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30043发布日期:2020-07-17 16:1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恒温座。



背景技术:

恒温座经常用于对杯或者包装袋加热,但恒温座的防倾倒能力较差,如果杯中的液体洒出,容易从加热面上缝隙中流入到恒温座内部,引起内部的电路短路;并且现有的恒温座较少设置有温控器,不能探测待加热物的温度;并且本身恒温座的加热温度并不高,传统的恒温座不能与待加热物直接接触,所以其探测到的待加热物的温度并不真实,两者结合使得温控器所探测到的温度结果更加的不准确,为了保证温控器能够准确探测待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将温控器设置在恒温座的中部,但传统恒温座的发热件也设置于恒温座的中部,两者的安装位置存在冲突,所以需要配合温控器的结构,对恒温座的整机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恒温座,该恒温座内部安装结构紧凑,并且更加适合安装温控器组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

一种恒温座,包括外壳、承载面、压板、ptc发热件以及温控器组件,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对应承载面的安装口,所述压板将所述承载面压于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压板上设置供温控器组件安装的安装槽和供ptc发热件安装的安装座,所述承载面在其中部形成有用所述温控器组件探测的探温区域,所述压板将温控器组件和ptc发热件压于所述承载面上,使得温控器组件与所述探温区域位置对应。

根据本申请的恒温座,通过压板同时固定ptc发热件和温控器组件,并使得温控器组件能够对应设置在承载面中部的探温区域,对待加热物进行更加准确的探温,从而方便用户对准确掌握待加热物的真实温度;并且通过同一个压板同时固定ptc发热件和温控器组件,使得恒温座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ptc发热件的安装座设置在温控器组件的安装槽的旁边,使得ptc发热件也能够配合对承载面上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设置有至少两个,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两侧或环绕所述安装槽设置。设置于两侧或者环绕安装槽设置,使得安装座上的ptc发热件能够更加均匀的加热承载面上的待加热物。

再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设有扣钩和夹持凸起,所述ptc发热件与所述扣钩扣接,所述夹持凸起凸出于所述压板的表面。扣钩起到安装ptc发热件的作用,并且扣钩和夹持凸起配合,将ptc发热件限制与安装座内,并且尽量的减少压板与ptc发热件的接触面积,即降低了ptc发热件和压板之间的导热面积,从而能够减少ptc发热件向压板传递的热量,使得ptc发热件的热量能够更多的向承载面传递。

再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凸起包括对应设置在ptc发热件底面的凸条和设置在ptc发热件侧面凸块。凸条设置在底面,能够减少底面上压板与ptc发热件的接触面积,凸块设置在侧面,配合扣钩限制ptc发热件的水平位移。

再进一步地,所述ptc发热件包括外壳,所述扣钩与所述外壳扣接,所述夹持凸起的尺寸与所述外壳的尺寸配合。外壳可以更好的与扣钩扣接,安装ptc发热件。

再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温控器组件的第一固定孔和供所述温控器组件向下穿过的第四通孔。

再进一步地,所述压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外壳的上设有与第二固定孔配合固定的固定柱。

再进一步地,所述探温区域为第一通孔,所述温控器组件包括探温件,所述探温件存在部分为穿出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探温件穿出第一通孔直接与所述待加热物接触,使得探温件探测的温度更加的接近待加热物的真实温度。

再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安装于外壳内,并与所述温控器组件电连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压板为阻燃耐温材料制成的压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座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座的上壳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在组装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座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组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恒温座。

如图1至图6所示的恒温座,包括外壳1、承载面2、温控器组件3、压板4以及ptc发热件7,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对应承载面2的安装口,所述压板4将所述承载面2压于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压板4上设置供温控器组件3安装的安装槽43和供ptc发热件7安装的安装座42,所述承载面2在其中部形成有用所述温控器组件3探测的探温区域,所述压板4将温控器组件3和ptc发热件7压于所述承载面2上,使得温控器组件3与所述探温区域位置对应。外壳1包括上外壳11和下外壳12,所述安装口设置于上外壳11上。

所述安装座42设置有至少两个,并设置在所述安装槽43的两侧或环绕所述安装槽43设置。设置于两侧或者环绕安装槽43设置,使得安装座42上的ptc发热件7能够更加均匀的加热承载面2上的待加热物。如图4所示,所述安装座42设有两个,并对称设置于安装槽43的两侧,安装在安装座42上的两个ptc发热件7从两侧能够更加均匀的向中间的待加热物加热。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安装座42上设有扣钩421和夹持凸起,所述ptc发热件7与所述扣钩421扣接,所述夹持凸起凸出于所述压板4的表面。扣钩421起到安装ptc发热件的作用,并且扣钩421和夹持凸起配合,将ptc发热件7限制与安装座42内,并且尽量的减少压板4与ptc发热件7的接触面积,即降低了ptc发热件7和压板4之间的导热面积,从而能够减少ptc发热件7向压板4传递的热量,使得ptc发热件7的热量能够更多的向承载面2传递。所述夹持凸起包括对应设置在ptc发热件7底面的凸条423和设置在ptc发热件7侧面凸块422。凸条423设置在底面,能够减少底面上压板4与ptc发热件7的接触面积,凸块422设置在侧面,配合扣钩421限制ptc发热件7的水平位移。所述ptc发热件7包括外壳1,所述扣钩421与所述外壳1扣接,所述夹持凸起的尺寸与所述外壳1的尺寸配合。外壳1可以更好的与扣钩421扣接,安装ptc发热件7。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压板4的两端设置有第二固定孔41,所述外壳1的上设有与第二固定孔41配合固定的固定柱111,具体是在上外壳11上设置固定柱111。所述承载面2的尺寸略大于安装口的尺寸,使得压板4固定在外壳1上时,能够将承载面2夹紧固定在外壳1上。

