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11931发布日期:2023-03-10 21:5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分析仪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便携式分析仪。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是为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物及其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建造一项工程一般要经过现场勘查、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
3.在建筑工程现场勘查阶段,建筑工程师通常会借助数据分析仪帮助分析各类建筑数据,例如地基、建筑材料和施工环境的各类数据等,将基础数据测量并录入分析仪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和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分析仪的使用提高了建筑工程整体施工的效率,通常建筑工程师会将分析仪携带到施工现场进行使用,但是施工现场建筑材料较多,地面不平整,建筑工程师手持分析仪进行工作,分析仪直接裸露在现场,容易滑落到地上发生损坏,同时施工现场灰尘较大,灰尘容易粘附在分析仪上并进入分析仪内部对分析仪造成损坏,从而降低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本技术提供了便携式分析仪。
5.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分析仪,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便携式分析仪,包括分析仪本体,所述分析仪本体上设置有保护盒,所述分析仪本体位于保护盒内,所述保护盒上设置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的保护机构,所述保护机构包括:
7.保护板,所述保护板转动设置在保护盒上且用于遮挡分析仪本体;
8.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在保护盒上且与保护板连接并用于对保护板进行定位。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定位组件,转动保护板远离保护盒,使得分析仪本体暴露出来,然后即能使用分析仪本体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完毕后,转动保护板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遮挡,锁定定位组件对保护板进行定位,通过保护板和保护盒配合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暴露在施工现场造成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同时在工程造价估算阶段,通过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以此提高工程造价估算和决算的效率。
10.可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11.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置在保护板上且卡接设置在保护盒上;
12.定位柱,所述定位柱设置在保护盒上;
13.弹性扣,所述弹性扣设置在保护板上且扣设在定位柱上;
14.定位盘,所述定位盘设置在定位柱上且用于阻挡弹性扣滑出。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拨动弹性扣脱离定位柱,拨动保护板使得定位块脱离保
护盒,然后即能转动保护板使得分析仪本体暴露出来,分析仪本体使用完毕后,转动保护板使得定位块卡接安装在保护盒上,将弹性扣扣设在定位柱上,定位盘对弹性扣进行限位,从而降低弹性扣滑出的概率,以此实现保护板的定位,从而提高了对保护板进行定位的便捷性。
16.可选的,所述分析仪本体转动设置在保护盒内,所述保护板上设置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17.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在保护板上,所述分析仪本体抵压在限位板上;
18.挡板,所述挡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挡板设置在保护板上且位于限位板两侧并用于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限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保护板远离保护盒,然后转动分析仪本体使得分析仪本体抵压在限位板上,此时分析仪本体呈倾斜角度,便于使用,通过挡板对分析仪本体两侧进行限位,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产生滑动的概率,同时对分析仪本体两侧进行保护,降低分析仪本体两侧发生碰撞造成损坏的概率,以此实现对分析仪本体的限位,通过限位板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限位,使得分析仪本体呈倾斜状态,便于工程师操作和观看,同时通过挡板和限位板配合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限位和保护,降低了分析仪本体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和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20.可选的,所述限位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限位板水平间隔设置在保护板上,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的海绵块,所述分析仪本体抵压在海绵块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限位板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限位,便于调节分析仪本体的倾斜角度,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通过海绵块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与限位板之间摩擦产生损坏的概率,以此实现分析仪本体倾斜角度的调节以及对分析仪本体的保护,因此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和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22.可选的,所述分析仪本体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所述保护盒上设置有用于将热量导出的散热组件。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析仪本体使用过程中的热量通过散热孔逸散,散热组件启动将热量导出保护盒,以此实现分析仪本体使用过程中的散热,从而降低了分析仪本体热量过高发生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24.可选的,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25.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保护盒上且与散热孔连通并用于将热量导出;
