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8594发布日期:2022-09-30 21:5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器件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


背景技术:

2.感应灯具是指一种可以检测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并根据光照强度是否超过光照强度的预设值自适应打开灯光或者关闭灯光的一种照明设备。
3.而在一些特定的光照强度下,例如当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略低于预设的光照强度预设值时,感应灯具会根据检测到的光照强度,打开灯光。但当灯光打开后,由于感应灯具自身发出的光照产生的光线反射,受到自身发光的干扰,会导致感应灯具检测到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超过预设的光照强度预设值,从而又将灯光关闭。但关闭灯光后,周围的光照强度又再次小于预设的光照强度的预设值。如此往复下,会使得感应灯具的光照闪烁、重复打开和关闭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降低了在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时感应灯具自身发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灯光的稳定性。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该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包括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发光电路;控制电路包括光感电路、控制器;供电电路用于分别向控制电路和发光电路供电;光感电路包括串联耦合的发光感应电路和变阻电路;发光感应电路和变阻电路的耦合点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一控制端;变阻电路的控制端和发光电路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的输出端;发光感应电路的等效阻值随着发光感应电路检测到的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控制器用于:当耦合点处的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向变阻电路的控制端和发光电路的控制端输出第一控制电压,第一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发光,第一控制电压还用于控制变阻电路以减小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
7.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发光感应电路和变阻电路之间的耦合点处的电压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证明发光感应电路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低于一定程度,此时耦合点处的电压用于控制控制器输出第一控制电压,通过第一控制电压控制发光电路发光。当控制电路发光后,发光感应电路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会增加,从而导致发光感应电路的等效阻值有所降低,此时因为第一控制电压控制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也降低。在发光感应电路和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都降低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实现耦合点处的电压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从而控制发光电路保持发光,不受发光电路所提升的光照强度的影响。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器还用于:当耦合点处的电压大于预设值时,向变阻电路的控制端和发光电路的控制端输出第二控制电压,第二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关断,第二控制电压还用于控制变阻电路以增大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
9.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发光电路接收到第二控制电压后,停止发光。此时发光感应电
路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有所降低,从而导致发光感应电路的等效阻值有所增加,此时因为第二控制电压控制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也增加。在发光感应电路和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都增加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实现耦合点处的电压无变化或变化不明显,从而控制发光电路保持关断,不受发光电路所关断导致的光照强度降低的影响。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光感应电路包括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和第一电阻,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和第一电阻的一端耦合至供电电路,另一端耦合至耦合点。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电阻提供发光感应电路的一个基础的等效阻值,然后由光敏二极管来感应光照强度,从而作为一个变化的等效阻值,由基础的等效阻值和变化的等效阻值沟通构成发光感应电路的等效阻值。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变阻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开关管与第二电阻并联后与第三电阻串联,并且串联后的电路的一端耦合至耦合点,另一端接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作为变阻电路的控制端耦合至控制器的输出端。通过第一开关管和第二电阻并联,然后再与第三电阻串联。当第一开关管受第一控制电压而导通时,在将第一开关管近似看作为导线的情况下,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为第三电阻的电阻值。当第一开关管受第二控制电压而关断时,变阻电路的等效阻值为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的电阻值之和。
12.示例性地,第三电阻还可以再串联一个可调电阻,通过可调电阻来实现对变阻电路的基础的等效阻值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变阻电路还包括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四电阻耦合,并通过第四电阻与发光电路的控制端、控制器的输出端共同耦合至耦合点。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四电阻来对第一开关管进行保护,避免过强的电流损坏第一开关管。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还包括模式选择电路和红外感应电路;模式选择电路的输入端和红外感应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供电电路耦合;模式选择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红外感应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模式选择电路用于:通过模式选择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第三控制电压;第三控制电压用于控制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导通;红外感应电路用于:发射并接收红外感应光线;当接收到的红外感应光线产生变化时,向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输出第四控制电压;控制器用于:当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输入第三控制电压且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输入第四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的控制端发送第五控制电压;第五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发光。
