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放电电源及化成分容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0935发布日期:2023-01-18 01:13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放电电源及化成分容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放电电源及化成分容设备。


背景技术:

2.充放电电源的散热性能尤其重要,例如,化成分容设备是对锂电池进行化成(电池首次充电而稳定性能的过程)和/或分容(对电池进行充电放电,检测并确定电池容量,根据容量进行筛选或分级的过程)操作的设备,其上的充放电电源需要针对充放电电池的批量及规格进行不同的参数调整,故,该电源的电路板体积较大、元器件诸多、产热量大。若散热效果较差,会导致电源过热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充放电电源,配置有冷却装置,通过风冷和液冷的组合方式对电源箱内部的电路板进行有效散热,提高散热性能,有效防止电源因过热而损坏,该电源能够应用于化成分容工序,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化成分容设备上电源散热效果有待提高的问题。
4.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源,包括有箱体,以及位于所述箱体内的电路板和冷却装置,所述电路板包括或为第一电路板,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排风冷却器,包括排风器件及位于所述排风器件进风口或出风口处的冷却箱;液冷排,与所述排风冷却器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方向排列,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第一元件所在的第一目标区域的至少一侧。
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液冷排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一端,所述排风冷却器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二端,所述排风器件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一端。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排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和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元件相接触;和/或,所述液冷排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列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的两侧。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箱位于所述排风器件的进风侧,并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和/或,所述液冷排和/或所述冷却箱内,布置有多个相连通的液体流道。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有连接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排风器件的出风侧,引导所述排风器件产生的气流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正板面侧流动,并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及第三导风板中的任意一者或任意组合,所述第一导风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分列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二方向的两端;所述第二导风板架设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正板面上方,与所述排风器件的出风口倾斜相对,以气流导向所述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所述第三导风板竖立在所述第一电路板上,与所述排风器件的出风口倾斜相对,以气流导向所
述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有第四导风板及两个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两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及所述排风冷却器围合成环状的引流挡环,所述引流挡环至少围绕了所述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目标区域和所述第一目标区域,所述第二目标区域内设有第三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导风板设有至少两个,其中一个位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的上游,并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的上游,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二目标区域所在的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部分板面延伸至所述第三元件的背风侧,以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三元件的背风侧;和/或,所述第三导风板设有至少两个并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第二方向排列,在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导风板之间形成有出风聚拢口,所述第一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出风聚拢口的下游,并与所述出风聚拢口相对。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包括至少两个的所述第一电路板,各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均设有所述液冷排、所述排风冷却器和导风组件;和/或,所述冷却装置的供液管路包括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所述液冷排及所述冷却箱的进液口均与所述进液总管相连、出液口与所述出液总管相连。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上至少有一个箱板可拆卸的盖合在箱体腔上,并通过插接结构与其余箱板可拆卸的相插接,所述插接结构的插接槽内设有弹性密封件,以使所述箱体为密封箱体。