还包括控制电路板6,所述控制电路板6安装于外壳1内,并与所述温控器组件3电连接。

所述压板4为阻燃耐温材料制成的压板4。具体是采用pbt阻燃耐温材料支撑的压板4。

根据本申请的恒温座,通过压板4同时固定ptc发热件7和温控器组件3,并使得温控器组件3能够对应设置在承载面2中部的探温区域,对待加热物进行更加准确的探温,从而方便用户对准确掌握待加热物的真实温度;并且通过同一个压板4同时固定ptc发热件7和温控器组件3,使得恒温座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ptc发热件7的安装座42设置在温控器组件3的安装槽43的旁边,使得ptc发热件7也能够配合对承载面2上的待加热物进行加热。

如图6所示的温控器组件3,还包括槽型光电开关5,槽型光电开关5与控制电路板6电连接,所述槽型光电开关5可以固定于下外壳12上;温控器组件3中设置有排水结构,外壳为配合排水,设置了第二排水口供排水结构向外排水。所述槽型光电开关5设置在活动支架33下方,并随活动支架33的上下移动而联动着开关。设置槽型光电开关5可以使得恒温座能够感应到被加热物放置到承载面2上,使得恒温座的控制电路能够设计的更加安全。

所述温控器组件3包括探温件31、弹性件以及壳体,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34和活动支架33,探温件31和弹性件被限制在壳体中,上部设有第二通孔322供探温件31穿出壳体,所述安装槽43内设置有供所述温控器组件3向下穿过的第四通孔432,供弹性件向下延伸触发条334,与设置在温控器组件3下方的槽型光电开关5配合,所述第四通孔至少让该触发条334穿过,并随弹性件的下移能够进入到槽型光电开关5的检测槽51内触发槽型光电开关5。

如图2,所述承载面2上设有第一通孔21,所述探温区域为第一通孔21,所述壳体上设有凸台321,所述凸台321与所述承载面2平齐,使得承载面2能够平整,避免凸台321伸出承载面2,影响了待加热物与承载面2接触和加热。

由于设置了能够穿过承载面2上的探温件31,使得探温件31能够直接接触到放置到承载面2的被加热,使得探温件31能够探测到真实的待加热物的温度,并且由于恒温座经常用于加热杯,很容易导致水漏在承载面2上,为保护探温件31及探温件31下方的电子元器件和线路,在探温件31周围设置了排水结构,包括排水间隙211和排水管道352,探温件31周围的水能够由排水间隙211流入排水管道352中排出。第二排水口设置在下外壳12上,排水管道352连接第二排水口,将水排出恒温座。

所述凸台321容置于所述第一通孔21中,并在第一通孔21和凸台321之间形成一环排水间隙211,所述凸台321中部设有第二通孔322,所述探温件31由第二通孔322穿出所述壳体,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弹性支撑所述探温件31,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连通排水间隙211的排水管道352。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32和下壳35,所述凸台321设置在上壳32,所述排水管道352设置在下壳35,所述上壳32在凸台321周围设置了第一排水口323,所述下壳35在对应第一排水口323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槽351,所述排水槽351与排水管道352连通。对排水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从排水间隙211漏下的水能够方便的流出。所述上壳32还包括集液槽324,所述第一排水口323设置有多个,所述集液槽324连接多个第一排水口323。对排水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从排水间隙211漏下的水能够方便的流出。所述下壳35上设有螺丝固定柱353,压板4的安装槽43上设有第一固定孔431,通过第一固定孔431、螺丝和螺丝固定柱353固定在压板4上。

所述温控器组件3还包括倾斜面333,所述排水槽351设置在所述下壳35的内壁边缘,所述倾斜面333设置在第一排水口323的下方,并朝向下壳35的内壁倾斜。对排水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从排水间隙211漏下的水能够方便的流出。

所述弹簧34一侧抵于壳体,另一侧低于活动支架33,所述活动支架33内设有第三通孔331,所述探温件31套装在第三通孔331上,所述探温件31外壁的中部上设有限位环311,该限位环311的尺寸大于第三通孔331和第二通孔322的尺寸。所述活动支架33上设有供所述限位环311容置的容置槽332。可以将所述倾斜面333设置在所述活动支架33上。将限位环311放置在容置槽332内,使得活动支架33上表面能够保持平整,使得活动支架33上表面能够保持平整,通过弹簧34稳定的将活动支架33抵在上壳32上。

为避免弹簧34水平移动,弹簧34的下部抵于排水槽351中,排水槽351的壁可以避免弹簧34发生水平的移动,此外,在活动支架33上也设置了容置弹簧35的槽,从而避免了弹簧34与活动支架33页发送水平的移动,以避免弹性失效。

在活动支架33的外侧壁上设置了凸点335,并通过所述凸点335与壳体的内侧壁配合,结合附图所示,是与下壳35的内侧壁配合,使得在活动支架33上下移动时,通过凸点335与下壳35的内侧壁电线的接触,避免了面接触使得摩擦力过大造成活动支架33开始的情况发生。并且,通过凸点335还能与倾斜面333配合,使得倾斜面333和下壳35的内侧壁之间能够流出足够的空隙供水留至排水槽351。

所述第四通孔432,所述活动支架33向所述槽型光电开关5延伸有触发条334,所述第四通孔432至少让该触发条334穿过,并随活动支架33的下移能够进入到槽型光电开关5的检测槽51内触发槽型光电开关5。

还对槽型光电开关5的检测槽51的设置方向进行了改进,将检测槽51设置为如图6所示,并将槽型光电开关5的接口52的开口方向设置为与检测槽51垂直设置,从而避免从接口52接入的实线干涉槽型光电开关5。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采用上加水的折叠形式等,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