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镜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60122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镜镜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镜镜筒,特别是涉及安装于监控摄像机中的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通过将设于镜筒主体的光轴方向后端部的支架环紧固于监控摄像机的主体,而将监控摄像机的透镜装置安装于监控摄像机(参照专利文献1)。至于透镜装置的支架环,需要根据摄像机侧的CCD形状和位置、以及CCD的散热特性等而准备各种形状。因此,以往准备多个形状不同的支架环,并根据摄像机的规格,而选择、安装。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55210号公报然而,透镜装置的支架环需要对与镜筒主体相连结的部分进行高精度的加工,因此存在树脂成型时的金属模具价格昂贵,制造成本高的问题。为此,存在如下问题因准备多种支架(mount)环而使透镜镜筒的成本显著上升。
昼夜进行摄影的监控摄像机,在夜间摄影时利用红外线而得到图像,在昼间摄影时需要屏蔽红外线。为此,在昼夜进行摄影的监控摄像机的透镜装置中,在光路上配置红外线截止滤光片(IR cut filter),或者设置使IR截止滤光片从光路上退避的滤光片切换装置。于是,使用该滤光片切换装置,在白天摄影时将IR截止滤光片配置于光路上,而在夜间使IR截止滤光片从光路退避,由此能够利用监控摄像机昼夜进行摄影。
IR滤光片和滤光切换装置通常通过安装于框架和基座而被组件化,并将其组入透镜镜筒。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透镜镜筒中,光学滤光片在引导框中滑动自如地被支撑,并且滤光片切换装置的组件被安装于基座,这些组件被插入在支架和固定筒之间。
然而,由于在专利文献2的透镜镜筒中,需要引导框和基座,因此存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1的透镜镜筒中,后焦点(从透镜的最终折射面的顶点到成像面的距离)增大对应引导框和基座的厚度的量的距离,光学特性降低。
在专利文献3和4中,记载了将光学滤光片和滤光片切换装置插入在光圈装置的透镜镜筒。按照该透镜镜筒可知,通过在光圈装置的基板上按照光学滤光片和滤光片切换装置,能够将透镜镜筒在光轴方向上小型化。
专利文献2特开2004-347624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2-189238号公报专利文献4特开2003-348398号公报然而,由于在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的透镜镜筒中,在光圈装置中设有光学滤光片和滤光片切换装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光圈装置整体的厚度变大,光圈装置前后的光学透镜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光学特性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3和4中,在不需要光学滤光片的情况下,需要将光圈装置整体替换,还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
透镜的镜筒通过被称作透镜支架的连结部件而被连结于摄像机。通常,透镜镜筒和连结部件之间通过螺丝等连结。对于连结部件,为了防止在摄像机安装时因不经意的强力和冲击而被破损,需要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为此,关于透镜镜筒的连结部件的机械强度,以往以来,建议种种提高机械强度的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如下连结部件,其用金属部件将对透镜镜筒的螺纹固定部分、和卡合于摄像机的卡口(bayonet claw)进行加强。按照该连结部件,由于螺纹固定部分和卡口的强度增加,因此能够用牢固的紧固力将连结部件固定于透镜镜筒,并且能够提高连结部件和摄像机的卡合力。由此,能够防止连结部件在摄像机安装时因不经意的力和冲击而破损。
专利文献5特开2000-29116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5中,由于以较强的紧固力将连结部件螺纹固定于透镜镜筒,因此,存在透镜镜筒的镜筒主体发生变形的问题。于是,由于在镜筒主体中发生变形,因此,发生聚焦和变焦等操作圈和镜筒主体之间的滑动阻力变大,操作性降低的不妥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在用较强的紧固力将连结部件螺纹固定于透镜镜筒时,存在镜筒主体侧的阴螺纹的螺纹牙遭到破坏而需要更换该镜筒主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形而提出,其目的为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安装于不同规格的多种摄像机,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其目的为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提高光学特性,并能够实现小型化。