14.一种化成分容设备,包括有针床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充放电电源。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容纳所述充放电电源和所述针床的柜体,所述充放电电源连接在所述针床的床架上并与位于所述针床内的旁路板电连接。
1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充放电电源,其箱体内设置有冷却装置来对目标电路板即第一电路板进行散热,冷却装置包括沿第一电路板的第一方向排列的液冷排及排风冷却器,其中排风冷却器的排风器件产生气流,而冷却箱位于排风器件进风口或出风口处,可以冷却排风器件附近的空气和排风器件产生的气流,如此,从排风器件处向其他区域尤其是第一电路板吹送的气流为低温气流,可以高效的吸收第一电路板所产生的热量;而液冷排至少位于第一电路板上第一元件所在区域的一侧,能够有效吸收第一目标区域的热量,对第一电路板上元器件体积小或散热量大且设置集中的第一目标区域进行强劲地高效降温;同时,液冷排的外壁还与第一电路板上的第二元件相接触,对第二元件进行有效降温,则液冷排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第一电路上不易于散热的元件进行高效的显著的冷却散热。
17.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充放电电源,其冷却方式结合了液冷与风冷两种散热方式,一方面,既能够产生低温气流,对需要散热的目标电路板进行高效散热,且由于气流的流动性,能够对电源箱体内的大面积区域进行有效散热;另一方面,通过液冷排能够对产热量大或不易于散热的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进行强化性有效散热,有效防止出现局部高温;而且,液冷与风冷相结合的冷却装置,在高温环境中,也能对电路板进行有效散热,散热效果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得以显著降低,如此,该充放电电源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能够对功率大、产热量大的电路板有效散热,避免电源因过热而损坏,延长此类电源的有效使用寿命,保证使用该类电源的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和冷却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所示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和冷却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冷排与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液冷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排风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所示为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和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24.图7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内部的第一角度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内部的第二角度的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内部的第三角度的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的示意图;
28.图1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的第一角度的剖视图;
29.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箱体的第二角度的剖视图;
30.图13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化成分容设备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4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化成分容设备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14中:
33.1、箱体;2、第一电路板;3、第二电路板;4、排风冷却器;5、液冷排;6、导风组件;7、第一元件;8、第二元件;9、第三元件;10、进液总接头;11、出液总接头;12、连接端子;13、进液总管;14、出液总管;15、第二连接管;16、底板;17、顶板;18、侧板;19、转角型材;20、弹性密封件;21、支撑凸块;22、探针模组;23、充放电电源;24、旁路板;25、针床;26、柜体;41、排风器件;42、冷却箱;51、第一液体流道;61、第一导风板;62、第二导风板;63、第三导风板;64、第四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的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充放电电源,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其箱体内的冷却装置,结合液冷与风冷两类散热方式,能够对功率大的电路板进行有效散热,极大程度地避免产生局部高温也避免电源因过热而损坏,将该电源应用于化成分容设备上,能够一定程度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化成分容所用的电源容易过热而损坏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还致力于提供一种包括该充放电电源的化成分容设备,使得化成分容设备上的电源能够有效散热,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请参考附图1-1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放电电源,包括有箱体1以及位于箱体1内的电路板和冷却装置,电路板包括或为第一电路板2,第一电路板2上具有多个元器件。冷却装置包括液冷排5和排风冷却器4,液冷排5具有容纳冷却介质例如冷却液的壳体,
壳体上设置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以更换冷却介质,排风冷却器4包括有排风器件41和冷却箱42,排风器件41为能够产生气流的器件,例如风扇或鼓风机,冷却箱42用于盛放冷却介质,其壳体上也具有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其中,液冷排5和冷却箱42相当于箱体1内的冷却源,能够持续且高效地吸收箱体1内的热量。而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可以朝向第一电路板2,使产生的气流着重吹向第一电路板2,着重为第一电路板2散热,并由于气流的流动性,对箱体1内进行大面积的散热。
37.冷却箱42位于排风器件41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处,可以高效冷却排风器件41附近的空气和排风器件41产生的气流,加之液冷排5也可以冷却箱体1内的空气,如此,使得箱体1内流动的气流为低温气流,低温气流流经第一电路板2,能够有效地冷却第一电路板2上的诸多元器件,流经箱体1内其他区域,可以有效的进行大区域散热。液冷排5和排风冷却器4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为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则排风冷却器4和液冷排5分别侧重于不同的电路板区段,靠近排风冷却器4的电路板区段,会与强劲地、温度更低的气流的接触,能够更有效的散热。而低温气流吸收部分热量后,继续流向液冷排5所在的区域后,会受液冷排5的冷却影响,降低温度,继续有效的大面积吸收第一目标区域的热量,使整个电路板都能有效散热。
38.而液冷排5设置在第一电路板2上,位于第一元件7所在的第一目标区域的至少一侧,靠近目标区域内的多个第一元件7,有效的吸收第一元件7和整个第一目标区域散发的热量。第一元件7可为电路板中发热量大或体积小而不易于散热的元器件,可以将第一电路板2上第一元件7集中布置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也可以将第一元件7及其他发热元器件进行集中布置,并将该集中布置的区域作为第一目标区域。当然,液冷排5靠近第一目标区域的一侧,例如第一侧,还可以与第一目标区域内临近液冷排5的第一元件7相接触,有效且高效的对发热量大的第一目标区域进行散热。液冷排5如此设置,可以对发热量大、不易散热的元器件进行针对性的强劲散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局部高温。
39.可见,本技术提供的充放电电源,其冷却方式结合了液冷与风冷两种散热方式,一方面,既能够产生低温气流,对需要散热的目标电路板进行高效散热,且由于气流的流动性,能够对电源箱体1内的大面积区域进行有效散热;另一方面,通过液冷排5能够对产热量大或不易于散热的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进行强化性有效散热,有效防止出现局部高温;而且,液冷与风冷相结合的冷却装置,在高温环境中,也能对电路板进行有效散热,散热效果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得以显著降低。如此设置,该充放电电源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能够对功率大、产热量大的电路板有效散热,避免电源因过热而损坏,延长此类电源的有效使用寿命,保证使用该类电源的设备的正常运行。该电源能够应用于化成分容设备上,为电池的化成和分容工序供电,能够一定程度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化成分容所用的电源容易过热而损坏的问题。
40.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充放电电源,因为在其箱体1内设置了上述冷却装置,则其箱体1可以为封闭式或密封式箱体,无需像现有技术中采用风扇散热的电源需要在箱体1上开通风口,从而提高了电源散热性能,在高温环境中仍能有效散热而防止过热受损的基础上,还能使箱体1为封闭式甚至密封式,更好地防止内部元器件受潮而影响工作质量。
41.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2为功率板,箱体1内还设置有第二电路板3,第二电路
板3为控制板,如此设置,将电路元器件分在两个电路板上,产热量大的功率板对控制板的热影响减低。而通过冷却装置有针对性的对功率板冷却散热,既能提高散热效率,也能更全面的防止各个电路元器件过热而损坏。
42.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排5和排风冷却器4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排列,且,在第一方向上,液冷排5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端,排风冷却器4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端,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朝向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端。则低温气流着重的首先对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端进行强劲散热,液冷排5对第一端的区域进行着重散热,而低温气流经过第二端后,流向第一端,结合液冷排5附近的冷空气,能继续有效的对第一端区域的元器件进行散热。整个第一电路板2都可以得到高效且显著的冷却散热。第一方向优先为第一电路板2的长度方向。
