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体双飞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59320发布日期:2023-01-17 16:5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体双飞达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贴片机上料机构,尤其是一种连体双飞达。


背景技术:

2.贴片机一般用来将批量的元件贴装在产品上一提高贴片的效率,而常用的贴片机一般由上料部分,贴装部分和送板部分组成。对于体积较小的电子元件,一般采用飞达进行上料。现有技术中常长采用多个飞达,即将多个飞达并列设置在上料位置处,便可对电子元件进行持续上料。但这种并列式的飞达在安装时相邻飞达之间均有较大的安装间隙,难以应对设置距离较近的贴装头,且在固定的上料位置,无法设置更多的上料飞达。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一个飞达支架的两面同时设置两组上料结构和收料结构,实现近距离同步上料的连体双飞达。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体双飞达,包括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上还设置有一组安装结构,所述支撑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上料结构和收料结构,且两侧的两组上料结构和收料结构通过支撑主体中部的支撑部隔开;所述支撑主体上还设置有上料电机和收料电机,所述上料电机用于控制两侧的上料结构同步上料,所述收料电机用于控制两侧的收料结构同步收料,所述安装结构用于飞达在贴片机上的安装。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料结构包括上料通道和料带传送机构,所述上料通道设置在支撑主体上,且从支撑主体的上料端延伸至支撑主体的供料端;所述料带传送机构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供料端,且在支撑主体的供料端对上料通道内的料带进行传送。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料带传送机构为料带传送棘轮,所述料带传送棘轮的顶部还设置有压料机构,所述料带传送棘轮与压料机构配合用于料带的传送。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料带传送棘轮通过上料电机进行驱动,所述上料电机上还连接有上料导向轮,所述上料导向轮用于辅助料带的上料。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料结构包括收料通道和拉料件,所述拉料件设置在收料通道的首端,所述收料通道的尾端与上料通道连通,所述拉料件设置在支撑主体的上料端,且通过收料电机驱动对料带上的保护膜进行收料。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拉料件包括一活动拉料齿轮和一固定拉料齿轮,所述活动拉料用于将保护膜压在固定拉料齿轮上,且同时与固定拉料齿轮配合对保护膜进行拉料。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拉料齿轮设置在弹性压膜机构上,所述弹性压膜机构包括压料板、压料弹簧和压料块,所述压料板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压料弹簧,另一端底部固定有活动拉料齿轮,所述压料块底部成弧形设置在压料弹簧和活动拉料齿轮之间。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料结构还包括收料齿轮,所述收料齿轮用于保护膜的收料,所述收料齿轮与收料电机连接,所述固定拉料齿轮通过双联齿轮与收料齿轮连接。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料件与料带传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压膜件,所述压膜件用于回收膜的压料,且所述压膜件的压模位置开合设置。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底部安装滑块和端部限位块,所述底部安装滑块设置在支撑主体的底部,所述端部限位块设置在支撑主体上靠近贴装位置的一端。
14.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飞达结构在一个飞达支撑件的两侧均设置了高效的上料结构和收料结构,并通过一组电机对上料结构和收料季节工进行驱动。不仅实现了在上料位置设置较多的上料结构,极大的提高了上料的效率,且采用一组驱动结构同时驱动两组送料结构同时送料,节省了材料,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支撑主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主体另一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部零件结构示意图。
