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8792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计算机的显示器或者电视接收器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即,允许显示器在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上转动(或绕该轴线转动),从而显示器的转动发生在包含该屏幕的平面上。
背景技术
过去,计算机或者电视的显示器(也称为“监视器”)只能在横长(水平)方向上观看,并且这种横长形显示器现在正广泛地使用着。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纵向(垂直)方向可能是优选的。例如,在用户把计算机作为文字处理器使用来编辑或者浏览A4或者信件大小的文件的情况下,与文件的方位相适合的纵向浏览取向能节省其屏幕区域并便于进行编辑或者其他文字处理操作。
相对于这个背景,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专利No.3063920中提出了一种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以下称为“方位调整装置”),用来以下述方式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显示器,即,允许显示器在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上转动90度。
在本领域中已知的用作方位调整装置的各种形式的机构中,例如,一种类似于图12B所示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机构,其中形状为球形部分的可动部分110在其球形表面上由一个基座120可滑动地保持或者支撑。
如图13所示,方位调整装置H主要包括一个安装在显示器D的后面上的可动部分110(见图12B),一个固定在支架M的前表面的上部的基座120,以及一个设置在可动部分110内部的支撑盖130。
可动部分110包括一个固定在显示器D的后面的安装板110A和一个固定在该安装板110A上的凸缘110B。安装板110A包括四个都朝着凸缘110B突出的转动限制部分112。凸缘110B包括一个球形区域部分113和一个沿着球形区域部分113的外边缘形成的平板部分114。球形区域部分113包括一个面朝基座120的表面113a(以下称为“基座侧滑动表面113a”),以及一个面朝显示器D的表面113b(以下成为“显示器侧滑动表面113b”),每个表面都具有球形区域的形状。
基座120包括一个安装在支架M上的基座主体120A和一个形状像球形区域并固定在基座主体120A的前开口上的间隔件120B。基座120的间隔件120B包括一个形状像球形区域的接收表面125,并且可与凸缘110B的基座侧滑动表面113a(见图16)形成紧密的接触。
设置在可动部分110内的支撑盖130和基座120的间隔件120B把凸缘110B的球形区域部分113夹在其间,由此在基座120上可滑动地支撑可动部分110。
支撑盖130包括一个具有圆顶形状的圆顶形部分131;一对形成在圆顶形部分131内部的壁部132,以便向显示器D延伸;以及一个设置在面朝基座120的圆顶形部分131的表面131a(以下称为“加载表面131a”;见图16)的中心处的凸起133。加载表面131a与凸缘110B的显示器侧滑动表面131b形成紧密的接触。
图14为方位调整装置H的剖开的侧视图。如图14所示,通过把凸起133插入基座主体120A的插入孔121a中而将支撑盖130固定在基座120上。螺栓141从显示器D侧(从圆顶形部分131的内部)通过设置在凸起133中的孔插入,一个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弹性构件)143被缠绕在螺栓141的螺栓体141a上,该螺栓朝基座主体120A部分地穿过凸起133的孔突出。弹簧143被拧在螺栓141的末端上的螺母142压缩,并且受压弹簧143的弹性将螺栓141压向基座120。螺栓141反过来将支撑盖130压向基座120,并且最终将可动部分110压向基座120。结果,可动部分110被可滑动地夹在支撑盖130和基座120之间,从而显示器D可以如图12A所示地绕着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转动(或者摆动),如图12B所示地绕着水平轴线转动(或倾斜),并且如图12C所示地绕着垂直轴线转动(或者旋转)。
可动部分110(即显示器D)的转动范围由壁部132所限制。更具体地说,如图15A至图15F所示,可动部分110可以不受限制地转动,直到在安装板110A上形成的转动限制部分112与支撑盖130的壁部132形成紧密接触时为止,但是一旦转动限制部分112与壁部132形成接触,可动部分110就不能再继续转动。换句话说,在所描述的方位调整装置H中,在支撑盖130上形成的壁部132用作为一个限制可动部分110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
如果使支撑盖130与由用户转动的可动部分110一起转动,则设置在支撑盖130上的壁部132不能用作为一个停止可动部分110的制动器;因此,如图16所示,支撑盖130的柱形凸起133的横截面和基座主体12A的插入孔121a具有基本上为椭圆形(非圆形)的形状,以便阻止支撑盖130的转动。
然而,除正常使用状态之外,在显示器D被意外地转动到可转动范围之外的情况下,全部的转动力集中在支撑盖130的凸起133上,这样会不利地使凸起133的近端部分发生破裂。在这样的情况下,显示器D不能被保持在一个预想的位置上,并且支撑盖130在其被装入可动部分110内时不能轻易地更换。
上述的不利情况产生一个不仅在所述的方位调整装置中而且在任何其他的能够使显示器在包括其屏幕的平面上绕枢轴转动的方位调整装置中可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以允许显示器绕着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撑显示器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该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在显示器的后表面上的可动部分,一个用来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可动部分的基座,以及一个用来限制可动部分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该制动器被构造成在可动部分由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时可得到释放。
