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壳及包含该外壳的智能识别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7372发布日期:2020-12-11 15:25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壳及包含该外壳的智能识别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识别控制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外壳及包含该外壳的智能识别控制盒。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常使用mes制造执行系统来实现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管理、车间库存管理、项目看板管理等,提高企业制造执行能力。外壳及包含该外壳的智能识别控制盒是一种通用型的控制器,可对接不同的协议的软件,以及标准与非标准设备的硬件,用于为mes系统提供数据来源及终端管控,并通过终端硬件进行条码信息的识别采集、机台设备的数据互联互通、以及生产质量管控,实现生产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对接和互联。

现有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980266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识别控制器,其包括壳体,呈盒体结构;pcba主控板,设置于壳体内,其上设有cpu运算处理器,以及分别与cpu运算处理器数据连接的通讯处理模块、io输出模块、io输入模块、传感器接口和扫描器接口。通讯处理模块连接有通讯串口;io输出模块连接有io输出接口;io输入模块连接有io输入接口;传感器接口、扫描器接口、io输入接口和io输出接口分别布设于壳体上。传感器接口外接光电传感器;扫描器接口外接扫码器;通讯串口与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和外部生产设备分别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壳体包括面板和底盒,底盒两侧设置有两个用于固定在固定物如墙体或机体上的固定块,在固定状态下,壳体接近固定块的一面贴合于墙体或机体上。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中,控制器一直保持工作状态,随着时间的积累控制器内部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底壳远离面板的一面始终贴合于墙体或机体,散热效果较差,降低了控制器内部元件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种外壳,通过提高散热效果来提升控制盒内部元件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外壳,包括顶壳和配合所述顶壳的底壳,所述底壳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固定于固定物上的固定块,所述底壳接近固定物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散热孔形成第一散热面,所述固定块接近所述第一散热面的一侧以远离所述第一散热面的方向凸出形成凸起部,位于所述底壳两侧的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散热面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起部使第一散热面的表面凸出一部分,当底壳固定在固定物如墙体或机体上时,凸起部抵接于固定物,使第一散热面与固定物之间不能贴合从而形成散热间隙,外壳的内部可通过第一散热孔与散热间隙的配合与外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提升散热效果,提升控制盒内部元件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散热面设置有加强条,所述加强条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散热间隙的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散热孔的设置,底壳接近第一散热面的部分机械强度较低,加强条可增强该部分的机械强度,防止其发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顶壳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遮挡其内侧的盖板,所述底壳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盖板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接近盖板的一侧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卡接槽相匹配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槽滑动连接,所述底壳、所述顶壳、所述盖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顶壳上与所述盖板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遮挡所述容置腔的面板,所述面板分别与所述顶壳和所述底壳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装配外壳时,可将卡接部滑进卡接槽中,使顶壳和底壳装配在一起,然后再将面板安装于底壳和顶壳上,使顶壳与底壳不能脱离。这种安装方式简单方便,提升了生产产家的生产效率。使用者需要对控制盒内部的元件进行检查维修时,拆卸面板可对容置腔的内侧进行检查,若需要打开顶壳和底壳可拆卸所有面板后,滑动顶壳使顶壳与底壳分离。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接近卡接部的一端以接近所述容置腔的方向延伸形成加固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部可加强盖板的机械强度,进而使顶壳与底壳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开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沿所述盖板的长度方向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散热孔可加强盖板内侧与外侧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强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面板开设有供固定螺栓穿设的安装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壳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锁合部,所述第一锁合部设置有供固定螺栓螺纹连接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盖板与所述顶壳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锁合部,所述第二锁合部设置有供固定螺栓螺纹连接的第二连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板通过各固定螺栓穿设于对应的安装孔并与第一连接槽或第二连接槽螺纹连接,固定在底壳及底壳上。使用者装配外壳时,可先将顶壳与底壳安装完成再通过固定螺栓固定面板。使用者需要打开外壳时,可拧开固定螺栓拆卸对应的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种智能识别控制盒,通过将内部组件拆分安装的方式提高加工效率,便于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智能识别控制盒,包括安装在所述顶壳内的功能控制板和安装在所述底壳内的电源控制板,所述功能控制板与所述电源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分别将功能控制板安装在顶壳上、电源控制板安装在底壳上,再连接功能控制板和电源控制板,然后装配顶壳和外壳。由于功能控制板和电源控制板分别安装于不同的壳体上,在生产过程中,单一壳体上的用于固定pcb板的结构较少,使外壳的加工要求降低,从而提升加工效率,提升控制盒的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功能控制板相匹配的安装槽,所述功能控制板与所述安装槽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功能控制板通过卡接在安装槽内与外壳相对固定,使用者取出或安装功能控制板时,可通过将功能控制板拔出或插入完成。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盖板接近所述容置腔的一侧设置有两条以上定位块,相邻所述定位块之间形成所述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通过设置有定位块的方式形成安装槽,减少盖板的整体厚度,提升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功能控制板上设置灯珠模块,所述顶壳设置有与所述灯珠模块相匹配的透光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灯珠模块可通过发光显示控制盒不同的工作状态,并通过透光孔反映给使用者,便于使用者检查工作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底壳固定在固定物如墙体或机体上时,凸起部抵接于固定物,使第一散热面与固定物之间不能贴合从而形成散热间隙,外壳的内部可通过第一散热孔与散热间隙的配合与外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提升散热效果,提升控制盒内部元件的寿命。

