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5367发布日期:2022-12-28 11:0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新型是关于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被动单向导通阀结构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所安装的电子元件的效能已经显著地提升,但也使得电子元件在运作时产生大量的热。为了消散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通常使用散热装置,散热装置的散热板通常与电子元件搭配使用。散热板的构造具有一循环流道,循环流道填充有冷却液,当散热板接触于电子元件的发热部位(亦称热源)时,循环流道内的冷却液吸收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而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3.现有技术使用的两相流(two phase flow)的散热装置,例如:热管、吹胀板、均温板等,在使用时,若散热装置的冷凝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蒸发端的水平高度时,则会因为重力的影响而导致回水能力变差,甚至造成循环流道内的冷却液无法回流,如此将造成蒸发段出现干烧的现象,进而无法有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为现有散热装置的缺点及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散热装置易受到重力影响,导致内部的冷却液无法回流,进而造成散热效果变差的问题及缺失,本新型创作一种使冷却液为单向流动导通,以达到安装在设备各不同位置均可使冷却液确实进行回流,以促进冷却液两相流的循环能力及提供整体导热及散热能力的目的。
5.本新型为了达到前述的目的,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及至少一散热鳍片;该导热板内部形成有至少一腔体,对应于每一该腔体的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入口及至少一第一出口,该第一入口与相对应的该腔体一端连通,每一该第一出口与相对应的该腔体另一端连通,该导热板依序形成有一第一蒸发段、一被动单向导通阀段及一第二蒸发段,该第一蒸发段相邻于该第一入口,该第二蒸发段相邻于该第一出口,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位在该第一蒸发段与该第二蒸发段之间;每一该散热鳍片内部形成有一延伸流道,该延伸流道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入口,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出口,各该第二入口与各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二出口与该第一入口连通;该腔体及该延伸流道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使该工作流体在该导热板的该腔体与该散热鳍片的该延伸流道内呈单向的循环流动。
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腔体的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为一特斯拉阀结构。
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具有一本体及一盖板,该本体一侧面内凹形成有至少一组接槽,各该组接槽配合该导热板端面形状形成为一长槽,该本体另一侧面与该盖板相互结合,该本体相邻于该盖板一侧形成有各该腔体,另形成有一入口凹槽及一出口凹槽,该入口凹槽及该出口凹槽与该腔体连通,该入口凹槽与各该第一入口连通,该出口凹槽与各该第一出口连通。
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进一步在该导热板设有一充注口,该充注口与该腔体连通,另设有一液体补充元件,该液体补充元件的一端与该腔体连接。
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的该腔体数量为一,该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一,该导热板一侧面与该散热鳍片结合固定,该腔体与该散热鳍片的该延伸流道相互连通。
10.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的该腔体数量为四,该散热鳍片的数量为四,该导热板一侧面与各该散热鳍片结合固定,每一该散热鳍片对应于各该腔体的其中一该腔体,每一该腔体与相对应的该散热鳍片的该延伸流道相互连通。
11.本新型所运用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及至少一散热鳍片;该导热板内部形成有至少一腔体,对应于每一该腔体的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入口及至少一第一出口,该第一入口与相对应的该腔体一端连通,每一该第一出口与相对应的该腔体另一端连通,该导热板依序形成有一第一蒸发段、一被动单向导通阀段及一第二蒸发段,该第一蒸发段相邻于该第一入口,该第二蒸发段相邻于该第一出口,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位在该第一蒸发段与该第二蒸发段之间;每一该散热鳍片内部形成有一鳍片腔体,该鳍片腔体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入口,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出口,各该第二入口与各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二出口与该第一入口连通;该导热板的该腔体及该散热鳍片的该鳍片腔体内填充有一工作流体,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使该工作流体在该导热板的该腔体与该散热鳍片的该鳍片腔体内呈单向的循环流动。
1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腔体的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为一特斯拉阀结构,该散热鳍片的该鳍片腔体为一特斯拉阀结构。
1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具有一本体及一盖板,该本体一侧面内凹形成有至少一组接槽,各该组接槽配合该导热板端面形状形成为一长槽,该本体另一侧面与该盖板相互结合,该本体相邻于该盖板一侧形成有各该腔体,另形成有一入口凹槽及一出口凹槽,该入口凹槽及该出口凹槽与该腔体连通,该入口凹槽与各该第一入口连通,该出口凹槽与各该第一出口连通。