43.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排5和第一目标区域均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延伸,例如沿第一电路板2的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以使第一目标区域能够靠近液冷排5上面积更大的冷却面。例如,如图1和图3所示,液冷排5呈板状,厚度方向与第一电路板2的宽度方向一致,长度方向与第一电路板2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侧的板面朝向第一目标区域,与第一目标区域内临近第一侧板18面的元器件相靠近或相接触。
44.同时,液冷排5的外壁还与第一电路板2上的第二元件8相接触,例如,第二元件8连接在液冷排5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板面上,即背离第一目标区域的一侧的板面上。如此,液冷排5不仅可以对集中设置有多个发热元器件并至少具有第一元件7的第一目标区域内进行有效散热,还可以针对性的对第一电路板2上体积小但发热量大或不易散热的第二元件8进行有效散热,充分利用了液冷排5的有效吸热面积,使液冷排5靠近或接触尽可能多的发热元器件,高效化的吸收热量,显著地提高液冷排5对不易于散热的元器件的散热效率。
45.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元件7为电容,如图3所示,在第一目标区域内,集中设置有多个电容,电容体积小、呈圆柱形,发热量高且不易于散热,通过液冷排5对其进行冷却散热,相比于使用风扇进行散热,散热效果更好。
46.第一目标区域内除第一元件7外还可设置有其他元器件例如继电器,继电器可位于电容的一侧,并与液冷排5的第一侧相靠近或相接触。
47.第二元件8可通过导热胶与液冷排5相粘结,以增大导热效率。第二元件8还可以通过紧固件与液冷排5相连,也可以焊接在液冷排5上。
48.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元件8与液冷排5之间还设置有导热片,第二发热元件连接在导热片上,导热片连接在液冷排5的外壁上例如上述液冷排5的第二侧。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元件8为mos管,mos管呈薄板状,粘贴在液冷排5的外壁上,与液冷排5的接触面积大,能够最大程度的散热。
49.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排5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列于第一目标区域的两侧,相当于将第一目标区域内的发热元器件夹在两个液冷排5之间,从而能够更高效的对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液冷排5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延伸,则两个液冷排5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方向排列分布。例如,两个液冷分布于第一电路板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如此,第一目标区域在两个液冷排5之间,区域面积较大,便于设置元器件,而液冷排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电路板2长度方向一致,也便于设置液冷排5的长度,便于根据第一目标区域的长度而设定液冷排5
的长度,也能使液冷排5的长度大于第一目标区域的长度。
50.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液冷排5内排布有多个相连通的液体流道,记为第一液体流道51,多个第一液体流道51中,至少有部分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元件7的排布方向一致。例如,部分第一液体流道51沿液冷排5的高度方向延伸,部分第一液体流道51沿液冷排5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多个第一液体流道51在液冷排5内排布,可以延长冷却液流经的时长,相比于液冷排5具有一个大的容腔而言,新进入液冷排5的冷却液与已经在液冷排5内的冷却液,不会迅速的大面积混合,更利于快速吸收热量,快速对第一电路板2进行冷却降温。
51.第一电路板2上还具有第三元件9,例如电感,电感的体积较大,一些实施例中,将液冷排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第三元器件相靠近或相接触,也可以说,第三元器件位于液冷排5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52.冷却箱42位于排风器件41的进风口或出风口处,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箱42位于排风器件41的扇叶的轴向上的一侧,例如背风侧或者说进风侧,并与排风器件41的进风口或出风口相对而设,也可以说,排风器件41的轴向(指扇叶的轴向)投影与冷却箱42在该方向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合。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却箱42位于排风器件41的进风侧,并与进风口相对而设,如图5所示。
53.冷却箱42还可与排风器件41相连,如此,一方面,减少二者的间距,便于进行热量传导,另一方面,冷却箱42与排风器件41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排风冷却器4模块,排风冷却器4可以整体进行布置,也可以整体进行位置更换、拆卸维修等,便于操作。例如,排风器件41为风扇,包括有扇叶及固定扇叶的外壳,外壳与冷却箱42的箱体1相连,也可说,外壳连接在冷却箱42的箱壁上。
54.排风器件41与冷却箱42可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55.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箱42的单侧箱壁上连接有至少两个排风器件41,如此设置,可以增大所产生的气流,增强散热效果。
