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8-a立体声扩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8876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3d8-a立体声扩声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3D8-A型6+1路立体声的模式,是对3D8型立体声扩声系统(3D8立体声扩声系统在此之前已申请了专利,申请号是031379621)另一种使用形式,主要在露天或由于其他客观因素不能实现3D8型扩声系统的演出场地或场所中使用。
背景技术
目前,立体声的录音和放音技术和形式正在从stereo发展到环绕声,很多多功能性演出场所对扩声也作出了不断的尝试,努力达到语言扩声、重放音乐及各种效果声的目的,但是由于剧种的不同,使用者的习惯、兴趣各异,使用情况不能统一,尤其在固定安装的场合,一旦安装完毕,不能更改,很难圆满完成多种节目的演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现代演出的需要以及立体声录音和放音技术的发展,提出了3D8立体声扩声系统概念。但是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3D8扩声系统并不能在每一个场合都能实现,因此必须在这些情况下,提出了3D8-A型立体声扩声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在不能实现3D8立体声扩声系统的场合获得良好的立体声效果,对其做了一些调整。在扩声系统中采用6+1个通道输出格式包括主声道左、右,环境声左路、环境声右路,舞台前沿,舞台后区以及超低频通路等等,与3D8立体声扩声系统相比较,简化了中央主扩声通路以及观众头顶天花通路。这样的设计,考虑不能或者很难实现中央主扩声通道及观众头顶天花通道的安装等情况,从而适应多功能的演出场所的需要,能重放绝大部分效果声,而且,通过电声参数的设置,声源的位置与视觉一致,具有良好的空间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3D8-A扩声系统包括两个部分,主扩声系统和效果声系统。其中主扩声系统包括左、右及超低频输出通道,它主要满足一般演出及语言扩声等功能的需要。效果声系统包括了置于观众区域两侧及后方的左、右环境声道,放在舞台前沿的台口环境声道,舞台后的舞台后置环境声道,和主扩声左、右两个通道一起,完成多功能演出场所的各种效果声的重放。在两个系统部分之间可以通过增加混合装置,比如矩阵处理器,来达到共享主扩声两个通道的目的。另,此两路主扩声系统要求每路的电声参数,如功率输出、频带宽度等应一致,灵敏度应尽量一致,且应保证不低于103dB声压要求;四路效果声系统要求左、右效果声每路对于观众区扩声的电声参数,如功率输出、频带宽度等应尽量一致,且应保证不低于100dB的环境声要求;舞台口及舞台后效果声道要求不低于97dB的要求;超低音箱对于观众区扩声的声压级应不低于113dB的要求。每个通道的处理、功率输出、扬声器的灵敏度、扬声器数量等需要根据具体的房间确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满足基本语言及音乐扩声的要求外,能够进行多种效果声的重放。3D8-A立体声扩声系统不但沿用以前出现的两通道主扩声方式,而且特别将效果声道引入到扩声系统中,对扩声方式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拓展,并将对于录音技术及现场演出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系统原理图。
本发明的信号基本流程为Mic/Line信号——调音台——矩阵处理器——功率放大器——音箱。
图2音箱立面布置示意图;图3音箱首层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下图1所示给出了具体的具有3D8-A型的扩声模式,这只是其中一种实现形式。系统分两个部分,虚线以上为主扩声系统部分,虚线以下为效果声系统部分。两个部分各用了一台调音台(如果调音台的输出编组路数够12路,也可以使用一个调音台来实现),主调音台负责来自音乐、演唱或讲话的信号输入,效果声调音台主要调控来自八轨录音机的效果声,然后重放到各6路扩声通道。主扩声系统部分的2个扩声通道左、右,通过混合装置,比如矩阵处理器,和效果声4个通道一起完成6个通道的扩声。按照图2、图3所示的位置进行音箱的位置布置。
权利要求
1.3D8-A是一种立体声扩声系统方式,包括2个主扩声通道以及4个效果声通道,另外为满足扩声的动态需要,还有超低频通道,即为6+1通道的立体声扩声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6+1通道,其分布特征是主扩声两个通道分别布置在左、右耳光音箱室或左、右音桥中。效果声有四个通道左、右两个环绕声道分布在观众席区域的左、右侧墙及后墙;台口效果声通道音箱放在舞台口中央前沿;台后效果声道音箱布置在舞台后部。超低频通道音箱可以放在舞台地面,也可以和主扩声音箱一样吊装。
全文摘要
3D8-A是一种立体声扩声方式。它除了基本扩声系统左、右两个主通道以外,另增加四个效果声通道,包括左、右环境声,台口环境声,台后环境声。两个主扩声通道,包括次低频通道,完成基本的语言及音乐扩声。四个环境声道,用来帮助完成戏曲、歌剧、话剧、小品等节目演出的各种效果声。
文档编号H04R27/00GK1561142SQ200410005750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4日
发明者程佳能, 李志良, 林华冠, 姚维南, 秦念锋, 杨毅文 申请人:陈健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