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13161发布日期:2023-12-07 18:3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有机发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由于同时具备自发光、对比度高、厚度薄、反应速度快、可用于挠曲性面板等优点,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2、其中,oled显示面板的oled元件属于电流驱动型元件,需要设置相应的像素电路,以为oled元件提供驱动电流,驱动oled元件发光。oled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中设置有晶体管,现有技术中会采用不同类型的晶体管来满足不同需求,但是,像素电路中设置不同类型的晶体管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像素电路中设置不同类型的晶体管所存在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3、衬底基板;

4、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形成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有源层包含硅;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二有源层、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二有源层包含氧化物半导体;所述第二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5、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上,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漏极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其中,

6、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沟道区和非沟道区,所述第二栅极与所述沟道区相互交叠,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非沟道区,且

7、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表面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栅极之间包括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二栅极之间包括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w1,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w2,其中,w1>0,且w2>0。

8、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在平行于衬底基板表面的平面上,第一导电层与第二栅极之间存在宽度大于0的第一间隙,第二导电层与第二栅极之间存在宽度大于0的第二间隙,使得第二栅极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不交叠,从而避免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遮挡第二有源层而不利于沟道区的产生,降低对第二晶体管特性的影响。此外,通过设置第一间隙的宽度w1大于0,第二间隙的宽度w2大于0,还可降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金属离子向第二有源层的扩散,增大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金属离子扩散至沟道区的难度,从而保证沟道区的真实长度,降低对沟道区性能的影响,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晶体管的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中,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源极通过第一导电层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有源层连接,第二漏极通过第二导电层与第二有源层连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栅极与沟道区相互交叠,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位于非沟道区,第一导电层与第二栅极之间第一间隙的宽度W1大于0,第二导电层与第二栅极之间第二间隙W2的宽度大于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W1>0,W2>0,避免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遮挡第二有源层而不利于沟道区的产生,并降低了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中的金属离子向第二有源层的扩散,提高了第二晶体管的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何水,安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