1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进一步在该导热板设有一充注口,该充注口与该腔体连通,另设有一液体补充元件,该液体补充元件的一端与该腔体连接。
1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的该腔体数量为一,该散热鳍片的数量为一,该导热板一侧面与该散热鳍片结合固定,该导热板的该腔体与该散热鳍片的该鳍片腔体相互连通。
1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导热板的该腔体数量为四,该散热鳍片的数量为四,该导热板一侧面与各该散热鳍片结合固定,每一该散热鳍片对应于各该腔体的其中一该腔体,每一该腔体与相对应的该散热鳍片的该鳍片腔体相互连通。
17.本新型通过前述技术手段的运用,其中该导热板的腔体形成有第一蒸发段、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与第二蒸发段,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为一特斯拉阀构造,因此使得导热板内的工作流体被热源加热后形成蒸气形态,先通过第一蒸发段、再经被动单向导通阀段流至第二蒸发段,形成单向流动流进散热鳍片(冷凝端),工作流体经冷凝后再流回至导热板的第一蒸发段,以此进行工作流体的蒸发与冷凝的循环,以提高整体的导热及散热效果,并依据实际需求安装在不同角度位置,较具使用弹性及范围广泛。
18.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20.图2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21.图3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22.图4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立体外观图。
23.图5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24.图6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25.图7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本体的平面示意图。
26.图8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构造的放大立体分解图。
27.图9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构造的另一角度放大立体分解图。
28.图10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构造(安装有液体补充元件)的放大立体分解图。
29.图11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部分构造(安装有液体补充元件)的另一角度放大立体分解图。
30.图12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31.图13为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32.图14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33.图15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34.图16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
35.其中,附图标记:
36.10,10a:导热板;
37.100:充注口;
38.101:第一蒸发段;
39.102:被动单向导通阀段;
40.103:第二蒸发段;
41.11,11a:本体;
42.111,111a:腔体;
43.112,112a:第一入口;
44.113,113a:第一出口;
45.114,114a:入口凹槽;
46.115,115a:出口凹槽;
47.116,116a:组接槽;
48.12:盖板;
49.13:液体补充元件;
50.131:补充液接头;
51.132:衔接管;
52.133:固定座;
53.20,20a:散热鳍片;
54.21:延伸流道;
55.21a:鳍片腔体;
56.22,22a:第二入口;
57.23,23a: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能详细了解本新型的技术特征及实用功效,并可依照新型内容来实现,兹进一步以如图式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
59.如图1至图3所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10及至少一散热鳍片20;
60.该导热板10可为一板块,其内部形成有至少一腔体111,对应于该腔体111具有一第一入口112及至少一第一出口113,该第一入口112与相对应的该腔体111一端连通,每一该第一出口113与相对应的该腔体111另一端连通;又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实施例,该第一出口113为二个,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依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61.该导热板10依序形成有一第一蒸发段101、一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及一第二蒸发段103,该第一蒸发段101相邻于该第一入口112,该第二蒸发段103相邻于该第一出口113,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位在该第一蒸发段101与该第二蒸发段103之间。
62.该导热板10的具体实例可具有一本体11及一盖板12,其中该本体11的一侧面内凹形成有一组接槽116,该组接槽116形成为一长槽,该本体11另一侧面与该盖板12相互结合,该腔体111形成在该本体11相邻于该盖板12一侧,该本体11另内凹形成有一入口凹槽114及一出口凹槽115,该入口凹槽114及该出口凹槽115位在该腔体111两端并相互连通,该入口凹槽114与该第一入口112连通,该出口凹槽115与各该第一出口113连通;
63.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该导热板10的该本体11的第一入口112为一个并与该入口凹槽114连通,该第一出口112为二个并与该出口凹槽115连通,其设置不以此位置为限制。
64.该本体11的腔体111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以一特斯拉阀构造,由于特斯拉阀为一现有技术,因此其构造及可使内部流体呈单向流动的技术内容不再详细描述。
