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柜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0557发布日期:2022-02-08 10:58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柜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化成分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柜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目前的电池生产现场,生产系统当中的电源设备发热量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通风散热,以往的机柜设备,直接抽取厂房内部的空气,散热后排出外界,会造成厂房内部呈现负压状态,环境当中大量的高温高湿度空气渗进室内,加重了空调设备的负担。
3.为此,现有技术提出一种散热机柜,通过顶部进风顶部出风的方式,为机柜内部的通风设备散热;当机柜层叠数量较多时,位于下端的设备难以获得充足的散热气流,影响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机柜散热系统,能够在保证多层设备的散热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机柜散热系统,包括:第二柜体;第三柜体,设置在第二柜体上方;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道、第一连接风道和排风道;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道、第二连接风道和排风道;第一连接风道经过第三柜体的发热部分,第二连接风道经过第二柜体的发热部分,第一进风道从第三柜体上端延伸至第三柜体内部,第二进风道从第三柜体上端贯穿第三柜体并延伸至第二柜体内部,第一进风道位于第二进风道一侧。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进风道的过流面积sa和第二进风道的过流面积sb之间满足sb≥1.8sa。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进风道、第二进风道和排风道从前到后依次设置。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风道从第二进风道向前弯折后再经过第二柜体的发热部分,而后与排风道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风道包括分配风道,分配风道从第二进风道向前弯折,再向左右两边弯折后分别经过第二柜体的两个发热部分,而后与排风道连通。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三柜体内至少具有两个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发热部分。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柜体下方的第一柜体,第二进风道向下贯穿第二柜体并延伸至第一柜体,第一柜体内设置有第三连接风道,第三连接风道经过第一柜体内的发热部分,第二进风道、第三连接风道和排风道依次连通。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连接风道与第三连接风道结构相同。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排风道中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第三柜体和第二柜体交界的位置,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排风道内的格栅。
15.应用上述机柜散热系统,在使用过程当中,冷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进风道、第二连接风道,对第三柜体当中的发热部分进行散热后从排风道排出,另一方面散热气流依次通过第二进风道和第二连接风道,对第二柜体当中的发热部分散热后通过排风道排出,由于第一进风道位于第二进风道一侧,也即第一进风道和第二进风道相互独立,位于下层的第二柜体能够得到充分的散热气流,有效保证了下层设备的散热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柜散热系统的轴侧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柜散热系统的侧视图;
20.图3为图2中b-b向的轴侧剖视图;
21.图4为图2中c-c向的轴侧剖视图;
22.图5为图2中d-d向的轴侧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柜散热系统的系统图;
24.上述附图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25.标号名称100第一柜体200第二柜体300第三柜体301第一进风口302第二进风口303排风口410电源模块420第一进风道430第二进风道431分配风道440排风道441格栅442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
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9.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机柜散热系统,包括:第二柜体200;第三柜体300,设置在第二柜体200上方;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道420、第一连接风道和排风道440;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道430、第二连接风道和排风道440;第一连接风道经过第三柜体300的发热部分,第二连接风道经过第二柜体200的发热部分,第一进风道420从第三柜体300上端延伸至第三柜体300内部,第二进风道430从第三柜体300上端贯穿第三柜体300并延伸至第二柜体200内部,第一进风道420位于第二进风道430一侧。
31.应用上述机柜散热系统,在使用过程当中,冷空气依次通过第一进风道420、第二连接风道,对第三柜体300当中的发热部分进行散热后从排风道440排出,另一方面散热气流依次通过第二进风道430和第二连接风道,对第二柜体200当中的发热部分散热后通过排风道440排出,由于第一进风道420位于第二进风道430一侧,也即第一进风道420和第二进风道430相互独立,位于下层的第二柜体200能够得到充分的散热气流,有效保证了下层设备的散热效果。
