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29366发布日期:2020-10-30 21:51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



背景技术:

机柜是电气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电气控制设备的载体。其通常包括内置架和外壳,其中内置架用于放置电气控制设备,而外壳用于放置内置架并全包围内置架,从而实现对电气控制设备的保护,还便于对电气控制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

但是,现有的机柜通常会在外壳上设置拉手结构,由于当电气控制设备放置于内置架上时,该二者的重量远大于外壳的质量,从而在经由设置于外壳上的拉手结构搬运该机柜时,可能会造成外壳底部形变,甚至使得内置架贯穿外壳底部并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具有在搬运过程中,减少对外壳底部的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包括内置架和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架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搬运的拉手结构,所述外壳设置有用于暴露对应拉手结构的贯穿口。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结构包括第一拉块,所述第一拉块安装于所述内置架上,所述第一拉块设置有朝向所述贯穿口的第一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块安装于内置架的横梁上;所述第一拉块的顶部与所述横梁的底部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块和所述横梁朝向所述贯穿口的面对应平齐。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第二拉块,所述第二拉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拉块的顶部并远离所述贯穿口,所述第二拉块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拉块的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通的开口,且横梁和第二拉块的组合或横梁封闭所述第一凹槽在顶部的开口。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拉块安装位置的定位柱和定位口,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口配合插接,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拉块和所述横梁上。

进一步地,当所述内置架的顶部与所述外壳的内顶面相抵时,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顶面与所述贯穿口的内顶面平齐。

进一步地,当所述内置架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的内底面相抵时,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贯穿口相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拉手结构设置于内置架上,且外壳设置有贯穿口,在搬运该机柜时,工作人员将手或工具穿过贯穿口并拉住拉手结构,然后抬起该机柜以进行搬运,且在搬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施加的力作用于内置架上并带动内置架和外壳,从而减少外壳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本实施例所示机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中:10、外壳;101、贯穿口;20、内置架;201、横梁;30、拉手结构;301、第一拉块;3011、第一凹槽;302、第二拉块;3021、第二凹槽;40、定位柱;50、定位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搬运的机柜,旨解决当电气控制设备放置于内置架20上时,可能会造成外壳10底部形变,甚至使得内置架20贯穿外壳10底部并掉落的问题。

参照图1和图2所示,该机柜包括内置架20、外壳10以及拉手结构30。

内置架20可以由钣金件等搭建而成,其用于放置电气控制设备,例如交换机、供电电源、配电设备等。

外壳1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可以呈长方体状设置,且该外壳10可以包括壳体和门板,其门板可以安装于内置架20上,也可以安装于外壳10上。当内置架20放置于外壳10内且门板关上时,外壳10全包围该内置架20,该外壳10可以采用钣金材料或木材料,优选采用木材料,从而降低成本和外壳10的质量。

拉手结构30为工作人员搬运该机柜的主要受力部件,从而可以经由拉手结构30搬运外壳10,其可以采用把手、拉绳、开口等。该拉手结构3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当拉手结构30为一个时,则拉手结构30应当位于内置架20的任意一个侧面上,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拉手结构30施力,然后将外壳10至于背部,以实现搬运;当拉手结构30为两个时,则该两个拉手结构30应当分布于内置架20的一对相对面上,以便于两个工作人员共同施力并抬起该机柜;当拉手结构30在两个以上时,则其中至少两个分别位于内置架20的一对相对面上。值得说明的是,在上述距离中,该拉手结构30不限于由工作人员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设备进行搬运,例如起吊机等。

