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93214发布日期:2022-10-22 01:5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为了提高对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效果,目前的电子设备所采用的解决方案大多存在增大设备体积的弊端,导致设备变得厚重不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3.一方面,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外壳,所述外壳的框体上设置有双出风口;
6.均温板,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外壳上的显示屏的背面设置;
7.双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面,所述离心风扇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面垂直,所述外壳对应每个所述离心风扇的位置开设有对应的进风口,所述均温板和所述离心风扇一起为所述外壳内的目标元器件进行散热。
8.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连接所述离心风扇和所述出风口。
9.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散热风道为沿直线延伸的直通道。
10.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离心风扇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散热风道内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鳍片。
11.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框体的同一框边。
12.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出风口位于其所在的所述框边的纵向上的中部位置。
13.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出风口的朝向与所述离心风扇的轴线垂直。
14.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相对所述显示屏的另一面的中部位置。
15.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离心风扇的远离所述第二面的一侧与所述外壳的内壁贴靠。
16.可选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出风口嵌有隔热圈,所述散热风道与所述隔热圈连通。
1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均温板的第一面朝向外壳上的显示屏的背面设置,第二面设置有双离心风扇,外壳对应每个离心风扇的位置开设有对应的进风口,而且,外壳的框体上设置有双出风口,由此可见,本技术通过进风口加大了风量,并采用双离心风扇和双出风口的设计,提高了将热量排出的效率,同时,离心风扇的轴线与均温板3的第二面垂直设置,这样可以使零部件的整体布置结构较为紧凑,从而避免造
成电子设备的体积变得过大。综上,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提高对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的体积变得过大,因而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内部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零件拆解示意图;
22.图4是图3中离心风扇的示意图。
23.图中标记为:
24.1、外壳;11、出风口;12、进风口;2、离心风扇;3、均温板;4、散热风道;5、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2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在提高对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的体积变得过大,因而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参见图1~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电子书等多种类型的设备,本实施例以手机为例在附图中体现电子设备。此电子设备包括外壳1、离心风扇2和均温板3,其中,外壳1框体上设置有双出风口11,即出风口11为两个,均温板3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朝向外壳1上的显示屏(图中未示出)的背面设置,离心风扇2设置于第二面,离心风扇2的轴线与第二面垂直,离心风扇2与出风口11对应地设置为两个,即采用双离心风扇设计,两个风扇的大小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例如小风扇是按照大风扇的比例进行缩小,也可以采用相同、相近或者不同的形状,此外,外壳1对应每个离心风扇2的位置开设有对应的进风口12,均温板3和离心风扇2一起为外壳1内的目标元器件进行散热,目标元器件可以为例如芯片等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的元器件,容易理解的是,均温板3在外壳1内的具体位置应当根据目标元器件的位置而定,以使均温板3和离心风扇2能够为目标元器件进行散热。