根据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当可动部分在包括显示器屏幕的平面上(即,绕着基本上垂直于屏幕的轴线)的转动被制动器阻挡时,更具体地说,当可动部分到达转动的限制范围的一个极限时,作用在制动器上的预定大小的或者更大的转动力将解除制动器的阻挡状态,使得可动部分可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从而如上所述的过大的转动力不会集中在例如转动部件和制动器的元件上,由此防止其发生破裂。
上述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可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将可动部分压向基座侧的支撑盖,以及一个用来限制支撑盖的转动的正转限制构件。上述的制动器安装在这个支撑盖上。该正转限制构件包括一个第一接合部分和一个从第一接合部分突出的轴部。支撑盖包括一个第二接合部分,而且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可从显示器侧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相接合。轴部如此地安装在基座上,即,如果第一接合部分由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就防止轴部绕着其轴线转动并且允许轴部沿着该轴线运动。如果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接合的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由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正转限制构件的轴部移向显示器侧,并且脱离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
该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被构造成具有夹持并可绕枢轴转动地保持可动部分的基座和支撑盖,还有限制可动部分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支撑盖通过允许不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座上的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从显示器侧与其第二接合部分相接合而被限制转动。正转限制构件被构造成可在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作用在第一接合部分上时沿着其轴部的轴线移动。因此,如果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作用在制动器上并且传递到第一接合部分上,正转限制构件的轴部就移向显示器侧,解除了其第一接合部分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更具体地说,当可动部分到达转动的限制范围的一个极限时,作用在制动器上的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将使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移向显示器侧并且解除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使得可动部分可以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从而上述的过大的转动力将绝不会集中在例如支撑盖和正转限制构件的元件上,由此防止其发生破裂。
只要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不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接合,支撑盖就不会和可动部分一起转动,其结果为,可将安装在支撑盖内的制动器的位置保持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换言之,当作用在制动器上的转动力小于预定的大小时,制动器必定限制可动部分的转动范围。
在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中,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最好被压向基座侧。
根据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由于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被压(偏压)向基座侧,第一接合部分可在正常使用的状态下牢固地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相接合。压力(偏压力)的大小可以得到调节,从而可以调整使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脱离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的转动力的最低值。这样,为了解除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之间的接合,应当使第一接合部分抵抗着压力(偏压力)地移向显示器侧。更具体地说,压力越大,就越难解除接合;当压力越小时,就越容易解除接合。
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基座上的用来将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压向基座侧的加载构件,从而由加载构件产生的压力使支撑盖将可动部分压向基座侧。
