传统的沥青站通过使用有机热载体导热油炉的伴热方案,更加方便环保,但是,需要将加热电缆在现场缠绕,并在外面包裹保温层,施工周期较长,不适合沥青站的安装,且长期使用时,不利于拆卸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伴热套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对应提供一种沥青站。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电伴热套管组件,包括:第一伴热件;第二伴热件,与第一伴热件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围成可容纳待加热管路的管道空腔,且第一伴热件在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加热层,第二伴热件在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热层,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电加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伴热套管组件,通过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之间围成可容纳待加热管路的管道空腔,使得在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通过可拆卸连接装配到待加热管路上,将待加热管路设于管道空腔内,以便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现场装配,节省装配时间,且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修理,此外,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制成统一尺寸的标准件,以利于电伴热组件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地,在第一伴热件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加热层,在第二伴热件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加热层,且在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电加热件,以通过电加热件加热管道空腔,实现设于管道空腔内的管道的加热和保温,其中,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使电加热件在运行时,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的温度升高,以围绕管道空腔形成两个高温的加热层,通过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加热管道空腔,使管道空腔的受热更加均匀,进而增强了管道空腔的加热效果;可以理解,设于管道空腔内的管道受热较为均匀。

其中,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可以采用导热材料,以利于电加热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使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的温度升高,从而通过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加热管道空腔,使管道空腔的受热更加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伴热件内对应管道空腔形成第一加热层,第二伴热件内对应管道空腔形成第二加热层,即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与管道空腔相邻设置,且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将管道空腔围合。

其中,电加热件可以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任何电器元件,例如,加热电缆、电加热带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伴热件内设有第一保温层,第一保温层设于第一加热层远离管道空腔的一侧;第二伴热件内设有第二保温层,第二保温层设于第二加热层远离管道空腔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伴热件内设置第一保温层,第二伴热件内设置第二保温层,且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分别设于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远离管道空腔的一侧,使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将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包裹,其中,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采用保温材料,从而实现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的保温,减少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热量散失,节约电能。

其中,保温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岩棉、玻璃棉、聚氨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伴热件设有第一外包板,第一外包板设于第一保温层远离第一加热层的一侧;第二伴热件设有第二外包板,第二外包板设于第二保温层远离第二加热层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保温层远离第一加热层的一侧设置第一外包板,且在第二保温层远离第二加热层的一侧设置第二外包板,使第一外包板和第二外包板将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包裹,以保护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避免外物损坏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具体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采用保温材料,一般地,保温材料的材料强度较低,通过第一外包板和第二外包板包裹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以避免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与外物的接触,从而避免在运输或安装的过程中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与外物的接触而损伤;其中,第一外包板和第二外包板还可以遮挡雨水,避免雨水落到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上而影响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的保温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伴热件包括:第一导热板,设于第一伴热件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第二伴热件包括:第二导热板,设于第二伴热件靠近管道空腔的一侧;其中,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围成管道空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围成管道空腔,在电加热件加热管道空腔时,热量通过第一导热板和第二导热板传递到管道空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加热件为加热电缆,第一加热层内和第二加热层内均设有多个加热电缆,其中,多个加热电缆均匀设于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加热件为加热电缆,且多个电加热件均匀设于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内,使管道空腔的受热更加均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呈环状,且连接件套设于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的外壁上,其中,连接件的两端通过弯折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紧固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呈环状的连接件套设于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的外壁上,以将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固定到管道上,使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之间形成容纳管道的管道空腔,具体地,连接件的两端通过弯折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通过紧固件连接,以通过紧固件的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一伴热件和第二伴热件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连接件可以采用弹性较好的金属材料,或者可以弹性变形的非金属材料,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母等紧固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电源线,电源线的一端与加热电缆相接,另一端用于接入电网,通过电源线向电加热件供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电源线的一端与电加热件相连,另一端用于接入电网,通过电源线为电加热件供电,使电加热件在运行时为管道空腔加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至少一个温度检测元件,设于待加热管路上,通过温度检测元件获取待加热管路的温度参数;控制器,控制器与温度检测元件电连接;其中,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元件获取的温度参数控制电源线的连通或断开,或者控制电源线所输入的电流的大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待加热管路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度检测元件,以获取待加热管路的温度参数,且控制器与温度检测元件电连接,使温度检测元件获取的温度参数可以传递到控制器上,控制器根据温度参数控制电源线的连通或者断开,或者控制电源线所输入的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以精确控制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热能消耗,节约使用成本;具体地,电源线的连通使电加热件正常运行加热待加热管路,提高待加热管路的温度,电源线断开电加热件停止运行,待加热管路的温度逐渐降低,控制器根据温度参数控制电源线的连通或者断开,可以将待加热管路的温度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以实现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可以理解,控制电源线所输入的电流的大小,从而改变电加热件运行的功率,也可以实现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感应开关,设于电源线上,控制器与感应开关电连接,其中,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元件获取的温度参数控制感应开关断开或闭合,以实现电源线的连通或断开。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电源线上设置感应开关,且控制器与感应开关电连接,使控制器根据温度检测元件获取的温度参数控制感应开关断开或闭合,以实现电源线的连通或断开。