28.均温板其工作原理与热管大体相似,简而言之,就是均温板内腔中的冷却液不断在液体和气体之间来回切换、流动,形成一个循环的散热系统。以目标元器件是芯片的情况为例,芯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均温板3的蒸发端,蒸发端的冷却液会迅速吸收这些热量并产生气化变成蒸汽,蒸汽因吸收了热量迅速膨胀,便从均温板3的蒸发端流向冷凝端,在流动过程中接触到温度较低的内壁迅速冷凝并释放热量液化为液体,液体在腔体内壁的毛细作用下回到蒸发端。由于均温板3的第二面设置有离心风扇2,所以离心风扇2将均温板
3散出的热量迅速由出风口11排出。本技术利用外壳1上对应离心风扇2设置的进风口12加大了风量,并采用双离心风扇2和双出风口11的设计,提高了将热量排出的效率。同时,离心风扇2的轴线与均温板3的第二面垂直设置,可以使零部件的整体布置结构较为紧凑,从而避免造成电子设备的体积变得过大。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提高对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效果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的体积变得过大,因而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
29.当目标元器件为芯片时,可以将芯片直接连接均温板3,例如,将芯片设置于均温板3的第一面,均温板3和离心风扇2强大的散热能力使得芯片不必为了降温而降频运行,从而使芯片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由于无需对芯片作降频处理,因此也避免了软件开发的大量工作,有利于节约成本。
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令双出风口11开设于框体的同一框边,这样可以使手机等手持设备的握持部位得到更灵活的设置,例如,双出风口11开设于手机外壳的顶部框边上,那么手机外壳的其余三个框边(即左、右及底部框边)都可供使用者握持。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双出风口11也可以分别开设于框体的不同框边,例如,双出风口11中的一个开设于手机外壳的左部框边,另一个开设于手机外壳的右部框边。
31.具体地,本实施例令出风口11位于其所在的框边的纵向上的中部位置,框边的纵向是指其尺寸相对较长的方向,即框边的长度方向。将出风口11设置在框边的中部位置,可以方便使用者双手握持电子设备,例如,在手机外壳的左框边或者右框边的中部位置设置出风口11,那么在手机的显示画面以横屏模式展示时,使用者可以双手分别握持手机的上框边和下框边,由于出风口11距离上框边和下框边较远,所以散出的热量不会影响到使用者的手部,从而有助于提升使用体验,尤其是在通过手机玩游戏的场景中,通常需要以横屏模式展示画面,并需要用双手在屏幕上进行点击等操作,出风口11靠近手机的中部布置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类似地,本实施例令进风口12位于外壳1的相对显示屏的另一面的中部位置,这样当使用者双手握持外壳1时不会对进风量产生影响,确保离心风扇2发挥高效的散热作用。具体地,离心风扇2的远离第二面的一侧可以与外壳1的内壁贴靠设置,从而缩短进风口12到离心风扇2的距离,也有利于将电子设备在显示屏厚度方向的尺寸做得更小,例如,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可以做得更薄。
3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令外壳1内设置有散热风道4,散热风道4连接离心风扇2和出风口11。离心风扇2吹出的热风沿散热风道4到达出风口11,通过散热风道4限制了热风向外壳1内其他位置乱窜,从而可以避免热量对外壳1内其他元器件造成影响。具体地,散热风道4与离心风扇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散热风道4的壳体与离心风扇2的壳体是同一部件,散热风道4与离心风扇2也可以分体设置,并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连接。为了减小散热风道4的长度以使热风能够快速排到出风口11,本实施例优选散热风道4为沿直线延伸的直通道。进一步地,由于离心风扇2的出口朝向垂直于离心风扇2的轴线,因此,可以令出风口11的朝向与离心风扇2的轴线垂直,从而使热风离开离心风扇2后直接以直线路径通过散热风道4和出风口11,提升散热效率。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对散热风道4内的热风进行导向以形成能够快速穿过出风口11的气流,本实施例令散热风道4内靠近出风口11的位置设置有鳍片5,鳍片5为并排设置的多个,相邻的两个鳍片5之间形成气流通道。鳍片5的材料优选导热性能较强的材料,例如铜。散热风道4壳体的材料优选导热性能较弱的材料,例如塑料。
33.外壳1常会用到金属材料来提升质感,例如,市场上一部分手机采用了金属中框,
一部分平板电脑采用了金属外壳。当外壳1的框体为金属等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时,一方面出风口11的热风的热量会容易传导到框体的其他部分,导致电子设备的接触体验变差,比如可能发生低温烫伤,另一方面外壳1其他部分的热量容易传导到出风口11,导致出风口11的温度变高,影响目标元器件的散热。为此,本实施例令出风口11嵌有隔热圈,散热风道4与隔热圈连通,即散热风道4内的热风从隔热圈穿过离开出风口11。隔热圈能够将热量阻碍于出风口11的边缘,既避免了出风口11处热风的热量向外壳1的其他位置传导导致的接触体验变差,也避免了其他位置的热量向出风口11传导导致的散热效果变差。
34.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电子设备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3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