56.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箱42内也排布有多个相连通的液体流道,可记为第二液体流道,例如,多个第二液体流道沿冷却箱42的长度方向延伸、沿宽度方向排列,首尾端依次相连或某一端依次相连。
57.冷却箱42的箱体1材质包括金属,例如,至少与排风器件41相连或相靠近的一侧的箱壁为金属材质,也可以是整个箱体1的材质为金属,更利于热量传导和交换,增强冷却箱42对周围空气的冷却效率。
58.为了增强低温气流在第一电路板2上的流动量、流动时长等,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和图7所示,箱体1内还设置有导风组件6,导风组件6位于排风器件41的出风侧,引导排风器件41产生的气流流向,使低温气流能沿第一电路板2的多个元件所在的正板面一侧流动,并将低温气流导向第一电路板2上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导风组件6引导低温气流着重吹向第一电路板2并沿第一电路板2流动,降低了风损,使更多地低温气流着重地在第一电路板2所在区域流动,强化对元器件的散热效率。而目标元器件至少包括第一电路板2上产热量大的元器件,还可以包括体积大从而背风侧大并因此不易散热的元器件,还可以包括体积小而产热量大并因此不易散热的元器件。通过导风组件6将气流有目的性的引导至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可以聚拢气流,使更多的低温气流强劲地吹向并流经目标元器件,对不易散热的目标元器件进行强化散热,如此既能够提高对整个第一电路板2的散热
效率,增强散热效果,也能有效防止第一电路板2上出现局部高温,避免电路板因局部高温而过热损坏。
59.同时,从另一方面而言,在电源的箱体1内设置导风组件6后,有效地提高了散热效果,可以一定程度减少排风器件41的体积或数量,具有使电源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简洁的有益效果,也一定程度能够降低成本。
60.优先的实施例中,当排风器件41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一端时,导风组件6可连接在第一电路板2上,以能更好的引导更多的气流。
61.具体而言,目标元器件包括多个元器件,多个元器件的类别可不同,也可相同,根据多个元器件的分布情况,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可以是一个整体区域,也可以是间隔的两个、三个或多个分散式区域。目标元器件所在区域的大小也可以根据元器件的分布情况而定,可以是第一电路板2的部分区域形成,也可以是由第一电路板2的全部区域形成。
62.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6包括有第一导风板61,第一导风板61设置有至少两个,并分布在第一电路板2的相对的两侧,例如分布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当排风器件41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一方向的一端,第一导风板61分列于排风器件41出风口的两侧,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延伸。如此设置,第一导风板61能够将排风器件41产生的气流,聚拢在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上,避免气流向第一电路板2外侧有较多扩散,可以降低风损,使更多的气流沿第一电路板2的延伸方向流动,更高效地对第一电路板2上的元器件进行散热,也能够将更多的气流导向第一电路板2上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此实施例中,目标元器件位于两个第一导风板61之间,处于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侧,位于气流的流动路径上,经第一导风板61对气流聚拢之后,可以受到更强劲的气流吹动。
63.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6包括有第二导风板62,第二导风板62架设在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上方并与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间隔设置。同时,第二导风板62与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倾斜相对,其板面相对于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也是倾斜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在排风器件41的出风方向上,第二导风板6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正板面的间距逐渐缩小。而在逐渐靠近第一电路板2的方向上,第二导风板62的板面与排风器件41的距离逐渐增大。相当于第二导风板62倾斜指向第一电路板2,又因第二导风板62的板面与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相对,因此,第二导风板62可以将排风器件41的气流向下引导并聚拢的压向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使气流聚拢性贴近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更近距离更强劲地流经第一电路板2上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增强对元器件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此实施例中,目标元器件可位于第二导风板62的下游即下风侧,或者说是出风侧,下同,还可以靠近第二导风板62设置,第二导风板62将气流压向第一电路板2时将气流导向了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
