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及机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4646发布日期:2023-01-14 07:2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及机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模组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及机构。


背景技术:

2.像数据机房等场景中,通常需要采用散热冷却装置,例如采用液冷方式来对数据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高效液冷散热方式。目前,一般会采用冷板式液冷系统将散热冷板与cpu或其他带有热量部件紧密贴合,冷板内的冷却液(一般为纯水)持续流动将主要热量带走。现有的像冷板式液冷系统或其他液冷系统一般是直接输送液冷介质(例如纯水)给目标电子设备,并不具有维修功能或者仅具有简单的维修功能,不能很好保证在不中断液冷介质输送的过程中实现液冷介质是否能够有效流动的检测维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其能够解决背景技术描述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机柜,其能够解决背景技术描述的问题。
5.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包括回液管、出液管、进水管、出水管、循环泵、中间换热器、一次侧维护环网和二次侧维护环网,进水管的一端用于与外部冷却介质连通连接,以能够从进水管向一体化液冷结构输送提供液冷介质,进水管的另一端与一次侧维护环网连通连接,一次侧维护环网为带通腔的环状结构,一次侧维护环网和二次侧维护环网连通连接,一次侧维护环网和二次侧维护环网呈层状设置,进水管、出水管、
6.一次侧维护环网和二次侧维护环网均分别与中间换热器连通连接,二次侧维护环网与循环泵的入口端连通连接,循环泵的出口端与中间换热器的一个入口连通连接,
7.循环泵用于将二次侧维护环网内的液冷介质输送至中间换热器,以将液冷介质经中间换热器后排出至出水管,并经出水管排出至外部,
8.一次侧维护环网用于检测维修未经冷却降温处理前的液冷介质流动是否正常,一次侧维护环网用于检测维修经冷却降温处理后的液冷介质流动是否正常。
9.进一步地,一次侧维护环网与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循环出液管的一端连通连接,循环出液管的另一端与中间换热器连通连接,
10.一次侧维护环网包括首尾一次连通连接的第五连接短管、第六连接短管、第七连接短管和第八连接短管,循环出液管与第五连接管连接的一端还与第四弯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弯管的另一端与出水管的一端连通连接,
11.连接第四弯管的出水管的一端还与中间换热器连通连接,出水管的另一端用于与将经过冷却处理后的液冷介质排出外部,出水管与第四弯管的连接结合处还连接有第二控制箱,第二控制箱用于切换从中间换热器经出水管一端排出的液冷介质流入至第四弯管或
直接从出水管的另一端排出,
12.连通连接中间换热器的输出液冷管分别与第三连接管的一端、第二弯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第二弯管还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二弯管的第一控制箱,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出液管连通连接,出液管用于向目标电子设备输送液冷介质,第二弯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弯管连通连接,第一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回液管的一端连通连接,回液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目标电子设备流出的液冷介质,回液管上安装有用于启闭回液管的第一阀门,
13.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二次侧维护环网连通连接,二次侧维护环网位于一次侧维护环网的上方,二次侧维护环网包括首尾一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短管、第二连接短管、第三连接短管和第四连接短管,
14.其中,第三连接短管还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循环泵连通连接,循环泵上还连通连接第三弯管的一端,第三弯管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管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中间换热器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上还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四连接管的阀门。
15.进一步地,第三连接管上还安装有用于泄压的泄压阀,也即是将第三连接管的液冷介质或混杂了气体的液冷介质排出,以调整第三连接管内的压力。
16.进一步地,第五连接短管、第六连接短管、第七连接短管和第八连接短管构成一个呈矩形的环状结构。
17.进一步地,第五连接短管位于靠近进水管的一侧,第六连接短管位于靠近中间换热器的一侧并且与中间换热器间隔平行。
18.进一步地,第四弯管横跨从位于第五连接短管的内侧横跨第七连接短管而位于第七连接短管的外侧。
19.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短管、第二连接短管、第三连接短管和第四连接短管构成呈矩形的环状结构。
20.进一步地,第五连接短管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五连接短管的阀门,第六连接短管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六连接短管的第四阀门,第六连接短管上还安装有用于过滤液冷介质中的杂质的第二过滤器,第八连接短管上也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八连接短管的阀门。