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且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温度参数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感应开关闭合,电源线连通,通过电源线向加热电缆供电,加热电缆加热管道空腔内的管道,使管道的温度升高,温度检测元件获取的温度参数值逐渐增大,当温度参数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控制感应开关断开,使电源线断开,加热电缆停止运行,管道的温度值逐渐下降,从而实现管道空腔内的管道的温度控制,一方面保持管道的温度处于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的范围之间,确保管道内的被输送物质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使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热能消耗得到精准的控制,节约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沥青站,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电伴热套管组件;还包括:沥青管道,沥青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且沥青管道的外壁的轮廓与管道空腔相适配;和/或,重油管道,重油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且重油管道的外壁的轮廓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相适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通过沥青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重油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以通过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沥青管道和重油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伴热套管组件与管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伴热件,12第一加热层,14第一保温层,16第一导热板,18第一外包板,20第二伴热件,22第二加热层,24第二保温层,26第二导热板,28第二外包板,30管道空腔,40电加热件,50连接件,52第一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56紧固件,60电源线,70控制器,72温度检测元件,80待加热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伴热套管组件,限定了:

电伴热套管组件包括:第一伴热件10、第二伴热件20、电加热件40,其中,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可拆卸连接,且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之间围成可容纳待加热管路80的管道空腔,使得在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通过可拆卸连接装配到待加热管路80上,将待加热管路80设于管道空腔内,以便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现场装配,节省装配时间,且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修理,此外,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根据使用需求可以制成统一尺寸的标准件,以利于电伴热组件的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在第一伴热件10靠近管道空腔30的一侧设有第一加热层12,在第二伴热件20靠近管道空腔30的一侧设有第二加热层22,且在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内均设有至少一个电加热件40,以通过电加热件40加热管道空腔30,实现设于管道空腔内的待加热管路80的加热和保温,其中,通过设置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使电加热件40在运行时,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的温度升高,以围绕管道空腔30形成两个高温的加热层,一方面,电加热件40对管道空腔30加热;另一方面,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也对管道空腔30加热,使管道空腔30的受热更加均匀,增强了管道空腔30的加热效果,使设于管道空腔30内的待加热管路80受热较为均匀。

可选地,电加热件40可以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任何电器元件,例如,加热电缆、电加热带等。

实施例2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在第一伴热件10内设置第一保温层14,第二伴热件20内设置第二保温层24,且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分别设于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远离管道空腔30的一侧,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将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包裹,其中,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具体为保温材料,实现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的保温,减少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的热量散失,节约电能。

