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2973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为了更好地进行资源的分配和调整,需要将通信过程中的一些关于通信质量的性能参数进行测量和上报给资源管理模块,如3G通信系统中的RRC(无线资源控制)实体要求PL(物理层)实体进行一些空口通信质量的测量,其中包括测量通信过程中产生的误块率这个重要参数。系统通常会指定一个统计周期,在这个周期内进行相关性能的统计。为了达到测量误块率的目的,在通信系统的编码数据块中,通常都携带有用于块校验的编码(常用的如循环冗余校验CRC),用于在接收侧对译码后的数据块进行校验,从而得到误块数和误块率。
如图1所示,系统接收到数据后,进行解调,译码过程首先接收解调后的数据,进行译码,译码后的数据按照约定的校验方式进行校验,校验正确表示此数据块接收正确,反之接收到的数据块错误。通过指定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数和在此期间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块数,就能很容易计算出误块率。
然而在通信系统中还存在一种编码数据块,其中没有进行块校验的编码,如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为支持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而增加的HS-SICH(高速共享信息信道)信道的编码方式。对于这种没有添加帧校验比特的编码方式,则无法通过对数据快进行校验的方式来获知译码后的误块数和误块率。
为了解决这种没有添加帧校验比特的编码方式情况下的误块率的测量,从理论上可以根据编码的性能来进行误码率以及误块率的统计,从而得到对应编码方式下的系统仿真性能曲线,然后根据接收的信噪比从误块率/误码率-信噪比曲线上查出对应的误块率/误码率。但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信道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系统仿真只能针对典型的信道环境来进行,同时从接收端很难知道当前信道环境应该属于哪一类,所以从理论上根据编码的性能来进行误块率和误码率的统计会受不同的信道环境影响而得到不同的对应值,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实际系统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系统仿真测试方式无法准确获取无核试验数据块译码误块率的缺点,简单、准确地实现对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统计,满足通信系统中对误块数及误块率的测量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装置,实现对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测量,为系统提供准确的测量报告。
为此,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B、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C、计算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D、根据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所述步骤B包括
B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B2、对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B3、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B4、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B5、计算似然值A=R·ST,ST为序列S的转置序列;B6、将似然值A与所述置信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
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当接收到的数据块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时,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选取分段后的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段。
在所述步骤B3和步骤B4之间还包括步骤将所述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b、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序列A′;c、计算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似然值A′;d、将得到的平均似然值A′同置信区间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在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
e、根据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所述步骤b包括b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b2、对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b3、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b4、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b5、计算似然值A=R·ST,ST为序列S的转置序列;b6、对所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重复步骤b1至b5,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序列A′。
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当接收到的数据块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时,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选取分段后的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段。
在所述步骤b3和步骤b4之间还包括步骤将所述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装置,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量化数据提取单元,用于提取解调量化后需要进行译码的数据序列R;译码单元,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编码单元,用于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单元,用于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似然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数据序列R及数据序列S计算似然值;比较单元,用于对似然值计算单元输出的似然值与设定的译码置信区间进行比较,获得接收数据块的误块率;误块数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所述装置还包括拆分单元,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按照数据块的不同编码方式进行分段;组合单元,用于对所述映射单元输出的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所述装置还包括选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拆分单元输出的各段数据中选取需要测量的数据段。
由以上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根据信道编码译码结果和接收到的数据之间的欧基里德距应最小的特点,设定译码置信区间,通过最大似然的方法,来对译码误块率进行估计,从而最终得到接收到错误帧数目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实现对无帧校验编码数据块的误块率测量功能。本发明实现简单,可以针对不同的上报质量要求,调整译码置信区间的设置,实现准确的测量上报。


图1是有校验编码情况下数据块的误块率的统计流程;
