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44236发布日期:2023-02-17 22:31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


背景技术:

2.电机驱动器主要由壳体以及容纳在壳体内部的相关电路组成。通过电机驱动器对电机进行驱动控制,电机驱动器在使用时,需要准备一定的空间供其布置以及执行安装的步骤。目前的电机驱动器安装所需的空间要求高,空间利用率低,且往往需要在狭窄的空间中进行拧螺丝等操作来完成安装。这显然不利于电机驱动器在各种场景下的推广应用,尤其是空间较小的环境。
3.因此,如何降低电机安装时所需的空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相关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旨在解决电机驱动器安装所需的空间大的问题。
5.一种驱动器壳体,包括:
6.前板、后板、上板、下板、两个侧板以及第一延伸部;
7.所述前板上开设有插座口,所述后板与所述前板相对,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后板设置并沿所述后板的长度方向往外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驱动器壳体与安装载体进行固定;所述侧板与所述前板之间形成小于90度的倾斜角,所述侧板与所述后板之间形成不小于90度的倾斜角。
8.上述驱动器壳体后板形成为更短的长度,使得第一延伸部的起始位置向内移动,驱动器后端的整体长度得到缩减,因而相对的减小驱动器整体的空间占用情况。并且,侧板倾斜后,其与第一延伸部形成斜向的空间,也更加便于设置螺钉等固定连接件时的操作。
9.可选地,所述驱动器壳体还包括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驱动器壳体向后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大于45
°
且小于100
°

10.第二延伸部向后的延伸使得驱动器壳体的后板之后也被形成一定的距离空间,该部分距离可以设置卡扣件等其他结构。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一体形成于所述驱动器壳体的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二延伸部靠近所述后板设置且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朝远离所述前板的一侧延伸。
12.在制作壳体的过程中,将侧板这部分的材料的长度形成得稍长,在靠后的一端制作出固定结构并进行折弯即可形成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这样的结构使得其制作过程简单,无需复杂的工艺,且第二延伸部实际上就是侧板在驱动器壳体后端因长度稍长而伸出的部分,在对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无其他要求时,无需额外的加工工艺,易于制作。
13.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后板的总长大于或等于所述前板的长度。
14.可选地,所述驱动器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包括所述前板和所述上板,所述前板还包括沿远离所述上板的一端向后折弯的第一折弯部,所述上板还包括沿远离所述前板的一端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上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所述下壳包括所述下板、所述后板以及所述两个侧板,所述后板对应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区域以及所述下板对应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区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各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孔位置相对;第一固定件穿过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一固定孔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孔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盖合固定连接。
15.最少只需在下板以及后板进行固定连接即可,固定面少,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在下侧和后侧,不占用前板的空间,为前板的插座口以及插座口处对应设置的电路接口等结构提供了空间保障,便于插座口及其相关单元的布局设置。且由于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折弯后使得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均处于壳体对应的平面区域,相较于卡合结构等在两面交界处或是内部配合的固定连接形式,第一固定件无论是安装还是拆卸时都是在外部对设置在平面上的固定连接结构进行操作,方便快捷。
16.可选地,所述两个侧板上分别设有散热通孔。
