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塔结构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05396发布日期:2024-02-02 21:35阅读:14来源:国知局
阀塔结构及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储能设备,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阀塔结构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1、传统的储能阀阀塔中为了保障子模块的绝缘安全,会在各子模块下侧安装集水组件。由于储能阀阀塔中子模块的层数较多,各层子模块下侧都需要安装集水组件,导致集水组件的数量多,会占用较大的储能阀阀塔高度空间,不利于储能阀阀塔的安装与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塔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漏水检测装置的数量多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阀塔结构,包括:

3、塔架;

4、层间水管,安装于所述阀塔上,且所述层间水管位于所述塔架外侧;

5、水路支管,用于连接所述层间水管与外部子模块,所述水路支管安装于所述层间水管上;以及,

6、集水组件,安装于所述塔架的底部。

7、通过将层间水管安装在塔架的外侧,同时将集水组件安装于塔架的底部,在层间水管的发生漏水的情况下,水能够由塔架外侧滴落至集水组件,不仅有效降低了水滴落至塔架内侧的外部子模块上的风险,提高了阀塔结构的绝缘安全性,而且无需在每一层外部子模块上安装集水组件,从而有利于减少集水组件的数量,降低集水组件占用塔架的高度空间。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间水管包括围绕所述塔架设置的层间进水管和围绕所述塔架设置的层间出水管,所述水路支管包括与所述层间进水管相连的进水支管和与所述层间出水管相连的出水支管。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将冷却水由层间进水管上的进水支管输送至外部子模块中的水冷单元,并通过出水支管将水冷单元的冷却水回流至层间出水管,实现冷却水的流动,以对外部子模块进行冷却。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间进水管位于所述层间出水管的下侧,所述进水支管的出水端位于所述出水支管的进水端的下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使得水冷单元的进水位置低于出水位置,以便于将水冷单元内注满冷却水。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支管包括与所述层间进水管相连的第一管段、安装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水端的第一连接头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头相连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连接头位于所述层间进水管背向所述塔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连接头位于所述集水组件的上方。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使得第一连接头处于外侧,能够方便进水支管的加工和安装,防止第一连接头漏水滴落至外部子模块上,方便检测第一连接头漏水。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段自所述层间进水管背向所述塔架的一侧朝远离所述集水组件的方向弯曲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第一管段处于层间进水管背离塔架一侧,在第一管段发生漏水的情况下,水能够由塔架外侧滴落至集水组件;且能够方便第一管段与层间进水管和第一连接头进行装配和维护。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段的出水端位于所述第二管段的进水端的上侧,所述第二管段的中部由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上侧朝向靠近所述塔架的方向弯曲设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方便第二管段与水冷单元和第一连接头进行装配和维护。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支管包括与所述层间出水管相连的第三管段、安装于所述第三管段的进水端的第二连接头和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相连的第四管段;所述第二连接头位于所述层间出水管远离所述塔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连接头位于所述集水组件的上方。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使得第二连接头处于外侧,能够方便出水支管的加工和安装,防止第二连接头漏水滴落至外部子模块上,方便检测第二连接头漏水。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管段自所述层间出水管背向所述塔架的一侧朝所述集水组件的方向弯曲设置。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第三管段处于层间出水管背离塔架一侧,在第三管段发生漏水的情况下,水能够由塔架外侧滴落至集水组件;且能够方便第三管段与层间出水管和第二连接头进行装配和维护。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管段的进水端位于所述第四管段的出水端的下侧,所述第四管段的中部由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下侧朝向靠近所述塔架的方向弯曲设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方便第四管段与水冷单元和第二连接头进行装配和维护。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层间进水管包括围绕所述阀塔设置的多个第一层间段、设于各所述第一层间段的出水端的第一接头件和设于各所述第一层间段的进水端的第二接头件,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头件与所述第一接头件相连,所述第一接头件和所述第二接头件位于所述塔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接头件和所述第二接头件位于所述集水组件的上方;和/或,

25、所述层间出水管包括围绕所述阀塔设置的多个第二层间段、设于各所述第二层间段的出水端的第三接头件和设于各所述第二层间段的进水端的第四接头件,相邻的所述第四接头件与所述第三接头件相连,所述第三接头件和所述第四接头件位于所述塔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三接头件和所述第四接头件位于所述集水组件的上方。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方便层间进水管的加工和装配,且能够对相邻第一层间段的连接位置进行漏水检测;能够方便层间出水管的加工和装配,且能够对相邻第二层间段的连接位置进行漏水检测。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路支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水路支管沿所述层间水管的长度方向布局;和/或,

28、所述层间水管的数量为多层,多层所述层间水管沿所述塔架的高度方向布局。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多个水路支管能够为外部子模块中的多个水冷单元供应冷却水;多层层间水管能够为多层外部子模块中的水冷单元供应冷却水。

3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塔架底部的集水件和用于检测所述集水件中的集水量的传感器。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收集集水件上方层间水管和水路支管漏水,以便于传感器检测是否漏水。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集水件围绕所述塔架的周向布置。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减小集水件的长度,方便集水件的加工和安装。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组件还包括连接各所述集水件的底部的汇流管路,所述汇流管路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传感器的上方。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将多个集水件中收集的水汇流到传感器上方,以便于减少传感器的数量,降低成本。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件包括底板、沿底板的边缘设置的侧框和与所述侧框相连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塔架的底部相连。

3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在上方的管道漏水时收集漏水,以便于进行漏水检测。

3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出水接口,所述底板的高度由靠近所述出水接口的位置至远离所述出水接口的位置逐渐增加。

3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降低出水接口的高度,以便于水从出水接口流出。

4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座沿所述集水件的长度方向布局。

4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保障集水件与塔架连接的稳定,且便于对集水件的倾斜程度进行调节。

4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阀塔结构。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检测管路漏水,并防止管道漏水滴落至塔架内侧。

44、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子模块,所述子模块安装于所述塔架的内侧,且所述子模块与所述水路支管相连。

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对子模块进行冷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