根据该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加载构件的弹力可以通过正转限制构件恒定地传递到支撑盖上,由此,不仅在使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相接合的正常状态下,而且在使第一接合部分脱离第二接合部分的状态下,支撑盖总是被压向基座侧。换言之,加载构件用于在正常的使用状态下使支撑盖受压,并且能够调整解除正转限制构件与支撑盖之间的接合的最小转动力,同时进一步防止可动部分在解除接合时转动到一个必需的范围之外。该结构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且简化了装置的结构,由此导致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中,优选的是,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可以包括一个相对于轴部的轴线倾斜的接触表面,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可以包括一个用来与第一接合部分的接触表面相接触的制动器表面。
根据该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正转限制构件的第一接合部分和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在它们的倾斜表面上彼此接触;因此,作用在支撑盖上的转动力自然产生一个用来将第一接合部分移向显示器侧的作用力。这样使得第一接合部分移向显示器侧并且自然地脱离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当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作用在可动部分上时,该结构能容易并可靠地解除接合。
在上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中,可动部分可以包括一个形状像球形区域的滑动表面,并且基座可以包括一个用来与滑动表面可滑动地接触的接收表面。
由于上述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可动部分具有一个形状为球形区域的滑动表面,该可动部分不仅能绕着基本上垂直于显示器的屏幕(即在包括屏幕的平面上)的轴线转动,而且还能倾斜(绕着水平轴线,并且显示器的顶部和底部向前和向后移动)和旋转(绕着垂直轴线,并且显示器的右侧和左侧向前和向后移动)。由此,显示器可以在其方位调整上获得增大的灵活度。
从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进行的以下描述中可以容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进一步的特征。


图1为从显示器侧看时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从支架侧看时图1所示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从显示器侧看时图1中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后视图;图4为沿图3中的线I-I所截得的剖视图;图5为支撑盖的主视图;图6A为图2中所示正转限制构件的侧视图;图6B为沿图6A中的线II-II所截得的剖视图;图6C为图2中所示的离合器部件的侧视图;图6D为从由图6C中标有箭头的线条III-III所示的方向看时离合器部件的视图;图6E为图2所示支撑盖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6F为从由图6E中标有箭头的线条IV-IV所示的方向看时支撑盖的视图;图7为图2中所示基座的局部切开的透视图;图8A至图8F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正常时期操作的简图,其中图8A、8C和8E为表示显示器的各种正常方位的示意性简图,图8B、8D和8F为表示对应于图8A、8C和8E中所示显示器的方位的方位调整装置的状况的主视图;图9A至图9C为表示正转限制构件的操作的放大的剖视图,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异常时期操作;图10A为用来说明当显示器被过度定位时其在异常时期内的操作的示意性简图;图10B为表示对应于图10A中所示显示器的过度定位状态的方位调整装置的状况的主视图;图11A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11B为图11A中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侧视图;图12A至图12C为说明显示器的运动的示意性简图;图13为从显示器侧看时传统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14为图13中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侧视图;
图15A至15F为用于说明传统的方位调整装置的操作的视图,其中图15A、15C和15E为表示显示器的多种正常方位的示意图,图15B、15D和15F为表示对应于图15A、15C和15E中所示显示器的方位的方位调整装置的状况的主视图;图16为从支架侧看时传统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下面实施例时,显示器D绕一条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的转动(见图12A)将被称为“枢转”或者枢转的,在其顶部和底部向前和向后移动的同时绕水平轴线的转动(见图12B)将被称为“倾斜”或者倾斜的,并且在右侧和左侧向前和向后移动的同时绕垂直轴线的转动(见图12C)将被称为“旋转”或者旋转的。
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以下称为“方位调整装置H”)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个固定在显示器D的后表面上的可动部分10,一个用来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可动部分10的基座20,一个用来把可动部分10压向基座20侧的支撑盖30,以及一个用来限制支撑盖30的转动的正转限制构件40。制动器50安装在支撑盖30上,用来限制可动部分10的转动范围。在本实施例中,将显示器D可在其内绕枢轴转动的方位调整装置H(即支撑盖30或者其可动部分10)的转动范围设定为90度。这意味着方位调整装置H可使用户能随意地选择显示器D的取向(横向或者纵向)。
