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58095发布日期:2023-01-17 16:2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中心架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


背景技术:

2.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快步踏入了云时代,对数据存储和计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数据中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能耗也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加,而it设备所消耗的电能除少部分以电磁辐射形式消散外,绝大多数的电能最终转化为热能,巨大的散热需求使得数据中心冷却设备耗电占总功耗的40%以上。
3.水下数据中心是一种将数据中心置于水下的结构,采用自然冷源来冷却数据中心以此降低冷却计算机的成本,节约能源。但是现有的水下数据中心存在维护不便,存在维护时将水带入机柜舱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包括:
7.舱体本体,所述舱体本体内部中空;
8.潜水舱,所述潜水舱设于所述舱体本体内部的一端,所述潜水舱上设有第一进气阀和入舱口;
9.隔离舱,所述隔离舱靠近所述潜水舱设置,所述潜水舱和所述隔离舱的连通处设有第一密封舱门,所述隔离舱上设有第二进气阀;
10.机柜舱,所述机柜舱设于所述隔离舱远离所述潜水舱的一侧,所述机柜舱与所述隔离舱的连通处设有第二密封舱门。
11.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舱上设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处安装有止回阀。
12.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口设于所述机柜舱的下部远离所述隔离舱的一端。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阀设于所述潜水舱的上部,所述入舱口设于所述潜水舱的下部。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气阀设于所述隔离舱的上部。
15.进一步地,所述入舱口处的所述潜水舱的内壁上设有水位传感器。
16.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舱内设有氧浓度传感器。
17.进一步地,所述机柜舱内设有两个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所述氧浓度传感器分别设于所述机柜舱的上部两侧。
18.进一步地,所述舱体本体的下方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方设有底座。
19.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潜水舱和机柜舱之间设置隔离舱,维护人员可以在隔离
舱中脱去潜水服后进入机柜舱进行维护,能够保证机柜舱的干燥,保证机柜舱内配电设备和服务器的安全;通过设置第一进气阀,能够通入压缩空气,使潜水舱内进入压缩空气将舱内水排出;通过设置入舱口供潜水员进入;通过设置第一密封舱门,能够隔离潜水舱和隔离舱,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阀门,能够通入压缩空气,通入的压缩空气使隔离舱内氧含量适宜潜水员呼吸,能够提高进入隔离舱内的舒适度;通过设置第二密封舱门,能够隔离机柜舱和隔离舱;
21.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机柜舱上设置具有止回阀的排气口,能够在进行换气的同时防止舱外水进入舱内,进一步保证机柜舱的干燥;
22.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入舱口处设置水位传感器,能够准确获取潜水舱内排水情况,利于潜水员进入潜水舱;
23.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隔离舱设置第二进气阀,打开隔离舱与机柜舱之间的第二密封舱门,便于对隔离舱和机柜舱内同时通入压缩空气,实现了通过一个进气阀对隔离舱和机柜舱通气的功能,减小了多次连接压缩空气软管的操作。
24.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机柜舱内设置氧浓度传感器,能够准确反馈机柜舱内氧含量,便于潜水员进入机柜舱进行维护作业。
25.6.相比将水下数据中心整体打捞上船的维护方案,此方案操作简单,不需要使用大型的工程船舶。
26.7.相比将水下数据中心整体打捞上船的维护方案,此方案使用的资源少,维护需求响应快,维护成本低。