图2是本发明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图;图3是当数据块具有一种编码方式时获取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的流程图;图4是当数据块具有多种编码方式时获取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的流程图;图5是本发明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图;图6是本发明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图7是本发明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图8是本发明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根据信道编码译码结果和接收到的数据之间的欧基里德距应最小的特点,设定译码置信区间,通过最大似然的方法,来对译码误块率进行估计,从而得到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
本技术领域人员知道,在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的本质是使有用的信息数据传输减少,增加冗余的纠错信息,增加通信的可靠性。信道编码的过程是在源数据码流中加插一些码元,从而达到在接收端进行判错和纠错的目的。在接收端,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调,对解调后的数据进行译码,得到所需的数据。
在一个数据帧中,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对于各编码数据块,需要采用与编码对应的译码方式对该数据块进行译码,进而得到所需的数据。如果数据块中添加有校验编码,则根据该校验编码即可知道译码后的数据是否正确,而如果数据块中没有校验编码,则可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对其进行估计。
本发明根据信道编译码中利用到的汉明距和欧几里德距最小的方法,根据仿真结果设定译码置信区间,通过最大似然的方法,对接收的各数据块译码误块率进行估计,根据这些估计结果获得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然后根据平均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该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从而最终得到接收到错误帧数目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实现对无帧校验编码数据块的误块率测量功能。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2,图2是本发明方法第一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1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
步骤202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
由于没有校验编码,对接收到的数据块,经过译码后是否是正确的数据块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只能得到一个是否正确的概率。对于这种只能得到每次传输块错误概率的情况,要在一个测量周期内进行误块率的统计。
在测量周期内,对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相同的处理,得到对应的误块序列λ=[λ1,λ2,λ3,...,λK],K为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
步骤203计算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λ‾=Σi=1Kλi/K.]]>步骤204估计统计周期内的误块数Kerr=λ‾*K=Σi=1Kλi.]]>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对Kerr进行上取整或下取整操作,保证上报的错误帧数为一个整数。
前面已经提到,在一个数据帧中,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
当数据块具有一种编码方式时,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流程,得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步骤30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
假定接收到的解调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在译码前为R=[r1,r2,r3,...,r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此数据为发送端编码后通过信道发送过来的数据,应当视为信息数据+噪声数据。
步骤302对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D=[d1,d2,d3,....dM],其中M表示数据块在编码前的数据比特个数。
步骤303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C=[c1,c2,c3,...,c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
步骤304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S=[s1,s2,s3,...,s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
针对不同的调制方式,将编码后结果按照相应的映射方式将(0,1)数据映射成带符号的数据。如对于QPSK(正交相移键控)调制方式,按照1->-1,0->1,的方式进行映射,得到序列S。
步骤305计算似然值A=R·ST。
将序列R和序列ST进行点乘,得到和式A=R·ST=[r1,r2,r3,...,rN]·s1s2s3...sN=r1×S1+r2×S2+r3×s3+...+rN×sN]]>步骤306将似然值A与置信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
由上式可见,在进行加和操作时,如果接收到的数据是没有经过干扰的数据,此时译码前的量化数据应该变成了符号完全相同的数据(正数),从而得到的加和值应该是最大的。且N越大,A应该也越大;数据量化的范围(-U,+U),U越大,A也应该越大。依据最大似然理论,A越大,译码的可靠性也应该越大。根据这个分析,在步骤306中需要使用到置信区间就和A值相关,置信区间的选取也要根据两个条件来选取,一个是数据块编码后的长度N值,另一个是解调后量化数据的范围(-U,+U),此处U的大小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多取决于量化的比特位数,如8位量化,则量化范围为(-127,127)。置信区间的选取过程就是要在
中划分不同的区间,和相应的误块率进行对应。A值落在某个区间中,其对应的误块率就是和此区间对应的误块率。区间划分越细,得到的误块率越准确。通过仿真可以确定具体的区域划分。
当数据块具有多种编码方式时,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流程,得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步骤40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
假定接收到的解调数据,经过量化处理后,在译码前为R=[r1,r2,r3,...,r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此数据为发送端编码后通过信道发送过来的数据,应当视为信息数据+噪声数据。
步骤402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
由于接收到的数据块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所以在译码之前需要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拆分R(i)=[r1(i),r2(i),r3(i),...,rni(i)],]]>其中i表示第i个编码块,ni表示第i个编码块的编码后的长度。
步骤403分别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段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i)=[d1(i),d2(i),d3(i),....dmi(i)],]]>其中i表示第i个编码块译码后的数据,mi表示该数据段数据块在编码前的数据比特个数。
步骤404将每个分段数据块译码结果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结果C(i)=[c1(i),c2(i),c3(i),...,cni(i)],]]>其中ni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
步骤405将每个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按照发送端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c1,c2,c3,...,c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
步骤406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S=[s1,s2,s3,...,sN],其中N表示数据块在经过编码后的数据长度。