17.一些实施过程中,高温空气从上方的侧板排出,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方的侧板进入,相较于一些现有的驱动器壳体在上板和下板开设散热孔能够形成更有效的空气流动,加速热量的排出,散热效果更好。
18.可选地,所述前板包括多个形状不同的插座口。
19.可选地,所述前板的插座口依次包括控制信号插座口、开关插座口以及多个电机输出插座口,且其中的两个所述电机输出插座口之间还设有一个电源输入插座口。
20.基于同样的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驱动器,包括上述的驱动器壳体以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驱动器壳体内。
21.上述驱动器的外部壳体结构简单,便于和安装拆卸,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下壳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口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壳体的后部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器壳体的竖直放置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上壳;2-下壳;10-前板;101-第一折弯部;102-第一固定孔;20-上板;201-第二折弯部;202-第二固定孔;30-下板;31-凹陷;301-螺孔连接柱;40-后板;50-侧板;51-第一延伸部;52-第二延伸部;53-固定结构;60-卡扣件;103-控制信号插座口;104-开关插座口;105-电机输出插座口;106-电源输入插座口;107-指示灯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34.相关技术中的电机驱动器安装拆卸过程复杂影响生产效率或其安装结构自身较为复杂影响成本。
35.基于此,本技术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36.实施例:
3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器壳体,参见图1至图8所示,包括前板10、后板40、上板20、下板30、两个侧板50以及第一延伸部51。
38.前板10上开设有插座口,后板40与前板10相对,第一延伸部51靠近后板40设置并沿后板40的长度方向往外延伸,第一延伸部51上包括固定结构53,固定结构53用于将驱动器壳体与安装载体进行固定;例如图4所示,侧板50与前板10之间形成小于90度的倾斜角,侧板50与后板40之间形成不小于90度的倾斜角。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侧板50与前板10和后板40之间形成所需的倾斜角,本实施例中的前板10的长度实际是要大于后板40的长。传统的驱动器壳体通常为规则的长方体,前板10和后板40是先相同尺寸的,但后板40上为了形成固定结构53而设置的延伸部则会占用比前板10更多的空间,增大了驱动器整体的空间占用。本实施例的后板40形成为更短的长度,使得第一延伸部51的起始位置向内移动,驱动器后端的整体长度得到缩减,因而相对的减小驱动器整体的空间占用情况。并且,侧板50倾斜后,其与第一延伸部51形成斜向的空间,也更加便于设置螺钉等固定连接件时的操作。
39.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结构53为u型槽,该u型槽能够与螺钉等紧固连接结构配合从而固定。在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中,固定结构53也可以设置为孔状或其他形态。驱动器壳体的安装载体可以是墙体、安装架等结构,只需在这些安装载体上设有与第一延伸部51上的固定结构53所对应配合的固定结构53即可。
40.如图2、图4所示,一些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器壳体还包括第二延伸部52,第二延伸部52自驱动器壳体向后延伸,第一延伸部51位于第二延伸部52的末端,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之间的夹角大于45
°
且小于100
°
,示例性的,可以是50
°
、70
°
、90
°
等等。第二延伸部52向后的延伸并不被限制为垂直于驱动器壳体的后板40,也即第二延伸部52可以是倾斜着向后延伸的。第二延伸部52向后的延伸使得驱动器壳体的后板40之后也被形成一定的距离空间,该部分距离可以设置卡扣件等其他结构。
41.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一体形成于驱动器壳体的侧板50上,第二延伸部52靠近后板40设置,第二延伸部52与侧板50也是一体成型,第二延伸部52沿侧板50的长度方向的朝远离前板10的一侧延伸,第一延伸部51自第二延伸部52的端部朝两侧延伸,也即第一延伸部51沿后板40的长度方向往外延伸。对于本实施例上述
示例的结构,在制作壳体的过程中,将侧板50这部分的材料的长度形成得稍长,在靠后的一端制作出固定结构53并进行折弯即可形成第一延伸部51和第二延伸部52,这样的结构使得其制作过程简单,无需复杂的工艺,且第二延伸部52实际上就是侧板50在驱动器壳体后端因长度稍长而伸出的部分,在对第二延伸部52的延伸方向无其他要求时,无需额外的加工工艺。
