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5020发布日期:2023-01-25 00:0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的箱体内部,通常会配备相应的散热扇进行散热。
3.如cn214227470u公开了一种散热性良好的消防电器柜,柜体外壳的两侧靠后均设置有通风口,柜体外壳的内部一侧靠后端上下均设置有排气扇,通过排气扇将装置内部的热量快速有效的排出,避免温度过高对装置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害,起到保护作用。
4.如cn210537147u公开了一种便于安装的组合式消防电气控制柜,控制柜主体的上端外表面设置有通气口,控制柜主体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柜门,柜门的前端外表面设置有多功能放置盒、快装式散热机构与支撑板。
5.上述实用新型均提供了在柜内配备散热扇进行散热的结构。但柜内仅设计了散热扇,对散热扇并无监控和感应,一旦散热扇出现故障,则正常散热无法得到保障。散热扇失效时,柜内温度升高,若温度过高,则很可能出现消防电气控制出现损坏失灵等情况。
6.因此,如何针对现有消防电气柜中的散热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提高散热可靠性,成为设计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通过配备两组扇体,在正常工作时,一组扇体工作,当工作扇体失效时,则可通过触发开关控制另一组扇体工作,保证柜内散热,提高了散热的可靠性。
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包括箱体、第一扇体、第二扇体和感应触发装置;所述的感应触发装置包括触发开关、支撑结构和铰接在支撑结构上的触发板,所述的第一扇体设置在触发板下方,第一扇体运转时向触发板吹风,所述的触发板呈漂浮状态,触发板不与触发开关接触;所述的第二扇体与触发开关电性连接并由触发开关控制开启。
9.在上述方案中,合理设计了两个扇体,第一扇体为正常工作扇体,并对应第一扇体设计感应触发装置,当第一扇体遭遇故障停止工作时,感应触发装置触发,并控制第二扇体接续进行工作,能够保持散热持续进行,保障正常散热,为检修工作争取时间,有效保护了消防电气控制柜内相关系统硬件。
10.进一步的,所述的箱体内固定有放置箱,所述的第一扇体、第二扇体和感应触发装置均设置在放置箱内。
11.具体的,所述的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和弧形导杆,所述的支撑板与放置箱内底部固定,所述的触发板铰接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的弧形导杆固定在支撑板两侧,且弧形导杆活动贯穿支撑板,所述的触发板与支撑板的铰接点与弧形导杆的弧形同心。触发板被支撑结构铰接支撑,在第一扇体正常工作时,第一扇体向触发板吹风,使得触发板保持漂浮状
态,不会下落触发感应触发装置。当第一扇体故障停止运转时,第一扇体下落触发感应触发装置,控制第二扇体开启运转。
12.具体的,为了更好的为触发板提供辅助支撑,弥补空气风力的不足,所述的第一扇体与触发板之间还设有辅撑机构,所述的辅撑机构包括安装框、轻质板和转动辊;所述的安装框固定在放置箱内底部,且安装框位于第一扇体出风口处,所述的安装框两侧分别铰接有轻质板,所述的轻质板顶部则分别转动连接有转动辊,所述的触发板底面与转动辊接触。辅撑机构为触发板的漂浮提供一定的支撑力,避免触发板过重无法完全依靠第一扇体风力漂浮的情况。
13.具体的,所述的触发开关包括警鸣器和开关体,所述的警鸣器固定在触发板上,所述的开关体固定在放置箱内底部,且开关体位于警鸣器随触发板下落的运动轨迹线上,开关体收到警鸣器撞击则产生开启信号,控制第二扇体开启。
14.具体的,所述的触发板中部开设有通风口,所述的通风口内部固定有多个平行分布的挡条板。通风口的设计为第一扇体运转产生的风力提供通道,便于对箱体内系统硬件进行散热,通风口内的挡条板则用于控制经过通风口的气流通过读,保持第一扇体工作时,能使触发板漂浮。
15.具体的,为了便于第一扇体和第二扇体的安装,所述的第一扇体和第二扇体分别通过安装机构与放置箱固定;所述的安装机构包括开设于放置箱底部的贯穿口,所述的贯穿口的两侧分别开有轨道槽,所述的第一扇体和第二扇体的侧面均固定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与对应安装机构的轨道槽配合卡接。
16.具体的,所述的放置箱为顶部具有开口的顶部开口箱,所述的放置箱底部固定有支撑腿。
17.进一步的,所述的箱体对应第一扇体和第二扇体分别开设有进气窗,使得外部空气可正常进入箱体内部。