综上所述,将拉手结构30设置于内置架20上,而外壳10设置有贯穿口101,且贯穿口101与拉手结构30的数量和位置均对应,以暴露各个拉手结构30。在搬运该机柜时,工作人员将手或工具穿过贯穿口101并拉住拉手结构30,然后抬起该机柜以进行搬运,且在搬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施加的力作用于内置架20上并带动内置架20和外壳10,从而减少外壳10的损害。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拉手结构30包括第一拉块301,该第一拉块301可以采用钣金材料。该第一拉块301安装于内置架20上,第一拉块301朝向贯穿口101的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3011,第一凹槽3011正对贯穿口101设置,且第一凹槽3011的延伸方向与贯穿口101的开设方向优选平行。在搬运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将手指、手掌、挂钩等穿过贯穿口101并与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相抵,并可以施加于第一拉块301向上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内置架20放置于外壳10内,因此内置架20的整体高度小于外壳10内部的高度,因此在开始搬运该机柜时,贯穿口101和第一凹槽3011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即贯穿口101相对于第一凹槽3011向下移动。为了便于快速确认第一凹槽3011的位置,则当内置架20的底部与外壳10的内底面相抵时,第一凹槽3011仍然与贯穿口101相通,从而在不上移外壳10的情况下,手指、手掌、挂钩等可以进入第一凹槽3011内并与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相抵,从而具有操作简单、便于搬运的优点。

为了保证在搬运时,手指、手掌、挂钩等受力稳定,该内置架20的顶部与外壳10的内顶面相抵时,第一凹槽3011的内顶面与贯穿口101的内顶面平齐,即当内置架20放置于外壳10内时,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位于贯穿口101顶面的下方、贯穿口101底面的上方,且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与贯穿口101顶面的距离等于内置架20与外壳10内部之间的高度差。当手指、手掌、挂钩等可以进入第一凹槽3011内并与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相抵时,还与贯穿口101的顶面相抵,从而具有减少压强的优点。该贯穿口101远离内置架20的一侧设置有圆角,从而在人工搬运时,减少对手指或手掌的伤害并提高了整体的美观效果。

当拉手结构30采用第一拉块301时,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拉块301固定安装于内置架20的横梁201上,其可以采用焊接、螺栓、粘连等方式,该横梁201优选水平设置并固定于内置架20的1/2~2/3的位置处。且第一拉块301和横梁201朝向贯穿口101的面平齐,一方面减少对内置架20放置于外壳10过程中的干扰,另一方面减少与贯穿口101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该拉手结构30还包括第二拉块302。第二拉块302安装于第一拉块301的顶部并远离贯穿口101,第二拉块302优选与第二拉块302一体成型设置。第一拉块301的底面还开设有第二凹槽3021,第一凹槽3011与第二凹槽3021配合相通,具体地,第一凹槽3011远离贯穿口101的一侧向上贯穿第一拉块301以实现与第二凹槽3021相通,且第二凹槽3021优选呈竖直设置,即第一凹槽3011和第二凹槽3021呈“l”状设置。

当人工搬运该机柜时,工作人员将手指伸入第二凹槽3021内,手掌位于第一凹槽3011并与第一凹槽3011的顶面、贯穿口101的顶面相抵,以便于工作人员施力且手掌也不易脱离第一凹槽3011。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拉块301在搬运时,第一拉块301收到向上的作用力,从而为了避免第一拉块301脱离该横梁201,因此该第一拉块301的顶部与横梁201的底部相抵,从而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该横梁201优选具有底部、中间部和底部。顶部与中间部、底部与中间部可以呈原点对称设置,底部与中间部可以呈“l”状,因此第一拉块301的顶部可以与横梁201的底部相抵,第二拉块302朝向贯穿口101的面可以与横梁201的中间部相抵,第二拉块302的顶部可以与横梁201的顶部相抵,因此增大了拉手结构30与横梁201的接触面积。

由于第一拉块301和第二拉块302可以一体设置,在此将第一拉块301和第二拉块302的整体记为拉块,该拉块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凹槽3011和第二凹槽3021相通的开口,且横梁201完全封闭该拉块的顶部开口,以在减少拉块整体材料的基础上,保证该拉块仅有一个朝向贯穿口101的开口。通过该技术方案,从而避免手指、手掌、工具等在搬运机柜的过程中,与电气控制设备相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机柜还包括定位柱40和定位口50,定位柱40和定位口5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拉块301安装位置,且定位柱40和定位口50配合插接。当定位柱40固定于第一拉块301顶部时,定位口50开设于横梁201底部上;当定位柱40固定于横梁201底部时,定位口50开设于第一拉块301的顶部。

在组装该机柜时,先将定位柱40卡入定位口50,以确定第一拉块301的位置,然后固定第一拉块301和横梁201,然后将电气控制设备放入内置架20上,再将内置架20放入外壳10内。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