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及穿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19519发布日期:2023-06-21 13:15阅读:24来源:国知局
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及穿戴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及穿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1、穿戴式设备通常包括壳体和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其中壳体用于对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起到支撑、防护作用,一方面壳体用于避免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受到外部冲击、挤压、碰撞等;另一方面壳体还需要起到防水作用,避免人体的汗液、日常使用中接触到的水通过壳体浸入穿戴式设备内部,侵蚀穿戴式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

2、在现有技术中,可以采用封闭式壳体,使得穿戴式设备内部形成封闭的空间,从而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然而随着壳体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变化,壳体内部气体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与壳体外部形成气压差,导致壳体容易在压差的长期作用下出现间隙或裂缝,严重影响壳体的防水作用,以及壳体的防护作用。

3、因此,为了平衡壳体内外部的气压,同时保证壳体的防水作用,穿戴式设备会在壳体上设置有透气孔,并且在透气孔中设置防水透气膜,一方面防水透气膜能够阻止水分子进入,另一方面防水透气膜能够允许气体分子自由进出,从而平衡壳体内外部的气压。同时,透气孔还可以作为穿戴式设备的麦克风孔或扬声器孔,声音能够通过透气孔自由进出壳体内外部,提升了穿戴式设备功能的多样性。

4、然而,由于防水透气膜的强度较弱,且防水透气膜是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于透气孔,使得穿戴式设备处于水中且水压较大的场景下,防水透气膜容易失效,例如,水压过大导致防水透气膜破裂,防水透气膜从透气孔上脱落等,进而使得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外部的水流通过透气孔进入壳体内部,导致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穿戴式设备,在处于水中且水压较大的场景下设于透气孔的防水透气膜容易失效,导致壳体外部的水流进入壳体内部,损坏穿戴式设备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及穿戴式设备,当穿戴式设备处于水环境中的场景下,尤其是处于深水环境等水压较大的场景下,堵头能够封堵透气孔,其具有抗高压的防水性能,从而在水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避免壳体外的水流通过透气孔进入壳体内部导致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和/或机械结构被损坏,进而提高了穿戴式设备的使用寿命。当穿戴式设备处于空气环境中时,堵头能够与透气孔分离,使穿戴式设备内部与外部的空气通过透气孔连通,从而平衡穿戴式设备内部与外部的气压,避免产生气压差而导致穿戴式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壳体包括壳本体,壳本体的内部形成有内腔,且壳本体设置有至少一个透气孔,至少一个透气孔中任意一个透气孔的一端与内腔连通,另一端与壳本体的外部连通,以平衡内腔与壳本体外部之间的气压;

3、壳本体对应于至少一个透气孔中任意一个透气孔的另一端的位置处形成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与壳本体外部连通,使得任意一个透气孔的另一端通过容纳空间与壳本体的外部连通;

4、壳体还包括与至少一个透气孔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堵头,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活动设置于对应的容纳空间内,并可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5、当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位于封堵位置时,该堵头将对应的透气孔封堵,使得对应的透气孔处于封堵状态;

6、当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位于非封堵位置时,该堵头与对应的透气孔分离,使得对应的透气孔处于打开状态。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于穿戴式设备进入水环境中时,尤其是处于深水环境等水压较大的场景下,可以将至少一个堵头切换到封堵位置,使得对应的透气孔被堵头封堵,并保持在处于封堵状态,堵头具有抗高压的防水效果,能够在水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使水难以通过透气孔进入内腔而对穿戴式设备造成损坏,提高了穿戴式设备的使用寿命。当用于穿戴式设备处于空气环境中时,堵头可以切换到非封堵位置,使得对应的透气孔处于打开状态,并连通内腔与壳本体外部的空气,从而平衡内腔与壳本体外部之间的气压,避免产生气压差而导致穿戴式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

8、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与至少一个堵头连接,且锁定机构具有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可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自由切换,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锁定在封堵位置或非封堵位置。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定机构可以将任意一个堵头锁定在封堵位置,使得穿戴式设备处于水环境中时,能够避免堵头从封堵位置脱离,导致堵头的封堵效果失效,使水通过透气孔进入壳本体的内腔,对穿戴式设备造成损坏。或者,锁定机构可以将任意一个堵头锁定在非封堵位置,使得穿戴式设备处于空气环境中时,能够避免堵头在容纳空间内自由移动并撞击壳本体,从而影响穿戴式设备的穿戴体验。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至少一个堵头连接,用于控制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穿戴式设备的使用者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控制堵头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对堵头的位置进行自由切换,提高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本体包括形成有容纳空间的外壳和覆盖设置于容纳空间的盖板,驱动机构设置于盖板。