64.如图1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2上,目标元器件至少包括第一元件7和第三元件9,例如电容和电感,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包括第一目标区域和第二目标区域。第一目标区域即为上述第一目标区域,区域内至少设有第一元件7例如电容。第二目标区域内设有第三元件9例如电感,也可以说第三元件9与第一元件7间隔设置,第三元件9所在的区域为第二目标区域。
65.第一目标区域和第二目标区域,沿排风器件41的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也是出风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导风板62设置有至少两个,并也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也是排风器件41的出风方向间隔排列,其中至少一个位于第一目标区域的上游,并将气流导向第
一目标区域,另一个位于第二目标区域的上游,将气流导向第二目标区域。如此,目标元器件分开设置,便于电路板上元器件的布置,同时,若电路板为现有产品,通过第二导风板62对分开设置的多个或多类产热量大的目标元器件均进行强化散热,有效保证第一电路板2整体的良好散热性。
66.第二导风板62架设在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的上方,其可以通过支架或支座支撑固定,亦或者,当导风组件6还包括有上述第一导风板61时,第二导风板6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相对的第一导风板61上。第二导风板62和第一导风板61可以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结等方式进行相连。
67.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组件6包括第三导风板63,第三导风板63竖立设置在第一电路板2上,第三导风板63的板面与排风器件41的出风口倾斜相对。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方向,第三导风板63的板面与排风器件41的间距逐渐增大。如此,第三导风板63倾斜引导气流,可以使气流吹向目标元器件的背风侧,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元器件,例如电感,其背风侧与气流的接触少,不易散热,而本技术提供的充放电电源,通过设置第三导风板63,可以将气流导向此类元器件的背风侧,加强对此类元器件的散热效率,避免出现散热盲点,增强电源的整体散热性。
68.例如,第三导风板63设在第三元件9所在的区域,且部分板面延伸至第三元件9的背风侧,以将气流导向第三元件9的背风侧,使气流从第三元件9的背风面与第三导风板63之间流过,对第三元件9进行大面积且高效的散热。
69.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63设置有至少两个,分列于排风器件41出风口的两侧,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方向排列。至少两个的第三导风板63间隔相对、在二者之间形成有出风聚拢口。将第三导风板63设置在第一目标区域的上游,第一目标区域位于出风聚拢口的下游,并与出风聚拢口相对。如此设置,第三导风板63对气流进行聚拢收拢,聚拢后的气流从两列第三导风板63之间的出风聚拢口吹向第一目标区域,对第一元件7和该区域进行强劲的风冷散热。第二元件8可为电容,在电路板上,若多个电容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集中发热区域,不易散热。本技术中,通过第三导风板63将气流聚拢后导向该集中发热区域,对该区域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加之液冷排5对该区域的冷却作用,从而第一电路板2上产热量大、不易散热的区域能够高效的降温散热。
70.当导风组件6包括有第一导风板61和上述第三导风板63时,排风器件41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一方向的一端,第一导风板61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二方向的两端,并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延伸,形成围挡。第三导风板63竖立在第一电路板2上,位于两个第一导风板61之间。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63的一端与第一导风板61相连、另一端向第一电路板2内侧延伸并延伸至第三元件9的背风侧。如此,可以更好的聚拢并引导气流。第三导风板63和第一导风板61可以通过紧固件进行可拆卸连接,也可以进行焊接或粘结。
71.根据目标元器件的分布情况,导风组件6包括有第一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2和第三导风板63中的任意一者或任意组合,例如包括第一导风板61和第二导风板62,或者第一导风板61和第三导风板63,或者第二导风板62和第三导风板63,或者,第一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2及第三导风板63。当导风组件6包括第一导风板61、第二导风板62及第三导风板63时,第一导风板61首先会从两侧聚拢排风器件41吹出的气流,使更多的气流沿着第一电路板2的延伸方向流动,从第一电路板2的一端吹向另一端,而第二导风板62会从上方向下压
拢气流,使气流更贴近第一电路板2上的元件,也将聚拢之后的气流导向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对产热量大的目标元器件进行强化散热,第三导风板63将气流导向体积大的元件的背风侧,对体积大不易散热的元件进行大面积高效散热。