如图1和2所示,该可动部分10包括一个将要固定在显示器D的后表面上的塑料安装板10A,以及一个固定在安装板10A上的塑料凸缘10B。
安装板10A包括一个框架11和一个基本上设置在框架11的中间部分上的转动限制部分12。框架11具有矩形轮廓,且在其四个角部上形成安装孔11a。如图3所示,转动限制部分12包括一对第一凸起件12a和一对与第一凸起件12a相对并经过支撑盖30的壁部32的第二凸起件12b,该支撑盖30将在以后描述。成对的凸起件12a沿着彼此正交的直线定位。类似的,成对的凸起件12b也沿着彼此正交的直线定位。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凸起件12a和第二凸起件12b都如此形成,以便从框架11的内边缘向框架10B侧突出,并且具有一个伸向框架11的中心的远端。可以理解,转动限制部分12的布置和结构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那样,而是可以恰当地进行任何变化;然而,最好从那些能够与支撑盖30的壁部32的一个侧面接触的那些方案中挑选形状和布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凸缘10B包括一个具有被制成球形的内、外表面的球形区域部分13以及一个沿球形区域部分13的外边缘形成的平板部分14。在平板部分14的四个角部上形成其位置分别与安装板10A上的对应安装孔11a对准的安装孔14a。在随后的描述中,面朝基座20的球形区域部分13的表面13a(见图2)将被称为“基座侧滑动表面13a”,而其面朝显示器D的表面13b(见图1)将被称为“显示器侧滑动表面13b”。
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20包括一个固定在形成于支架M的前表面的上部上的安装部M1上的塑料基座主体20A,以及一个固定在基座主体20A的前开口(显示器D侧开口)上的塑料间隔件20B。
如图2所示,基座主体20A包括一个基本上为圆形的底壁部分21;一个沿底壁部分21的圆周形成的环形壁部22,以便外表基本上呈现为截头锥体;一对中间壁部分23,它们设置在底壁部分21上,以便从那里垂直地突出;以及四个凸台24,它们同样设置在底壁部分21上,以便从那里垂直地突出。底壁部分21基本上在其中心处设有一个插入孔21a,将在后面详细地描述的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可穿过该插入孔21a插入。成对的中间壁部分23彼此相对,并把插入孔21a夹在中间。在每个中间壁部分23中,U型槽口23a被设置成沿着平行于后面将要描述的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的轴线P的方向从中间壁部分的远端朝着底壁部分21。凸台24被设置成将基座20如图1所示地固定在支架M的安装部M1上,并且由此被布置成对应于安装部M1的布置。
如图1所示,间隔件20B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其面朝显示器D侧的表面25(以下称为“接收表面25”)被做成具有与凸缘10B的基座侧滑动表面13a(见图2)相同的曲率的球形表面。如图4所示,接收表面25可滑动地与凸缘10B的基座侧滑动表面13a形成接触。
支撑盖30由塑料制成,并且如图1和2所示地包括一个具有圆顶形状的圆顶形部分31,一对从圆顶形部分31的显示器D侧表面突出的壁部32,以及设置在圆顶形部分31的显示器D侧处的第二接合部分33。第二接合部分33是一个可与将在以后描述的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相接合的部分。支撑盖30装放在可动部分10的内部(即在安装板10A和凸缘10B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如图4所示。
如图2所示,圆顶形部分31具有一个被做成球形表面的基座20侧表面31a(以后称之为“加载表面31a”),该球形表面具有与凸缘10B的显示器侧滑动表面13b(见图1)相同的曲率。如图4所示,加载表面31a可滑动地与凸缘10B的显示器侧滑动表面31b接触。基本上在圆顶形部分31的中心处设置一个插入孔21a,后面将要描述的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分42可通过该插入孔21a插入。
如图1所示,成对的壁部32布置在包含着插入孔31b的直线上,并被设置成把插入孔31b夹在其间。
如图1所示,第二接合部分33A是通过将一种具有通常为环形的离合器部件33装配到沿着插入孔31b的圆形边缘形成的圆形边缘部分33A中而形成的。
圆形边缘部分33A由沿着插入孔31b的圆形边缘的圆顶形部分31的显示器D侧表面的加载部分形成。如图5所示,圆形边缘部分33A设有四个扇形的台阶部分33a,每个台阶部分在四个间隔预定间隔的位置上呈现出从前侧(即显示器侧)看时的扇形。在每个扇形台阶部分33a的上表面(面朝显示器侧)上形成一个凸起33b。
如图6C和6D所示,离合器部件33B包括具有四个朝圆形边缘部分33A凹陷的凹槽33d的环形金属片。在邻接的凹槽33d之间设置的四个扇形板部33c均具有一个在其外周边上形成的槽口33e。槽口33e设置在与圆形边缘部分33A的相应凸起33b(见图6F)对准的位置上,从而把离合器部件33B放入圆形边缘部分33A中的操作使得离合器部件33B的槽口33e装配在圆形边缘部分33A的对应凸起33b上,由此使扇形板部33c与对应的扇形台阶部分形成接触。凹槽33d是如此形成的,即,凹槽33d的突出的后表面可以被装配在位于圆形边缘部分33A的扇形台阶部分33a(见图6F)之间的凹陷部分中;这样,把离合器部件33B放入圆形边缘部分33A中的操作使得向后突出的凹槽33d可以被装配在设置于圆形边缘部分33A的相邻的扇形台阶部分33a之间相对应空间中。离合器部件33B的内径(即其圆形开口的直径)等于圆顶形部分32的插入孔31b(见图6F)的直径。如图6C所示,凹槽33d的侧面33f(以下称为“制动器表面33f”)相对于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的轴线P(见图6A)倾斜。
如图1和图2所示,正转限制构件40包括一个可从显示器D侧与设置在支撑盖30中的第二接合部分33相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分41,以及一个从第一接合部分41突出的轴部42。