13、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驱动杆,驱动杆的一端与至少一个堵头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容纳空间外部并形成操作端;

14、操作端在外力带动下运动时,驱动杆能够响应操作端的运动,并且带动至少一个堵头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能够稳定地控制至少一个堵头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1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和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

17、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设置成:推动至少一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切换至封堵位置,或者使至少一个堵头保持在封堵位置;

18、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设置成:推动至少一个堵头从封堵位置切换至非封堵位置,或者使至少一个堵头保持在非封堵位置。

19、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可沿一直线方向运动,以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20、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非封堵驱动件采用弹性件,且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与至少一个堵头呈对应设置,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非封堵驱动件的弹力方向与对应的堵头的运动方向平行;

21、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非封堵驱动件的一端抵靠于壳本体,另一端抵靠于对应的堵头,并对对应的堵头持续施加弹力。

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穿戴式设备的使用者无需操作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即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将对应的堵头限制在非封堵位置,或者将对应的堵头从封堵位置切换至非封堵位置,提高驱动机构的使用便捷性。

23、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相对于壳本体滑动设置,且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滑动方向与至少一个堵头的运动方向垂直;

24、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一端伸入容纳空间内,并与至少一个堵头滑动配合,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另一端暴露于壳本体外部;

25、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与至少一个堵头配合的一端设置有推动面,当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相对于壳本体滑动时,推动面在至少一个堵头的运动方向上推动至少一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切换至封堵位置。

2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戴式设备的使用者仅需控制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暴露于壳本体外部的另一端,使其相对于壳本体滑动,从而通过推动面推动至少一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切换至封堵位置,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好、耐用性高的优点。同时通过推动面的传动作用,使得封堵驱动件的滑动方向能够与堵头的运动方向垂直,从而可以减少对壳本体的壁厚空间的占用,使驱动机构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保障了操作空间上的友好性。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设置于壳本体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相对滑动设置的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

28、第一滑动座沿滑动方向具有第一卡扣端和第一操作端,第二滑动座沿滑动方向具有第二卡扣端和第二操作端;

29、第一滑动座和第二滑动座交错设置,且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位于第一操作端和第二操作端之间,使得第一操作端和第二操作端相向滑动时,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之间的间距增加,第一操作端和第二操作端相背滑动时,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之间的间距减小;

30、第一滑动座与壳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第二滑动座与壳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31、第一弹性件推动第一滑动座的第一卡扣端,第二弹性件推动第二滑动座的第二卡扣端,使得第一卡扣端与第二卡扣端保持相向运动的趋势;

32、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对应于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具有卡合位置;

33、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相向运动时,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可以卡入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卡合位置,并锁定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使得至少一个堵头保持在封堵位置;

34、第一操作端和第二操作端相向运动时,可使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相背运动,使得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与驱动机构解锁,至少一个堵头可在至少一个非封堵驱动件的带动下,在封堵位置切换至非封堵位置。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定机构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使用时的可靠性高,从而保障了锁定机构对堵头位置的锁定作用。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透气孔包括两个透气孔,两个透气孔分别对应设置有堵头,且两个堵头在同一直线上运动;

37、两个堵头从封堵位置向非封堵位置切换时,两个堵头相向运动;两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向封堵位置切换时,两个堵头相背运动;

38、两个堵头分别对应设置有非封堵驱动件,两个非封堵驱动件持续推动两个堵头保持相向运动的趋势;

39、两个堵头连接同一个封堵驱动件,封堵驱动件对应于两个堵头的位置均设置有推动面;封堵驱动件设置于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之间,且封堵驱动件的卡合位置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相适配的卡合凸起;

40、按压封堵驱动件暴露于壳本体外部的另一端时,封堵驱动件的推动面同时推动两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切换至封堵位置,并且,封堵驱动件的卡合凸起与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卡合,使得两个堵头保持在封堵位置;