针对不同的调制方式,将编码后结果按照相应的映射方式将(0,1)数据映射成带符号的数据。如对于QPSK(正交相移键控)调制方式,按照1->-1,0->1,的方式进行映射,得到序列S。
步骤407计算似然值A=R·ST。
将序列R和序列ST进行点乘,得到和式A=R·ST=[r1,r2,r3,...,rN]·s1s2s3...sN=r1×s1+r2×s2+r3×s3+...+rN×sN]]>步骤408将似然值A与置信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
可见,与图3所示流程相比,在其中增加了相应的处理(对数据块的拆分与组合)过程。如TD-SCDMA中的HS-SICH信道中的数据,就有两种编码方式,一种采用重复的方式进行编码,另一种采用Reed-Muller编码方式,此时就可以按照图4所示流程进行处理,以满足这种多种编码方式的情况。
在图4所示流程中,针对一帧中包含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的情况,在译码后,需要对所有不同的编码块重新进行编码,以获取最后的误块率。对于编码类型比较多,编码块也比较多的情况下,这样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量来完成这个任务。在实际的处理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针对编码方式的类型,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进行后续的操作,从而在测量精度允许范围内,简化整个处理过程,提高处理效率。
也就是说,在步骤402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后,选取其中的某个或某些数据块作为计算误块率的参考块。如前面提到的HS-SICH信道中,因为有两种编码方式,可以选用其中一种编码方式和编码块作为参考测量块,对比重复编码方式和Reed-Muller编码方式,作为简化处理,可以选用其中重复编码的部分来作为参考测量块进行处理,在选取了参考测量块后,后面的处理就都基于该参考测量块来进行,从而可以快速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本技术领域人员知道,在利用译码标准性能曲线的时候,对于不同的信道环境,相同的SNR(信噪比)值对应的误比特率/误块率可能是不相同的。本发明采用最大似然值的方法来进行置信区间的设置,对接收信号进行量化归一处理,以减少信道环境不同给幅度带来的影响,决定译码性能的因素可以简化为接收数据和正确译码数据之间的欧基里德距,从而在仿真的时候可以根据接收数据和正确译码数据之间的距离大小来设置不同的置信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个误块率/误比特率,距离越大的误比特率/误块率越大。置信区间的个数取决于测量精度的需求,精度要求越高,置信区间越多。所有的置信区间构成一个置信区间表。在测量时,将接收到的数据译码后的数据认为是期望的正确数据,求得实际接收到的数据和上面认定是期望的正确数据之间的实际距离A后,在置信区间表中搜索A位于的置信区间,从而可以活动对应距离A的译码误块率,并且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几次比较就能得到最终的误块率,而不需要计算SNR以及知道实际的信道环境,因此可以大大简化处理过程。
对于数据块之间有时间关联的情况,可以认为连续收到的数据块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为了增加统计的精确性,还可以在一个测量周期内,对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都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一个似然值序列A′,然后再计算该测量周期内的平均似然值,利用平均似然值同置信区间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在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从而可以得到误块数。
参照图5,图5是本发明方法第二实施例的实现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01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
步骤502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序列A′,A′=[A1,A2,A3,...,AK],K为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
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的过程在前面已做详细介绍,而且对于数据块具有多种编码方式情况下的处理同样可以采用上述不同的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3计算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似然值A‾′=Σi=1KAi/K.]]>步骤504将得到的平均似然值A′同置信区间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在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参照图6,图6是本发明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其中,设置单元600用于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量化数据提取单元601用于提取解调量化后需要进行译码的数据序列R;译码单元602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编码单元603用于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单元604用于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似然值计算单元605用于根据数据序列R及数据序列S计算似然值;比较单元606用于对似然值计算单元输出的似然值与设定的译码置信区间进行比较,获得接收数据块的误块率;误块数估计单元607用于根据所述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设定的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对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译码、编码、映射、似然值计算,由似然值计算单元输出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由比较单元606将各似然值与设置单元600设定的译码置信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接收到的各数据块对应的误块率λi。在设置单元设定的测量周期内,重复上述过程,得到误块序列λ=[λ1,λ2,λ3,...,λK],K为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然后由比较单元根据设置单元设定的测量周期计算该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λ‾=Σi=1Kλi/K,]]>将该平均误块率输出给误块数估计单元607,由误块数估计单元607估计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Kerr=λ‾*K=Σi=1Kλi.]]>也可以对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进行译码、编码、映射、似然值计算,由似然值计算单元605得到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在设置单元设定的测量周期内,重复上述过程,得到似然值序列A′=[A1,A2,A3,..,AK],K为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然后由似然值计算单元605根据设置单元设定的测量周期计算并输出测量周期内的平均似然值A‾′=Σi=1KAi/K,]]>比较单元606利用得到的平均似然值A′同置信区间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在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将该误块率输出给误块数估计单元607,由误块数估计单元607估计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前面已经提到,在一个数据帧中,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当有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时,需要对不同编码数据块分别进行译码、编码处理。
参照图7所示本发明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在量化数据提取单元601和译码单元602之间增加了拆分单元701,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按照数据块的不同编码方式进行分段;在映射单元604和似然值计算单元605之间增加了组合单元702,用于对所述映射单元输出的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给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