26.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设置在保护盒上且与散热风扇电连接并用于供电。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电池为散热风扇供电,散热风扇启动将热量导出保护盒外,以此对分析仪本体进行散热,从而提高了对分析仪本体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
28.可选的,所述分析仪本体上开设有便于插接usb的usb接口,所述usb接口上插接设置有防尘塞。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拨动防尘塞脱离usb接口,然后即能将usb插入usb接口中进行数据的导入,以此增加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和使用效果完毕后,将usb拔出,将防尘塞插接安装在usb接口上进行防尘,以此降低灰尘通过usb接口进入分析仪本体的概
率,以此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的使用效果,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30.可选的,所述保护盒上开设有用于放置数据文件的文件仓,所述保护盒上转动设置有用于遮挡文件仓的遮挡门,所述遮挡门上设置有定位扣,所述定位扣扣设在定位柱上。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拨动定位扣脱离定位柱,转动遮挡门远离保护盒,然后即能将文件拿出,使用完毕后,将文件放入文件仓中,转动遮挡门挡住文件仓,将定位扣扣设在定位柱上,以此对遮挡门进行定位,从而降低了文件从文件仓中滑出的概率,通过文件仓对文件进行暂存,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32.可选的,所述保护盒上设置有便于提拉的提手,所述提手上设置有防滑套。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手便于建筑工程师将分析仪随身携带,防滑套增加手与提手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建筑工程师手滑导致分析仪本体掉落的概率,以此提高了分析仪本体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5.打开定位组件,转动保护板远离保护盒,使得分析仪本体暴露出来,然后即能使用分析仪本体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完毕后,转动保护板对分析仪本体进行遮挡,锁定定位组件对保护板进行定位,通过保护板和保护盒配合对分析仪本体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暴露在外造成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技术中分析仪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对防尘塞进行了爆炸;
38.图3是本技术中保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隐藏了一个挡板;
39.图4是本技术中散热孔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是本技术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1、分析仪本体;11、连接轴;12、显示屏;121、按键盘;13、启动按钮;14、usb接口;141、防尘塞;15、散热孔;2、保护盒;21、放置腔;211、电池放置槽;22、提手;221、防滑套;23、卡接槽;24、文件仓;25、遮挡门;251、定位扣;3、保护机构;31、保护板;32、定位组件;321、定位块;322、定位柱;323、弹性扣;324、定位盘;4、限位组件;41、限位板;42、挡板;43、海绵块;5、散热组件;51、散热风扇;52、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便携式分析仪。
44.参照图1,便携式分析仪,包括分析仪本体1,分析仪本体1上设置有保护盒2,分析仪本体1顶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11,保护盒2相对两内侧壁转动安装在连接轴11两端上,保护盒2呈竖直状态,且保护盒2外侧壁呈开口状态,保护盒2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分析仪本体1的放置腔21,且放置腔21的尺寸大于分析仪本体1的尺寸,初始状态时,分析仪本体1位于放置腔21内,保护盒2上设置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保护的保护机构3。
45.参照图1和图2,分析仪本体1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显示数据的显示屏12,分析
仪本体1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录入数据的按键盘121,且按键盘121位于显示屏12下方,同时分析仪本体1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用于控制分析仪本体1开闭的启动按钮13。
46.参照图1和图2,分析仪本体1外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插接usb的usb接口14,usb接口14位于按键盘121下方,且usb接口14上插接安装有用于防尘的防尘塞141;拨动防尘塞141脱离usb接口14,然后即能将usb中的数据录入分析仪本体1中,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1使用的便捷性。