41、推动第一操作端和第二操作端相向运动时,可使第一卡扣端和第二卡扣端相背运动,并与卡合凸起分离,使两个堵头在非封堵驱动件的推动下从封堵位置相向运动至非封堵位置,并挤压封堵驱动件,使封堵驱动件回弹至初始位置。

42、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可沿一直线方向运动,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

43、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封堵驱动件采用弹性件,且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与至少一个堵头呈对应设置,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封堵驱动件的弹力方向与对应的堵头的运动方向平行;

44、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位于容纳空间内,且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中任意一个封堵驱动件的一端抵靠于壳本体,另一端抵靠于对应的堵头,并对对应的堵头持续施加弹力。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的运动方向与壳本体中设置该堵头的位置处的壁厚方向相同;

46、至少一个堵头连接有一底座,并通过底座与同一个非封堵驱动件连接;

47、非封堵驱动件绕一旋转轴线转动设置于壳本体,且非封堵驱动件的旋转轴线所在的方向与至少一个堵头的运动方向平行;

48、非封堵驱动件的一端伸入容纳空间,并具有第一螺旋斜面;非封堵驱动件的另一端延伸至壳本体外部,并形成操作端;

49、底座设置有与第一螺旋斜面相适配的第二螺旋斜面;

50、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与底座连接,并推动底座带动至少一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切换至封堵位置,或使至少一个堵头保持在封堵位置;

51、通过沿第一方向转动非封堵驱动件的操作端,可带动非封堵驱动件的第一螺旋斜面沿第一方向转动,并通过推动底座的第二螺旋斜面,带动底座克服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弹力,使得至少一个堵头从封堵位置朝背离至少一个透气孔的方向移动至非封堵位置;

52、通过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非封堵驱动件的操作端,可带动非封堵驱动件的第一螺旋斜面沿第二方向转动,并且底座在至少一个封堵驱动件的推动下朝靠近至少一个透气孔的方向移动,使至少一个堵头从非封堵位置移动至封堵位置。

53、在一些实施例中,非封堵驱动件包括:

54、转动杆,转动杆绕旋转轴线转动设置于壳本体,转动杆的一端伸入容纳空间,另一端延伸至壳本体外部,并形成操作端;

55、操作杆,操作杆设置于转动杆的操作端,并用于带动操作端转动;

56、转动盘,转动盘设置于转动杆的一端,转动盘的一侧表面与底座的第二螺旋斜面贴合,并形成有第一螺旋斜面。

5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螺旋斜面与第二螺旋斜面的配合,从而仅需沿不同方向转动非封堵驱动件,即可带动堵头沿一直线方向从封堵位置转变到非封堵位置,或者使得封堵驱动件能够自动推动堵头从非封堵位置运动到封堵位置,实现对堵头位置的灵活切换。使得驱动机构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

58、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堵头中任意一个堵头可沿一直线方向运动,以在封堵位置和非封堵位置之间切换;且堵头的运动方向与壳本体中设置该堵头的位置处的壁厚方向垂直。

5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堵头在容纳空间内的运动空间占用的壳本体的壁厚较小,避免壳本体的壁厚增加,从而影响用于穿戴式设备的壳体的便携性。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透气孔中任意一个透气孔设置有防水透气膜。

6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透气膜能够在堵头处于非封堵位置时,有效防止水汽通过透气孔进入壳本体的内腔,并且起到防溅水和防渗水的作用。同时,当堵头处于封堵位置时,防水透气膜能够防止从堵头与透气孔之间的间隙而渗入的少量水,进一步提升了透气孔的防水效果。

6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式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的壳体。

6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堵头处于封堵位置时,穿戴式设备能够在水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高压的防水效果。当堵头处于非封堵位置时,透气孔能够保持在打开状态,使得穿戴式设备内部与外部的气压保持平衡,避免穿戴式设备因气压差产生裂缝或降低使用寿命。

64、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式设备为穿戴式电子设备。

6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堵头处于封堵位置时,穿戴式电子设备能够在水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高压的防水效果。当堵头处于非封堵位置时,透气孔能够保持在打开状态,使得穿戴式电子设备内部与外部的气压保持平衡,避免穿戴式电子设备因气压差产生裂缝或降低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