21.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短管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一连接短管的第五阀门,第三连接短管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三连接短管的第三阀门,第四连接短管上安装有用于过滤第四连接短管内杂质的第一过滤器。
22.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机构,包括柜体、连接管、集分液管和所述的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一体化液冷结构安装在柜体上,并与集分液管连通连接,集分液管与若干个连接管连通连接,每一个连接管与对应的一个目标电子设备连通连接,以向目标电子设备输送液冷介质或从目标电子设备内经过降温后的液冷介质再次经连接管回收至集分液管,集分液管再将液冷介质输送至一体化液冷结构内。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实现液冷介质的循环使用,以实现更高效的对目标电子设备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液冷介质的流向,以及在液冷介质流动过程中进行检测维修流动是否正常以及替换某一项管道,并且利用呈层状的两个维护环网既可以节约安装空间,又可以实现对未经冷却降温处理前的液冷
介质流动检测和经冷却降温处理后的液冷介质流动检测,检测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24.图1为一体化液冷结构安装在机柜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一体化液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一体化液冷结构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一体化液冷结构的又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隐去第一控制箱后的某一视角下的一体化液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连接管、2-集分液管、3-柜体、4-回液管、5-出水管、6-进水管、7-出液管、8-二次侧维护环网、81-第一连接短管、82-第二连接短管、83-第三连接短管、84-第三阀门、85-第四连接短管、86-第一过滤器、87-第五阀门、9-第一连接管、10-第一阀门、11-第一弯管、12-第二连接管、13-第三连接管、14-第二弯管、15-第一控制箱、16-第二阀门、17-输出液冷管、18-一次侧维护环网、181-第五连接短管、182-第六连接短管、183-第四阀门、184-第七连接短管、185-第八连接短管、19-循环出液管、20-中间换热器、21-第三弯管、22-第四弯管、23-第四连接管、24-第五连接管、30-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31.如图1-图5所示,一种便于检测维修的一体化液冷结构,所述一体化液冷结构可以应用在机柜上,以对安装在机柜上的目标电子设备进行冷却,所述机构包括柜体3、连接管1和集分液管2,一体化液冷结构安装在柜体3上,并与集分液管2连通连接,集分液管2与若干个连接管1连通连接,每一个连接管1与对应的一个目标电子设备连通连接,以向目标电子设备输送液冷介质或从目标电子设备内经过降温后的液冷介质再次经连接管1回收至集分液管2,集分液管2再将液冷介质输送至一体化液冷结构内。
32.所述一体化液冷结构包括回液管4、出液管7、进水管6、出水管5、循环泵30、中间换热器20,一次侧维护环网18和二次侧维护环网8,进水管6的一端用于与冷却介质源连通连接,以使得外部的冷却介质能够从进水管6向一体化液冷结构输送提供液冷介质。进水管6的另一端与一次侧维护环网18连通连接,一次侧维护环网18为带通腔的环状结构,一次侧维护环网18与第四连接管23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23的另一端与循环出液管19的一端连通连接,循环出液管19的另一端与中间换热器20连通连接。
33.一次侧维护环网18包括首尾一次连通连接的第五连接短管181、第六连接短管182、第七连接短管184和第八连接短管185,且第五连接短管181、第六连接短管182、第七连接短管184和第八连接短管185构成一个呈矩形的环状结构。第五连接短管181位于靠近进水管6的一侧,第六连接短管182位于靠近中间换热器20的一侧并且与中间换热器20间隔平行。
34.其中,第五连接短管181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五连接短管181的阀门,第六连接短管182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六连接短管182的第四阀门183,第六连接短管182上还安装有用于过滤液冷介质中的杂质的第二过滤器(图中未示出),第二过滤器可以选用超密过滤器。第八连接短管185上也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八连接短管185的阀门。
35.循环出液管19与第五连接管24连接的一端还与第四弯管22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弯管22的另一端与出水管5的一端连通连接,且第四弯管22横跨从位于第五连接短管181的内侧横跨第七连接短管184而位于第七连接短管184的外侧。
36.连接第四弯管22的出水管5的一端还与中间换热器20连通连接,出水管5的另一端用于与将经过冷却处理后的液冷介质排出外部。其中,出水管5与第四弯管22的连接结合处还连接有第二控制箱(图中未示出),第二控制箱用于切换从中间换热器20经出水管5一端排出的液冷介质流入至第四弯管22或直接从出水管5的另一端排出。第二控制箱相当于一个电磁三通阀,可以启闭指定一路管道,以使得液冷介质从第四弯管22或直接从出水管5的另一端流出。