72.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导风组件6包括有上述第一导风板61,即排风器件41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一方向的一端,两个第一导风板61分别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二方向的两端,并沿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延伸。导风组件6还包括有第四导风板64,第四导风板64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与两个第四导风板64形成一个u型或类似于u型的挡环,该挡环并非整环,而是具有入风口。而排风器件41位于该入风口处,相当于排风器件41、两个第一导风板61及一个第四导风板64形成了一个围绕着第一电路板2的整环状的引流挡环。该引流挡环至少围绕了第一电路板2的目标元器件所在的区域,也可以是围绕了整个第一电路板2,例如,排风器件41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一方向的一端,第四导风板64位于第一电路板2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两个第一导风板61分别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
73.如此设置,受引流挡环的约束,排气器件产生的气流大部分只能在第一电路板2的正板面上流动,不会外溢而损失,加之冷却箱42和液冷排5的冷却作用,低温气流会着重地并能全面地流经第一电路板2上各个区域,对所有元器件进行充分地高效地散热,有效防止出现散热盲点。
74.当导风组件6与液冷排5、排风冷却器4结合设置,也就是排风冷却器4位于第一电路板2的一端,液冷排5位于另一端,导风组件6引导气流在第一电路板2上流动,并导向第二目标区域,继而导向液冷排5所在的区域。整体的排布合理,风冷与液冷相结合,低温气流与冷却源相结合,既能对第一电路板2所有区域进行散热,又能对产热量大的目标区域进行强化散热。
75.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内的第一电路板2设置有两个、三个或多个,如图7所示,以两个为例,箱体1内的两个第一电路板2和一个第二电路板3并排设置,例如沿箱体1的宽度方向排列。每个第一电路板2上都设置有上述液冷排5、排风冷却器4和导风组件6。
76.为冷却装置供液的供液管路在箱体1内排布,箱体1的箱壁上设置有管路接头,供液管路通过箱体1上的管路接头与箱体1外部的供液系统相连,并为液冷排5和冷却箱42提供持续性流动的冷却液。
77.一些实施例中,供液管路包括有进液总管13及出液总管14,液冷排5与冷却箱42的进液口均与进液总管13相连、出液口均与出液总管14相连。如此,箱体1上只需设置两个管路总接头即可,例如进液总接头10和出液总接头11,如图7所示。
78.不同第一电路板2之间的液冷排5和冷却箱42,可以进行串联设置,也可以进行并联设置,同一个第一电路板2上的液冷排5和冷却箱42之间也可以是串联设置,或并联设置。为简便箱体1内的管路,一些实施例中,各液冷排5和冷却箱42均串联在管路中。如图7和图9所示,以箱体内置有两个第一电路板为例,两个第一电路板记为第一电路板a和第一电路板b。第一电路板a上设置有第一冷却箱以及分列于第一目标区域两侧的第一液冷排和第二液冷排,第一电路板b上设置有第二冷却箱以及第三液冷排和第四液冷排。进液总管13的一端与进液总接头10相连、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板a上的第一冷却箱相连,该第一冷却箱通过第一连接管与第二电路板b上的第二冷却箱相连,该第二冷却箱通过第二连接管15与第二电路板b上的第三液冷排相连,第三液冷排通过第四连接管与第四液冷排相连,第四液冷排通过
第五连接管与第一液冷排相连,第一液冷排通过第六连接管与第二液冷排相连,第二液冷排与出液总管14的一端相连,出液总管14的另一端与箱体1上的出液总接头相连。
79.其中出液总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都较长,均是从电路板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因此,出液总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位于两个第一连接板之间,并分列于两个第一电路板2的相靠近的两侧。两个第一电路板2之间设置有第二电路板3时,出液总管14和第二连接管15分布在第二电路板3的两侧。
80.一些实施例中,进液总管13和出液总管14与箱体1上的管路接头为可拆卸连接,供液管路中的管段与液冷排5和冷却箱42的连接也均为可拆卸连接。液冷排5和冷却箱42上设有进液接头、出液接头。供液管路的各管段的两端都与用于进液或出液的接头可拆卸连接。如此,各个管段便于布置。
81.箱体1上还设置有连接端子12,连接端子12通过线路与各电路板连接,以输入或输出电流。一些实施例中,各连接端子12和管路接头均位于箱体1的同一个侧壁上,例如箱体1的第一侧板上。如此,外部供电和供液系统从箱体1一侧与电源进行连接即可,便于操作。
82.通过在箱体1内设置冷却装置,不仅可以对功率大的电路板进行有效散热,也使得箱体1可以是密封箱体1。因此,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是密封箱体,并且,至少有一个箱板是可拆卸地盖合在箱体腔上,以便于后期对箱体1内的部件进行维护。
83.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箱体1由多个箱板组成,其中至少一个箱板可拆卸地盖合在箱体1腔上,如此,通过拆卸该箱板即可对箱体1内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更换。同时,该至少一个箱板通过插接结构而非复杂的连接结构,与其余箱板相插接,来实现两部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插接结构简便且便于进行插与接的操作。同时,在可拆卸连接处,插接结构的插接槽内设有弹性密接件,使用弹性密封件20而非密封胶对连接处进行密封,降低拆卸困难,该至少一个箱板便于拆卸。且弹性密封件20位于可拆卸连接的二者之间,在箱板恢复与其余箱板的连接时,通过挤压弹性密封件20即可以恢复密封,在恢复连接的同时就能恢复箱体1的良好密封,即恢复密封连接的操作便于进行。而弹性密封件20受挤压后即可实现对连接处的良好密封,并能支撑多次或反复的拆卸及恢复连接的操作,维持良好的密封性。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箱体1,拆卸操作便于进行,恢复密封连接的操作便于进行,且能够恢复良好的密封性并维持良好的密封性。
84.具体而言,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包括有框体、底板16和顶板17,电路板位于箱体1内,固定安装在底板16上,框体环绕在电路板外侧。顶板17和底板16相对设置并分别盖合在框体的两侧,形成箱体1。上述其余箱板为框体,上述至少一个箱板包括顶板17和底板16。顶板17和底板16均与框体为可拆卸连接,即底板16与框体可拆卸的相插接,同时,顶板17与框体可拆卸地相插接,而弹性密接件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沿框体周向环绕设置于底板16与框体的插接处,另一个沿框体周向环绕设置于顶板17与框体的插接处。如此设置,在进行拆卸操作时,可以只松开或拆卸顶板17与框体之间的连接件,将顶板17拆卸下来,对箱体1内的部件进行调整,也可以将顶板17、底板16及框体三者拆分开,更方便地进行部件更换或维修等操作。且箱体1的组成结构简洁,便于制作。