20.1、收料结构;11、收料通道;12、活动拉料齿轮;13、固定拉料齿轮;14、收料齿轮;2、弹性压膜机构;21、压料板;22、压料弹簧;23、压料块;3、压膜件;4、上料结构;41、上料通道;42、料带传送棘轮;43、压料机构;5、支撑主体;51、支撑部;6、安装结构;61、安装滑块;62、端部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22.参照图1、图2,一种连体双飞达,包括支撑主体5,所述支撑主体5上还设置有一组安装结构6,所述支撑主体5的两侧均设置有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且两侧的两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通过支撑主体5中部的支撑部51隔开;所述支撑主体5上还设置有上料电机和收料电机,所述上料电机用于控制两侧的上料结构4同步上料,所述收料电机用于控制两侧的收料结构1同步收料,所述安装结构6用于飞达在贴片机上的安装。将两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同时设置在一个支撑主体5上,且通过支撑主体5上设置的一个上料电机和收料电机同时对两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进行驱动。不仅有效的实现了两组上料相关驱动的
快速安装,且在相对的上料空间内可以设置更多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减少两组相邻上料部分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这边整体的效率,缩小了设备所占的空间。
23.参照图3、图4,具体的,所述上料结构4包括上料通道41和料带传送机构,在进行描述时,将支撑主体5与贴装头靠近的一端定义为首端即供料端,而支撑主体5的另一端则为尾端即上料端。所述上料通道41设置在支撑主体5上,且从支撑主体5的上料端延伸至支撑主体5的供料端;所述料带传送机构设置在支撑主体5的供料端,且在支撑主体5的供料端对上料通道41内的料带进行传送。带有贴装元件的料带从设置在飞达尾端的附近的位置抽出并从上料通道41进入飞达内部,然后沿上料通道41至料带传送机构处,并通过料带传送机构对料带进行持续的传送,形成贴装元件的上料过程。
2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料带传送机构为料带传送棘轮42,所述料带传送棘轮42的顶部还设置有压料机构43,所述料带传送棘轮42与压料机构43配合用于料带的传送。压料机构43设置在料带传送棘轮42的顶部,与料传送棘轮之间压合,对料带进行固定,同时由于棘轮的特性,棘轮转动一圈可对料带进行一次拉扯,形成料带的步进式前进过程。而弹性设置的压料机构43可以对料带进行弹性压料,既能防止料带后退,又不会影响料带的前进。所述料带传送棘轮42通过上料电机进行驱动,所述上料电机上还连接有上料导向轮,所述上料导向轮用于辅助料带的上料。
25.对于上料通道41和收料通道11,均将其料带进入的一端定义为首端,料带出料的一端定义为尾端。一般的贴装元件料带在生产完成后一般会附上一层保护膜对料带上的电子元件进行保护,当上料结构4带动料带到达贴装件的上料位置后,需要先将料带上的保护膜取下后才能进行贴装头的取料。因此设置了收料结构1,所述收料结构1包括收料通道11和拉料件,所述拉料件设置在收料通道11的首端,所述收料通道11的尾端与上料通道41连通,所述拉料件设置在支撑主体5的上料端,且通过收料电机驱动对料带上的保护膜进行收料。保护膜在贴装位置打开并沿收料通道11至拉料件处,拉料件拉动保护膜将保护膜从料带上持续剥离,实现料带的持续剥料过程。
26.具体的,所述拉料件包括一活动拉料齿轮12和一固定拉料齿轮13,所述活动拉料用于将保护膜压在固定拉料齿轮13上,且同时与固定拉料齿轮13配合对保护膜进行拉料。拉料轮为两个相互啮合的拉料齿轮,两个拉料齿轮相互啮合不仅能对保护膜进行夹紧,两个齿轮在转动时还能将保护膜卷绕拉扯,从而实现保护膜的去除。所述活动拉料齿轮12设置在弹性压膜机构2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压膜机构2包括压料板21、压料弹簧22和压料块23,所述压料板21的一端底部设置有压料弹簧22,另一端底部固定有活动拉料齿轮12,所述压料块23底部成弧形设置在压料弹簧22和活动拉料齿轮12之间。压料块23在压料板21的中部形成支撑,而压料板21的两端可上下翘动,在压料板21的一端设置了弹簧后,另一端便会因为弹簧的弹性而向下压,由此形成对保护膜的压料。当首次进行剥料时,可将压料位置抬起,此时与拉料位置连接的活动拉料齿轮12也被抬起,即可轻松的将保护膜放置在固定拉料齿轮13和活动拉料齿轮12之间。
27.所述收料件与料带传送机构之间还设置有压膜件3,所述压膜件3用于回收膜的压料,且所述压膜件3的压模位置开合设置。压膜件3设置在拉料齿轮的与料带剥离处之间的位置,压膜件3的设置避免了保护膜在剥离处到拉料件之间的距离过长时产生的偏移,保证保护膜剥料的顺畅。
28.所述收料结构1还包括收料齿轮14,所述收料齿轮14用于保护膜的收料,所述收料齿轮14与收料电机连接,所述固定拉料齿轮13通过双联齿轮与收料齿轮14连接。收料齿轮14设置在压料齿轮与收料通道11之间的位置,在压料齿轮的力将料带剥离后,收料齿轮14转动便可将料带回收。
29.设置有两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的飞达安装件以坡塘的结构类似,所述安装结构6包括底部安装滑块61和端部限位块62,所述底部安装滑块61设置在支撑主体5的底部,所述端部限位块62设置在支撑主体5上靠近贴装位置的一端。这样才有常规一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的安装所占的空间可以装入两组上料结构4和收料结构1,极大的增加了产品的利用率。
30.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