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80333发布日期:2021-06-22 15:5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镜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终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镜头。



背景技术:

现有加热除霜的镜头模块,大多是用镜头外置加热线圈的方式,通过将加热线圈的热能传导到镜片,使其温度上升而达到除霜效果。目前市面上通用的除霜设计,有加热线圈侧边包覆以及镜头夹住线圈等方法,此方法虽然可以达到加热除霜的效果,但需要在镜头模块外多加外罩及加热线圈,导致成本较高,零件较多,组装较复杂,加热线圈距离镜片较远,热能的传导路径较长,因此所需要的热能较高,需求的功率较高,同时加热温度较高会影响周围的材料,且加热所需时间较长。使用现有设计对镜头进行除霜操作时,除霜效果不理想,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镜头,能够对内部的镜片起到有效地加热除霜作用,且加热效果好,设置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透光腔,所述至少一个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一透光腔内,且所述外壳内嵌入有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位于所述第一透光腔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通过将加热线圈嵌入式射出在镜头的外壳内,减少了加热线圈需要贴附在镜头周围的组装工序,且减小了加热线圈与镜片之间的热传递距离,更好地达到了去除外罩上玻璃的霜或内部镜头上的霜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外周部和形成有第一透光口的第一端面部,所述第一端面部设于所述第一外周部的端部,所述第一外周部和/或所述第一端面部嵌入有所述加热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加热线圈包括线圈本体和延伸加热部,所述线圈本体与所述延伸加热部相连,且所述线圈本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端面部内,所述延伸加热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部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线圈本体构造为管状,所述线圈本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透光腔外且所述线圈本体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部内,所述延伸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部内且与所述线圈本体的端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延伸加热部在所述第一透光腔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线圈本体的轴向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线圈本体构造为圆环状,所述线圈本体位于所述第一端面部内,所述延伸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周部内且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部内以与所述线圈本体的端面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线圈本体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另一种镜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包括:至少一个镜片;外壳,所述外壳具有第一透光腔,所述至少一个镜片安装于所述第一透光腔内;外罩,所述外罩罩设于所述外壳外,所述外罩具有第二透光腔,所述外壳位于所述第二透光腔内,且所述外罩内嵌入有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位于所述第二透光腔的周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所述外罩包括第二外周部和形成有第二透光口的第二端面部,所述第二端面部设于所述第二外周部的端部,所述第二外周部和/或所述第二端面部嵌入有所述加热线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镜头,所述加热线圈包括线圈本体和延伸加热部,所述线圈本体设于所述第二端面部内且环绕所述第二透光口设置,所述延伸加热部位于所述第二外周部内且延伸至所述第二端面部内与所述线圈本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外罩)。

附图标记:

镜头100,

镜片1,外壳2,第一透光腔21,第一外周部22,第一端面部23,加热线圈3,线圈本体31,延伸加热部32,外罩4,第二透光腔41,第二外周部42,第二端面部43,玻璃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镜头100,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和外壳2。

如图1-图3所示,外壳2具有第一透光腔21,至少一个镜片1安装于第一透光腔21内。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100可在外壳2内设置至少一个镜片1,即可设置一个,也可设置两个,甚至多个,且如图1-图3所示,每个外壳2内设置有5个镜片1,且5个镜片1沿第一透光腔21的轴向依次设置。