可选地,保温材料可以是但不限于岩棉、玻璃棉、聚氨酯。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在第一保温层14远离第一加热层12的一侧设置第一外包板18,且在第二保温层24远离第二加热层22的一侧设置第二外包板28,使第一外包板18和第二外包板28将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包裹,以保护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避免外物损坏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具体地,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采用保温材料,一般地,保温材料的材料强度较低,通过第一外包板18和第二外包板28包裹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以避免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与外物的接触,从而避免在运输或安装的过程中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与外物的接触而损伤;其中,第一外包板18和第二外包板28还可以遮挡雨水,避免雨水落到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上而影响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的保温性能。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第一导热板16和第二导热板26分别形成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的一个内壁,且第一导热板16和第二导热板26围成管道空腔30,在电加热件40加热管道空腔30时,热量通过第一导热板16和第二导热板26传递到管道空腔30内。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电加热件40为加热电缆,且多个电加热件40均匀设于第一加热层12和第二加热层22内,使管道空腔30的受热更加均匀。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电伴热套管组件还包括:连接件50,呈环状的连接件50套设于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的外壁上,以将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固定到待加热管路80上,使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之间形成容纳待加热管路80的管道空腔30,具体地,连接件50的两端通过弯折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4,第一连接部52和第二连接部54通过紧固件56连接,以通过紧固件56的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连接件50可以采用弹性较好的金属材料,或者可以弹性变形的非金属材料,紧固件56可以为螺栓、螺母等紧固件56。

具体地,连接件50为管箍。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电伴热套管组件还包括:电源线60,电源线60的一端与电加热件40相连,另一端接入电网,通过电源线60为电加热件40供电,使电加热件40在运行时为管道空腔30加热。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3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电伴热套管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温度检测元件72,在待加热管路80上设置至少一个温度检测元件72,以获取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参数,且控制器70与温度检测元件72电连接,使温度检测元件72获取的温度参数可以传递到控制器70上,控制器70根据温度参数控制电源线60的连通或者断开,或者控制电源线所输入的电流的大小,从而实现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温度的自动控制,以精确控制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热能消耗,节约使用成本。

可选地,温度检测元件72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温度检测元件72设于待加热管路80的不同区域,以获取不同位置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参数。

实施例9

如图1和图2所示,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外,进一步限定了:

电伴热套管组件还包括:感应开关,感应开关设置在电源线60上,控制器70与感应开关电连接,使控制器70根据温度检测元件72获取的温度参数控制感应开关断开或闭合,以实现电源线60的连通或断开。

详细地,设置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且第一温度阈值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当温度参数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器70控制感应开关闭合,电源线60连通,通过电源线60向加热电缆供电,加热电缆加热管道空腔30内的待加热管路80,使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升高,温度检测元件72获取的温度参数值逐渐增大,当温度参数大于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器70控制感应开关断开,使电源线60断开,加热电缆停止运行,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值逐渐下降,从而实现管道空腔30内的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控制,一方面保持待加热管路80的温度处于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的范围之间,确保待加热管路80内的被输送物质的正常流动,另一方面,使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热能消耗得到精准的控制,节约使用成本。

实施例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沥青站,限定了:

沥青站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伴热套管组件、沥青管道、重油管道,沥青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沥青管道的外壁的轮廓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30相适配,重油管道设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中,重油管道的外壁的轮廓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管道空腔30相适配,以通过电伴热套管组件加热沥青管道和重油管道。

实施例1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伴热待加热管路80,限定了:

输送管道(即待加热管路80),电加热的伴热层(即第一伴热件10和第二伴热件20),伴热层分为两半,内装金属加热电缆,热量通过传热薄板(即第一导热板16和第二导热板26)传递给输送管外壁,设有保温层(即第一保温层14和第二保温层24),用外包板形成固定的外形,在工厂制作完成后再运送工地,用两个或多个管箍(即连接件50)安装在输送管外层,用电源线60、控制电缆连接用电电网,在输送管道需要的位置安插温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伴热层的加热和温度。使用户的热能消耗达到精准控制,节约使用成本。

电伴热层配合输送管道,形成模块化的管径系列和长度系列,适应不同工地需求。

电伴热管道在工厂组装为一个两个半圆整体,方便地包装运输至工地,在工地安装成伴热层。管道与管道之间通过接插件连接,必要部位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获取输送管道上的温度参数,控制器70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70根据温度参数,控制电源线60的连通或断开,实现管控伴热层温度和电能消耗,实现节能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伴热套管组件,使电伴热套管组件通过可拆卸连接装配到管路上,将管路设于管道空腔内,以便于电伴热套管组件的现场装配,节省装配时间,且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修理,使管道空腔的受热更加均匀,进而增强了管道空腔的加热效果,使设于管道空腔内的管道受热较为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