18.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气窗内部固定有防尘网,用于隔档灰尘。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合理设置了两组扇体,并对第一扇体设置了触发板和触发开关,当第一扇体失效时可自动触发第二扇体进行工作,有散热补救功能,能够保持散热的持续进行,使得正常散热能够得以保障,也为相关人员检修工作争取了充足时间,对消防电气控制相关系统硬件起到良好的散热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的放置箱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的触发板俯面图
24.图中 1、箱体 2、放置箱 3、第一扇体 4、第二扇体 5、安装机构 6、触发板 7、支撑结构 8、辅撑机构 9、触发开关 10、贯穿口 11、轨道槽 12、限位块 13、通风口 14、挡条板 15、安装框 16、轻质板 17、转动辊 18、支撑板 19、弧形导杆 20、警鸣器 21、开关体 22、支撑腿 23、进气窗 24、侧口。
具体实施方式
2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26.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消防电气控制保护装置,是本实用新型最优实施例,包括箱体1,用于对消防电气控制的相关部件进行防护。
27.箱体1的外部活动铰接有开关门,箱体1的内底部固定有放置箱2。具体的,放置箱2为顶部开口箱,放置箱2的底部固定有支撑腿22,从而使得放置箱2的底部与箱体1之间保持一定间隙,便于空气正常进入放置箱2内。
28.放置箱2的内部设有第一扇体3与第二扇体4,第一扇体3与第二扇体4的电源输入端均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从而加快箱体1内部的空气流动而达到散热的效果,第一扇体3与第二扇体4的气流出风口方向均朝着箱体1的内部吹动,第一扇体3与第二扇体4均通过安装机构5与放置箱2相连接,第一扇体3的顶部设有触发板6,触发板6的一端通过支撑结构7与放置箱2相连接,触发板6的底部设有与第一扇体3出风口处相连接的辅撑机构8,放置箱2的内部固定有与第二扇体4电性连接的触发开关9。
29.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有第一扇体3接通电源产生风力,此时触发板6在第一扇体3的风力吹动作用下处于漂浮状态,同时辅撑机构8对触发板6的漂浮也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当第一扇体3出现故障停止产生风力时,此时触发板6远离支撑结构7的一端开始下落与触发开关9相碰触,从而使得第二扇体4接通电源而发生转动,从而继续对箱体1中的气流进行吹动,保持散热继续进行。
30.其中,安装机构5包括开设于放置箱2底部的贯穿口10,贯穿口10的两侧均开设有轨道槽11,轨道槽11的内部适配卡接有与相应的第一扇体3以及第二扇体4侧面相固定的限位块1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限位块12与轨道槽11进行卡接安装,使得第一扇体3以及第二扇体4完成安装限位,整个过程操作简单便捷,提高安装效率。
31.其中,贯穿口10的侧面开设有侧口24,当需要对第一扇体3以及第二扇体4进行更换时,此时通过侧口24便可将贯穿口10中的第一扇体3以及第二扇体4进行更换操作。
32.其中,辅撑机构8包括有与第一扇体3出风口处的放置箱2相固定的安装框15,安装框15的两侧活动铰接有轻质板16,两侧的轻质板16在安装框15上相互交错分布,轻质板16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与触发板6相接触的转动辊17,当第一扇体3产生气流时,此时轻质板16在气流作用下绕着安装框15发生转动,此时轻质板16的另一端通过转动辊17与触发板6发生相应的滑动,当轻质板16滑动至八十至九十度时,轻质板16对触发板6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
33.其中,支撑结构7包括有放置箱2内底部相固定的支撑板18,支撑板18与触发板6活动铰接,支撑板18的两侧均固定有活动贯穿于触发板6的弧形导杆19,弧形导杆19的圆心与触发板6在支撑板18的铰接点相重合,从而使得触发板6可以绕着支撑板18顶部发生转动,弧形导杆19对触发板6的转动角度起到限位作用。
34.其中,触发开关9包括有与触发板6端部相固定的警鸣器20,警鸣器20的运动轨迹
线上设有与放置箱2内底部相固定的开关体21,当触发板6通过警鸣器20与触发开关9相接触时,此时警鸣器20发出警报引起相关工作人员注意,同时开关体21受到撞击后呈电路闭合状态,从而使得第二扇体4的电路连通,使得第二扇体4得以正常运行。
35.其中,触发板6的中部开设有通风口13,从而使得部分气流可以正常通过,通风口13的内部固定有多个平行分布的挡条板14,用于控制经过通风口13的气流通过度。
36.其中,箱体1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一扇体3与第二扇体4相对应的进气窗23,使得外部空气正常进入箱体1的内部,进气窗23的内固定有防尘网进行隔档灰尘。
37.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