37.连通连接中间换热器20的输出液冷管17分别与第三连接管13的一端、第二弯管14的一端连通连接,第二弯管14还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二弯管14的第一控制箱15。第三连接管13的另一端与出液管7连通连接,出液管7与安装在柜体3上的其中一个集分液管2连通连接。第二弯管14的另一端与第一弯管11连通连接,第一弯管11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9的一端、回液管4的一端连通连接,回液管4的另一端与安装在柜体3上的另一个集分液管2连通连接,回液管4上安装有用于启闭回液管4的第一阀门10。
38.其中,输出液冷管17上还安装有用于启闭输出液冷管17的第二阀门16。
39.第一连接管9的另一端与二次侧维护环网8连通连接,二次侧维护环网8位于一次侧维护环网18的上方,而使得二次侧维护环网8和一次侧维护环网18构成层状结构,以节约安装空间,特别适用于安装在机柜这类狭小空间内。二次侧维护环网8包括首尾一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短管81、第二连接短管82、第三连接短管83和第四连接短管85,第一连接短管81、第二连接短管82、第三连接短管83和第四连接短管85构成呈矩形的环状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短管81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一连接短管81的第五阀门87,第三连接短管83上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三连接短管83的第三阀门84,第四连接短管85上安装有用于过滤第四连接短管85内杂质的第一过滤器86,第一过滤器86可以选用超密过滤器。
40.其中,第三连接短管83还与第二连接管12的一端连通连接,第二连接管12的另一端与循环泵30连通连接。循环泵30上还连通连接第三弯管21的一端,第三弯管2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管23的一端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23的另一端与中间换热器20连通连接,第四连接管23上还安装有用于启闭第四连接管23的阀门(图中未示出)。
41.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连接管13上还安装有用于泄压的泄压阀,也即是将第三连接管13的液冷介质或混杂了气体的液冷介质排出,以调整第三连接管13内的压力。
42.在实际使用时,首先通过进水管6向一次侧维护环网18灌入液冷介质,液冷介质从进水管6流入后依次第五连接短管181、第六连接短管182、第七连接短管184、第八连接短管185,紧接着,液冷介质流向第五连接管24并经循环出液管19后流入中间换热器20内。其中,由于第四弯管22连接第五连接管24的一端是竖直地安装在第五连接管24的上端,在重力作用下,液冷介质并不会之间流进第四弯管22内以及经第四弯管22流入其他地方。
43.紧接着,液冷介质再从中间换热器20流出并流入输出液冷管17,从输出液冷管17流出的液冷介质再经过第三连接管13后再流入出液管7,并从出液管7流出后经过柜体3上的一个集分液管2分别流入不同的连接管1,从而通过连接管1分别流入不同的目标电子设
备,实现对目标电子设备进行冷却降温处理。经过对目标电子设备冷却降温处理后的液冷介质从目标电子设备流出再次从另一个连接管1流入至另一个集分液管2内,所有经过冷却降温处理后的液冷介质从不同的连接管1汇集至一个集分液管2后再流入回液管4内。液冷介质从回液管4流出后经过第一连接管9后流入二次侧维护环网8,并依次经过二次侧维护环网8内的第二连接短管82、第一连接短管81、第四连接短管85、第三连接短管83,然后从第三连接短管83流入第二连接管12,并经过第二连接管12流入循环泵30内。液冷介质在循环泵30的作用下再经过第三弯管21流入第四连接管23,并经过第四连接管23流入中间换热器20,然后再从中间换热器20流出至回液管4。从回液管4内流出的液冷介质直接从回液管4排出或流入第四弯管22,液冷介质经过第四弯管22后流入循环出液管19,然后再次流入中间换热器20,从而实现液冷介质的循环使用。
44.其中,第二控制箱可以控制液冷介质从回液管4排出或流入第四弯管22,相当于第二控制箱是一个三通电磁阀,可以决定液冷介质的流向。
45.当需要检修经过降温冷却处理流出的液冷介质所流经的管道时,只需要在二次侧维护环网8上进行检测维修即可。例如,通过开启或关闭二次侧维护环网8上不同连接短管上相对应的阀门,判断液冷介质是否能够正常流动通过,若开启后能够通过、关闭后不能通过,表明当前管道正常,可以满足液冷介质正常流动。相应的,若需要维修替换某一个连接短管,可以通过关闭相对应的阀门,实现维修替换当前有故障的连接短管。同样的,当需要检测维修由进水管6贯入的液冷介质流经的管道是否正常时,可以通过通过开启或关闭一次侧维护环网18上不同连接短管上相对应的阀门,判断液冷介质是否能够正常流动通过,若开启后能够通过、关闭后不能通过,表明当前管道正常,可以满足液冷介质正常流动。
46.其中,在某些情况下,若液冷介质不需要流经目标电子设备,也即不需要进行降温冷却处理。则开启第一控制箱15和循环泵30,中间换热器20流出的液冷介质从输出液冷管17流出后直接流入第二弯管14,而不流入第三连接管13。液冷介质经过第二弯管14后流入第一连接管9,并经过二次侧维护环网8后流入第二连接管12,并经过第二连接管12流入循环泵30,然后再流入中间换热器20并最终经过出水管5直接排出。
47.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实现液冷介质的循环使用,以实现更高效的对目标电子设备进行冷却降温处理,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液冷介质的流向,以及在液冷介质流动过程中进行检测维修流动是否正常以及替换某一项管道,并且利用呈层状的两个维护环网既可以节约安装空间,又可以实现对未经冷却降温处理前的液冷介质流动检测和经冷却降温处理后的液冷介质流动检测,检测效率更高。
48.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单方面特征的一个例证,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实施例,其他任何功能等效的实施例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变形,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变形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