27.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阀,潜水员在隔离舱和机柜舱内工作不需要携带生命支持系统。潜水员在水下的工作时间不受氧气供应的限制。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舱体本体;2、潜水舱;3、隔离舱;4、机柜舱;5、第一密封舱门;6、第二密封舱门;7、支撑架;8、底座;21、第一进气阀;22、入舱口;23、水位传感器;31、第二进气阀;41、排气口;42、氧浓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下数据中心舱体,如图1所示,包括舱体本体1、潜水舱2、隔离舱3和机柜舱4。其中舱体本体1内部中空。潜水舱2设于舱体本体1内部的一端,潜水舱2上设
有第一进气阀21和入舱口22;沉下后的水下数据中心舱体中的潜水舱2内充满水。隔离舱3靠近潜水舱2设置,潜水舱2和隔离舱3的连通处设有第一密封舱门5,隔离舱3上设有第二进气阀31。潜水员在进入机柜舱4前先由潜水舱2进入隔离舱3,在隔离舱3中潜水员可以对自身进行一些干燥处理,例如脱去潜水服,擦拭衣物或身体上的水等,而后再进入机柜舱4,能够避免将水带入机柜舱4。可选地,可以在隔离舱3中提前存放一些易损零配件,供维修更换使用。机柜舱4设于隔离舱3远离潜水舱2的一侧,机柜舱4与隔离舱3的连通处设有第二密封舱门6。机柜舱4用于放置水下数据中心用的配电设备和服务器等。
33.本实施例通过在潜水舱2和机柜舱4之间设置隔离舱3,维护人员可以在隔离舱3中脱去潜水服后进入机柜舱4进行维护,能够保证机柜舱4的干燥,保证机柜舱4内配电设备和服务器的安全;通过设置第一进气阀21,能够通入压缩空气,使潜水舱2内进入压缩空气将舱内水排出;通过设置入舱口22供潜水员进入;通过设置第一密封舱门5,能够隔离潜水舱2和隔离舱3,通过设置第二进气阀31,能够通入压缩空气,通入的压缩空气使隔离舱3内氧含量适宜潜水员呼吸,能够提高进入隔离舱3内的舒适度;通过设置第二密封舱门6,能够隔离机柜舱4和隔离舱3。通过在隔离舱3设置第二进气阀31,打开隔离舱3与机柜舱4之间的第二密封舱门6,便于对隔离舱3和机柜舱4内同时通入压缩空气,实现了通过一个进气阀对隔离舱3和机柜舱4通气的功能,减小了多次连接压缩空气软管的操作。
34.进一步地,机柜舱4上设有排气口41,排气口41处安装有止回阀。本实施例通过在机柜舱4上设置具有止回阀的排气口41,能够在进行换气的同时防止舱外水进入舱内,能够进一步保证机柜舱4的干燥。排气口41处安装止回阀属于现有技术中防止逆流的常见结构,具体机构在此不再赘述。
35.可选地,排气口41设于机柜舱4的下部远离隔离舱3的一端。将排气口41设于机柜舱4的下部远离隔离舱3的一端,能够使压缩空气充分进入机柜舱4后经排气口41排出,有利于压缩空气在机柜舱4内均匀的分布。
36.可选地,第一进气阀21设于潜水舱2的上部,入舱口22设于潜水舱2的下部。
37.可选地,第二进气阀31设于隔离舱3的上部,便于潜水员将压缩空气软管从第一进气阀21更换到第二进气阀31的操作。
38.可选地,入舱口22处的潜水舱2的内壁上设有水位传感器23。本实施例通过在入舱口22处设置水位传感器23,能够准确获取潜水舱2内排水情况,利于潜水员进入潜水舱2。
39.可选地,机柜舱4内设有氧浓度传感器42。进一步地,机柜舱4内设有两个氧浓度传感器42,氧浓度传感器42分别设于机柜舱4的上部两侧。本实施例通过在机柜舱4内设置氧浓度传感器42,能够准确反馈机柜舱4内氧含量,便于潜水员进入机柜舱4进行维护作业。
40.进一步地,舱体本体1的下方设有支撑架7,支撑架7的下方设有底座8。支撑架7用于支撑整个舱体本体1,底座8具有平整的支撑面,能够保持舱体本体1放置的稳定性。
41.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阀21和第二进气阀31均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球阀、外螺纹快速接头和内螺纹管帽。
4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潜水员带着压缩空气软管下潜,压缩空气软管的进气端连接有维护船上的压缩泵,压缩泵通过压缩空气软管向潜水舱2或隔离舱3泵入压缩空气。打开第一进气阀21的内螺纹管帽,压缩空气软管与第一进气阀21的外螺纹快速接头连接,打开第一进气阀21的阀门,压缩空气软管中的压缩空气进入潜水舱2,将潜水舱2中的水通过
入舱口22排出舱外。当水位传感器23报警时,表示潜水舱2内水已排出,潜水员可以进入潜水舱2。此时潜水员关闭第一进气阀21的阀门,拆掉压缩空气软管,拧上第一进气阀21的内螺纹管帽。然后潜水员打开第二进气阀31的内螺纹管帽接上压缩空气软管,打开第二进气阀31的阀门,压缩空气进入隔离舱3。潜水员继续下潜,从入舱口22进入潜水舱2。潜水员打开第一密封舱门5进入隔离舱3,然后关闭第一密封舱门5。在隔离舱3中脱去潜水服可以保证机柜舱4的干燥,从而保证配电设备和服务器的安全。潜水员打开第二密封舱门6,压缩空气通过压缩空气软管从第二进气阀31进入隔离舱3,第二密封舱门6已经打开,压缩空气同样进入机柜舱4,压缩空气从排气口41排出舱外。待两个氧浓度传感器42反馈的氧含量安全后,潜水员进入机柜舱4进行维护作业。维护作业完毕后,潜水员回到隔离舱3,关闭第二密封舱门6,穿上潜水服,打开第一密封舱门5,进入潜水舱2,关闭第一密封舱门5,入水回到舱外,从第二进气阀31上拆掉压缩空气软管完成维护作业。
4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