47.参照图1,保护盒2上表面上固定安装有便于提拉的提手22,提手22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防滑的防滑套221,通过提手22增加了携带分析仪本体1的便捷性,防滑套221增加人手与提手2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建筑工程师手滑导致分析仪本体1掉落的概率,以此提高了分析仪本体1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48.参照图1和图3,保护机构3包括保护板31和定位组件32,保护板31水平转动安装在保护盒2下表面上,且保护板31用于遮挡分析仪本体1,转动保护板31能使得保护板31抵触在保护盒2外侧壁上并对放置腔21进行遮挡,以下以保护板31处于水平状态为例作出说明。
49.参照图1和图3,定位组件32设置在保护盒2上且与保护板31连接并用于对保护板31进行定位,定位组件32包括定位块321、定位柱322、弹性扣323和定位盘324,定位块32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定位块321间隔固定安装在保护板31上表面上,保护盒2外侧壁上开设有两个水平的卡接槽23,卡接槽23与定位块321一一对应,转动保护板31能使得定位块321卡接安装在卡接槽23上。
50.参照图1和图3,定位柱322固定安装在保护盒2上表面上,且定位柱322呈竖直状态;弹性扣323固定安装在保护板31外侧壁上,转动保护板31抵触在保护盒2外侧壁上时,弹性扣323扣设在定位柱322上;定位盘324固定安装在定位柱322顶端,定位盘324呈圆形且直径大于定位柱322的直径,定位盘324用于阻挡弹性扣323滑出。
51.参照图1和图3,拨动弹性扣323脱离定位柱322,拨动保护板31使得定位块321脱离保护盒2,然后即能转动保护板31使得分析仪本体1暴露出来,分析仪本体1使用完毕后,转动保护板31使得定位块321卡接安装在保护盒2上,将弹性扣323扣设在定位柱322上,定位盘324对弹性扣323进行限位,通过保护板31和保护盒2配合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1暴露在外造成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52.参照图1和图3,保护板31上设置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4,限位组件4包括限位板41和挡板42,限位板41设置有多个,多个限位板41水平间隔固定安装在保护板31上表面上,多个限位板41上均粘接有用于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保护的海绵块43,海绵块43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呈弯折形,且海绵块43长度与限位板41长度一致,分析仪本体1下端抵压在海绵块43外侧壁上。
53.参照图1和图3,挡板42设置有两个,两个挡板42分别固定安装在保护板31相背两外侧壁上,两个挡板42均呈竖直状态,两个挡板42位于限位板41两侧,分析仪本体1相背两外侧壁抵触在两个挡板42相对两内侧壁上,挡板42用于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
54.参照图1和图3,转动分析仪本体1,根据需要分析仪本体1倾斜的角度选择合适的限位板41,将分析仪本体1抵压在合适的海绵块43上,通过限位板41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使得分析仪本体1呈倾斜状态,便于工程师操作和观看,通过挡板42和限位板41配合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和保护,降低了分析仪本体1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概率,同时通过
海绵块43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1与限位板41之间摩擦产生损坏的概率,从而提高了分析仪本体1使用的便捷性和稳定性,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55.参照图1和图4,分析仪本体1背离显示屏12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5,散热孔15与放置腔21连通,保护盒2上设置有用于将热量导出的散热组件5。
56.参照图1和图5,散热组件5包括散热风扇51和蓄电池52,散热风扇51固定安装在保护盒2外侧壁上,且散热风扇51吸风口与放置腔21连通,散热风扇51出风口与外界连通。
57.参照图1和图5,放置腔21内侧壁上开设有竖向的电池放置槽211,蓄电池52放置在电池放置槽211内,同时蓄电池52与散热风扇51电连接并用于对散热风扇51供电;散热风扇51启动将热量导出保护盒2外,以此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散热,提高了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散热的散热效果,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1热量过高导致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58.参照图3和图5,保护盒2上表面上开设有竖向的文件仓24,文件仓24位于散热风扇51上方且用于放置纸质数据文件,保护盒2外侧壁上水平转动安装有用于遮挡文件仓24的遮挡门25,遮挡板42外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具有弹性的定位扣251,定位扣251扣设在定位柱322上进行定位。
59.本技术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60.使用分析仪本体1时,拨动弹性扣323脱离定位柱322,拨动保护板31使得定位块321脱离保护盒2,然后即能转动保护板31使得分析仪本体1暴露出来,将保护板31转动至水平状态并放置在地面或桌面上,转动分析仪本体1抵触在合适的海绵块43上,通过挡板42和限位板41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1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的概率,提高了分析仪本体1使用的便捷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61.分析仪本体1使用完毕后,反向操作即能将分析仪本体1收纳至放置腔21内,工程师通过提手22即能将分析仪本体1随身携带,通过保护盒2和保护板31配合对分析仪本体1进行限位和保护,从而降低分析仪本体1暴露在外造成损坏的概率,因此提高了建筑数据分析的效率。
6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