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26576发布日期:2022-05-18 21:0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


背景技术:

2.公开号为cn11155669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温差发电散热的服务器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温差发电散热水箱、循环泵、流量计、压力变送器、冷却液循环管道、液冷服务器与控制模块;所述温差发电散热水箱、循环泵与液冷服务器之间通过冷却液循环管道依次连接,呈串联关系,在循环泵与液冷服务器之间的冷却液循环管道上布置有流量计和压力变送器,在液冷服务器与温差发电散热水箱之间的冷却液循环管道上布置有压力变送器;所述液冷服务器包括有多个,多个液冷服务器之间通过冷却液循环管道呈并联式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温差发电散热水箱、循环泵、流量计及压力变送器电性连接。
3.公开号为cn104410328a的专利公开了种低温差发电散热新技术,由低温差发电装置和与之配套的热机散热系统组成。低温差发电装置由多组发电单元构成,每组发电单元包括一个p 型半导体和一个n型半导体,电极和电极,绝缘体以及热端连接体。散热系统由温差电散热器,温差电散热风扇,导线,温差电组合开关组成,并与热机和热机散热器相联接。
4.但是,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5.1.现有技术散热效率低下、散热能耗高;
6.2.现有技术散热结构单一,无法对发电设备进行全方位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散热效率低下、散热能耗高、散热结构单一,无法对发电设备进行全方位降温等问题。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包括降温底座、降温腔室、以及散热部,所述降温腔室安装于降温底座上部,所述散热部安装于降温腔室上部,所述散热部包括散热电机、散热风扇以及散热鳍片和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电机与散热风扇活动连接,所述散热鳍片设与于散热风扇下方,所述散热管道贯穿散热鳍片与降温底座连接,所述降温底座内部设有降温池、进液管道、出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底端连接降温池左端,所述进液管道顶端与散热管道左端导通连接,所述出液管道底端连接降温池右端,所述出液管道顶端与散热管道右端导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管道安嵌与散热鳍片内部,且所述散热管道有多组直管平行组成,每组直管连接处为弧形。
11.所述多组直管平行重叠大大的增加了散热管道的容积,使冷却液体与散热鳍片的
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换热效率。
1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鳍片由若干组长条形铝片垂直排列组成。
13.相邻两块铝片之间形成空间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的热量附着与散热鳍片上,垂直排列比之平行排列,能够有效的增大散热鳍片与热气的接触面积,同时节约设备空间。
14.进一步的,所述降温池底部安装有循环泵。
15.循环泵能够有效的将降温池的冷却液体从进液管道泵入降温池内,同时能够将降温池的冷却液泵入出液管道内,使设备能够有效的循环散热。
16.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风扇顶部设有防尘网。
17.所述防尘网能够在散热风扇工作时,有效的防止灰尘或者其他杂质进入散热部内,避免灰尘堆积造成设备散热效率下降。
18.进一步的,所述降温腔室四周设有防护栅栏。
19.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部顶部设有出气口。
20.进一步的,所述降温池内填充有纯净水或冷却剂。
2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2.1、散热风扇向上将散热鳍片所吸收的空气进行排出,同时散热鳍片能够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管道,散热管道将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体通过进液管道排入降温池,随后降温池将冷却液体通过出液管道再次输送至散热管道,通过风冷与水冷的双重循环式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设备的散热效率,保证发电机组的持续降温,避免高温对发电机组造成损坏;
23.2、每组直管连接处为弧形,多组直管平行重叠大大的增加了散热管道的容积,使冷却液体与散热鳍片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换热效率,散热鳍片由若干组长条形铝片垂直排列组成,相邻两块铝片之间形成空间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的热量附着与散热鳍片上,垂直排列比之平行排列,能够有效的增大散热鳍片与热气的接触面积,同时节约设备空间。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
28.降温底座1、降温池11、循环泵111、进液管道12、出液管道13、降温腔室2、防护栅栏21、散热部3、散热电机31、散热风扇32、防尘网321、散热鳍片33、散热管道34、出气口35。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30.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
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实施例
34.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发电设备降温散热设备,包括降温底座1、降温腔室2、以及散热部3,降温腔室2安装于降温底座1上部,散热部3安装于降温腔室2上部,散热部3包括散热电机31、散热风扇32以及散热鳍片33和散热管道34,散热电机31与散热风扇32活动连接,散热鳍片33设与于散热风扇32下方,散热管道34贯穿散热鳍片33与降温底座1 连接,降温底座1内部设有降温池11、进液管道12、出液管道13,进液管道12底端连接降温池11左端,进液管道12顶端与散热管道34左端导通连接,出液管道13底端连接降温池 11右端,出液管道13顶端与散热管道34右端导通连接。
35.通过将发电机组安装至降温腔室2内,在发电机组工作时,发电机组本体产生的热量通过降温底座1传导至降温池11,由于液体的热容比大,能够迅速对发电机组本体进行降温,而发电机组工作使周围空气会迅速升温,致使环境温度多高反之来影响设备,因此,当发电机组工作时,散热电机31启动带动散热风扇32进行工作,散热风扇32向上将散热鳍片33所吸收的空气进行排出,同时散热鳍片33能够将热量传导至散热管道34,散热管道34将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体通过进液管道12排入降温池11,随后降温池11将冷却液体通过出液管道13再次输送至散热管道34,通过风冷与水冷的双重循环式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设备的散热效率,保证发电机组的持续降温,避免高温对发电机组造成损坏。
36.散热管道34安嵌与散热鳍片33内部,且散热管道34有多组直管平行组成,每组直管连接处为弧形,多组直管平行重叠大大的增加了散热管道34的容积,使冷却液体与散热鳍片33 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的换热效率,散热鳍片33由若干组长条形铝片垂直排列组成,相邻两块铝片之间形成空间能够有效的将空气中的热量附着与散热鳍片33上,垂直排列比之平行排列,能够有效的增大散热鳍片33与热气的接触面积,同时节约设备空间。
37.降温池11底部安装有循环泵111,循环泵111能够有效的将降温池11的冷却液体从进液管道12泵入降温池11内,同时能够将降温池11的冷却液泵入出液管道13内,使设备能够有效的循环散热。
38.降温腔室2四周设有防护栅栏21,散热部3顶部设有出气口35,散热风扇32顶部设
有防尘网321,防尘网321能够在散热风扇32工作时,有效的防止灰尘或者其他杂质进入散热部3 内,避免灰尘堆积造成设备散热效率下降。
39.降温池11内填充有纯净水或冷却剂,纯净水或冷却剂均有不导电的特性,避免设备产生漏电。
4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