15.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模式选择电路来控制红外感应电路与控制器之间是否导通。当模式选择电路输出第三控制电压时,红外感应电路与控制器之间导通。此时红外感应电路发射红外感应光线对环境进行检测,当接收到的红外感应光线产生变化时,证明环境内有物体移动。红外感应电路根据接收到的红外感应光线的变化,产生第四控制电压,通过第四控制电压来控制控制器产生第五控制电压,由第五控制电压来控制发光电路发光,从而实现照明。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光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组、第二开关管;发光二极管组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连接、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的第一受控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第二受控端接地、控制端与变阻电路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的输出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二开关管与发光二极管组串联。当第二开关管接收到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时,
第二开关管导通,从而使得发光二极管组发光。否则,第二开关管关断,发光二极管组不发光。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光电路还包括第五电阻;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通过第五电阻与变阻电路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的输出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五电阻对第二开关管进行保护。避免过强的电流或电压导致第二开关管损坏。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模式选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第六电阻;第六电阻的一端与供电电路连接、另一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第一开关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可插拔地耦合至第六电阻与控制器的第二控制端之间的耦合点。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开关控制第六电阻是否将电压输出给控制器。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电路还包括亮度调整电路;亮度调整电路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连接;亮度调整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用于输出第六控制电压;亮度调整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五控制端,用于输出第七控制电压;控制器用于:当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输入第六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输入占空比为第一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当控制器的第五控制端输入第七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输入占空比为第二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控制器输出不同占空比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从而实现调整发光电路的发光亮度。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亮度调整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和第二开关;第七电阻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连接、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第八电阻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连接、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的第五控制端;第二开关的输出端接地、输入端与第七电阻的输出端以及第八电阻的输出端可插拔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七电阻和第八电阻分别对应向控制器的第四控制端和第五控制器输出电压,根据控制器的不同控制端接收到电压,从而来向控制器反馈输出不同的占空比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供电电路包括整流桥电路、稳压二极管、稳压器;整流桥电路的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用于输入交流电、负极输出端接地、正极输出端分别与发光电路的输入端、稳压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稳压二极管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耦合至整流桥电路的正极输出端与发光电路的输入端之间;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稳压二极管将整流桥电路输出的电压稳压到发光电路所需要的电压值,并输出给发光电路。通过稳压器将整流桥电路输出的电压稳压到控制电路所需要的电压值,并输出给控制电路。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供电电路还包括保护电路;保护电路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和第一电容;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串联后与第一电容并联,且与第一电容并联后的输入端用于输入交流电、输出端与整流桥电路的正极输入端连接。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和第一电容在断电时形成的闭合回路,对断电后残余的电流进行放电处理。避免发生触电等。
2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保护电路还包括第十一电阻;串联后的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与第一电容并联后的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输入交流电。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十一电阻对电路进行保护。当输入的电流过强时,第十一电阻熔断。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同一类型特征的目的,不能理解为用于指示相对重要性、数量、顺序等。
34.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术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35.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术语“耦合”、“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指物理上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指通过电子器件实现的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电阻、电感、电容或其他电子器件实现的连接。
36.感应灯具是指一种可以检测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并根据光照强度是否超过光照强度的预设值自适应打开灯光或者关闭灯光的一种照明设备。