进而,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将连结部件可靠地固定于透镜镜筒的镜筒主体,并能够防止镜筒主体的变形和损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具有镜筒主体;以及安装于该镜筒主体并与摄像机连结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被分割为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将连结部件分割为需要高加工精度的镜筒主体侧、以及不需要高加工精度而需要多种形状的摄像机侧,因此能够降低连结部件整体的成本。也就是说,按照本发明技术方案1,在多个摄像机中共同地使用需要高加工精度的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并根据摄像机的规格而仅仅准备多种不需要高加工精度的摄像机侧的部分,由此能够降低连结部件整体的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一的发明中,在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之间,配置有光学滤光片。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由于在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之间配置有光学滤光片,因此易于将光学滤光片组装在连结部件的内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三,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二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的至少一方的分割面,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光学滤光片的凹部。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三,由于在分割面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光学滤光片的凹部,因此在组合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摄像机的部分时,在连结部件的内部,形成作为光学滤光片的收容空间的中空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四,在技术方案一~三中任一个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主体侧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部分通过螺纹固定或卡扣机构而固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具有光学滤光片、滤光片插拔机构,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光学滤光片及光学滤光片插拔机构插入在安装于镜筒主体并与摄像机连结的连结部件,所述滤光片插拔机构具有将该光学滤光片在光路上插拔的滤光片插拔机构。
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由于将光学滤光片以及滤光片插拔机构插入到连结部件,因此不需要保持光学滤光片的框架或滤光片插拔机构的基座。因此,能够将透镜镜筒小型化。
另外,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由于将光学滤光片以及滤光片插拔机构插入到连结部件,因此透镜的活动范围不受到光学滤光片等的限制。因此能够提高光学特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六,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光学滤光片的位置被分割,并由镜筒主体侧的部件和摄像机侧的部件构成。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五,能够容易地将光学滤光片内置于连结部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七,具有镜筒主体以及固定于该透镜主体并与摄像机连结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筒主体和所述连结部件的其中一方,设置在前端部具有卡爪且可以弹性变形的臂,在所述镜筒主体和所述连结部件的另外一方,设置卡合所述臂的卡爪的卡合部。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七,其特征在于,使用卡扣机构将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连结。由此,按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七,由于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通常通过臂的弹性力以适当的力进行连结,因此能够防止连结时镜筒主体上产生的变形。因此,能够提高操作圈的操作感。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七的发明可知,使用卡扣机构连结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因此,不需要螺丝等固定部件,并且,不需要螺丝刀等工具。从而,根据技术方案七可知,容易且低成本连结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