使用者需要对控制盒内部的元件进行检查维修时,拆卸面板可对容置腔的内侧进行检查,若需要打开顶壳和底壳可拆卸所有面板后,滑动顶壳使顶壳与底壳分离;

在生产过程中,单一壳体上的用于固定pcb板的结构较少,使外壳的加工要求降低,从而提升加工效率,提升控制盒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智能识别控制盒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面板和底壳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顶壳和底壳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面板、功能控制板和底壳之间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外壳;11、容置腔;2、底壳;21、固定块;211、固定孔;212、凸起部;22、第一散热面;221、第一散热孔;222、散热间隙;223、加强条;23、连接板;231、卡接槽;2311、凹陷面;24、第一锁合部;241、第一连接槽;3、顶壳;31、盖板;311、第二散热孔;312、卡接部;3121、卡接头;3122、加固部;32、第二锁合部;321、第二连接槽;33、定位块;331、安装槽;34、透光孔;4、面板;41、安装孔;5、功能控制板;51、灯珠模块;6、电源控制板;7、固定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智能识别控制盒,通过盒体结构提升散热效果,从而提升内部元件的寿命。参照图1和图2,控制盒包括有外壳1,外壳1包括有底壳2、配合于底壳2的顶壳3、以及设置于顶壳3两端并能够与外壳1和底壳2配合封闭控制盒的面板4。底壳2、顶壳3和两面板4之间形成控制盒内侧的容置腔11。

使用者安装控制盒时,需要将控制盒固定在固定物7如墙体或机体上,底壳2的两侧分别焊接有供使用者安装的固定块21。固定块21位于底壳2上与面板4相邻的两侧,且固定块21沿底壳2远离顶壳3一侧边缘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固定块2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固定孔211,使用者可将固定螺钉通过固定孔211穿设于固定块21并螺纹连接于固定物7上,使控制盒相对固定。

参照图2和图3,底壳2远离顶壳3的一面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散热孔221,第一散热孔221呈腰形且连通容置腔11,容置腔11可通过该面与底壳2外侧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构成第一散热面22。为了使气体可进出第一散热孔221,固定块21接近固定物7的一面以底壳2的方向凸出形成凸起部212,由于凸起部212与第一散热面22不平齐,当使用者将凸起部212抵接在固定物7上时,第一散热面22与固定物7之间留有距离,使两凸起部212与第一散热面22之间形成供气体连通的散热间隙222。

为了加强底壳2的结构强度,第一散热面22的中部焊接有加强条223,加强条223平行于固定块21。加强条223的厚度与凸起部212的厚度一致,使加强条223完全容纳于散热间隙222中,从而不影响控制盒与固定物7(参照图1)之间的安装。

