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17046发布日期:2024-03-18 16:41阅读:8来源:国知局
储能电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储能电源,特别涉及一种储能电源。


背景技术:

1、储能电源的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前壳和后壳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因此外壳会留有螺丝孔,不美观,而且增加打孔工序,增加成本。再有,螺母一般通过模内注塑的形式固定在外壳内,工艺复杂,而且螺母的位置经常出现应力开裂的现象,质量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源。

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储能电源。所述储能电源包括:

3、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多个第一楔块;

4、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楔块配合的第二楔块,每个所述第二楔块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楔块配合的楔槽,当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所述多个楔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壳体时,可以将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推入所述多个楔槽,从而将所述第一壳体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容置空间。

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储能电源通过采用第一楔块与楔槽配合的方式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避免采用螺丝使得外壳不美观,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另外,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由于形状关系,强度较大,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可满足储能电源的重量等机械测试要求。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盖包括第一顶盖内表面,所述第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内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形成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顶盖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盖包括第二顶盖内表面,所述第二底板包括第二底板内表面,所述多个第二楔块自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的边缘延伸出。

7、如此,多个第一楔块和多个第二楔块配合形成于储能电源的内部,使得储能电源的外观整洁美观。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有多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对应的第一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形成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并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楔块与所述第一侧板。

9、如此,以提高第一壳体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储能电源的结构稳定性。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顶盖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有多个与所述多个第二楔块对应的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形成于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并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楔块与所述第二侧板。

11、如此,以提高第二壳体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强储能电源的结构稳定性。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楔块包括多条第三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三加强筋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

13、如此,使得第一壳体的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更加牢固,从而提高第一楔块的稳定性。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二楔块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互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当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所述多个楔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沿所述预定方向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配合面抵合在所述楔槽内,所述第一配合面至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的距离沿所述预定方向逐渐减小。

15、如此,增大第一配合面的装配容错空间,以减小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的装配磨损,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二楔块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互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当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所述多个楔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沿所述预定方向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配合面抵合在所述楔槽内,所述第二配合面至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的边缘的距离沿所述预定方向逐渐减小。

17、如此,增大第二配合面的装配容错空间,以减小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的装配磨损,从而提高装配效率。

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面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应的凸块,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相互配合固定。

19、如此,使得第一楔块与第二楔块扣合紧密,不易松动,从而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结合的牢固性。

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装饰盖,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相对形成两个槽口,所述装饰盖与所述槽口通过螺丝配合固定。

21、如此,以加固储能电源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提高储能电源的稳定性。

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把手和转轴,所述把手通过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储能电源上。

23、如此,保证把手可转动收纳,同时方便储能电源的提携。

24、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顶盖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盖包括第一顶盖内表面,所述第一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内表面,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形成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顶盖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盖包括第二顶盖内表面,所述第二底板包括第二底板内表面,所述多个第二楔块自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的边缘延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顶盖和所述第一底板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壳体包括有多个与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对应的第一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一加强筋形成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并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一楔块与所述第一侧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连接所述第二顶盖和所述第二底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有多个与所述多个第二楔块对应的第二加强筋,所述多个第二加强筋形成于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并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第二楔块与所述第二侧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块包括多条第三加强筋,所述多条第三加强筋基本垂直于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二楔块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互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当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所述多个楔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沿所述预定方向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配合面抵合在所述楔槽内,所述第一配合面至所述第一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一底板内表面的边缘的距离沿所述预定方向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二楔块互相配合的第一配合面,所述第二楔块包括与所述第一配合面互相配合的第二配合面,当所述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所述多个楔槽且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壳体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沿所述预定方向在所述第二配合面上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配合面抵合在所述楔槽内,所述第二配合面至所述第二顶盖内表面的边缘和/或所述第二底板内表面的边缘的距离沿所述预定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面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配合面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应的凸块,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相互配合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装饰盖,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分别相对形成两个槽口,所述装饰盖与所述槽口通过螺丝配合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源还包括把手和转轴,所述把手通过所述转轴固定在所述储能电源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源。储能电源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形成有多个第一楔块,第二壳体形成有多个与第一楔块配合的第二楔块,每个第二楔块形成有与对应的第一楔块配合的楔槽,当多个第一楔块分别对准多个楔槽且相对于第二壳体沿预定方向推动第一壳体时,可以将多个第一楔块分别推入多个楔槽,从而将第一壳体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形成容置空间。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储能电源通过采用第一楔块与楔槽配合的方式来固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避免采用螺丝使得外壳不美观,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另外,第一楔块和第二楔块由于形状关系,强度较大,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可满足储能电源的重量等机械测试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黄水生,陈勇军,孙中伟,沈高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7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