如图6A和6B所示,第一接合部分41包括一个基座部分41d,其具有与离合器部件33B的内径(其圆形开口的直径)相同的直径;以及一个形成于基座部分41d的端面处的顶部41c。在基座部分41d的周边上设置从其上突出的凸起(或者凸出部分)41a。凸起41a设置在与离合器部件33B的凹槽33d的位置相对应的四个位置上,以便可装配在凹槽33d中。如图6A所示,凸起41a的侧面41b(以下称为“接触表面41b”)相对于轴部42的轴线P倾斜,由此把凸起41a装配到离合器部件33B的凹槽33d中可使得接触表面41b与凹槽33d的制动器表面33f(见图6C)发生接触。
轴部42包括一个直径与基座主体20A的插入孔21a(见图4)的内径相同的主体部分42a和一个设置在主体部分42a与第一接合部分41的基座部分41d之间的直径减小的部分42b,并且在主体部分42a的远端设置一个沿着垂直于轴线P的方向延伸的销孔42c。
轴部42以下述方式安装在基座主体20A上,即,限制轴部42绕其轴线P旋转并且允许轴部42沿着其轴线P移动。更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防止轴部42绕其轴线P转动,因为将一个销插入到在轴部42的远端上形成的销孔42c中,并且从销孔42c突出的销63的每一端装配到在基座主体20A的中间壁部分23上形成的槽口23a中。另外,轴42可以沿着其轴线P移动,因为槽口23a的深度大于销63的直径,并且槽口23a沿着平行于轴线P的方向形成。
如图7所示,在受压状态下的压力构件61缠绕在轴部42的周围,并且由压力构件61产生的压力(弹性力)通过销63传递到轴部42上,其又将第一接合部件41(见图4)压向基座20侧。换句话说,通过以压缩状态设置在穿透轴部42的远端的销63和基座主体20A的底壁部分21之间的压力构件61,把第一接合部件41压向(偏压向)基座20侧。图7也表示根据本实施例设置在压力构件61和销63之间的垫圈62,其可靠地把由压力构件61产生的压力传递到轴部42上。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出压力构件为一个盘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与此,诸如板簧或者锥形盘簧(盘形弹簧)的任何替代构件都可以用作压力构件61。
朝着基座20侧施加在第一接合部分41上的压力可以使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牢固地接合,如图4所示。
由于被压向基座20侧的第一接合部分41如图4所示地从显示器D侧与支撑盖的第二接合部分33接合,支撑盖30也被压向基座20侧。更具体地说,由压力构件61产生的压力通过正转限制构件40传递到支撑盖30上并且作用于其上,支撑盖30又将可动部分10的球形区域部分13压向基座20侧。
如上所述,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不能绕轴线P枢转,因而自然也不允许第一接合部分41绕轴线P转动。由此,与第一接合部分41相接合的支撑盖30变得不能绕轴线P枢转。也就是说,只要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相接合,支撑盖30的壁部32就不会改变它们的位置,由此使可动部分10的转动范围由壁部32限制。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其第二接合部分33与第一接合部分41接合的支撑盖30的壁部32用作为一个限制可动部分10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50。
接下来,将对如上所述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部件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将间隔件20B装入面朝显示器D侧的基座主体20A的开口中,并且使凸缘10B的球形区域部分13夹在间隔件20B和支撑盖30之间。
然后,将离合器部件33B从显示器D侧装入支撑盖30的圆形边缘部分33A中以形成第二接合部分33。另外,将同步旋转部件40的轴部42插入支撑盖30的插入孔31b和基座主体20A的插入孔21a中,并且使第一接合部分41从显示器D侧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接合。
随后,如图7所示,将缠绕的压力构件61和垫圈62装在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上,该限制部件从基座主体20A的插入孔21a突出。然后,在压力构件61被压缩的同时通过轴部42的销孔42c插入销63之后,将销63的每端插入中间壁部分23的槽口23a中。上述的组装过程使得压力构件61能够把其压力(偏压力)通过正转限制构件40传递到支撑盖30上,并且形成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之间的牢固接合。由此,使得可动部分10的球形区域部分13被基座20和支撑盖30以足够的压力保持。
此后,如图2所示,将安装板10A设置在凸缘10B的显示器D侧上,而且使安装板10A的安装孔11a与凸缘10B的对应安装孔14a对准。然后,将螺钉或者其他紧固部件(未示出)插入到安装孔14a中,以把安装板10A和凸缘10B一起固定在显示器D的后表面上。为了将方位调整装置H固定在支架M上,使凸台24与支架M的安装部M1对准,并且从支架M的后侧插入并且固定紧固部件(未示出)。
接下来,将对具有如上所述地组装的元件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正常时期操作加以描述。
如图4所示,可动部分10的球形区域部分13被夹在支撑盖30的加载表面31a和基座20(间隔件20B)的接收表面25之间并且被其以足够的压力所保持。另外,基座侧滑动表面13a和与之接触的基座20的接收表面25分别具有一个球形表面,而且显示器侧滑动表面13b和支撑盖30的加载表面31a都分别具有一个球形表面。因此,可动部分10的球形区域部分13可以随意地在支撑盖30的加载表面31a和基座20(间隔件20B)的接收表面25之间平稳地滑动。由此,根据方位调整装置H,显示器D可以枢转(见图12A)、倾斜(见图12B)和旋转(见图12C)。
作为一个例子,现在将对在处于如图8A所示的横向取向的显示器D顺时针转动90度到达如图8E所示的纵向取向的情况下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正常时期操作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8B为表示当显示器D处于横向取向(也参见图8A)时方位调整装置H的状况的主视图。可动部分10的转动限制部分12(凸起件12a中的一个和凸起件12b中的一个)与设置在支撑盖30中的制动器50(其壁部32)形成接触,从而阻止了显示器D的逆时针转动(朝由图8A中的箭头P2所示的方向)。