在技术方案八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根据技术方案八可知,通过使连结部件相对镜筒主体在周方向上旋转,臂的卡爪卡合在卡合部,连结连结部件和镜筒主体。这样,如果使连结部件按圆周方向旋转并连结在镜筒主体,则能够在光轴方向上定位的状态下连结连结部件和镜筒主体。从而,能够提高透镜镜筒的光学特性。
按照本发明由于将连结部件设计为如下结构按照需要分割为高加工精度的镜筒主体侧、和不需要高加工精度而需要多种类形状的摄像机侧,因此能够在多个摄像机中共同地使用成本高的镜筒主体侧的部分。由此,即使对于使用规格不同的多个摄像机的情况,也能够降低透镜镜筒整体的成本。
另外,按照本发明,由于将光学滤光片和滤光片插拔机构插入在连结部件,因此能够小型化透镜镜筒,并能够扩大透镜的活动范围,从而提高光学特性。
此外,按照本发明,由于透镜镜筒的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使用卡扣机构而连结,因此能够时常以适当的力连结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并能够防止连结时镜筒主体产生变形。另外,按照本发明,由于使用卡扣机构连结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因此不需要螺丝等固定部件或固定用工具,能够容易且低成本低,连结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透镜镜筒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2是透镜镜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聚焦环的转动限制的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变焦环的转动限制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连结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透镜镜筒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6的5-5线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连结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镜筒主体和连结部件的连结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所添加

本发明所涉及的透镜镜筒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主要表示安装于监控用摄像机的透镜镜筒10的结构的侧面剖面图。该图中所述的透镜镜筒10大体上由以下所述的部件构成,即大致筒状的镜筒主体12(还称作固定筒);安装于该镜筒主体12的基端部并连结于摄像机18的连结部件14(还称作透镜支架);从周面侧插入而装于镜筒主体12的光圈装置16。
镜筒主体12,由前端侧的大径部12A和基端侧的小径部12B构成,该大径部12A和小径部12B通过树脂而一体地形成。在大径部12A的外周面,转动自如地支撑聚焦环20,在小径部12B的外周面,旋转自如地支撑变焦环30。
在镜筒主体12的大径部12A的内部,被透镜框24保持的透镜(组)22配设在光轴P上。在透镜框24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卡合部24C,该卡合部24C卡合在大径部12A上的形成于光轴P方向上的直线槽12C。由此,透镜框24和聚焦透镜(组)22在光轴P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支撑。
在透镜框24的卡合部24C上突出设置凸轮销26,该凸轮销26卡合在形成于聚焦环20的内周面的凸轮槽20C。因此,若转动操作聚焦环20,则凸轮20C和直线槽12C之间的交叉位置在光轴P方向上移位,并伴随着该交叉位置的位移,透镜框24及聚焦透镜(组)22在光轴P方向上移动。由此,聚焦透镜(组)22在光轴P方向上移动,而进行调焦。尚且,由透镜框24的卡合部24C、凸轮销26、聚焦环20的凸轮槽20C和镜筒主体12的直线槽12C构成的卡合部分,为了使透镜框24稳定地移动,设置多个为宜,通常,设置于将圆周分成三等分的三个地方。
而且,聚焦环20上形成有从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的螺丝孔20A,旋钮28拧进于该螺丝孔20A里被安装。操作人员还可以使用该旋钮28转动操作聚焦环20。并且,通过拧进旋钮28将该前端抵接在镜筒主体12的大径部12A的外周面,可以将聚焦环20固定在希望的调焦位置上。
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的内部,被透镜框34保持的变焦透镜(组)32配设在光轴P上。透镜框34的外周面上,突出设置有卡合部34D,该卡合部34D,卡合于在小径部12B向光轴P方向形成的直线槽12D。由此,透镜框34及变焦透镜(组)32向光轴P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撑。
