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31687发布日期:2022-04-13 16:0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5g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智能机械,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用的车载通讯装置发展较为迅速,其中5g车载通讯装置较为常见。
3.现有的车载通讯装置在汽车行驶在较为颠簸的路段过程中产生会产生抖动,长时间的抖动易使得其内的零件松动,缩短其使用寿命,且不利于保持其信号稳定,不利于操作人员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包括通讯装置主体,所述通讯装置主体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正面固定有通讯模块,所述通讯装置主体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防尘装置,所述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背面固定有散热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吸盘壳,所述固定吸盘壳位于通讯装置主体的底部,所述固定吸盘壳的顶部与通讯装置主体的底部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所述固定吸盘壳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一号磁板,所述一号磁板的顶部与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柱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吸盘壳的内壁顶部并与通讯装置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吸盘壳内壁顶部固定有二号磁板,所述固定吸盘壳的内部一侧转动安装有凹槽转杆,所述固定吸盘壳的一侧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的底部。
6.优选的,所述防尘装置包括铰接板和t形抵触杆,所述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铰接板铰接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通槽的内壁顶部,所述t形抵触杆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通槽的内壁顶部,所述铰接板靠近通讯装置主体内壁的一侧固定有u形弧架,所述u形弧架的顶部与通讯装置主体内壁通过弹性件弹性连接,所述u形弧架的顶部与t形滑板的一端接触,所述t形滑板的外侧与u形架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u形架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底部,所述t形滑板的另一端底部与固定杆的顶部之间通过弹板弹性连接。
7.优选的,所述u形弧架的内壁底部贯穿且固定安装有喷嘴,所述喷嘴的顶部固定有弹性折叠气囊,所述弹性折叠气囊的顶部固定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与喷嘴的顶部铰接,所述喷嘴的出气口内壁处固定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的顶部固定供油负磁铁,所述负磁铁的下方设置有正磁铁,所述正磁铁固定在u形架靠近通讯装置主体内壁的一侧。
8.优选的,所述u形架的左侧和右侧开设有条形槽,所述u形架条形槽的内壁顶部铰接有翻板,所述翻板远离u形架的一侧固定有固定板,所述u形架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斜
板,所述固定板远离u形架的一侧与斜板的底部之间通过弹片弹性连接。
9.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风扇组,所述散热风扇组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背面,所述散热风扇组的输出端固定有凸柱盘,所述凸柱盘正面固定有凸柱,所述凸柱盘的凸柱滑动安装在u形滑槽板的内部,所述u形滑槽板的背面滑动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的内壁上,所述u形滑槽板的正面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抵触柱,所述抵触柱与u形架的顶部接触。
10.优选的,所述u形弧架的顶部固定有凸块,所述u形弧架顶部的凸块与t形滑板的一端接触。
11.优选的,所述翻板靠近u形架一侧固定有半弧块,所述翻板的半弧块与t形滑板的外侧接触。
1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发明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弹簧对通讯装置主体实现一级缓冲,同时在通讯装置主体受到向上的振动力,通讯装置主体通过固定杆带动一号磁板沿着固定吸盘壳向上移动,在一号磁板与二号磁板磁力作用下,使得二号磁板推动一号磁板向下移动,从而到达了对通讯装置主体二级缓冲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在颠簸的路段时,通讯装置主体抖动易得其内的零件松动,不利于保持其信号稳定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的使用寿命。
14.(2)、本发明通过散热风扇组的设置,使得散热风扇组产生风流并对通讯装置主体内部的通讯模块进行散热,从而避免了通讯装置主体长时间使用,通讯模块因高温损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的使用寿命。
15.(3)、本发明通过抵触柱与t形滑板配合,使得抵触柱推动t形滑板沿着u形架向下移动,t形滑板的一端通过推动u形弧架带动铰接板向通讯装置主体外侧摆动,在t形滑板与u形弧架的凸块配合下,使得t形滑板抵触u形弧架振动,u形弧架振动并抖落掉附着在防尘散热网上的灰尘,从而避免了防尘散热网堵塞造成通讯装置主体散热异常的问题。