其他单元的工作方式同图6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当一个数据帧中包含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块时,利用图7所示实施例需要在译码后对所有的不同的编码块重新进行编码,以获取最后的误块率。当数据块编码类型较多时,为了进行简化处理,可以对拆分后的数据块进行选择,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进行后续的操作,从而在测量精度允许范围内,简化处理过程,提高处理效率。
参照图8本发明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在该实施例中,在拆分单元701后增加了选取单元801,用于从拆分单元输出的各段数据中选取需要测量的数据段。
比如前面提到的HS-SICH信道中,因为有两种编码方式,可以选用其中一种编码方式和编码块作为参考测量块,对比重复编码方式和Reed-Muller编码方式,作为简化处理,可以选用其中重复编码的部分来作为参考测量块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快速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在选取了参考测量块后,后面步骤的处理都基于这个(些)参考测量块来进行。
可见,利用本发明,可以简单、准确地获得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码数,而且不依赖于实际信道环境。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发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发明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权利要求
1.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B、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C、计算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D、根据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B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B2、对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B3、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B4、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B5、计算似然值A=R·ST,ST为序列S的转置序列;B6、将似然值A与所述置信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接收到的数据块的误块率λi。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当接收到的数据块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时,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选取分段后的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3和步骤B4之间还包括步骤将所述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6.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b、根据设定的置信区间对接收的解调后的数据进行最大似然比较,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序列A′;c、计算所述测量周期内的平均似然值A′;d、将得到的平均似然值A′同置信区间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在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e、根据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包括b1、对接收的数据块进行解交织和复用处理,得到译码前的数据序列R;b2、对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b3、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b4、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b5、计算似然值A=R·ST,ST为序列S的转置序列;b6、对所述测量周期内每次接收到的数据块重复步骤b1至b5,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接收到的数据块对应的似然值序列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当接收到的数据块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编码方式时,按照不同的编码方式对数据序列R进行分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1和步骤b2之间还包括步骤选取分段后的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编码数据段。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b3和步骤b4之间还包括步骤将所述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11.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单元,用于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及测量周期;量化数据提取单元,用于提取解调量化后需要进行译码的数据序列R;译码单元,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进行译码,得到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编码单元,用于对译码后的数据结果D按照数据块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单元,用于按照与数据调制方式对应的映射方式将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映射为带符号的数据序列S;似然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数据序列R及数据序列S计算似然值;比较单元,用于对似然值计算单元输出的似然值与设定的译码置信区间进行比较,获得接收数据块的误块率;误块数估计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误块率及在测量周期内收到的数据块的帧数估计得到所述测量周期内的误块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拆分单元,用于对提取的数据序列R按照数据块的不同编码方式进行分段;组合单元,用于对所述映射单元输出的各分段数据块编码后的数据序列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得到编码后的数据序列C。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选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拆分单元输出的各段数据中选取需要测量的数据段。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方法,根据信道编译码中利用到的汉明距和欧几里德距最小的方法,通过仿真结果设定译码置信区间,利用最大似然方法,对测量周期内接收的数据块的译码误块率进行估计,从而最终得到接收到的错误帧数目的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实现对无帧校验编码数据块的误块率测量功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获取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块数的装置,包括设置单元、量化数据提取单元、译码单元、编码单元、映射单元、似然值计算单元、比较单元、误块数估计单元。利用本发明,可以简单、准确地获得无校验数据块译码误码数。
文档编号H04L1/20GK1992577SQ20051013516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7日
发明者叶恒 申请人: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