在透镜框34的卡合部34D上突出设置有凸轮销36,该凸轮销36卡合于形成在变焦环30的内周面上的凸轮槽30D中。因此,若转动操作变焦环30,凸轮槽30D和直线槽12D的交叉位置在光轴P方向上移位,随着该交叉位置的位移,透镜框34在光轴P方向移动。由此,变焦透镜32在光轴P方向移动,而调焦(变焦视场角)。尚且,由透镜框34的卡合部34D、凸轮销36、变焦环30的凸轮槽30D及镜筒主体12的直线槽12D构成的卡合部分,为了使透镜框34稳定地移动,设置多个为宜。通常,设置于把圆周分为三等分的三个地方。
而且,变焦环30上形成有从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的螺丝孔30A,旋钮38拧进于该螺丝孔30A里被安装。操作人员可以使用该旋钮38转动操作变焦环30。并且,通过拧进旋钮38将该前端接触在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的外周面,可以将聚焦环30固定在希望的调焦位置上。
如图2所示,光圈装置16具有板状的外壳60,该外壳60插入于镜筒主体12被安装。具体而言,在镜筒主体12的大径部12A和小径部12B的边界部分上,向圆周方向形成有间隙状开口部12E,板状的外壳60向直交于光轴P的方向插入在该间隙状开口部12E里被安装。外壳60和镜筒主体12,通过由未图示的卡扣式结构而连结。即,外壳60上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臂,在该臂的前端形成有卡合用爪。并且,通过该卡合用爪嵌合于镜筒主体12的槽中,光圈装置16的外壳60安装于镜筒主体12。尚且,光圈装置16和镜筒主体12的连结方法并不限定于卡扣式结构,还可以选择由螺丝嵌合式等其他连结方法。
外壳60上形成有圆形开口60A,将外壳60安装在镜筒主体12时该开口60A被配置在光轴P上。并且,在外壳60的内部里设置有两个光圈翼(未图示),一方的光圈翼配置于开口60A的上方,另一方的光圈翼配置于开口60B的下方。各光圈翼向上下方向滑动自由地被支撑,通过驱动安装在外壳60下端的驱动部(虹膜仪(iris meter)等)62,各光圈翼可上下移动。并且,通过配置于开口60A的上方的光圈翼往下方移动,同时,配置于开口60A的下方的光圈翼往上方移动,从而开口60A被两个光圈翼关闭,成为被摄物体光不能通过的状态。并且,通过驱动驱动部62,使上侧的光圈翼往上方移动的同时使下侧的光圈翼往下方移动,使两个光圈翼从开口60A退避,成为被摄物体光可通过整个开口60A的状态。尚且,光圈翼16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还可以使用虹彩光圈机构等。
如图2所示,在光圈装置16上设置有转动限制部64、64,根据该转动限制部64、64,进行聚焦环20或变焦环30等的操作环的转动限制。转动限制部64、64为光圈装置16的外壳60和驱动部62的连结部分,并且向两边外侧突出形成。并且,各转动限制部64由前端侧的聚焦用限制部64B、和基端侧的变焦用限制部64A构成。
如上所述被构成的光圈装置16,通过将聚焦环20和变焦环30安装在镜筒主体12后,插入到镜筒主体12的开口部12E而被安装。由此,光圈装置16的转动限制部64被安装于规定的位置上,根据该转动限制部64进行聚焦环20的转动限制和变焦环30的转动限制。即,通过聚焦用限制部64B限制聚焦环20的转动,通过变焦用限制部64A限制变焦环30的转动。尚且,转动限制部64、64,把光圈装置16插入镜筒主体12安装时,还可以作为光圈装置16对镜筒主体12的定位机构兼用。
以下,基于图2以及图3(A)~图3(C)说明关于聚焦环20的转动限制。图3(A)~图3(C)表示沿图1的3-3线的截面,图3(A)为没有转动操作的状态,图3(B)、图3(C)分别表示向反方向转动操作而被限制的状态。
如图2所示,聚焦环20,其基端侧的端面的一部分(具体为上侧的大约2/3)突出,在该突出部分的两端部形成有台阶部20D、20D。该台阶部20D、20D,将聚焦环20安装在镜筒主体12时,从镜筒主体12的大径部12A的基端突出而配置于小径部12B上。并且,台阶部20D、20D构成为,如图3(A)所示,具有斜断的倾斜面20E、20E,该倾斜面20E,如图3(B)或图3(C)所示,转动聚焦环20时,面接触于聚焦用限制部64B。
将如上述构成的聚焦环20,若从图3(A)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则如图3(B)所示,台阶部20D的倾斜面20E抵接在聚焦用限制部64B,而限制聚焦环20的转动操作。并且,若将聚焦环20从图3(A)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则如图3(C)所示,相反侧的台阶部20D的倾斜面20E抵接于聚焦用限制部64B,而限制聚焦环20的转动操作。由此,能够将聚焦环20设定在正确的工作范围,能够正确进行聚焦操作。
其次,基于图2以及图4(A)~图4(C)说明变焦环30的转动限制。图4(A)~图4(C)表示沿图1的4-4线的截面,图4(A)为没有转动操作的状态,图4(B)、图4(C)分别表示向反方向转动操作而被限制的状态。
如图4(A)所示,在变焦环30上设置有从外周面突出的突起部66。该突起部66例如由树脂而成,与变焦环30形成为一体。并且,突起部66,如图4(A)所示,比聚焦环20更小的范围内形成为宜。而且,在突起部66上形成有,如图4(B)或图4(C)所示的、将变焦环30转动操作时面接触于变焦用限制部64A、64A的接触面66A、66A。