其中,外壳2内嵌入有加热线圈3,加热线圈3位于第一透光腔21的周围。加热线圈3能够对外壳2进行加热,且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外壳2传递至镜片1,以有效地提高镜片1的温度,防止镜片1上结霜。且将加热线圈3嵌入在外壳2内,外壳2可以对加热线圈3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在加热线圈3进行加热时,外壳2也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将加热线圈3以嵌入式射出的方式设置于外壳2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减小了加热线圈3与镜片1之间的距离,在通过加热线圈3对镜头100进行除霜操作时,热能的传导路径较短,加热时间短,达到了更好的除霜效果,对加热线圈3的加热需求量较低,利于降低镜片1加热的能耗。且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线圈3不需在外壳2的外部设置固定件,减少了加热线圈3需要贴附在镜头100周围的组装工序,且加热线圈3为嵌入式不会占用外壳2外的安装空间,利于缩小镜头100的整体结构尺寸,降低镜头100的设计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100,通过将加热线圈3嵌入式射出在镜头100的外壳2内,减少了加热线圈3需要贴附在镜头100周围的组装工序,且减小了加热线圈3与镜片1之间的热传递距离,更好地达到了去除外罩4上玻璃5的霜或内部镜头100上的霜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外壳2包括第一外周部22和形成有第一透光口的第一端面部23,第一端面部23设于第一外周部22的端部,第一外周部22和/或第一端面部23嵌入有加热线圈3。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线圈3嵌入第一外周部22内,也可嵌入至第一端面部23内,或者同时嵌入第一外周部22和第一端面部23内。即在具体的执行中,加热线圈3的实际设置位置也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地调整,以满足不同镜片1状态的加热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线圈3可设置于第一外周部22,也可设置于第一端面部23,如需对第一外周部22处安装的镜片1加热时,可将加热线圈3嵌入于第一外周部22,或者对第一端面部23处安装的镜片1加热时,可将加热线圈3嵌入于第一端面部23,或者如图1-图3所示,第一外周部22和第一端面部23处的镜片1均需加热,此时,第一外周部22和第一端面部23中均嵌入有加热线圈3,结构设计灵活,适于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线圈3包括线圈本体31和延伸加热部32,线圈本体31与延伸加热部32相连,线圈本体3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面部23内,延伸加热部3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外周部22内。需要说明的是,线圈本体31产生热量且为主要热源,延伸加热部32与线圈本体31相连以将线圈本体31的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地传递和扩散。在加热线圈3对镜头100进行除霜操作时,线圈本体31产生的热量相较于延伸加热部32更多,线圈本体3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外周部22内,可以更好的对除霜需求较大的距离第一透光口近的镜片1进行除霜。延伸加热部32产生的热量相较于线圈本体31较少,可以更好地满足对于除霜需求较小的外壳2内部的镜片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面部23处形成有第一透光口,如图1所示,镜头100的最外侧的镜片1安装于第一透光口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位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的两侧的温差较大,而本实用新型中将线圈本体31的至少部分嵌入于第一端面部23内,利于使线圈本体31产生的热量直接通过外壳2作用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而不需通过延伸加热部32进行扩散传导,利于增强对镜片1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线圈本体31构造为管状,线圈本体31套设于第一透光腔21外且线圈本体31延伸至第一端面部23内,延伸加热部32位于第一外周部22内且与线圈本体31的端部相连。线圈本体31构造为管状,以在环绕镜片1的周向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起到很好的加热作用,从而保证镜片1沿周向的各个位置处避免结霜的作用较为均衡,可以更好地进行热量的传递,降低热量传递时的损失,且线圈本体31既可为第一端面部23处的最外侧镜片1进行加热,也可对位于第一透光腔21内的镜片1进行加热,加热范围大,加热效果更佳。

如图1所示,延伸加热部32与线圈本体31的端部相连,且延伸加热部32与线圈本体31均沿镜头100的轴向延伸设置,这样,延伸加热部32可将线圈本体31产生的热量沿轴向传递,以可以更好地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利于对位于较内侧镜片1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延伸加热部32在第一透光腔21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线圈本体31的轴向长度。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镜片1中位于第一透光腔21内部的镜片1的加热需求小于位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的加热需求。本实用新型中的延伸加热部32和线圈本体31的轴向长度的设置,以在加热线圈3对镜片1进行除霜操作时,延伸加热部32较长可以更好地对镜头100里的其他镜片1进行加热,延伸加热部32和线圈本体31的加热作用能够更好地匹配各个镜片1的加热需求,使得热量的散发能够更加均衡实际加热需求,减少加热时间,同时避免了局部的加热温度过高对周围材料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线圈本体31构造为圆环状,线圈本体31位于第一端面部23内,延伸加热部32位于第一外周部22内且延伸至第一端面部23内以与线圈本体31的端面相连。可以理解的是,位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对于除霜的需求相对较大,线圈本体31位于第一端面部23内,在进行除霜操作时,可以对位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进行更快、更高效的加热,减小热能传导的路径,增强除霜效果。如图2所示,延伸加热部32沿第一透光腔21的轴向延伸能够对第一外周部22环绕的其他内部镜片1进行有效地加热,这样,线圈本体31和延伸加热部32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均衡各个镜片1的加热需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线圈本体31环绕第一透光口设置。如图2所示,线圈本体31在第一端面部23内环绕第一透光口设置,以使线圈本体31能够对位于第一透光口处的镜片1在周向上的各个位置均产生很好的加热效果,避免镜头100出现结霜的情况,提高镜片1的加热效率。且在加热除霜时,热量的传递速度更快,缩短了加热时间。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镜头100,包括:至少一个镜片1、外壳2和外罩4。

