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及服务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12463发布日期:2024-02-02 21:4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服务器及服务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服务器,尤其涉及一种服务器及服务器系统。


背景技术:

1、诸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企业平台、研究机构等都需要大量的计算需求,承载存储、计算和网络等需求的作业平台称之为数据中心。另外,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数据中心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进而使数据中心中的信息和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设备逐渐从低密度向高密度发展,而高密度的ict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数据中心需要设置冷却系统,以保证数据中心内的ict设备正常运行。

2、相关技术中的服务器系统包括用于容纳液态的冷却介质内的散热箱以及浸没于冷却介质内的计算节点、交换机、电池组件以及电源组件等发热部件。其中,冷却介质吸收发热部件所产生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并通过管道进入换热装置,以降低液态的冷却介质的温度,以对发热部件进行单相液冷散热,但是对于部分发热部件而言,液冷散热的方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3、因此,如何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性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及服务器系统,该服务器的散热机构可以对服务器的电子节点进行全液冷散热,有助于提高服务的散热性能。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至少包括:柜体、第一电子节点、第二电子节点以及冷却连接装置。所述柜体包括容纳空腔,所述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电子节点和所述第二电子节点。所述冷却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电子节点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子组件和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容纳所述第一电子组件的腔体,且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出气口。其中,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进入所述外壳内,吸收所述第一电子组件的热量后,所述液态的冷却介质变为气态的冷却介质,所述气态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二管道流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电子节点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子组件和至少一个液冷散热装置,所述液冷散热装置设有第二进液口和出液口。其中,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所述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一管道进入所述液冷散热装置内,吸收所述第二电子组件的热量后,所述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所述第三管道流出所述液冷散热装置。

3、本技术实施例的服务器用于与冷却介质分配装置配合,服务器工作时,冷却介质分配装置通过第一管道分别第一电子节点和第二电子节点输送同一工质的液态的冷却介质,第一电子节点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第一电子组件进行两相散热,以降低第一电子组件的温度,同时,第二电子节点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对第二电子组件进行单相液冷散热,以降低第二电子组件的温度。通过第二管道,第一电子节点内产生的气态的冷却介质能够进入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内并被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冷凝为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三管道,第二电子节点内的液态冷却介质能够进入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并被冷却介质分配装置降低温度。因此,第一电子组件可以采用两相散热的方式,第二电子组件可以采用单相液冷散热的方式,能够为服务器的各个电子节点提供两种散热方式,以满足服务器的各个电子节点的不同散热需求,有助于提高服务器的散热性能。

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节点为计算节点,所述计算节点用于执行计算功能,所述第一电子组件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子组件浸入所述腔体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内,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对第一电子组件进行两相散热,另一方面可以在满足第一电子组件的散热需求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冷却介质的用量。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内设有至少一个喷头,所述喷头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喷头位于液态的所述冷却介质的液面上方,所述喷头用于向所述第一电子组件喷射液态的冷却介质。由于喷头位于液态冷却介质的液面上方,可以减少冷却介质的用量,以此降低计算节点的冷却成本。另外,喷头可以提升第一电子组件的单点散热能力,以满足计算节点的高发热场景。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节点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节点包括以下电子节点中的至少一种:交换节点、电源节点或电池节点。如此设置,可以满足服务器的不同使用需求。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节点包括交换节点,所述交换节点用于执行网络数据的传输功能,所述第二电子组件包括交换芯片。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子节点包括电源节点,所述电源节点用于执行供电功能和/或电压转换功能,所述第二电子组件包括电源。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节点包括电池节点,所述电池节点用于执行备用供电功能,所述第二电子组件包括电池。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节点还包括:电池框,且所述电池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框内并与设置在电池框上的至少一个液冷散热装置接触。如此设置,可以满足电池组件的散热需求。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散热装置是冷板组件,所述冷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冷板,冷板具有容纳液态的冷却介质的密闭腔,并且所述冷板设置有与所述密闭腔连通的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板位于所述第二电子组件上方,如此设置,有助于提高第二电子组件的散热能力。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板的数量为多个,还包括: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所有所述冷板的第二进液口均通过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冷板的出液口均通过所述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如此设置,可以简化冷板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结构。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快速接头。所述冷板的第二进液口和出液口均通过所述快速接头分别与所述第四管道和所述第五管道连通,如此设置,有助于提高冷板与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的对接速度。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快速接头。所述外壳的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出气口均通过所述快速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液冷散热装置的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通过所述快速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连通,如此设置,有助于提高各个电子节点与冷却连接装置的对接速度。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快速接头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头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头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或所述第三管道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或所述第三管道连通,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连通。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各个电子节点与冷却连接装置的对接速度。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均安装在所述柜体的后壁上,如此设置,可以利用柜体后方的空间进行安装,可以减小服务器整体的体积。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且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三管道的内径。

2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系统,至少包括:冷却介质分配装置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的第一输入端通过所述服务器的第二管道与所述服务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的第二输入端通过所述服务器的第三管道与所述服务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服务器的第一管道分别与所述服务器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连通。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用于向所述服务器的腔体和液冷散热装置输送同一工质的液态的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还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三管道进入到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的温度降低。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还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二管道进入到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内的气态的冷却介质冷凝为液态的冷却介质。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包括冷凝器、储液罐以及输送泵。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服务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储液罐的第一入口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输出端与所述输送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储液罐的第二入口端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服务器的出液口连通。所述输送泵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分别与所述服务器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连通。冷凝器可以将气态的冷却介质冷凝为液态的冷却介质,以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使用。储液罐可以暂时储存液态的冷却介质,以免第一电子节点和/或第二电子节点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过多,并可以确保服务器内冷却介质的总量处于预定范围内。输送泵可以将储液罐内的液态的冷却介质输送至各个电子节点内。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介质分配装置安装在所述服务器的柜体的侧壁上,如此设置,有助于减小服务器系统所需的布置空间,从而可以在单位空间内安装较多数量的服务器系统。

23、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至少包括机房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房内的至少一个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服务器系统。

24、结合附图,根据下文描述的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实施形式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但应了解,说明书和附图仅用于说明并且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的定义,详见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在以下描述中阐述,而且部分将从描述中显而易见,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得知。此外,本技术的各方面和优点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以实现和获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