37.而在一些特定的光照强度下,例如当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略低于预设的光照强度预设值时,感应灯具会根据检测到的光照强度,打开灯光。但当灯光打开后,由于感应灯具自身发出的光照产生的光线反射,受到自身发光的干扰,会导致感应灯具检测到周围环境的光照强度超过预设的光照强度预设值,从而又将灯光关闭。但关闭灯光后,周围的光照强度又再次小于预设的光照强度的预设值。如此往复下,会使得感应灯具的光照闪烁、重复打开和关闭等。
38.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如图1所示,该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1包括供电电路11、控制电路12和发光电路13。其中,控制电路12包括光感电路121、控制器122。光感电路121包括串联耦合的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之间的耦合点1213与控制器122的第一控制端耦合。变阻电路1212的控制端和发光电路13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122的输出端。发光感应电路1211用于:随着发光感应电路1211检测到的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等效阻值,并和变阻电路1212共同从耦合点1213处向控制器122输出控制电压。控制器122用于根据第一控制端输入的控制电压与预设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输出端输出第一控制电压或者第二控制电压;其中,第一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13发光,且还用于控制变阻电路1212减小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第二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13关断,且还用于控制变阻电路
1212增加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供电电路11用于向控制电路12和发光电路13供电。
39.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发光感应电路1211包括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12111和第一电阻12112;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12111和第一电阻12112的一端耦合至供电电路11,另一端耦合至耦合点1213。变阻电路1212包括第一开关管12121、第二电阻12122和第三电阻12123。第一开关管12121与第二电阻12122并联后与第三电阻12123串联,并且串联后的电路的一端耦合至耦合点1213,另一端接地;第一开关管12121的控制端作为变阻电路1212的控制端耦合至控制器122的输出端。发光电路13包括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12111和第一电阻12112,串联耦合的光敏二极管12111和第一电阻12112的一端耦合至供电电路11,另一端耦合至耦合点1213。
40.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供电电路11通过第一电阻12112向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输入电压。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的耦合点处的控制电压输出给控制器122的第一控制端。
41.当控制电压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器122的输出端输出第一控制电压;通过第一控制电压控制发光电路13发光。当发光电路13开始发光后,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光敏二极管12111检测到的光照强度增加,则光敏二极管12111的光电流增加,光敏二极管12111的阻抗降低,从而带动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等效阻值降低。但此时因第一控制电压将第一开关管12121导通,导致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降低。在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都一定程度地降低的情况下,控制电压保持稳定。此时,只有在光照强度增加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等效阻值大幅降低,才能导致控制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值。
42.当控制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控制器122的输出端输出第二控制电压;通过第二控制电压控制发光电路13关断。此时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光敏二极管12111检测到的光照强度降低,则光敏二极管12111的光电流降低、光敏二极管12111的阻抗增加,从而带动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等效阻值增加。但此时因第二控制电压将第一开关管12121关断,导致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增加。在发光感应电路1211和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都一定程度地增加的情况下,控制电压保持稳定。此时,只有在光照强度降低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发光感应电路1211的等效阻值大幅增加,才能导致控制电压小于预设值。
4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控制电压和第二控制电压来分别对第一开关管12121是否导通进行控制,通过第一开关管12121的导通与否来调整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阻值,通过变阻电路1212等效阻值的改变,来调整光照强度对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1的影响程度。在不照明的时候,需要光照强度降低一定幅度,才能影响到控制电压小于预设值。在照明的时候,需要光照强度增加一定幅度,才能影响到控制电压大于或等于预设值。由此来避免在一些特殊的光照强度下引起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1光照闪烁、重复打开和关闭等问题。
44.示例性地,变阻电路1212还包括与第二电阻12122和第三电阻12123串联的可调电阻12124。
45.示例性地,变阻电路1212还包括第四电阻12125;第一开关管12121的控制端与第四电阻12125耦合,并通过第四电阻12125与发光电路13的控制端、控制器122的输出端共同耦合至耦合点121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四电阻12125对第一开关管12121进行保护,避免输入的电压过大或电流过大导致第一开关管12121损坏。
4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可调电阻12124来对变阻电路1212的等效电阻的可变值进行调整,从而可以调整对应的光照强度阈值,当达到对应的光照强度阈值时,光感应调节发光电路1方才发光或者关闭,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下的不同光照需求。
47.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12还包括模式选择电路123和红外感应电路124;模式选择电路123的输入端和红外感应电路124的输入端分别与供电电路12耦合;模式选择电路123的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122的第二控制端;红外感应电路124的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模式选择电路123用于:通过模式选择电路123的输出端输出第三控制电压;第三控制电压用于控制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导通;红外感应电路124用于:发射并接收红外感应光线;当接收到的红外感应光线产生变化时,向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输出第四控制电压;控制器122用于:当控制器122的第二控制端输入第三控制电压且控制器的第三控制端输入第四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13的控制端发送第五控制电压;第五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13发光。
