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8146发布日期:2023-03-04 01:46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背景技术:

2.各类家电的信号发射装置与信号接收装置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时要求驱动能力强,通常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的电压不一致,需要采用电平转换通讯接口电路来将电平信号进行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目前市面上采用单一的电平转换电路仅仅能信号发射装置到信号接收装置之间的单一通信,当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之后并不能及时反馈回信号发射装置信号发射装置并不能确定信号接收装置是否接收数据,将会导致数据传输不准确,信号接收装置无法执行相应工作。
3.可见,现有技术中存在信号发射装置与信号接收装置传输数据通讯方式单一,信号接收装置无法反馈数据导致数据传输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平转换电路,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信号发射装置与信号接收装置传输数据通讯方式单一,信号接收装置无法反馈数据导致数据传输不准确的问题。
5.一种电平转换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单元和第二电平转换单元;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接收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
6.可选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三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接收端相连。
7.可选地,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
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8.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反相器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9.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10.可选地,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平转换单元和第四电平转换单元;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一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高电平信号,还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一低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低电平信号;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三高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四高电平信号,或,用于将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三低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四低电平信号。
11.可选地,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五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六三极管;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八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九电阻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还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
12.可选地,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还包括:第九二极管、第十二极管和第十一二极管;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十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
13.可选地,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包括: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九三极管、第十六电阻、第十三极管、第十七电阻和第十八电阻;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一电阻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发射
极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还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与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五电阻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九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六电阻与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和所述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14.可选地,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还包括:第十二二极管、第十三二极管和第十四二极管;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源端相连,所述第十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四二极管的正极接地。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将信号接收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之间数据传输通讯方式单一,信号接收装置无法反馈数据是否传输成功,导致数据传输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满足了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的电路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的电路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电平转换单元的电路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电平转换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和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
25.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的输入端与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
26.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接收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
27.在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时,其电平信号类型并不能直接被
信号发射装置接收,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类型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类型,例如,当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将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低电平信号;当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将低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高电平信号。
28.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时,向信号发射装置发出反馈信号,确保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信号,当信号接收装置未接收到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信号时,信号接收装置将重发,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信号接收装置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反馈信号,即电平信号,例如,当信号接收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类型为高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将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低电平信号;当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类型为低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将低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高电平信号。
29.需要说明的是,信号发射装置可以为各类家电的主控板,信号接收装置可以为各类家电的显示板。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将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将信号接收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电平信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之间数据传输通讯方式单一,信号接收装置无法反馈数据是否传输成功,导致数据传输不准确的问题,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满足了用户需求。
3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第二三极管q2和第四电阻r4;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接收端相连。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一三极管q1导通,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第一三极管q1接地,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二三极管q2截止,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当信号发射装置发出的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时,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接收到电平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一三极管q1截止,第二三极管q2 的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二三极管q2导通,信号接收装置通过第四电阻r4和第二三极管q2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平转换单元100还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二极管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d3 的正极接地;所
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集电极相连。
3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用于防止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的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第二二极管d2用于防止反接,第三二极管d3用于防止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的电压过高,第四二极管d4用于防止反接,第四二极管d4用于防止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的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三三极管q3、反相器u1 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所述反相器u1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反相器u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
35.在本实施例中,当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输出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第三三极管q3 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导通,反相器u1的输入端通过第三三极管q3 与地相连并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反相器u1的输出端将接收到的低电平信号反相之后输出高电平信号,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导通,信号发射装置的的输入端经过第四三极管q4接地并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当信号接收装置输出低电平信号时,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第五电阻r5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三三极管q3截止,从而反相器u1 的输入端悬空为高电平信号,反相器u1将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低电平信号,第四三极管q4 的基极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四三极管q4截止,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悬空从而接收到高电平信号。
36.如图3所示,所述所述第二电平转换单元200还包括: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和第八二极管d8;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五二极管d5用于防止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的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第六二极管d6用于防止反接,第七二极管d7用于防止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的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第八二极管d8用于防止反接。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平转换电路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和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
39.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一高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高电平信号,还用于将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一低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低电平信号;
40.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的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
四电平转换单元400的输出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用于将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三高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四高电平信号,或,用于将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输出的第三低电平信号转换为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四低电平信号。
41.在本实施例中,当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装置的电平信号电压幅值不相同时,信号发射装置输出为第一高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将第一高电平信号转换为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高电平信号;信号发射装置输出为第一低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转换为接收装置的输入端能够接收的第二低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高电平信号和第二高电平信号的幅值并不相同,第一低电平信号和第二低电平信号的幅值并不相同。
42.当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的第三高电平信号时,通过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将第三电平信号转换为信号发射装置能够接收的第四高电平信号;当信号接收装置输出为第三低电平信号时,通过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将第三低电平信号转换第低四电平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高电平信号和第四高电平信号的幅值并不相同,第三低电平信号和第四低电平信号的幅值并不相同。
4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的电路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五三极管q5、第九电阻 r9、第十电阻r10和第六三极管q6;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八电阻r8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第九电阻r9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还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1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
44.在本实施例中,当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第一高电平信号时,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收到第一高电平信号,第五三极管q5截止,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经过第十电阻r10接地并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六三极管q6截止,信号接收装置的从而接收到第二高电平信号(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外接有上拉电阻)。当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第一低电平信号时,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接收到第一低电平信号,第五三极管q5 导通,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第九电阻r9和第五三极管q5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六三极管q6导通,信号接收装置通过第六三极管q6接地并接收到第二低电平信号。
45.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电平转换单元300还包括: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和第十一二极管d11;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正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q6 的发射极相连。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九二极管d9用于防止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的信号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第十二极管d10和第十一二极管d11用于防止反接。
4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
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七三极管q7、第八三极管q8、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九三极管q9、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三极管q10、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八电阻r18;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二电阻 r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七三极管q7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还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与所述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相连,所述第八三极管q8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九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cc相连,所述第九三极管q9的集电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集电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基极和发射极相连;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端vcc和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集电极相连。
4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第三高电平信号时,第七三极管q7导通,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第七三极管q7接地,第八三极管q8截止,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第十五电阻r15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九三极管q9截止,第十三极管q10的基极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并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十三极管q10截止,信号发射装置通过第十八电阻r18与第一电源端vcc相连并接收到第四高电平信号。当信号接收装置输出第三低电平信号时,第七三极管q7通过第十一电阻r11与信号接收装置相连并接收到低电平信号,第七三极管q7截止,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一电源端vcc 相连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八三极管q8导通,第九三极管q9的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 和第八三极管q8接地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九三极管q9导通,第十三极管q10的基极通过第九三极管q9和第十六电阻r16和第一电源端vcc相连并接收到高电平信号,第十三极管q10导通,信号发射装置通过第十三极管q10接地并接收到第四高电平信号。
49.如图6所示,所述第四电平转换单元400还包括: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 d13和第十四二极管d13;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负极与所述信号接收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正极接地;所述第十三二极管d13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端 vcc相连,所述第十三二极管d13的正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四二极管d13的负极与所述信号发射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十四二极管d13的正极接地。
50.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二二极管d12用于防止反接,第十三二极管d13用于防止信号发射装置输出的电压高于第一电源电压,第十四二极管d13用于保护第十三极管q10。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
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