顶壳3的两侧分别焊接有盖板31,盖板31垂直于顶壳3,使盖板31与顶壳3的整体呈n形。底壳2接近顶壳3的一面焊接有连接板23,连接板2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固定块21,且连接板23垂直于底壳2,两连接板23的位置分别与两盖板31相对应。盖板31沿长度方向分布有若干个第二散热孔311,可加强盖板31内侧与外侧之间的气体交换,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顶壳3与底壳2通过盖板31和连接板23连接,为了方便使用者进行装配或拆卸,连接板23和盖板31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连接。盖板31接近连接板23的一侧焊接有卡接部312,卡接部312沿盖板3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卡接部312远离盖板31的一端呈弧形向外凸出形成卡接头3121。连接板23接近接近部的一侧开设有卡接槽231,卡接槽231与卡接部312相匹配,且卡接槽231的槽底设置有与卡接头3121匹配的凹陷面2311。使用者装配顶壳3和底壳2时,可将卡接部312的一端插进卡接槽231中,并移动卡接部312使卡接部312完全进入卡接槽231,从而使顶壳3与底壳2卡接。

盖板31接近卡接部312的一端以接近容置腔11的方向延伸形成加固部3122,使盖板31接近加固部3122的部分厚度较大,提高结构强度,防止顶壳3与底壳2多次滑动之后发生弯曲,使顶壳3与底壳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顶壳3的端部和底壳2的端部形成容置腔11的腔口,面板4的形状与容置腔11腔口相匹配。为了方便使用者对容置腔11内部的元件进行检查维修,面板4与顶壳3或底壳2之间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面板4的四角处均开设有安装孔41,安装孔41供使用者穿设固定螺栓。为了使固定螺栓与底壳2连接,底壳2两端与连接板23的连接处分别焊接有第一锁合部24,第一锁合部24的中部开设有第一连接槽241,第一连接槽241连通第一锁合部24的两端且设置有螺纹;顶壳3两端与盖板31的连接处分别焊接有第二锁合部32,第二锁合部3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连接槽321,第二连接槽321连通第二锁合部32的两端且设置有螺纹。

当面板4对准于容置腔11的腔口时,各第一连接槽241或各第二连接槽321均与安装孔41一一对应,使用者将固定螺栓穿设于安装孔41并螺纹连接于对应的第一连接槽241或第二连接槽321轴,使面板4与顶壳3或底壳2相对固定。面板4一方面起到封闭容置腔11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限制顶壳3和底壳2相对移动的作用。使用者需要打开外壳1时,可拧开固定螺栓拆卸两面板4,再推动顶壳3使顶壳3与底壳2分离;当使用者需要装配外壳1时,可推动顶壳3使顶壳3与底壳2连接,再拧紧固定螺栓分别固定两面板4。

参照图3和图4,容置腔11的内部设置有功能控制板5和电源控制板6,功能控制板5和电源控制板6通过引线电连接,功能控制板5上设置有若干个接口,面板4开设有若干个供接口外露的通孔。功能控制板5安装于两盖板31之间,电源控制板6栓接于底壳2上。由于功能控制板5和电源控制板6分别安装于不同的壳体上,在生产过程中,单一壳体上的用于固定pcb板的结构较少,使外壳1的加工要求降低,从而提升加工效率,提升控制盒的生产效率。

为了方便使用者拆出功能控制板5进行检查维修,每一块盖板31接近功能控制板5的一侧焊接有两条平行于固定块21的定位块33,两定位块33的分布方式为一上一下,使两定位块33之间形成可容纳功能控制板5的安装槽331。安装槽331的两端分别连通容置腔11的腔口,功能控制板5的厚度与安装槽331的宽度相匹配。在固定状态时,两盖板31通过分别通过安装槽331夹持于功能控制板5的两侧,两面板4分别贴合于功能控制板5使功能控制板5不能脱离容置腔11。使用者打开面板4后可从安装槽331对应的槽口中取出功能控制板5。

为了方便使用者确认控制盒的工作状态,功能控制板5上设置有通过发光显示功能控制板5接口连接状态的灯珠模块51。灯珠模块51由焊接于功能控制板5远离底壳2一面上的多个led灯珠组成,灯珠模块51与电源控制板6电连接。顶壳3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透光孔34,透光孔34的位置与灯珠模块51相匹配,使灯珠模块51发出的光可透过顶壳3。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凸起部212使第一散热面22的表面凸出一部分,当底壳2固定在固定物7如墙体或机体上时,凸起部212抵接于固定物7,使第一散热面22与固定物7之间不能贴合从而形成散热间隙222,外壳1的内部可通过第一散热孔221与散热间隙222的配合与外部进行气体交换,从而提升散热效果,提升控制盒内部元件的寿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