48.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红外感应电路124输入端与供电电路11耦合,输出端与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耦合。红外感应电路124用于发射并接收红外感应光线,当接收到的红外感应光线发生改变时,证明有人或物体移动。此时红外感应电路124的输出端的输出的第四控制电压发生改变,通过第四控制电压来控制控制器122输出第五控制电压,由第五控制电压来控制发光电路13发光。
49.如图4所示,模式选择电路123包括第一开关1231和第六电阻1232;第六电阻1232的一端连接供电电路11,用于接收供电电路11输出的电压,第六电阻1232的另一端与控制器122的第二控制端耦合,向第二控制端输出第三控制电压;而第一开关1231的一端接地,另一端可插拔地与第二控制端以及第六电阻1232耦合,当第一开关1231耦合在第二控制端和第六电阻1232之间时,将第二控制端处的电压拉低,从而使得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不导通,此时第三控制端无法接收红外感应电路124输出的第四控制电压。当第一开关1231未耦合在第二控制端和第六电阻1232之间时,第六电阻1232向第二控制端输出第三控制电压,通过第三控制电压来使得控制器122的第三控制端导通,此时第三控制端可接收第四控制电压。
50.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控制电路12还包括亮度调整电路125;亮度调整电路125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12连接;亮度调整电路125的第一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122的第四控制端,用于输出第六控制电压;亮度调整电路125的第二输出端耦合至控制器122的第五控制端,用于输出第七控制电压;控制器122用于:当控制器122的第四控制端输入第六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13输入占空比为第一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当控制器122的第五控制端输入第七控制电压时,向发光电路13输入占空比为第二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
51.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亮度调整电路125包括第七电阻1251、第八电阻1252和第二开关1253;第七电阻1251的一端与供电电路11耦合,另一端与控制器122的第四控制端耦合,用于向第四控制端输出第六控制电压;第八电阻1252的一端与供电电路11耦合,另一端与控制器122的第五控制端耦合,用于输出第七控制电压。第二开关124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耦合在第七电阻1251和第四控制端之间,或者另一端耦合在第八电阻1252和第五控制端之间。
5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开关1243的一端接地,当第二开关1243的另一端耦合在第
七电阻1251和第四控制端之间时,将第七电阻1251输出的第六控制电压拉低,此时通过第八电阻1252向第五控制端输出第七控制电压。当第二开关1243的另一端耦合在第八电阻1252和第五控制端之间时,将第八电阻1252输出的第七控制电压拉低,此时通过第七电阻1251向第四控制端输出第六控制电压。当控制器122的第四控制端接收到第六控制电压时,则从输出端输出占空比为第一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当控制器122的第五控制端输入第七控制电压时,则从输出端输出占空比为第二数值的第一控制电压或第五控制电压。第一控制电压和第五控制电压用于控制发光电路13发光。占空比是指在一个脉冲循环内,通电时间相对于总时间所占的比例。不同占空比的第一控制电压,可以调节发光电路13的亮度。
53.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发光电路13包括发光二极管组131、第二开关管132;发光二极管组131的输入端与供电电路11连接、输出端与第二开关管132的第一受控端连接;第二开关管132的第二受控端接地、控制端与变阻电路1212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122的输出端。
5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供电电路11向发光二极管组131供电,发光二极管组131的一端与第二开关管132的第一受控端连接,第二开关管132的第二受控端接地。当第二开关管132导通时,供电电路11提供的电流会流进发光二极管组131,从而使得发光电路13发光。
55.示例性地,如图7所述,发光电路13还包括第五电阻133;第二开关管132的控制端通过第五电阻133与变阻电路1212的控制端共同耦合至控制器122的输出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五电阻133对第二开关管132进行保护。避免过强的电流或电压导致第二开关管132损坏。
56.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供电电路11包括整流桥电路111、稳压二极管112、稳压器113和保护电路114;整流桥电路111的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用于输入交流电、负极输出端接地、正极输出端分别与发光电路的输入端、稳压器113的正极输入端连接;保护电路114耦合在整流桥电路111的正极输入端。稳压二极管112的第一端接地、第二端耦合至整流桥电路111的正极输出端与发光电路13的输入端之间;稳压器113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12连接。
57.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整流桥电路111包括四个整流二极管,保护电路114包括串联的第九电阻1141和第十电阻1142,还包括与串联后的第九电阻1141、第十电阻1142进行并联的第一电容1143。当整流桥电路111停止输入交流电后,接线端上还会存在残余电流,此刻通过第一电容1143、第九电阻1141和第十电阻1142组成闭合回路对残余电流进行放电。从而避免用户触电。
58.示例性地,保护电路114还包括第十一电阻1144。整流桥电路111的输入端通过第十一电阻1144输入交流电。通过设置第十一电阻1144对电路进行保护。当接收的电流过大时,第十一电阻1144熔断,从而对电路进行保护。
59.示例性地,通过稳压二极管112对整流桥电路111输出的电压进行稳压,将电压稳压到15v后输出给发光电路13进行供电。
60.示例性地,稳压器113将整流桥电路111输出的电压稳压到3.3v后输出给控制电路12,分别为控制电路12中的光感电路121、控制器122、模式选择电路123、红外感应电路124和亮度调整电路125供电。
61.可选地,稳压器113可选用稳压管as7133。
62.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整流桥电路111的正极输出端、稳压器113的输出端、光感电路121的输入端、控制器122的电压输入端、耦合点1213、红外感应电路124的输出端、模式选择电路123的输出端和亮度选择电路125的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上都耦合由滤波单元。
63.示例性地,滤波单元可选用接地的电容。
64.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芯片。例如,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65.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66.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6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设备,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68.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设备,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设备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69.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设备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设备中。
7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