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通讯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2478发布日期:2022-03-23 15:2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通讯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尤其涉及用于容纳通讯部件、并且设置在车辆上的壳体组件。


背景技术:

2.共享/家用车辆中设置有壳体组件,用于容纳各种通信部件。然而,现有的壳体组件为上下盖合结构,其结构成本高、装配繁琐、体积较大。
3.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可靠,并且尺寸较小的壳体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移动组件。外壳限定具有开口的外壳容腔。移动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端盖、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端盖能够盖合所述开口。第一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容腔中,并与所述端盖连接。第二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容腔中,与所述端盖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具有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沿所述高度方向布置。
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壳体导轨和移动组件导轨。壳体导轨设置在所述外壳容腔的内壁上。移动组件导轨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上,并能够与所述壳体导轨配合,从而使得所述移动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具有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所述壳体导轨和所述移动组件导轨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8.进一步地,壳体组件还包括壳体紧固件,壳体紧固件能够连接所述外壳和所述移动组件。所述壳体紧固件与所述端盖布置在所述外壳的相对两侧。
9.进一步地,壳体组件还包括分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上,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相距预定距离。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件限定位于第二支撑件相对两侧的第一容腔部分和第二容腔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贯穿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通通孔,从而连通所述第一容腔部分和所述第二容腔部分。
11.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上设有端盖通道,所述端盖通道贯穿所述端盖。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通讯组件,其包括上述壳体组件、控制装置、天线组件和电池。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天线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电池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下方。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通讯组件。
14.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至少具有结构简单并且组装便捷的优点。具体地,移动组件中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能够形成桥梁体式的层叠结构。其与端盖相连接,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此外,移动组件用于承载各部件(例如,控制装置、天线组件和电池)。移动
组件能够相对于外壳移动,并且移动组件的端盖能够与外壳相配合,从而形成密封的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安装只需要数量较少的壳体紧固件即可。
15.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至少具有结构紧凑、组装方便、通讯交互性能良好的优点。具体来说,控制装置、天线组件和电池通过层叠的方式设置在移动组件,从而使得结构紧凑,体积较小。此外,第一支撑件、控制装置和第二支撑件仅通过四个部件紧固件即可连接,这在结构紧凑的同时使得其组装和拆卸操作都较为方便。另外,通讯组件的天线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撑件的上方,电池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下方,并且接头部件设置在端盖的下部。这能够使得电池和接头部件尽量远离天线组件,从而保证信号隔离,以使得通讯组件的通讯交互性能良好。
16.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的立体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从第一视角看的爆炸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从第二视角看的爆炸图。
20.附图标号说明:
21.控制装置10、天线组件11、电池12、外壳21、外壳容腔211、第一导轨212、紧固孔213、部件紧固件23、壳体紧固件3、端盖4、端盖通道41、端盖沉孔42、第一支撑件5、第四导轨51、第一通孔52、第二支撑件6、第一容腔部分61、第二容腔部分62、连通通孔63、第三导轨64、壳体沉孔65、连接线7、分隔件8、接头部件9、接头紧固件91。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3.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4.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5.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26.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控制装置10、天线组件11、电池12和接头组件。控制装置10、天线组件11和电池12均容纳在壳体组件中,并且接头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上。