将如上述构成的变焦环30,若从图4(A)所示的状态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则如图4(B)所示,突起部66抵接在变焦用限制部64A,而限制变焦环30的转动操作。并且,若将变焦环30,从图4(A)所示的状态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则如图4(C)所示,突起部66抵接在变焦用限制部64A,而限制变焦环30的转动操作。由此,能够将变焦环30设定在正确的工作范围,能够正确进行变焦操作。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的连结部件14是用于连结镜筒主体12和摄像机18的部件,安装于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的基端。连结部件14内部里内置有后述的光学滤光片单元40,连结部件14在该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红外线截止滤光片(IR cut filter)46(相当于光学滤光片)的位置上被分割为两部分。即,连结部件14,如图5所示,由比起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6的滤光片安装板42更靠近镜筒主体12侧(图5的左内侧)的镜筒侧部件14A、和比起滤光片安装板42更靠近摄像机18侧(图5的右前侧)的摄像机侧部件14B构成,通过连结该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而构成连结部件14。尚且,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的连结方法并不是特别限定的,例如采用,利用螺丝的连结方法,或利用卡扣式结构的固定方法。
光学滤光片单元40主要由滤光片安装板42、和用于将该滤光片安装板42对于光轴P插拔的促动器44构成,滤光片安装板42上上下并排地配置有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6和空白滤光片48。尚且,还可以代替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6和空白滤光片48,而配设ND滤光片或可见光截止滤光片。
滤光片安装板42上,形成有上下方向尺寸长的引导孔42A、42A……,突出设置于连结部件14的镜筒侧部件14A上的导销56、56……插入于各引导孔42A里被导引。因此,滤光片安装板42向上下方向滑动自由地被镜筒侧部件14A支撑。
而且,在滤光片安装板42的上部,横向形成有长孔42B,促动器44的臂44C插入于该长孔42B里被导引。
促动器44,其主体安装于镜筒侧部件14A的上部的安装部58上被保持。促动器44和镜筒侧部件14A的安装方法并不是特别限定的,利用螺丝的固定、或卡扣式结构。
而且,促动器44具有旋转轴44A,在该旋转轴44A上安装有圆板44B,并且,圆板44B的外周部分立设有臂44C。并且,臂44C插入于上述的滤光片安装板42的长孔42B被卡合。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光学滤光单元40,若驱动促动器44转动旋转轴44A,圆板44B就转动,从而臂44C围绕旋转轴44A移动,随着该臂44C的动作,滤光片安装板42向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可以将配置于光轴P上的光学滤光片切换为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6和空白滤光片48。从而,白天进行拍摄时在光轴P上配置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6,在夜间进行拍摄时在光轴P上配置空白滤光片48,从而可以在白天和夜间双方进行拍摄。
如图1所示,连结部件14的镜筒侧部件14A,固定于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的基端部上。镜筒侧部件14A和小径部件12B的固定方法并不是特别限定的,例如由卡扣式结构连结。尚且,镜筒侧部件14A需要相对聚焦透镜22或变焦透镜32定位,因此,需要高的加工精度。
而且,镜筒侧部件14A,如图5所示,在与摄像机侧部件14B的连结面(分割面)上,形成有以便收容滤光片安装板42的凹部54。凹部54,具有使滤光片安装板42上下滑动的空间,该凹部54的侧面,以一定间隔突出形成有引导滤光片安装板42的圆弧形状的凸部54A、54A……。从而,可以在收容于凹部54的状态下将滤光片安装板42上下滑动。
另一方面,摄像机侧部件14B具有在光轴P上以便保持LPF(低通滤光片)50(参照图1)的台阶14D,在该台阶14D上配设有LPF50,并且在配置板状的橡胶部件52的状态下,插入摄像机18的前端部并安装。在本实施上被安装的摄相机18为,CCD18A和其安装基板露出的称为内置式的摄像机18。
安装该摄像机18的摄像机侧部件14B,不需要像镜筒侧部件14A一样高的加工精度,另一方面,需要按照摄像机18的规格(CCD18A的形状、位置、散热特性等)准备各种形状。
如同上述构成的连结部件14按如下方式安装。首先,将连结部件14分割成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再将镜筒侧部件14A安装在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其次,在镜筒侧部件14A的上部安装部58上,安装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促动器44。并且,通过在滤光片安装板42的引导孔42A、42A……里插入镜筒侧部件14A的导销56、56,并且在滤光片安装板42的长孔42B里插入促动器44的臂44C,而安装滤光片安装板42。接着,在镜筒侧部件14A上连结摄像机侧部件14B。由此,连结部件14安装于镜筒主体12的基端部,并且,在连结部件14的内部里内置光学滤光片单元40。尚且,在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组入连结部件14的内部后,再将连结部件14安装在镜筒主体12也可。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0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14,被分割为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通过该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而形成连结部件14。镜筒侧部件14A,为了连结于镜筒主体12而需要非常高的加工精度,在树脂成型时需要非常昂贵的金属模具。另一方面,虽然摄像机侧部件14B,不需要像镜筒侧部件14A一样高的加工精度,但需要根据摄像机18的规格采用各种形状,并在树脂成形时需要多种金属模具。