42.示例性的,如图4、图7,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器壳体还包括卡扣件60,卡扣件60设置在后板40,其用于将驱动器壳体与安装导轨固定。卡扣件60以及驱动器壳体的后板40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第二固定件穿过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将卡扣件固定于后板40。本实施例的卡扣件60设置为可拆卸的形式,卡扣件60同样通过固定孔和固定件的方式与驱动器壳体进行固定,也能够便于安装和拆卸。示例性的,卡扣件60上包括卡槽,卡槽的形状与安装导轨的轨道相适配,卡扣件60置入安装导轨的轨道并可沿轨道滑动。当然,在没有安装导轨的应用环境中,则可通过上述的第一延伸部51所设置的固定结构53对驱动器进行固定安装。一些示例中的第二延伸部52延伸后与后板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卡扣件60在相同方向上的长度,当需要通过第一延伸部51的固定结构53将驱动器固定在墙体等平面载体时,第二延伸部52使得驱动器的后部能够留出卡扣件60的空间,而无需对卡扣件60进行拆卸,减少对驱动器壳体上的部件的拆卸的次数,简化用户的使用。但可以理解的是,一些示例中,可不设置第二延伸部52,例如驱动器壳体不设置卡扣件60,或是将卡扣件60拆卸掉,第一延伸部51直接从后板40的位置向两端延伸,而无需在驱动器后部留出额外的空间,这样能够减少驱动器布置时所占用的空间。
43.作为一种示例,如图4所示,为了适配更短的后板40,本实施例中的上板20和下板30为梯形面,为了使驱动器整体的形状更规则,本实施例的上板20和下板30具体为等腰梯形;梯形面包括短边、长边以及两个斜边,梯形面的长边的长度与前板10的长度相同且靠近前板10,梯形面的短边的长度与后板40的长度相同且靠近后板40,梯形面的两个斜边分别靠近两侧的侧板50。
44.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51与后板40的总长大于或等于前板10的长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后板40的长度已经相较于前板10更短,因此,即使第一延伸部51与后板40的总长大于前板10的长度,也会相较于传统的前板10和后板40等长的结构而具有更短的后部空间的占用。当第一延伸部51与后板40的总长等于前板10的长度时,驱动器壳体的边角所在的点处于一个长方体的顶点上,整体占据的空间规则,且驱动器壳体的内部空间也仍然较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被实施为第一延伸部51与后板40的总长小于前板10的长度。
45.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器壳体主要包括上壳1以及下壳2,本实施例的驱动器壳体主要由上壳1和下壳2两个部分,其零件数量少,相较于零散的多块壳体部件组装而言,更少的壳体部件数量有着更快的安装以及拆卸的速度。
46.例如图1和图2,本示例的上壳1包括前板10和上板20,下壳2包括下板30、后板40以及两个侧板50,上壳1和下壳2盖合后配合形成容置空间,驱动器的相关电路能够容纳在该容置空间内。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前板10、后板40、上板20、下板30、两个侧板50实际上是至少由上壳1以及下壳2两部分构成。应当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指出的“前”、“后”、“左”、“右”、“上”、“下”、“侧”等概念,是相对的方向概念,本技术中以驱动器壳体按照如图5所示
的姿态进行摆放时的方向作为描述的参考基准,可以理解的是,图5所示的姿态也通常是驱动器在存储过程中所可能的一种放置姿态,其中设有插座口的一面为前板10,而与插座口相对的一面则是后板40,插座口存在多个时,通常以一列或多列沿前板10较长的方向分布;与前板10较长的两边相邻的壳体部件(图示方向的上下两面)分别为上板20和下板30,前板10较短的两边相邻的壳体部件(图示方向的左右两面)分别为侧板50。
47.而为了简化上壳1和下壳2之间的固定结构53,本实施例的上壳1在前板10上还设置了沿远离上板20的一端向后折弯的第一折弯部101,同时,上板20还包括沿远离前板10的一端向下折弯的第二折弯部201。第一折弯部101和第二折弯部201,是用来配合固定的,具体而言,参见图6至图7,第一折弯部101和第二折弯部201(图7以虚线示意被遮挡的第二折弯部201)分别与下板30以及后板40相配合,实际上,第一折弯部101通常与下板30平行,第二折弯部201通常与后板40平行,第一折弯部101和第二折弯部201上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102,对应的,下板30和后板40上的相应区域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202,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的位置以及数量至少能够相配合。图6的示例中,上壳1和下壳2连接时,也即第一折弯部101的至少一部分与下板30的至少一部分相重叠,且第一折弯部101位于驱动器壳体靠外的一侧,也即第一折弯部101将下板30的一部分挡住。如图7,第二折弯部201位于驱动器壳体靠内的一侧,也即后板40将第二折弯部201挡住。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则在第一折弯部101与下板30相重叠的区域,以及第二折弯部201与后板40相重叠的区域上位置正好相对,通过第一固定件穿过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则可以将上壳1和下壳2盖合固定连接。第一折弯部101相对于下板30或是第二折弯部201相对于后板40可以是靠内或是靠外,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实际应用中,只要保证上壳1和下壳2盖合时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正对即可。第一折弯部101和第二折弯部201在两个相垂直的面上对上壳1和下壳2进行固定,产生固定连接关系的面少但能够稳定地实现上下壳2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可以是螺孔、销孔等配合螺钉、销钉等固定件实现固定连接的结构,也即第一固定件相应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螺钉、销钉等。