27.如图2-3所示,壳体组件包括外壳21和移动组件。外壳21具有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外壳21大致为沿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筒状。外壳21限定外壳容腔211。外壳容腔211从外壳21的右表面向左凹陷形成,并在外壳21的右表面上形成开口。外壳容腔211的内壁上设有壳体导轨,用于与移动组件上设有的移动组件导轨相配合。壳体导轨和移动组件导轨均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从而引导移动组件相对于外壳21顺畅地移动。具体来说,壳体导轨包括设置在外壳容腔211的底部的两个第一导轨212和设置在外壳容腔211的顶部的两个第二导轨(未示出)。两个第一导轨212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布置,并且第一导轨212突出于外壳容腔211的内壁。第一导轨212能够容纳在移动组件导轨中的第三导轨64中。两个第二导轨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布置。第二导轨突出于外壳容腔211的内壁,并且突出部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用于容纳移动组件导轨中的第四导轨51。
28.此外,外壳21上设有两个紧固孔213。紧固孔213贯穿外壳21,并且与外壳容腔211的开口相对设置在外壳21的左侧和右侧上。壳体紧固件3可以从壳体组件的外部穿过紧固孔213,并与移动组件相配合,从而使得外壳21与移动组件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壳体紧固件3为螺丝,移动组件上设有与螺丝相匹配的螺纹孔。
29.如图1-3所示,移动组件包括端盖4、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其中,端盖4能够盖合外壳容腔211的开口。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沿高度方向布置,并且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的右端与端盖4相连接。当端盖4盖合外壳容腔211的开口时,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容纳在外壳容腔211中。具体来说,端盖4的边缘的尺寸略小于外壳容腔211的开口的尺寸,从而使得当端盖4盖合外壳容腔211的开口时,端盖4容纳在外壳容腔211的开口中。
30.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件5大致为平板,并且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形成。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设有两个第四导轨51。两个第四导轨51突出于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布置,并容纳在第二导轨中。天线组件11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中,天线组件11包括4个天线。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天线组件11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天线。作为一个示例,天线可以通过胶水等方式粘贴至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由于第一支撑件5大致为平板,并且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因此当天线粘贴至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时,天线也大致沿水平方向布置。天线具有较大的对天面积(即,在水平方向上的面积较大),以使得天线的传输能力较好。
31.如图2-3所示,第二支撑件6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的下方,并且相距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用于容纳控制装置10。电池12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的下方。具体来说,第二支撑件6具有一定高度。第二支撑件6包括第一容腔部分61和第二容腔部分62。第一容腔部分61从第二支撑件6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用于容纳电池12。其大致设置在远离端盖4的左部。第二容腔部分62从第二支撑件6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用于容纳连接线7。其大致设置在靠近端盖4的右部。连接线7包括第一束线和第二束线。其中,第一束线用于连接电池12和控制装置
10,第二束线用于连接控制装置10和接头部件9。第二支撑件6上设有贯穿第二支撑件6的连通通孔63,用于连通第一容腔部分61和第二容腔部分62。连接线7中的第一束线能够穿过连通通孔63,从而使得电池12与控制装置10连接。
32.此外,第二支撑件6的底部设有两个第三导轨64。两个第三导轨64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段距离布置。第三导轨64突出于第二支撑件6的底表面,并且突出部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凹槽,用于容纳外壳21中的第一导轨212。
33.另外,第二支撑件6的左侧设有两个壳体沉孔65。两个壳体沉孔65分别与外壳21上的两个紧固孔213对齐设置。两个壳体沉孔65从第二支撑件6的左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壳体沉孔65的内侧壁设有螺纹。作为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壳体紧固件3为螺丝,其能够与壳体沉孔65的内侧壁上的螺纹相配合。
