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0282发布日期:2022-11-16 05:49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壳体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壳体装置上开设有多个孔洞,例如其中一个孔洞需要容纳用于传导光线的导光柱,另一个孔洞需要为副麦组件提供通道,副麦组件可与主麦组件配合,以提升通话质量。然而,在壳体装置上开设多个孔洞较为复杂,也难以保证所有孔洞在同一水平线上,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度,同时也会影响防水防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减少壳体装置上开设的孔洞,其有利于提升壳体装置的美观度。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壳体装置,所述壳体装置包括:
5.中框,开设有贯通的容纳孔;
6.导光柱,用于传导光线,所述导光柱开设有贯通的导声通道,并且,所述导光柱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孔中;
7.副麦组件,设置于所述中框的内部,并且,所述副麦组件朝向所述导声通道的远离所述容纳孔的一端。
8.进一步的,所述导声通道包括出口和入口,所述出口相较于所述入口远离外界;并且,所述出口开设于所述导光柱的周侧,所述副麦组件朝向所述出口。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光信号发生组件,光信号发生组件包括所述导光柱和发光单元;导光柱用于传导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信号;
10.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副麦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导光柱的沿轴向的两侧。
11.进一步的,所述导声通道的直径大于等于1毫米。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装置还包括光信号发生组件,光信号发生组件包括所述导光柱和发光单元;导光柱用于传导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信号;
13.所述发光单元位于所述中框内,并朝向所述导光柱。
14.进一步的,所述导声通道偏心设置于所述导光柱,并将所述导光柱分为导光部和支撑部,所述导光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支撑部的厚度;
15.所述光信号发生器朝向所述导光部。
16.进一步的,所述导光部的厚度的最大值大于等于1毫米。
17.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包括位于所述容纳孔中的导光单元;
18.所述导光单元的长度与所述容纳孔的深度的比值小于等于1/2。
19.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包括依次连接的导光单元和延伸单元;所述导光单元位于所述容纳孔中,所述延伸单元位于所述中框的内部;
20.所述延伸单元的靠近所述导光单元的一端的外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定位单元,所述
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10,电子设备10包括用于进行智能显示的显示面板20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为手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还可以为其他的带有智能显示功能的设备,例如:电脑、平板、电子书、手表、耳机等等。
39.如图1所示,必要时结合图2所示,电子设备10包括壳体装置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固定于壳体装置100,并用于实现智能显示。
40.壳体装置100包括中框300、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和麦克风系统500。其中,中框300可对显示面板200起到支撑的作用。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和麦克风系统500均设置于中框300的内部,中框300对其起到支撑和容纳的作用。
41.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可利用光线实现遥控控制功能。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包括导光柱410和发光单元420。其中,导光柱410可对发光单元420发出的光线进行传导和扩散。
42.其中。发光单元420包括光信号发生器421和控制电路板422。导光柱410、光信号发生器421和控制电路板422均位于中框300的内部。其中,光信号发生器42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控制电路板422,以实现光信号发生器421与控制电路板422的固定连接和电连接。同时,发光单元420中的光信号发生器421朝向导光柱410,并用于发射光线。光信号发生器421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柱410,导光柱410可对光信号发生器421发出的光线进行传导,并将其向电子设备10的外部扩散,进而实现该电子设备10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等功能。
43.在本实施例中,光信号发生组件400为红外信号发生组件,光信号发生器421为红外传感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信号发生组件400也可为紫外信号发生组件。光信号发生器421即为紫外传感器,紫外控制系统也包括导光柱410,此时,导光柱410同样也起到传导光线的作用。
44.如图1所示,麦克风系统500包括设置在电子设备10底部的主麦组件510,以及设置在电子设备10顶部的副麦组件520。在使用过程中,副麦组件520可起到降噪作用。电子设备10的底部的主麦组件510负责传递声音信息。声音信号包括用户发出的有效声音信号和外界的杂音信号。举例说明,当用户进行通话时,不仅用户发出的声音会被主麦组件510捕捉,传递到电子设备10的内部。外界杂音也会被主麦组件510捕捉,并传递到电子设备10的内部,从而导致通话质量较差。通过在中框300的顶部设置副麦组件520,副麦组件520可同步收集外界的环境杂音。之后,通过电子设备10中的声音处理器将主麦组件510和副麦组件520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中的相同的音波进行反向消除,从而提升通话质量。
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副麦组件520还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的侧面,或者同主
麦组件510一起设置于电子设备10的底部,并与主麦组件510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从而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副麦组件520收集到用户发出的声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通话质量。