当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显示器D顺时针(朝由图8A中的箭头P1所示的方向)转动时,由于支撑盖30不能转动,所以如图8D所示,可动部分10单独地随着显示器D转动。
当显示器D最终顺时针转动了90度时,可动部分10的转动限制部分12与制动器50接触,从而进一步地阻止了可动部分10的枢转。
下面参照图9A、9B和9C描述当具有由制动器50限制枢转的可动部分10的显示器D被意外地逆时针转动时所观察到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操作。
图9A为显示在显示器D处于图8A所示的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正转限制构件40和支撑盖30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当处于图8A中所示状态下的显示器D被迫逆时针地(沿由图8A中的箭头P2所示的方向)转动时,转动力作用在制动器50上,即,支撑盖30上,因为可动部分10的转动限制部分12与制动器50接触(见图8B)。由于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相接合,由此防止支撑盖30转动,转动力最终作用在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上。
然而,如图9A所示,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的接触表面41b和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的制动器表面33f都相对于轴部42的轴线P倾斜,其中该制动器表面33f沿着围绕轴线P的圆周面按径向与接触表面41b接触,由此沿着平行于轴线P的方向按压第一接合部分41。
由于正转限制构件40可以如上所述地沿着轴线P运动,来自上述回转力的压力使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如图9B所示地移向显示器D侧,并且由此解除了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之间的接合。可以理解,压力于是作用在加载构件61上并且超出其正常状态地进一步压缩加载构件61。
当解除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之间的接合时,允许支撑盖30随可动部分10一起绕枢轴转动,如图10B所示。也就是,在由被释放的制动器50导致的限制状态时,允许可动部分10枢转到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方位调整装置H被构造成允许制动器50在可动部分10由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转动到由制动器50限制的范围之外时被释放。因此,可以防止可动部分10或者支撑盖30发生破损。更具体地说,即使当可动部分10到达其转动的允许范围的极限时将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作用在制动器50上,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也移向显示器D侧,并且由此脱离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因此,允许可动部分10枢转到其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从而上述过大的转动力绝不会集中在这些部件例如可动部分10、制动器50等上,并且可由此防止其破损。
另外,提供了一种用于释放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之间的接合的非常简单的机构。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方位调整装置H可以易于制造。另外,机构的简化使得接合能在需要的基础上可靠地释放。
甚至当作用有逆时针的转动力时,只要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接合,就可使支撑盖30的转动受到限制,结果将制动器50的位置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因此,即使在作用有一个逆时针的转动力的情况下,如果在转动力足够小的情况下,接合将不会被释放,因此可动部分10将不会枢转到其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
另外,即使当支撑盖30与同步转动的限制部件40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时,轴部42仍然被压向基座20,由此显示器D的顺时针转动操作使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重新接合,从而回到了一个正常状态。
此外,即使当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之间的接合被解除时,第一接合部分41的凸起41a如图9C所示位于扇形板部33c上,由此将加载构件61的弹性力连续无间断地传递到支撑盖30上。因而,即使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脱离接合,可动部分10的球形区域部分13也被一个足够的压力保持在其中,由此施加于球形区域部分13上的保持力不会减少到低于一个必要值。
另外,如图9A至图9C所示,当支撑盖30与正转限制构件40脱离接合时,在方位调整装置H的部件中,只有正转限制构件40移向显示器D侧,即,可动部分10和支撑盖30都不移向显示器D侧;因而,由于脱离的脉冲力不会作用在显示器D上。