如图3所示,外壳2具有第一透光腔21,至少一个镜片1安装于第一透光腔21内。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100可在外壳2内设置至少一个镜片1,即可设置一个,也可设置两个,甚至多个,如图3所示,外壳2内设置有5个镜片1,且5个镜片1沿第一透光腔21的轴向依次设置。

其中,外罩4罩设于外壳2外,外罩4具有第二透光腔41以及与第二透光腔41连通的第二透光口,外壳2位于第二透光腔41内,且外罩4内嵌入有加热线圈3,加热线圈3位于第二透光腔41的周围。加热线圈3能够对外罩4进行加热,且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外罩4传递至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及外壳2内部的镜片1,以有效地提高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及外壳2内部的镜片1的温度,防止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及外壳2内部的镜片1上结霜。且将加热线圈3嵌入在外罩4内,外罩4可以对加热线圈3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在加热线圈3进行加热时,外罩4也可以减少热量损失。

如图3所示,外罩4包括第二外周部42和形成有第二透光口的第二端面部43,第二端面部43设于第二外周部42的端部,第二外周部42和/或第二端面部43嵌入有加热线圈3。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线圈3嵌入第二外周部42内,也可嵌入至第二端面部43内,或者同时嵌入第二外周部42和第二端面部43内。即在具体的执行中,加热线圈3的实际设置位置也可根据需求进行灵活地调整,以满足不同镜片1状态的加热需求。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线圈3可设置于第二外周部42,也可设置于第二端面部43,如需对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及外壳2内部的镜片1加热时,可将加热线圈3嵌入于第二外周部42,或者对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及第一端面部23处安装的镜片1加热时,可将加热线圈3嵌入于第二端面部43,或者如图1-图3所示,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和外壳2内部的镜片1均需加热,此时,第二外周部42和第二端面部43中均嵌入有加热线圈3,结构设计灵活,适于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线圈3包括线圈本体31和延伸加热部32,线圈本体31设于第二端面部43内且环绕第二透光口设置,延伸加热部32位于第二外周部42内且延伸至第二端面部43内与线圈本体3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线圈本体31产生热量且为主要热源,延伸加热部32与线圈本体31相连以将线圈本体31的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地传递和扩散。在加热线圈3对外罩4上设于第二透光口处的玻璃5及外壳2内部的镜片1进行除霜操作时,可以更好的对设于第二透光口处的玻璃5进行除霜。同时,延伸加热部32位于第二外周部42内,对线圈本体31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传递,可以更好对位于外壳2内部的镜片1进行除霜。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面部43处形成有第二透光口,如图3所示,外罩4的第二端面部43位于镜头100的外部,且第二透光口与镜头100的最外侧的镜片1轴向依次设置,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由第二端面部43处形成的第二透光口处安装的玻璃5的两侧的温差较大,而本实施例中将线圈本体31设于第二端面部43内,且线圈本体31环绕第二透光口设置,利于使线圈本体31产生的热量通过外罩4传递到设于第二透光口处的玻璃5,利于增强对第二透光口处的玻璃5的加热效果。且通过延伸加热部32进行热量的扩散传导,利于增强对外壳2内部的镜片1的加热效果。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除霜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100能够适用于不同的除霜环境中,具体地,如在具有该镜头100的设备在外界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使用时,可通过检测环境的温度,如在镜头100设有温感器,通过温感器感应镜片1外侧环境的温度及镜头100的镜片1内侧环境的温度,当镜片1外部环境的温度低于镜片1内侧环境的温度。此时,通过温感器将温度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以使控制装置对加热线圈的电源进行控制,以使加热线圈开启,产生热量从而对镜片1处的结构进行加热,从而起到除霜的作用。

进一步地,当镜片1外侧环境的温度和镜头100的镜片1内侧环境的温度相等时,加热线圈3不再继续升高温度,保持镜片1外侧环境的温度和镜头100的镜片1内侧环境的温度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除霜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100能够在不同的天气中进行除霜,如在下雨天,镜片1与外部环境接触的一侧,因为外部环境的空气影响,在镜片1的外侧会存在聚集水滴的现象,此时,温感器反馈温度信号后,控制装置会控制加热线圈3进行发热,从而解决镜片1积水的问题,再如冬天的时候,由于镜片1与外部环境接触的一侧与镜片1内侧的温差较大,导致镜片1出现起霜的问题,此时,通过启用温感器对镜片1两侧的温度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线圈3进行发热,从而更好地达到了去除外罩4上玻璃的霜或内部镜片1上的霜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100的其他构成例如加热线圈3的材料的和镜片1的安装方式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