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2322发布日期:2022-11-16 02:10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接线柱指装于功率放大器和音箱上专供与音箱线连接的接线端子,为保证接线柱的续航作业,则会配备相应的冷循环系统进行辅助。
3.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02454291u的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自冷循环系统,包括装有高温液体的高温设备、竖直设置在外界环境具有良导热性的自冷管道、连通所述高温设备的上端和自冷管道的上端的出口连接管道、以及连通所述高温设备的下端和自冷管道的下端的进口连接管道。但该装置及市面上的大多数此类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整体的作业性能较为单一,无法更好的满足接线柱作业需求,虽然现有技术cn202454291u中能够具可以较快速度向外界环境散发热量,达到冷却高温设备内的高温液体的目的,但接线柱为电子组件,无法正真通过水冷的方式进行散热,并且作业期间仍需依靠外部的组件及外力结构的辅助加持。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2.技术方案
7.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包括接线主体,所述接线主体上套装有防护外罩体,所述防护外罩体内固定安装有滤芯罩体,防护外罩体上设置有滤尘网窗,所述滤芯罩体套装在接线主体上,所述接线主体的内壁设置有内置嵌槽,所述内置嵌槽内嵌安装有螺旋循环管,所述螺旋循环管上均匀分布有微型出风口,所述接线主体的顶部与底部皆对接安装有接电组件。
8.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防护外罩体的顶部与底部皆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固定套环。
9.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接线主体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通的溢气口,所述接线主体一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螺旋循环管连通的进气口。
10.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接电组件包括接电子端与接电母端,接线主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子端,所述接线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母端。
11.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防护外罩体内的底部与顶部皆安装有与滤芯罩体连接的卡紧部件,且卡接部件通过卡槽及卡环组成。
12.3.有益效果
1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4.1、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接线主体内螺旋循环管上的微型出风口使外部的空气通过螺旋环绕的方式进行冷却散热,使接线主体内可以较为均匀的受到冷却作业,并且整体作业无需任何电子组件及外力的辅助加持,在成本上最大化得到节省,满足了生产使用。
15.2、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防护外罩体内的滤芯罩体使系统内的冷风气流要更加洁净,实现了预先处理的效果,避免在冷循环期间导致外部的杂质或灰尘颗粒进入到接线柱内部,保证了冷循环系统作业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接线柱的影响。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申请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中第一整体内部状态组成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申请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中第二整体内部状态组成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申请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中第三整体内部状态组成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申请一较佳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中a部放大结构组成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标号说明:1、防护外罩体;101、滤尘网窗;102、连接头;103、固定套环;2、接线主体;201、内置嵌槽;202、接电母端;203、接电子端;3、滤芯罩体;4、进气口;5、螺旋循环管;501、微型出风口;6、溢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包括接线主体2,接线主体2的顶部与底部皆对接安装有接电组件,接电组件包括接电子端203与接电母端202,接线主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子端203,接线主体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母端202。
24.本实施方式中,在准备作业期间,工作人员将接线主体2上的接电组件与相应的电子部件进行电性连接,使接线主体2上的接电子端203与接电母端202实现了与电子部件的电性连接,完成接线柱的安装组成。
25.在有的技术方案中,防护外罩体1的顶部与底部皆设置有连接头102,连接头102上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固定套环103。
26.本实施方式中,防护外罩体1在作业期间,连接头102完成了防护外罩体1与接线主体2之间的安装连接,安装后通过固定套环103实现对防护外罩体1与接线主体2之间的安装固定,完成防护外罩体1与接线主体2之间的封闭连接。
27.在有的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3所示,接线主体2上套装有防护外罩体1,防护外罩
体1内固定安装有滤芯罩体3,防护外罩体1上设置有滤尘网窗101,滤芯罩体3套装在接线主体2上,防护外罩体1内的底部与顶部皆安装有与滤芯罩体3连接的卡紧部件,且卡接部件通过卡槽及卡环组成。
28.本实施方式中,作业期间,外部的空气通过防护外罩体1上的滤尘网窗101对空气中的杂质灰尘进行一次过滤,然后进入到内部,通过防护外罩体1内的滤芯罩体3实现了对空气精过滤,保证空气得到净化后进入到接线主体2内,期间,可以通过卡接部件完成防护外罩体1与滤芯罩体3之间的安装及拆卸。通过防护外罩体1内的滤芯罩体3使系统内的冷风气流要更加洁净,实现了预先处理的效果,避免在冷循环期间导致外部的杂质或灰尘颗粒进入到接线柱内部,保证了冷循环系统作业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接线柱的影响。
29.在有的技术方案中,如图2和图5所示,接线主体2的内壁设置有内置嵌槽201,内置嵌槽201内嵌安装有螺旋循环管5,螺旋循环管5上均匀分布有微型出风口501,接线主体2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通的溢气口6,接线主体2一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螺旋循环管5连通的进气口4。
30.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的空气进入到防护外罩体1后,通过空气的流动性进入到进气口4内,并进入到螺旋循环管5内,外部的空气在螺旋循环管5内进行循环,螺旋循环管5作为风道,将经过的气体通过螺旋循环管5上的微型出风口501导入到接线主体2内部,实现对内部电子组件的冷却作业,并且溢气口6是可以将接线主体2内部内部的空气进行对外排出,保证了空气的流动性,以此复位进行循环冷却作业。通过接线主体2内螺旋循环管5上的微型出风口501使外部的空气通过螺旋环绕的方式进行冷却散热,使接线主体2内可以较为均匀的受到冷却作业,并且整体作业无需任何电子组件及外力的辅助加持,在成本上最大化得到节省,满足了生产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包括接线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主体(2)上套装有防护外罩体(1),所述防护外罩体(1)内固定安装有滤芯罩体(3),所述接线主体(2)的内壁设置有内置嵌槽(201),所述内置嵌槽(201)内嵌安装有螺旋循环管(5),所述螺旋循环管(5)上均匀分布有微型出风口(501);所述接线主体(2)的顶部与底部皆对接安装有接电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罩体(1)的顶部与底部皆设置有连接头(102),所述连接头(102)上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固定套环(10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主体(2)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连通的溢气口(6),所述接线主体(2)一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与螺旋循环管(5)连通的进气口(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组件包括接电子端(203)与接电母端(202),接线主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子端(203),所述接线主体(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配合使用的接电母端(20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罩体(1)内的底部与顶部皆安装有与滤芯罩体(3)连接的卡紧部件,且卡接部件通过卡槽及卡环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罩体(1)上设置有滤尘网窗(101),所述滤芯罩体(3)套装在接线主体(2)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密封接线柱内冷循环系统,属于接线柱技术领域,包括接线主体,所述接线主体上套装有防护外罩体,所述防护外罩体内固定安装有滤芯罩体,防护外罩体上设置有滤尘网窗,所述滤芯罩体套装在接线主体上,所述接线主体的内壁设置有内置嵌槽,所述内置嵌槽内嵌安装有螺旋循环管,所述螺旋循环管上均匀分布有微型出风口,所述接线主体的顶部与底部皆对接安装有接电组件。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接线主体内螺旋循环管上的微型出风口使外部的空气通过螺旋环绕的方式进行冷却散热,使接线主体内可以较为均匀的受到冷却作业,并且整体作业无需任何电子组件及外力的辅助加持,在成本上最大化得到节省,满足了生产使用。了生产使用。了生产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尹辉 钟明庚 洪华青 李建美 陈仕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山市艾瑞德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26
技术公布日:2022/1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