为了调整能使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脱离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的转动力的大小,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的接触表面41d和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的制动器表面33f相对于轴线P的倾斜角度可以改变,或者离合器部件33B的凹槽33d的深度也可以调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接合部分33通过把离合器部件33B装到支撑盖30的圆形边缘部分33A中而形成,并且由此可以仅仅通过改变离合器部件33B的尺寸或形状来改变产生脱离的最小转动力的大小。
产生脱离的转动力或者更大的转动力的大小也可以通过改变加载构件61的弹簧系数来改变。更具体地说,为了使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脱离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根据本实施例,使第一接合部分41抵抗着由加载构件61产生的压力地移向显示器D侧;由此,压力越大,发生脱离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且压力越小,发生脱离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上所述,由于加载构件61的压力(盘簧的弹性力)总是通过正转限制构件40传递到支撑盖30上,不仅在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已经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相接合的通常状态下,而且在接合已经解除的状态下,支撑盖30总是被压向(偏压向)基座20侧。因此,加载构件61发挥着多个作用,其中包括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朝基座20侧按压支撑盖30;调整可使正转限制构件40脱离支撑盖30的最小转动力的大小;以及当解除接合时阻止可动部件10进一步地枢转到必须的范围之外。由于压力构件61可以起着上述的多个作用,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简化了装置的结构,由此有助于降低成本。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第二实施例包括一个固定在显示器D的后表面上的可动部分70,一个用来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可动部分70的基座80,一个用来将可动部分70压向基座80侧的支撑盖90,以及一个用来限制支撑盖90的转动的正转限制构件40。在支撑盖90中安装有一个用来限制可动部分70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95。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可动部分70包括一个平板部分71,一对平行于该平板部分71设置的安装部分72,以及一对用来把平板部分71连接在安装部分72上的侧板部分73。
平板部分71设有一个基本上在其中间部分的插入孔71c,通过局部地切割平板部分71并弯曲每个部分,以便使其朝显示器D侧直向上地升起而在插入孔71c周围的四个位置上形成凸起71d。面向基座80侧的平板部分71的表面71a(以下称为“基座侧滑动表面71a”)和面向显示器侧的表面71b(以下称为“显示器侧表面71b”)都被做成为平面。
基座80包括一个管状的接收部分81,从接收部分81的每个侧缘垂直地延伸的侧壁部分82,一个从接收部分81的底部边缘垂直地延伸的底壁部分83,以及一对基本上在接收部分81的中心在相距预定间距的位置上设置的中间壁部分84,以便垂直地从其上突出。面向显示器D侧的接收部分81的表面81a(以下称为“接收表面81a)被做成平面。接收部分81设有一个插入孔81b。中间壁部分84彼此相对并且设置在把插入孔81b夹在其间的位置上。在每个中间壁部分84中,一个U型槽口84a从中间壁部分23的远端沿着平行于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线P的方向伸向接收部分81。用于使方位调整装置H′倾斜的轴件(未示出)安装在设置于每个侧壁部分82中的插入孔82a中。
支撑盖90包括一个具有形成为圆形的每个端部(周边)的主体部分90,从主体部分91的周边突出的壁部92和一个设置在主体部分91的显示器D侧的第二接合部分93(见图11B)。在主体部分91的圆形端面(平面)的中间设置一个插入孔91b,并且使成对的壁部92与包含有插入孔91b的一个平面对准,从而壁部92把插入孔91b夹在其间。面对基座80侧的主体部分91的端面91a(以下称为“加载表面91a”)被做成平面。可以理解,第二接合部分93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基本上相同的结构,因而在这里略去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同样也可以理解,正转限制构件40和压力构件61每个都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对应部件基本上相同的部件,而且这里将不再给出相同的详细描述。然而,正转限制构件40的轴部42以这样的方式安装在基座80上,即,防止轴部42绕着其轴线P转动并且使轴部42能沿着轴线P移动。另外,第一接合部分41被以压缩状态设置在穿过轴部42的远端的销63和基座80的接收部分81之间的加载构件61压向基座80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其第二接合部分93已经与第一接合部分41接合在一起的支撑盖90的壁部92用作为一个用来限制可动部分70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95。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位调整装置H′的第二实施例中,其如上所述地构造,如图11B所示,可动部分70的平板部分71被夹在支撑盖90的加载表面91a和基座80的接收表面81a之间,并且由一个足够大的压力保持,相互接触的基座侧滑动表面71a和基座80的接收表面81a每个都包括一个平面,同时彼此接触的显示器侧滑动表面71b和支撑盖90的加载表面91a每个都包括一个平面。因此,可动部分70的平板部分71可以随意地在支撑盖90的加载表面91a和基座80的接收表面81a之间滑动。如图1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部分70的平板部分71和基座80的接收部分81之间设置一个间隔件64。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位调整装置H′被构造成允许制动器95被释放(即,使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移向显示器D侧并且变得与支撑盖90的第二接合部分93脱开),并由此在可动部分10由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枢转到由制动器95限制的范围之外时使可动部分能枢转到其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因此,上述的过大的转动力不会集中在这些部件诸如可动部分70、制动器90等上,并且可由此防止其发生破损。