16.(4)、本发明在铰接板向通讯装置主体外侧摆动过程中,通讯装置主体带动喷嘴移动至通讯装置主体外侧,通过t形抵触杆与压板配合,使得t形抵触杆通过推动压板挤压弹性折叠气囊,弹性折叠气囊通过喷嘴将通讯装置主体内部含有灰尘的气体喷出到通讯装置主体外,从而降低了通讯装置主体内部的灰尘含量,从而避免了灰尘影响通讯装置主体运行的问题。
17.(5)、本发明在t形滑板沿着u形架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t形滑板与翻板的半弧块配合,使得t形滑板抵触翻板向u形架外侧摆动,从而使得翻板带动固定板对通讯装置主体内部空气向下扇动,从而促进了通讯装置主体中含有灰尘的空气飘到喷嘴处被吸入到弹性折叠气囊中,从而促进了对通讯装置主体中灰尘清洁的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整体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固定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防尘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图4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u形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25.图中:1、通讯装置主体;2、固定装置;21、固定吸盘壳;22、固定杆;23、凹槽转杆;24、一号磁板;25、固定柱;26、二号磁板;3、通讯模块;4、防尘装置;41、铰接板;42、t形抵触杆;43、u形弧架;44、压板;45、弹性折叠气囊;46、喷嘴;47、u形架;471、斜板;472、翻板;473、固定板;474、弹片;48、t形滑板;49、弹板;410、正磁铁;411、负磁铁;412、弹性板;5、散热装置;51、散热风扇组;52、凸柱盘;53、u形滑槽板;54、抵触柱。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车载5g通讯装置,包括通讯装置主体1,通讯装置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固定装置2,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正面固定有通讯模块3,通讯装置主体1的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防尘装置4,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背面固定有散热装置5,固定装置2包括固定吸盘壳21,固定吸盘壳21位于通讯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吸盘壳21的顶部与通讯装置主体1的底部之间通过弹簧弹性连接,固定吸盘壳21的内部滑动安装有一号磁板24,一号磁板24的顶部与固定柱25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柱25的另一端贯穿固定吸盘壳21的内壁顶部并与通讯装置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固定吸盘壳21内壁顶部固定有二号磁板26,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6位同极磁板,固定吸盘壳21的内部一侧转动安装有凹槽转杆23,固定吸盘壳21的一侧固定有固定杆22,固定杆22贯穿且滑动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的底部,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弹簧对通讯装置主体1实现一级缓冲,同时在通讯装置主体1受到向上的振动力,通讯装置主体1通过固定杆22带动一号磁板24沿着固定吸盘壳21向上移动,在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6磁力作用下,使得二号磁板26推动一号磁板24向下移动,从而到达了对通讯装置主体1二级缓冲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在颠簸的路段时,通讯装置主体1抖动易得其内的零件松动,不利于保持其信号稳定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
28.防尘装置4包括铰接板41和t形抵触杆42,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左侧和右侧均开设有通槽,铰接板41铰接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通槽的内壁顶部,铰接板41的面壁上嵌固有防尘散热网,t形抵触杆42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通槽的内壁顶部,铰接板41靠近通讯装置主体1内壁的一侧固定有u形弧架43,u形弧架43的顶部固定有凸块,u形弧架43顶部的凸块与t形滑板48的一端接触,u形弧架43的顶部与通讯装置主体1内壁通过弹性件弹性连接,u形弧架43的顶部与t形滑板48的一端接触,t形滑板48的外侧与u形架47的内部滑动连接,u形架47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底部,t形滑板48的另一端底部与固定杆22的顶部之间通过弹板49弹性连接,通过抵触柱54与t形滑板48配合,使得抵触柱54推动t形滑板48沿着u形架47向下移动,t形滑板48的一端通过推动u形弧架43带动铰接板41向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摆动,在t形滑板48与u形弧架43的凸块配合下,使得t形滑板48抵触u形弧架43振动,u形弧架43振动并抖落掉附着在防尘散热网上的灰尘,从而避免了防尘散热网堵塞造成通讯装置主体1散热异常的问题。
29.u形弧架43的内壁底部贯穿且固定安装有喷嘴46,喷嘴46的顶部固定有弹性折叠