65.进一步在该本体11设有一充注口100,该充注口100相邻于该第一蒸发段101并与该入口凹槽114相连通,此位置仅为其中一实施例并以此位置为限制,也可以将充注口100设置在该腔体111的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或该第二蒸发段103中的任一位置;另设有一液体补充元件13,该液体补充元件13的一端与该充注口100连接,该液体补充元件13为内部具有流道的元件,其具体实施例包括有一补充液接头131、一衔接管132及一固定座133,该衔接管132一端为该补充液接头131,另一端为该固定座133,该固定座133设有一凸出部,以该凸出部与该充注口100连接,使得该液体补充元件13内部流道与该充注口100相互连通,由于该液体补充元件13及与该本体11的结合构造为现有技术故不再进一步详细描述。
66.每一该散热鳍片20内部形成有一延伸流道21,该延伸流道21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二入口22,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出口23,各该第二入口22与各该第一出口113连通,该第二出口23与该第一入口112连通;如图所示的其中一种实施例,该第二入口22为二个,但不以此为限,也可以依据需要设置为多个。
67.该散热鳍片20运用吹胀制法片体上形成有多个几何形状的工作腔体,该工作腔体具有多个延伸流道21,该多个延伸流道21为相互连通,且该工作腔体或该延伸流道21可为任意几何形状,例如为六角形、圆形、菱形等。
68.该散热鳍片20一端组装固定在该导热板10的该本体11的组接槽116,该第一入口112与该第二出口23相互连通,各该第一出口113与各该第二入口22相互连通。将该导热板10的腔体11及该散热鳍片20的延伸流道21抽真空后,一工作液体经由该液体补充元件13的补充液接头131、该衔接管132及该固定座133注入该腔体及该延伸流道21内,该工作液体例如为冷媒,完成后将该充注口100予以封闭。
69.使用时,该导热板10的该腔体111内的工作流体因被热源加热后,会受热蒸发形成蒸气形态,蒸气形能态的工作流体在气压作用下由该第一蒸发段101、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及该第二蒸发段103进行单向流动,再由各该第一出口113流出并经该第二入口22流进该散热鳍片20的延伸流道21内,再经由第二出口23流进该本体11的该第一入口112流回至第一蒸发段101内,之后该工作流体又因被热源加热后,再重复前述的流程对热源进行散热。
70.本新型的散热装置以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导热板利用特斯拉阀的腔体结构,可使工作液体具有单向流动的特性,工作流体受热产生蒸气,在压差的作用下,该工作流体即会进行单向循环,可有效克服重力的影响,实现逆重力360度使用的工作特点,以达到安装在设备各不同位置均可使冷却液确实进行回流,以促进冷却液两相流的循环能力及提供整体导热及散热能力。
71.如图4至图7所示,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10a及四散热鳍片20,其中各该散热鳍片2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导热板10a与第一实施例的导热板10的不同处在于,该导热板10a的该本体11a的一侧面内凹形成有四个组接槽116a,另一侧面形成有三个腔体111a及一入口凹槽114a与三个出口凹槽115a,其中该四个腔体111a为并列设置在该本体11a,各该腔体111a一端与该入口凹槽114a相连通,另一端分别与一个该出口凹槽115a相连通,该本体11a设有四个第一入口112a与相对应的该入口凹槽114a连通,在每一该出口凹槽115a设有二个第一出口113a;
72.如图8至图12所示,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中各散热鳍片20以具有该第二入口22及该第三出口23的一端对应设置在该本体11a的该组装槽116a内固定,使得该第二入口22与相对应的该第一出口113a及该出口凹槽115a相连通,该第三出口23与相对应的该第一入口112a及该入口凹槽114a相连通,另该盖板12a封闭在该本体11a具有该腔体111a的一侧面。
73.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于使用时,该导热板10a的各该腔体111a内的工作流体因被热源加热后形成蒸气形态,蒸气形能态的工作流体在气压作用下由该第一蒸发段101、该被动单向导通阀段102及该第二蒸发段103进行单向流动,再由各该第一出口113a流出并经各该该散热鳍片20的各该第二入口22流进各该散热鳍片20的延伸流道21内,再经由各该第二出口23流进该本体11a对应的各该第一入口112a流回至第一蒸发段101内,之后该工作流体又因被热源加热后,再重复前述的流程对热源进行散热。
74.如图13所示,为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10及一散热鳍片20a,其中该导热板1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散热鳍片20a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20的
不同处在于,该散热鳍片20a成型制作有如第一实施例在该本体11所实施的腔体111,即该散热鳍片20a具有至少一鳍片腔体21a,如图中所示的其中一种实施例,为设置有三该鳍片腔体21a,各该鳍片腔体21a的一端以所形成的流道相连接并以流道的另一端形成一该第二出口23a,又各该鳍片腔体21a的另一端以所形成的流道相连接并以流道的另一端形成二该第二入口22a。实际使用时,以该散热鳍片20a组装固定在该本体10的该组接槽116,该第二出口23a与该第一入口112连通,各该第二入口22a与各该第一出口113对应连通。
75.本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由于该散热鳍片20a的该鳍片腔体21a具有特斯拉阀构造,再配合位在该导热板10的本体11的该腔体111具有特斯拉阀构造,因此可使内部的工作流体呈单向流动。
76.如图14至图16所示,为本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其包括有一导热板10a及四散热鳍片20a,其中该导热板10a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各该散热鳍片20a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由于该导热板10a与各该散热鳍片20a的构造在前述已详细说明,故不再重复叙述。
77.组装时,将各该散热鳍片20a分别设置固定在相对应的该本体11a的各该组接槽116a中,每一该散热鳍片20a的该第二出口23a与该第一入口112a连通,各该第二入口22a与相对应的各该第一出口113a对应连通,又由于该散热鳍片20a的各该鳍片腔体21a均具有特斯拉阀构造,及该导热板10a的本体11a的各该腔体111a均具有特斯拉阀构造,因此通过该散热鳍片20a的各该鳍片腔体21a的特斯拉阀构造以及该导热板10a的各该腔体111a的特斯拉阀构造,可使内部的工作流体呈单向流动,并可使较大量的工作流体由该导热板10a朝向各该散热鳍片20a流动并流回该导热板10a内,因此可对大量的热源进行散热,而具有较佳的导热及散热效果。
78.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