尽管已经在上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可以在不脱离其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变化和修改。
最后,在根据本发明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中,显示器可以如此地得到支撑,即,允许显示器绕着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轴线转动,即使显示器被意外地枢转到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也不会发生部件的破损,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其正常使用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以使显示器能绕基本上垂直于其屏幕的一条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撑显示器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在显示器的后表面上的可动部分(10);一个可绕枢轴转动地支撑可动部分(10)的基座(20);以及一个用于限制可动部分(10)的转动范围的制动器(50),其特征为,如果在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的作用下可动部分(10)枢转到限制范围之外,制动器(50)被释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将可动部分(10)压向基座(20)侧的支撑盖(30),其中制动器(50)装在支撑盖(30)中;以及一个用来限制支撑盖(30)的转动的正转限制构件(40),其中,正转限制构件(40)包括一个第一接合部分(41)和一个从第一接合部分(41)突出的轴部(42),支撑盖(30)包括一个第二接合部分(33),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可从显示器侧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41)相接合,其中,轴部(42)以下述方式安装在基座(20)上,即,防止轴部(42)绕其轴线(P)枢转,并且在第一接合部分(41)由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枢转到限制范围之外时允许轴部(42)沿轴线(P)移动;以及如果与支撑盖(30)的第二结合部分(33)接合的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由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枢转到限制范围之外,同步限制部件(40)的轴部(42)移向显示器侧,并且与支撑盖(30)的第二接合部分(33)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为,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被压向基座(20)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安装在基座(20)上的加载构件(61),用来将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件(41)压向基座(20)侧,其中,由加载构件(61)产生的压力使支撑盖(30)将可动部分(10)压向基座(20)侧。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器方向调整装置,其特征为,正转限制构件(40)的第一接合部分(41)包括一个相对于轴部(42)的轴线(P)倾斜的接触表面(41b);以及支撑盖(30)的第二结合部件(33)包括一个用来与第一接合部分(41)的接触表面(41b)接触的制动器表面(33f)。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其特征为,可动部分(10)包括一个形状为球形区域的滑动表面(13a);以及基座(20)包括一个可与滑动表面(13a)滑动接触的接收表面(25)。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器方位调整装置H的可动部分(10)固定在显示器的后表面上并且由一个基座(20)可枢转地支撑,并且其转动被一个制动器50限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通过一个预定大小或者更大的转动力使可动部分10转动到限制范围之外,制动器50被释放。因此,即使显示器被意外地枢转到允许的转动范围之外,也不会发生部件的破损,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到其正常使用的状态。
文档编号H04N5/64GK1527326SQ20041000048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3日
发明者石崎崇志, 一, 平泽贤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日本电气三菱电机显示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