气囊45,弹性折叠气囊45的顶部固定有压板44,压板44的一端与喷嘴46的顶部铰接,喷嘴46的出气口内壁处固定有弹性板412,弹性板412的顶部固定供油负磁铁411,负磁铁411的下方设置有正磁铁410,正磁铁410固定在u形架47靠近通讯装置主体1内壁的一侧,在铰接板41向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摆动过程中,通讯装置主体1带动喷嘴46移动至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通过t形抵触杆42与压板44配合,使得t形抵触杆42通过推动压板44挤压弹性折叠气囊45,弹性折叠气囊45通过喷嘴46将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含有灰尘的气体喷出到通讯装置主体1外,从而降低了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的灰尘含量,从而避免了灰尘影响通讯装置主体1运行的问题。
30.u形架47的左侧和右侧开设有条形槽,u形架47条形槽的内壁顶部铰接有翻板472,翻板472靠近u形架47一侧固定有半弧块,翻板472的半弧块与t形滑板48的外侧接触,翻板472远离u形架47的一侧固定有固定板473,u形架47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斜板471,固定板473远离u形架47的一侧与斜板471的底部之间通过弹片474弹性连接,在t形滑板48沿着u形架47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t形滑板48与翻板472的半弧块配合,使得t形滑板48抵触翻板472向u形架47外侧摆动,从而使得翻板472带动固定板473对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空气向下扇动,从而促进了通讯装置主体1中含有灰尘的空气飘到喷嘴46处被吸入到弹性折叠气囊45中,从而促进了对通讯装置主体1中灰尘清洁的效率。
31.散热装置5包括散热风扇组51,散热风扇组51固定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背面,通过散热风扇组51的设置,使得散热风扇组51产生风流并对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的通讯模块3进行散热,从而避免了通讯装置主体1长时间使用,通讯模块3因高温损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散热风扇组51的输出端固定有凸柱盘52,凸柱盘52正面固定有凸柱,凸柱盘52的凸柱滑动安装在u形滑槽板53的内部,u形滑槽板53的背面滑动安装在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上,u形滑槽板53的正面左侧和右侧均固定有抵触柱54,抵触柱54与u形架47的顶部接触。
32.使用时,将通讯装置主体1放置在车上,转动凹槽转杆23,使得固定吸盘壳21内部的空气进入到凹槽转杆23的凹槽中,从而使得固定吸盘壳21将通讯装置主体1固定在车上,在车行驶在颠簸路段发生颠簸时,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弹簧对通讯装置主体1实现一级缓冲,同时在通讯装置主体1受到向上的振动力,通讯装置主体1通过固定杆22带动一号磁板24沿着固定吸盘壳21向上移动,在一号磁板24与二号磁板26磁力作用下,使得二号磁板26推动一号磁板24向下移动,从而到达了对通讯装置主体1二级缓冲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在颠簸的路段时,通讯装置主体1抖动易得其内的零件松动,不利于保持其信号稳定的问题,进而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
33.通过散热风扇组51的设置,使得散热风扇组51产生风流并对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的通讯模块3进行散热,从而避免了通讯装置主体1长时间使用,通讯模块3因高温损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通讯装置主体1的使用寿命,在散热风扇组51转动过程中,散热风扇组51带动凸柱盘52转动,凸柱盘52的凸柱带动u形滑槽板53沿着通讯装置主体1的内壁上下移动,u形滑槽板53带动抵触柱54上下移动,抵触柱54每次向下移动过程中,抵触柱54推动t形滑板48沿着u形架47向下移动,弹板49被压缩,当通讯装置主体1抖动时,弹板49会对通讯装置主体1进一步进行缓冲。
34.通过抵触柱54与t形滑板48配合,使得抵触柱54推动t形滑板48沿着u形架47向下
移动,t形滑板48的一端通过推动u形弧架43带动铰接板41向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摆动,在t形滑板48与u形弧架43的凸块配合下,使得t形滑板48抵触u形弧架43振动,u形弧架43振动并抖落掉附着在防尘散热网上的灰尘,从而避免了防尘散热网堵塞造成通讯装置主体1散热异常的问题。
35.同时在铰接板41向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摆动过程中,通讯装置主体1带动喷嘴46移动至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通过t形抵触杆42与压板44配合,使得t形抵触杆42通过推动压板44挤压弹性折叠气囊45,弹性折叠气囊45通过喷嘴46将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含有灰尘的气体喷出到通讯装置主体1外,从而降低了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的灰尘含量,从而避免了灰尘影响通讯装置主体1运行的问题,通过弹性板412的设置,在弹性板412位于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时,正磁铁410与负磁铁411配合,使得弹性板412不处于堵住喷嘴46的状态,当弹性折叠气囊45在通讯装置主体1外侧喷气完成后,弹性板412会堵住喷嘴46,从而避免了弹性折叠气囊45在喷气完成后,将外界灰尘吸入到弹性折叠气囊45中并带入到通讯装置主体1中的问题。
36.同时在t形滑板48沿着u形架47向下移动过程中,通过t形滑板48与翻板472的半弧块配合,使得t形滑板48抵触翻板472向u形架47外侧摆动,从而使得翻板472带动固定板473对通讯装置主体1内部空气向下扇动,从而促进了通讯装置主体1中含有灰尘的空气飘到喷嘴46处被吸入到弹性折叠气囊45中,从而促进了对通讯装置主体1中灰尘清洁的效率。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