48.参见图3,本实施例下板30在靠内的一侧,其与第一折弯部101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有向内的凹陷31,如图2所示,在下板30的另一侧则对应于该凹陷31形成有凸起的区域。由于下板30与第一折弯部101在该处存在重叠,则二者重叠区域的厚度会较大,凹陷31的深度可以等于第一折弯部101的厚度,从而通过设置向内的凹陷31使得第一折弯部101与下板30的表面齐平,保证表面的平整度,避免凸出的棱角造成刮擦。
49.一些实施方式中最少只需在下板30以及后板40进行固定连接即可,固定面少,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在下侧和后侧,不占用前板10的空间,为前板10的插座口以及插座口处对应设置的电路接口等结构提供了空间保障,便于插座口及其相关单元的布局设置。且由于第一折弯部101和第二折弯部201折弯后使得第一固定孔102和第二固定孔202均处于壳体对应的平面区域,相较于卡合结构等在两面交界处或是内部配合的固定连接形式,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无论是安装还是拆卸时都是在外部对设置在平面上的固定连接结构进行操作,方便快捷。
50.单个驱动器可以驱动的电机数量并不限制,驱动器壳体上的插座口也根据驱动器所要驱动的电机数量存在差异。例如驱动器可以只对单个电机进行驱动,其包括单个电机
输出插座口105,或驱动器可以同时驱动多个电机,包括多个用于电机输出插座口105。一些实施方式中,前板包括多个形状不同的插座口,这些插座口形成有不同的形状,例如长方形、凸字形等,不同形状的插座口对应有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接口。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依次包括控制信号插座口103、开关插座口104以及多个电机输出插座口105,且其中的两个电机输出插座口105之间还设有一个电源输入插座口106,本实施例的电源输入插座口106具体设置在第二个电机输出插座口105与第三个电机输出插座口105之间,另外,前板上还可以包括若干指示灯口107,用于露出驱动器内部设置的指示灯。本实施例中的插座口包括在壳体上开设的通孔,这些通孔对应于设置在驱动器壳体内部容置空间中的电路板上相应的插座,外部的连接线能够通过这些插座口连接到对应的插座上。本实施例所指的插座口也并不完全对应于用于接线的插座,其可以理解为将内部单元对外暴露的区域的统称,例如开关插座口104实际用于将电路板上的开关暴露出来,使用户能够在驱动器外部对驱动器进行一定的设置,通常此处的开关包括但不限于拨码开关或按钮开关,或指示灯口107实际用于暴露指示灯或使得指示灯的光线射出。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器壳体的两个侧板50上分别设有散热通孔,在一些使用过程中,驱动器壳体按图8所示的姿态放置,也即在一些使用过程中,两个侧板50实际上是分别位于重力方向的上下,驱动器内部产生的热量使得内部空气温度升高,高温空气从上方的侧板50排出,较低温度的空气从下方的侧板50进入,相较于一些现有的驱动器壳体在上板20和下板30开设散热孔能够形成更有效的空气流动,加速热量的排出,散热效果更好。
52.如图2,在下板30的内侧设有至少两个用来连接驱动器的电路板的螺孔连接柱301。螺孔连接柱301的柱体中心沿其高度方向开设有螺纹孔,电路板上的连接孔对准螺孔连接柱301上的螺纹孔,螺钉穿过电路板进入螺纹孔以将电路板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将电路板也通过螺钉进行固定,驱动器壳体内部设置螺纹连接柱的工艺简单,无需在驱动器壳体内部形成复杂的电路板卡槽等结构,驱动器壳体的结构和制作复杂度。
5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器,该驱动器用于对电机进行驱动,驱动器包括本实施例前述示例的驱动器壳体以及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驱动器壳体的上壳1和下壳2盖合固定连接形成的内部容置空间中。本实施例的驱动器外部壳体结构简单,便于和安装拆卸,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进行维护。
54.前述实施例中提供的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可以应用于各种自动化孔状领域,例如其可以控制各种电机,包括但不限于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这些电机在驱动器的控制下能够被应用于实现各类运行,例如实现摆轮机构、闸机开合、机械臂运动等。上述应用仅仅是本实施例所示例的几种应用,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器壳体以及驱动器的应用并不限于上述示例的几种领域。
55.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