46.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框300上开设有贯通的容纳孔310。导光柱41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310中,从而将接到的光信号发生器421发出的光线向外进行传导和发散。导光柱410中还开设有贯通的导声通道411。导声通道411的一端连通中框300的外部,从而将光线向外发散。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导声通道411的一端将发光单元420发出的红外光线向外发射。导声通道411的另一端连通副麦组件520。换言之,副麦组件520朝向导声通道411的远离容纳孔310的一端。在上述设置中,利用在导光柱410上开设的导声通道411,使得外界的声音能够通过导声通道411进到副麦组件520中,并被副麦组件520捕捉收集,进而有利于提升通话质量。外界声音的传导路径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换言之,此时导光柱410即可兼顾传导、发散红外光的作用,又可提供导声通道411的作用。
47.通过上述设置,可避免在中框300上开设额外的通孔(在中框300上单独开设可作为导声通道411的至少部分的通孔),进而提升美观度。同时,由于中框300外表面通孔的数量的减小,可提升电子设备10防水防尘的能力。
48.进一步的,导声通道411包括出口4111和入口4112,出口4111相较于入口4112远离外界,并且,靠近副麦组件520。出口4111开设于导光柱410的周侧,副麦组件520朝向出口4111。在上述设置中,避免出口4111开设于导光柱410的端部,可避免外界的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直接穿过导声通道411,并滴落至副麦组件520。同时,通过这样的设置,有利于中框300内部零件的排布,有利于提升空间利用率。
49.结合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柱410的轴线方向与电子设备10的长度方向平行。将发光单元420和副麦组件520分别位于导光柱410的沿轴向的两侧,可避免导光柱410、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和副麦组件520过多的占用用于安装显示面板200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提升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
50.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必要时结合图2所示。导声通道411的直径d3大于等于1毫米。通过大量测试发现,当导声通道411的直径d3大于1毫米时,外界的声音能顺利的通过导声通道411并被副麦组件520捕捉。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提升通话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导声通道411为圆柱状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是沿指向中框300内部的方向,导声通道41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呈圆台状结构。此时,圆台状结构的导声通道411可避免或者减少外界杂质直接通过导声通道411进入副麦组件520。
51.如图5和图6所示,必要时结合图2所示,导声通道411偏心设置于导光柱410的内部,并将导光柱410分为导光部4113和支撑部4114,导光部的厚度d11大于支撑部的厚度d2。光信号发生器421朝向导光部4113。在上述设置中,可通过厚度较厚的导光部4113对光信号发生器421发出的光线进行传导。在本实施例中,导光部4113的厚度的最大值大于等于1毫米。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当导光部4113的厚度的最大值大于等于1毫米时,其向外发射光线的角度足够大。
52.通过上述设置,合理利用导光柱410的内部空间,在保证导光柱410的整体角度的前提下,提升了导光部4113的厚度,从而提升了光信号发生组件400向外发射红外光的角度。
5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导光柱410由导光材料支撑,导光部4113和支撑部4114
均可用于传导和发散光线,导光部4113起到主要的传导作用,支撑部4114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代表支撑部4114不可用于传导和发射光线。
54.进一步的,导光柱410包括依次连接的导光单元4115和延伸单元4116。导光单元4115位于容纳孔310中,延伸单元4116位于中框300的内部。导光部4113和支撑部4114均为导光单元4115的至少部分结构。延伸单元4116的靠近导光单元4115的一端的外壁面向外延伸形成定位单元4117,定位单元4117抵靠于中框300的内壁面,以起到定位的作用。
55.在本实施例中,导光单元4115和导声通道411的横截面的形状都为环形,换言之,两者均为圆柱状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单元4115和导声通道41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56.其中,如图2所示,导光单元4115位于容纳孔310中,并且,导光单元4115的长度l1与容纳孔310的深度l2的比值小于等于1/2。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导光单元4115可隐藏于容纳孔310中。当用户观察是电子设备10的顶部时,不易观察到隐藏于容纳孔310中的导光柱410,更不易观察到开设于导光柱410上的导声通道411,从而可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10整体的美观度。
5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光柱410的位于容纳孔310中的结构作为导光单元4115。中框300围城一个用于容纳电子设备10的元件的容纳空间,上文所述的延伸单元4116位于中框300的内部,指的是延伸单元4116位于容纳空间中。
58.如图2和图3所示,定位单元4117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中框300的内壁面。具体的,定位单元4117和中框300的内壁面之间贴附有密封背胶700。密封泡棉600不仅可实现定位单元4117和中框300的粘接固定,同时,由于密封泡棉600由不透光的材质制成,其还可减少或者避免在导光柱410中传导的光线自定位单元4117与中框300之间的间隙中外泄,从而实现对光信号的密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定位单元4117和中框300的固定连接。定位单元4117的远离导光单元4115的一端设置有光学纹路4118,光信号发生器421的发射端口朝向光学纹路4118的中心。通过在其上设置光学纹路4118,可控制导光柱410对光线的传导和/或发散的方向。光信号发生器421还可抵靠于延伸单元4116的外壁,进一步稳定光信号发生器421的结构稳定性。
59.进一步的,副麦组件520固定于延伸单元4116的周侧,两者之间贴附有密封泡棉600。密封泡棉600的朝向导声通道411的出口4111位置开设有贯通的通声孔610,外界声音依次通过容纳孔310的部分、导声通道411、通声孔610进入副麦组件520。通过上述设置,密封泡棉600与可实现对光信号的密封,同时,可避免声音信号的泄露与失真。
60.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