在不分割连结部件14而制造的情况下,以与摄像机18的规格对应的个数,准备非常高精度的金属模具,并需要制造多个连结部件14。为此,存在如下问题,即摄像机18的规格增加,并且制造成本高的连结部件14的个数增加,透镜镜筒10整体的成本显著增加。
对此,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以分割为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的方式设计连结部件14,因此能够在多种摄像机18中,将制造成本高的镜筒侧部件14A作为共用部件使用。从而,在规格不同的摄像机18增加的情况下,根据摄像机18的种类而准备比镜筒侧部件14A制造成本低的摄像机侧部件14B,因而能够降低透镜镜筒10整体的制造成本。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内置于连结部件14,并设计为在该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位置将连结部件14分割,因此能够容易地在连结部件14的内部形成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收容空间。也就是说,通过在连结部件14的镜筒侧部件14A上形成凹部54而连结,能够容易地在连结部件14的内部形成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收容空间。另外,镜筒侧部件14A的凹部54,仅通过将用于树脂成形镜筒侧部件14A的金属模具形成为凸形状就能够容易地形成。因此,按照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内置有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连结部件14。
然而,在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与连结部件14独立地插入镜筒主体12的情况,由于需要用于保持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保持机构(引导框和基座等),因此存在该透镜镜筒10变大该保持机构那么大的量的问题。另外,在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与该连结部件14独立地插入镜筒主体12的情况,由于光学滤光片单元40,光学透镜(聚焦透镜20和变焦透镜30等)的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存在对光学特性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对此,按照本实施方式,光学滤光片单元40被插入连结部件14,连结部件14兼用作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保持机构。特别是,按照本实施方式,连结部件14的镜筒侧部件14A,起到了滤光片安装板42的导向作用,并起到了作为驱动器44的基座的作用。因此,按照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另行设计保持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引导框和基座等保持机构,而能够将透镜镜筒10小型化。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插入在连结部件14,因此不会担心聚焦透镜20和变焦透镜30的移动范围因光学滤光片单元40而受到限制,能够提高光学特性。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连结部件14在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滤光片安装板42的位置被分割,因此能够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容易地组装于连结部件14。也就是说,通过在将连结部件14分割为镜筒侧部件14A和透镜侧部件14B的状态下,组装光学滤光片单元40而连结镜筒侧部件14A和透镜侧部件14B,能够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容易地组装于连结部件14的内部。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连结部件14在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滤光片安装板42的位置被分割,因此通过在镜筒侧部件14A的连结面上形成凹部54,能够在连结部件14的内部容易地形成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收容空间。