32.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道420的上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01,第二进风道430的上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302,排风道440的上端设置有排风口303,冷空气从第一进风口301和第二进风口302进入后,经过两个进风道和排风道440后从排风口303排出,采用上进风上出风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室内环境负压的产生,避免室外大量高湿度高温空气进入室内。
33.其中,第二进风道430的长度较长,因此第二进风道430的过流面积应当大于第一进风道420的过流面积,用于克服第二进风道430较长而引起的较多压降,其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第一进风道420和第二进风道430的压力平衡,第一进风道420的过流面积sa和第二进风道430的过流面积sb之间满足sb≥1.8sa;优选地sb≥2.2sa。
34.如图1所示,第一进风道420、第二进风道430和排风道440从前到后依次设置,对应地,第一进风口301、第二进风口302和排风口303均设置在第三柜体300上端,能够有效提高柜体的模块化程度。
35.如图3、图4所示,第二连接风道从第二进风道430向前弯折后再经过第二柜体200的发热部分,而后与排风道440连通;由于第二进风道430设置在第一进风道420后侧,因此需要将冷空气从第二进风道430前侧引出后,弯折向后,经过第二柜体200的发热部分,对其进行散热之后进入排风道440,保证了散热效果的同时便于设置第一进风道420和第二进风道430的位置。
36.在本实施例中,各柜体内部的发热部分可以为柜体内的各个发热零部件部分,例
如设置在柜体当中的电源模块410等。
37.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风道包括分配风道431,分配风道431从第二进风道430向前弯折,再向左右两边弯折后分别经过第二柜体200的两个发热部分,而后与排风道440连通;其中分配风道431在第二进风道430前侧,将第二进风道430当中的冷空气朝向左右两侧分配,使得第二进风道430左右两侧的发热部分都能够得到较好的散热,而后气流向后进入排风道440,从排风道440排出。
38.具体地,各柜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电源模块410;其中,在第三柜体300当中,冷空气从第一进风道420进入,然后朝向左右两侧,分别流经第一进风道420左右两侧的电源模块410后进入排风道440;在第二柜体200当中,冷空气从第二进风道430进入,向前进入分配风道431,吹过第二进风道430左右两侧的电源模块410后进入排风道440。
39.如图1至图4所示,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柜体200下方的第一柜体100,第二进风道430向下贯穿第二柜体200并延伸至第一柜体100,第一柜体100内设置有第三连接风道,第三连接风道经过第一柜体100内的发热部分,第二进风道430、第三连接风道和排风道440依次连通;此时,第一柜体100和第二柜体200内的电源模块410的散热,均依靠第二进风道430的进风。
40.如图5所示,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排风道440中的固定部,固定部位于第三柜体300和第二柜体200交界的位置,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在使用过程当中,将风机设置在述第三柜体300和第二柜体200交界的位置,可以在排风道440位于第二柜体200内部的部分形成负压,使得第二进风道430当中的冷空气能够顺利的经过电源模块410后进入排风道440,同时将风机设置在述第三柜体300和第二柜体200交界的位置也能够在排风道440位于第三柜体300当中的部分形成负压,使得冷空气从第一进风道420顺利通过第三柜体300当中的发热部分后进入排风道440当中。
41.具体地,第二连接风道和第三连接风道结构相同。
42.如图5所示,固定部有两个,两个固定部沿左右方向分布;由于排风道440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因此,在两个固定部上各自安装一个风机,能够增强排风道440的通风效率。
43.如图5所示,机柜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排风道440内的格栅441;如图5所示,多个格栅441的设置能够起到阻隔灰尘的作用。
44.在本实施例当中,三层柜体的具体结构如下。
45.在第三柜体300当中,柜体被气流隔板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部为电源设备区、下部为元器件安装区、电源模块对称设置在电源设备区的两侧,电源模块即为发热部分,柜体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一进风口301、第二进风口302、及排风口303,前面板与柜门及柜体两侧板及气流分隔板形成第一进风道420,第一进风道420位于第一进风口301的正下方,后面板与柜体后盖板及柜体两侧板形成排风道440,冷风从第一进风口301进入后经第一进风道420向下流动,然后横向穿过电源设备区进入排风道440,向上通过排风口303排风,电源模块安装板与柜体的前面板及后面板形成一截面为矩形的通道,该通道为第二进风道430的组成部分,用于将第二进风口201的冷风送至第二柜体200及第一柜体100。
46.在第二柜体200当中,柜体被气流隔板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部为电源设备区、下部为元器件安装区、电源模块对称设置在电源设备区的两侧,电源模块即为发热部分,前面板与柜门及柜体两侧板及气流分隔板形成中间通道,该中间通道与柜体200的电源设备区
通道构成第二连接风道,后面板与柜体后盖板及柜体两侧板形成一排风道440,电源模块安装板与柜体的前面板及后面板形成一截面为矩形的通道,该通道为第二进风道430的组成部分,气流隔板上通道对应位置设置有开口,以便把冷风送至第一柜体100,冷风从第二进风口302进入后,穿过第三柜体300,进入到第二柜体200,一部风冷风向下流动至第二柜体200底部被送至第一柜体100的电源设备区,另一部分穿过第二柜体200的电源设备区的前面板的开口,进入到第二连接风道,即横向穿过电源设备去进入排风道440,向上排风。
47.在第一柜体100当中,柜体被气流隔板完全阻隔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部为电源设备区、下部为元器件安装区、电源模块即发热部分对称在设置在电源设备区的两侧,柜体顶部与第二进风口302对应位置设置有开口,前面板与柜门及柜体两侧板及气流分隔板形成中间通道,该中间通道与柜体100的电源设备区通道构成第三连接风道,后面板与柜体后盖板及柜体两侧板形成排风道440,电源模块安装板与柜体的前面板及后面板形成一截面为矩形的通道,冷风从开口进入后,穿过电源设备区的前面板,进入到第三连接风道,即横向穿过电源模块进入排风道440,向上排风。
4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