34.如图2-3所示,第一支撑件5、控制装置10和第二支撑件6能够通过四个部件紧固件23相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支撑件5上设有贯穿第一支撑件5的四个第一通孔52。控制装置10上设有贯穿控制装置10的四个第二通孔(未示出)。第二支撑件6上设有四个分隔件8。分隔件8大致为沿高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柱状体。分隔件8的下端与第二支撑件6相连接。分隔件8上设有沉孔。沉孔从分隔件8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形成。沉孔的内侧壁设有螺纹。四个第一通孔52、四个第二通孔和四个分隔件8上的沉孔在高度方向上对齐设置。作为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部件紧固件23为螺丝,其能够与沉孔的内侧壁上的螺纹相配合。
35.如图1-3所示,通讯组件还包括接头部件9。接头部件9通过四个接头紧固件91与端盖4相连接。具体来说,端盖4上设有沿长度方向贯穿端盖4的端盖通道41。端盖通道41靠近端盖4的底部设置。接头部件9容纳在端盖通道41中,并且接头部件9的一端容纳在第二容腔部分62中,用于与连接线7中的第二束线相连接,接头部件9的另一端设置在端盖4的右侧,从而与壳体组件外的其他设备(未示出)相连接。接头部件9用于与端盖通道41的内壁接触的位置上海设有密封胶塞,从而防止壳体组件外部的液体通过端盖通道41进入壳体组件内。端盖4上设有四个端盖沉孔42。端盖沉孔42从端盖4的右表面向内延伸形成。端盖沉孔42的内侧壁上设有螺纹。接头部件9上设有接头通孔(未示出),其沿长度方向贯穿接头部件9。作为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接头紧固件91为螺丝,其能够与端盖沉孔42的内侧壁上的螺纹相配合。
36.下面参考图2和图3来描述通讯组件的组装过程:
37.操作人员可以先通过接头紧固件91将接头部件9与端盖4相连接,随后将连接线7的第二束线的第一端与接头部件9相连接。然后操作人员将电池12与连接线7的第一束线的第一端相连接,并使用胶水等粘黏剂将电池1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6的第一容腔部分61中。接着操作人员将连接线7的第一束线的第二端和连接线7的第二束线的第二端都与控制装置10相连接。随后操作人员使用胶水等粘黏剂将天线组件1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的上表面,并将控制装置10夹持在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之间。在将四个第一通孔52、四个第二通孔和四个分隔件8上的沉孔对齐后,操作人员拧入部件紧固件23,从而将控制装置10、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相连接。随后操作人员在将第一支撑件5上的第四导轨51与外壳21中的第二导轨对齐,将第二支撑件6的底部的第三导轨64与外壳21中的第一导轨212对齐后,将移动组件沿长度方向推入外壳21的外壳容腔211,直到端盖4盖合外壳容腔211。最后操作人员拧入壳体紧固件3,从而将外壳21与第二支撑件6相连接。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通讯
组件组装完成。
3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组装过程只是组装步骤的一个示例,其中部分步骤的组装顺序可以变换,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9.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可以设置在车辆中,尤其可以设置在共享车辆上。
40.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至少具有结构简单并且组装便捷的优点。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壳体组件为上下盖合结构。一方面,由于壳体组件为上下盖合结构,因此壳体紧固件数量较多(例如,沿着壳体的边缘布置)。另一方面,为了支撑多个部件,壳体组件中设有多个支撑板,在组装和拆卸壳体组件时需要一层一层地安装或拆卸支撑板,结构复杂并且组装不方便。相反地,在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组件中的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能够形成桥梁体式的层叠结构。其与端盖4相连接,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此外,移动组件用于承载各部件(例如,控制装置10、天线组件11和电池12)。移动组件能够相对于外壳21移动,并且移动组件的端盖4能够与外壳21相配合,从而形成密封的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安装只需要数量较少的壳体紧固件3即可。
41.本实用新型的通讯组件至少具有结构紧凑、组装方便、通讯交互性能良好的优点。具体来说,控制装置10、天线组件11和电池12通过层叠的方式设置在移动组件,从而使得结构紧凑,体积较小。此外,第一支撑件5、控制装置10和第二支撑件6仅通过四个部件紧固件23即可连接,这在结构紧凑的同时使得其组装和拆卸操作都较为方便。另外,通讯组件的天线组件1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的上方,电池12设置在第二支撑件6的下方,并且接头部件9设置在端盖4的下部。这能够使得电池12和接头部件9尽量远离天线组件11,从而保证信号隔离,以使得通讯组件的通讯交互性能良好。
42.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通讯组件大致为长方体,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任意形状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3.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例举了具体数量的紧固件(例如,壳体紧固件3、部件紧固件23等),但任意数量的紧固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4.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例举的紧固件为螺丝,但其他公知的紧固方式(例如,螺栓、内嵌式螺母等)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的四个分隔件8设置在第二支撑件6上,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任意数量的分隔件8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分隔件8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件6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上,或者设置在第一支撑件5和第二支撑件6上。
46.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