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换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05138发布日期:2023-12-28 11:09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换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机械设计领域,尤其设计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1、数据中心的机房多采用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降低数据中心内部温度。间接蒸发冷却系统最关键的部分是换热芯体,通常也称为换热器。换热器内部空气走向以及流道分布结构会影响数据中心的回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

2、如图1a所示,现有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可以包括换热器、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等组件。换热器的第一表面(a1)设置有回风口,通过回风管道与机房连通。换热器上,与第一表面(a1)相对的第二表面(a2)设置有送风口,通过送风管道与机房连通。机房内部的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由送风口流出。换热器上与第一表面(a1)的邻接的第三表面(b1)设置有新风口。与第三表面(b1)相对的第四表面(b2)设置有排风口。机房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口进入换热器,并由排风口流出。

3、现有换热器中,机房内部风的流道与机房外部风的流道呈“十”字型,采用换热器也被称为十字交叉空空换热器。如图1b所示,现有间接蒸发冷却系统需要额外设置回风管道和送风管道,需要占据空间较大,导致数据中心的机房可使用空间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换热组件,不需要在系统与机房之间设置用于机房内空气流通的管道,占据较少的空间,利于提升机房的空间。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可以用于为机房散热。所述系统包括箱体、室内风通道和室外风通道。所述室内风通道与机房连通可以用于所述机房内的空气流通。所述室外风通道与所述机房外部连通,可以用于所述机房外的空气流通。所述机房外的空气的温度低于所述机房内的空气的温度,所述室内风通道与所述室外风通道热交换,可实现对机房内的空气降温。其中,所述室内风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第一侧上;所述第一侧用于与所述机房墙壁贴合;所述室外风通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除所述第一侧之外的其它侧,所述室外风通道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除所述第一侧之外的其它侧。

3、本技术实施例中,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室内风通道与机房内部连通,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室内风通道可指在系统内部,机房内的空气流动的空间。室内风通道也可称为室内风路。室外风通道与机房外部连通,室外风通道可指在系统内部,机房外的空气流动的空间。室外风通道也可称为室外风路。室内风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箱体的第一侧与机房墙壁贴合,可使机房内的空气经由室内风通道的进风口进入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并经由室内风通道的出风口流回机房内。而室外风通道的进风口和排风口均不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上。这样的设计中,不需要在机房与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之间的位置设置用于机房内空气流通的管道,如送风管道、回风管道等,也不需要在机房与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之间的位置为室外风通道预留出空间。可以看出,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可以直接与机房墙壁贴合,占据较少的空间,可以提升机房的可使用空间。

4、该系统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具有壳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个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邻的两个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侧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侧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上,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侧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侧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室内风通道内,所述机房内的空气从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侧进入,并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侧排出。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室外风通道内,所述机房外的空气从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侧进入,并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侧排出。

5、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在室内风通道内,第一风道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在换热组件壳体相邻的两个表面上。第二风道在室外风通道内,第二风道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在该壳体相邻的两个表面上。并且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第一风道的进风口所在表面相对,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和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所在表面相对。这样的设计,可以在换热组件内部增加机房内空气与机房外空气热交换接触空间,提高换热效率。

6、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室外风通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二侧与所述第一侧相对,所述室外风通道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箱体的第三侧,所述第三侧为与所述第一侧相连,且靠近所述室内风通道的进风口。这样的设计中,室外风通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不在箱体的第一侧,不需要在机房与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之间的位置为室外风通道预留出空间。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可以直接与机房墙壁贴合,占据较少的空间,可以提升机房的可使用空间。

7、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机械蒸发冷却组件;所述机械蒸发冷却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室内风通道内,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箱体的第四侧之间,所述第四侧与所述第三侧相对。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换热组件与所述第三侧之间。所述冷凝器可以设置在间接蒸发系统箱体内部的任意一个位置。这样的设计中,机械蒸发冷却组件中蒸发器可以对室内风通道内的空气进行散热,使得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8、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之间设置有压缩机。

9、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蒸发器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循环泵。其中,第一循环泵具体可以选择氟泵,以降低系统能耗。

10、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冷凝器避让所述室内外风通道。示例性的,冷凝器可以避让第二风道的出风侧,即冷凝器与机房外空气的流通路径互不干涉,冷凝器不会增大系统的风阻,机房外空气的流通不会受到干涉,可以与机房内空气实现良好的热交换。

11、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蒸发器在所述箱体的第一侧的投影与所述室内风通道的出风口在所述箱体的第一侧的投影不重叠。示例性的,蒸发器可以避让室内风通道的出风口,降低系统的风阻,利于机房内空气的热交换。

12、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储液箱和喷雾组件,所述喷雾组件设置于所述室外风通道的进风口处,所述储液箱与所述喷雾组件连通以为所述喷淋喷雾供液。这样的设计中,喷雾组件可以用于为进入系统的机房外的风降温,提升系统的换热效率。

13、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喷淋组件,所述喷淋组件设置于所述室外风通道的出风口处,所述系统中的储液箱与所述喷淋组件连通以为所述喷淋组件供液。这样的设计中,喷淋组件可以用于为机房外的风降温,提升系统的换热效率。

14、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室内风通道内,用于驱动所述机房内的空气流动。示例性的,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可以位于换热组件中的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侧。

15、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可以设置在所述室外风通道的出风口处,用于驱动所述机房外的空气流动。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可以设置在箱体内部,如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侧,或者所述第二风扇组件可以设置在箱体的外部。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可以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的两个开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邻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道的两个开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上,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这样的设计,可以在换热组件内部增加机房内空气与机房外空气热交换接触空间,提高换热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