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对于不使用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情况,仅仅更换连结部件14即可,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将连结部件14分割为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因此将制造成本高的镜筒侧部件14A在多种摄像机18中作为共用部件使用。因此,在增加摄像机18的种类的情况下,根据摄像机18的种类准备比镜筒侧部件14A制造成本低的摄像机侧部件14B即可,因此能够降低透镜镜筒10整体的成本。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镜筒侧部件14A中形成有用于收容滤光片安装板42的凹部54,但是也可以在摄像机侧部件14B上形成凹部,或者在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的双方形成凹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连结部件14设计为在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位置分割,但是分割位置也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镜筒主体12侧和摄像机18侧分割。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光学滤光片单元40直接组装于连结部件14,但是也可以用盒体等收容光学滤光片单元40,并将此安装于连结部件14。也就是说,也可以在连结部件14的侧面形成间隙状的开口,并在该开口插入并安装收容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盒体。
(第二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0的结构的侧视图(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相同的部件,附加相同的标号)。
图6所示的连结部件14,是用于连结镜筒主体12和摄像机18的部件,并形成为大致筒状。在连结部件14的外周面,围绕一周地形成有凹状的槽70,摄像机18的卡口卡合并连结在该凹状槽70。另外,摄像机18和连结部件14的连结方法不做特别地限定,可以将摄像机18螺纹固定在连结部件14。另外,作为摄像机18可以使用CCD和基板露出的内置型。此时,在连结部件14形成凹部,在将摄像机18的CCD嵌入该凹部的状态中将摄像机18螺纹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14,在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的基端使用卡扣机构而连结,以下使用图7(A)~图7(C)、图8、以及图9(A)~图9(D)说明该连结构造。
图7(A)是图6的沿5-5线的剖面图。图7(B)仅表示图7(A)的镜筒主体12,图7(C)仅表示连结部件14。另外,图8是表示连结部件14和透镜镜筒12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图9(A)~图9(D)是表示连结方法的说明图,表示从光轴P侧观察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镜筒主体12的基端侧的端面78上,支撑部72沿光轴P方向突出而形成,在该支撑部72的前端,设置有臂74。臂74和支撑部72通过树脂与镜筒主体12形成为一体,臂74从支撑部72的前端在周方向上延伸设置。该臂74形成为具有能够充分地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强度,例如,前端能够向从远离镜筒主体12的端面78的远离的方向弹性变形。
在臂74上,在镜筒主体12侧一面,突出形成有突起部(爪)76。该突起部76形成为可卡合于后述的贯通孔86内的大小。另外,突起部76,如图9(A)所示,其前端侧被倒角而形成倾斜面76A,使得当突起部76在圆周方向上移动时,不卡在卡合部84。
另外,臂74被配置于距镜筒主体12的端面78距离D1的位置。另外,臂74,如图7(B)所示,被配置于周方向的三等分的位置。
另一方面,连结部件14如图8所示,在其内周面的基端,围绕一周地突出形成有凸状部82。另外,在连结部件14的内周面,卡合部84突出而形成。该卡合部84,从凸状部82连续地形成,具有不致于变形的足够的强度。另外,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卡合部84,其厚度T1(参照图9(A))形成为与前述的臂74和端面78的距离D1相同的尺寸。此外,卡合部84和凸状部82的间隔D2,形成为比臂74的厚度T2大,使得卡合部84和凸状部82之间插入臂74。另外,在卡合部84和凸状部82之间,形成有贯穿内周面和外周面的开口部88。因此,能够从外部观察并确认臂74的突起部76已卡合于后述的贯通孔86。
如图7(C)所示,卡合部84被设于三个位置,配置于圆周方向上三等分的位置。另外,在各卡合部84中,沿光轴P方向形成有贯通孔86,前述的臂74的突起部76与之卡合。
接下来,基于图9(A)~图9(D),说明如上述构成的透镜镜筒10的作用。
对于将连结部件14固定于透镜主体12的情况,首先使图9(A)所示的连结部件14覆盖镜筒主体12的小径部12B。接着,如图9(B)所示,使镜筒主体12的端面78抵接在连结部件14的卡合部84。
接下来,在该状态中,使连结部件14相对于镜筒主体12旋转。由此,如图9(C)所示,镜筒主体12的臂74的前端插入卡合部84和凸状部82之间。此时,臂74,一边向外侧弹性变形相当于前端的突起部76的量,一边插入。