85.而对于顶板17与框体、底板16与框体的连接。如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6和顶板17的连接板面上均设置有插接槽,而框体的连接部嵌入插接槽内进行连接。同时,顶板17和框体,以及底板16和框体通过可拆卸的连接件或可调节松紧的松紧件相连接。故,当
底板16和顶板17,与框体紧固在一起时,框体的连接部嵌入插接槽内并会挤压弹性密封件20,相比于框体直接与板面抵接而言,设置插接式的密封连接结构,即不会增加多少制作和操作难度,又能更好的实现密封,提高密封效果。
86.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设为紧固件,例如螺钉或螺柱,便于进行拆卸和连接操作,便于进行多次或反复地拆连操作,并能使进行拆连的两个部件紧固压抵弹性密封件20,使箱体1维持良好的密封。松紧件可以是压扣或箍环等能实现松紧调节的一类器件。
87.如图10所示,在框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凸块21,支撑凸块21、底板16和顶板17上均设置有供连接件例如紧固件穿入的连接孔。支撑凸块21可以是焊接在框体上,也可以是通过紧固或粘结等其他方式连接在框体上。如此,无需在框体本体上例如侧板18上打孔,防止破坏框体的强度。
88.支撑凸块21设置有多个,沿框体的周向排布,连接件为紧固件,如此,非常便于实现顶板17和底板16与框体的连接。
89.框体的插入插接槽内的连接部可以是框体的部分凸起部位,也可以框体的整个端部。
90.框体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整体构件,也可以是由部件连接组合而成。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框体包括侧板18和转角型材19,侧板18和转角型材19均设有四个,相邻两个侧板18的端部通过转角型材19连接并密封连接处,即进行密封连接,而侧板18及转角型材19都是常见料品,加之二者的连接简便,如此,制作框体的成本较低,相比于制作一体成型的框体而言,可以一定程度的节约制作成本。
91.一些实施例中,转角型材19上设置有供侧板18的连接端嵌入的定位槽。通过侧板18的连接端插入转角型材19的定位槽内进行定位连接,便于快速定位,也可以牢固的卡住侧板18,并能提高安装精度。而定位槽内可以设置有密封件,来密封侧板18与转角型材19的连接处,也可以是侧板18插入定位槽并与转角型材19进行焊接或粘结来进行密封。
92.侧板18和转角型材19都可以是金属制品,例如转角型材19为铝型材,侧板18和转角型材19可以进行焊接连接,如此,连接操作便于完成,且连接稳固、密封性高。
93.框体的连接部为侧板18,侧板18的高度两端均凸出于转角型材19,插接槽与侧板18对应设置。弹性密封件20可铺设于插接槽的槽底,当然亦可铺设在插接槽的侧壁上。
94.插接槽可沿框体的周向环绕设置,弹性密封件20亦沿周向环绕设置。也可以是插接槽的长度及位置与插板的长度和位置匹配,
95.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密封件20为橡胶密封圈。当然,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密封件20也可以是密封条或密封垫片等橡胶类材料。
96.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化成分容设备,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设备包括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充放电电源23,还包括有针床25。该化成分容设备使用上述结构的充放电电源对电池进行化成或分容,因该充放电电源散热性能高,不易于产生局部高温现象,能有效避免过热而受损,延长了电源的有效使用寿命,也延长了该化成分容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充放电电源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97.该化成分容设备包括有柜体26,充放电电源23和针床25均位于用于进行化成和分容操作的柜体26内。例如,充放电电源23连接于针床25的框架上并与针床25内的旁路板24
电连接,针床25上设有探针模组22,旁路板24与探针模组22通电连接,探针模组22用于与电池的正负极相接,以为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如此,相比于将电源设在柜体外的现有化成分容设备而言,本实施例的化成分容设备结构整洁,集成性高,电源与针床内旁路板的连接稳定,具有便于搬运和布置的有益性。
98.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效果等是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本技术中涉及的部件、装置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附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部件、装置。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99.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技术的装置、设备中,各部件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技术的等效方案。
100.应当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用到的限定词“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更清楚的阐述技术方案,并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10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