若进一步进行连结部件14的转动,则图9(D)所示的那样,臂74的突起部76,带声响地陷入卡合部84的贯通孔86内。于是,通过臂74自身的弹力,臂74的突起部76被卡合在卡合部84的贯通孔86内,从而,连结部件14被固定于镜筒主体12。
如此,按照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镜筒10,镜筒主体12和连结部14通过卡扣机构连结。也就是说,借助于臂74的弹性力突起部76被卡合于贯通孔86内,从而镜筒主体12和连结主体14连结。若如此进行连结,则借助于臂74的弹性力,时常以一定的力进行连结,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连结的镜筒主体12中发生变形。
另外,按照本实施方式,卡扣机构的臂74与镜筒主体12一体地成形,由于卡合部84与连结部件14一体地成形,因此不需要另外使用螺丝等固体件固定。此外,按照本实施方式,由于使连结部件14相对于镜筒主体12旋转即能够连结,因此不需要螺丝刀等工具。因此,按照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且低成本地连结镜筒主体12和连结部件1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连结部件14转动而卡合于镜筒主体12,因此能够对连结部件14和镜筒主体12,在光轴P方向上定位后的状态下进行连结。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在使镜筒主体12的端面78抵接在连结部件14的卡合部84,并保持已经在光轴P方向上定位的状态下,将臂74的突起部76卡合于卡合部84的贯通孔86而进行连结。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镜筒主体12的端面78侧形成臂74的突起部76,以臂74和端面78夹持卡合部54,因此能够时常确保端面78和卡合部84的抵接状态。因此,按照本实施方式,能够将连结部件14和镜筒主体12在光轴P方向定位而连结,因此能够提高光学性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臂74的突起部76和卡合部84的贯通孔86的形状和个数不特别地限定,只要是突起部76和贯通孔86卡合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作为贯通孔86的替代,形成槽而使突起部76卡合。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臂74的前端形成突起部76,并在连结部件14的卡合部84上形成贯通孔86,但是反过来也可以。也就是说,也可以在臂76的前端形成贯通孔,而在卡合部84上设置与该贯通孔卡合的突起。此外,也可以在连结部件14上形成臂,而在镜筒主体12上形成卡合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透镜镜筒,包括镜筒主体;连结部件,其被安装于该镜筒主体并与摄像机连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被分割为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而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之间配置有光学滤光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的分割面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光学滤光片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通过螺纹固定或卡扣机构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部件插入有光学滤光片、以及滤光片插拔机构,所述滤光片插拔机构具有将该光学滤光片在光路上插拔的滤光片插拔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光学滤光片的位置被分割,被分割为所述镜筒主体侧的部分和所述摄像机侧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镜筒主体和所述连结部件的其中一方设置有前端部具有卡爪且可以弹性变形的臂,在所述镜筒主体和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臂的卡爪卡合的卡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形成在以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
全文摘要
一种透镜镜筒(10),具有镜筒主体(12)、以及安装于镜筒主体(12)并与摄像机(18)连结的连结部件(14)。连结部件(14)内置有光学滤光片单元(40),并且,在该光学滤光片单元(40)的位置被分割,并由镜筒侧部件(14A)和摄像机侧部件(14B)所构成。由于将连结镜筒主体和摄像机的连结部件分割,因此能够安装于规格不同的多种摄像机,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H04N7/18GK1854786SQ200610075540
公开日2006年11月1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0日
发明者西本直树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