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4653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无线通讯装置的定位法,尤指一种利用两个不同无线网络的无
线讯号传输以取得一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的混合定位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村的到来,国际之间的商业贸易交流频繁,人们经常要出差旅游至国外 或是不同县市,而旅客对外地的地理信息并无法全部都了解,因此需要利用定位系统,帮助 旅客或是商人了解自己所在位置,以及所在位置的周遭地理信息;此外,像是计程车司机、 宅配到府等服务也都常常需要用到定位系统帮助寻找路线。 而目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或是利用基站交叉定位。所谓的 GPS定位,是将一个GPS接收器安装在车上或行动电话内,GPS接收器接收到GPS定位结果, 再配合软体求出使用者的位置。而基站交叉定位是选取同一无线网络内的三个基站,取得 三个基站与使用者的距离,交叉比对后求出使用者位置。 然而,上述这两种方法,会受到地形建筑物等影响,而且受限于在同一无线网络的 地区内,才能使用基站定位,如果使用者携带原有的无线通讯装置例如手机、PDA、笔记型 电脑等到外地,但是若外地并不提供原无线网络的服务,则使用者无法定位,而在外地才是 最需要使用定位功能的时候,无法顺利在不熟悉的地方定位,更容易迷失方向发生危险。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两个不同无线网络的无线讯号传输以 取得一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的混合定位法,以改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已知技术的缺点在于无线通讯装置只能利用同一无线网络内的基站定位,其定位 效果容易受到无线网络内的基站数量,或是基站之间/距离太远以及建筑物等影响。
综观以上所述,在已知技术中使用者所得到定位结果可能有很大的误差,甚至根 本无法藉由无线通讯装置取得所在位置信息,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混合定位法。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利用两个不同无线网络的无线讯号传输以取得一无线通讯装 置的地理位置的混合定位法,本混合定位法包含 该无线通讯装置分别与第一网络内的第一基站以及第二网络内的第二基站进行 讯号传输,并执行下列步骤 步骤一 无线通讯装置分别接收到第一基站的第一无线讯号以及第二基站的第二 无线讯号。
步骤二 计算无线讯号分别自等基站发送后到达无线通讯装置的时间。
步骤三依据这些时间判断第一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以及判断第二无线讯号涵
盖的区域; 步骤四取得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与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交会的交集点,读 取交集点的座标信息。
步骤五结合一地理信息系统,取得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 因此,藉由本发明的利用两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无线通讯装置能够利用不同 无线网络的基站进行定位,让使用者获得更稳定且更精准的定位结果,进一步可以使用于 室内,利用室内无线网络基站的讯号,便能够在建筑物内定位。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在第一-实施例第一种情况下的示意3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在第一-实施例第二种情况下的示意4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在第二.种情况下的流程图;以及图5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第二实施例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无线通讯装置1第一基站2第二基站3第三基站4第一网络Nl第二网络N2第一基站与无线通讯装置的距离dl第二基站与无线通讯装置的距离d2第三基站与无线通讯装置的距离d3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l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2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3交集点P第一交集点PI第二交集点P2第一无线讯号SI第二无线讯号S2第三无线讯号S3位置查询讯号S具体实施例方式
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合定位法,可广泛运用于各种具有不同无线网络的区域, 其组合实施方式更是不胜枚举,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下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来加以具 体说明。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的混合 定位法在第一实施例第一种情况下的示意图。
首先,一无线通讯装置1能够接收两不同无线网络的讯号,并与第一网络N1中的 第一基站2,以及第二网络N2中第二基站3进行讯号传输,接着执行下列步骤
无线通讯装置1接收到第一基站2发射出的第一无线讯号Sl,以及接收到第二基 站3发射出的第二无线讯号S2。 (Sll) 计算第一无线讯号Sl自第一基站2发射后,到达无线通讯装置1的时间,以及计 算第二无线讯号S2自第二基站3发射后,到达无线通讯装置1的时间。(S12)
依据上一步骤取得的时间,判断第一无线讯号Sl所涵盖的区域A1,以及第二无线 讯号S2涵盖的区域A2。 (S13) 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l与该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2,两区域将相交于交集 点P,读取交集点P的座标信息(S14) 将交集点P的座标信息,结合一地理信息系统,两者互相搭配后,便能取得无线通 讯装置l的地理位置。(S15) 请参阅图2,其中,步骤S13详细说明如下利用无线讯号的传输时间,测出第一基 站2与无线通讯装置1的距离dl,以及第二基站3与无线通讯装置1的距离d2。以第一基 站2为圆心,距离dl为半径,求得的圆形区域即为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1。以第二基站 3为圆心,距离d2为半径,求得的圆形区域即为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2。
步骤S14详细说明如下若无线通讯装置1位于第一基站2与第二基站3的连线 上,则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1的边缘与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2的边缘,将相切于一 点,本切点即为交集点P,交集点P便是无线通讯装置1所在位置。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的混合定位法在第一实施例第二种情况下的示意图。若 无线通讯装置1不在第一基站2与第二基站3的连线上,则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l的边 缘与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2的边缘,会相交于两点,第一交集点为P1,第二交集点为P2。 第一交集点Pl与第二交集点P2皆有可能是无线通讯装置1的地理位置,无法确定无线通 讯装置1到底是在第一交集点Pl或是第二交集点P2,因此,当出现此情况时,将进行下列步 骤 请参阅图4; 接收第三基站4的第三无线讯号S3。 (S141) 计算第三无线讯号S3自第三基站4发送后,到达无线通讯装置1的时间。(S142)
判断第三无线讯号S3涵盖的区域A3。 (S143) 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3的边缘与第一交集点Pl相交,则读取第一交集点Pl 的座标信息;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A3的边缘与第二交集点P2相交时,则读取第二交集 点P2的座标信息。(S144)
接着,执行步骤S15。 (S145) 第三无线讯号S3涵盖的区域A3,是以第三基站4为圆心,第三基站4与无线通讯 装置1的距离d3为半径,求得的圆形区域A3。 上述第三基站4,可以是第一网络N1内且不同于第一基站2的基站,亦可以是第二 网络N2内且不同于第二基站3的基站。换句话说,当发生两个交集点的情况时,可以选择 任何网络内的任一基站做为第三基站4。 其中步骤S15所提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软件程序,可以安装在无线通讯装置1内,里面的地理信息包含了道路路线、道路名称、建筑物名称及资料、地标名称以及地形状 况等,结合交集点P的座标信息后,就可以知道所在位置的道路名称、附近的地标等信息。
上述所提的第 一 网络Nl是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匪nications),第二网络N2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 统。 以上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说明。 此外,请参阅图5,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以下将介绍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地方在于步骤Sll,第一实施例是由基站发出无线讯号,而 第二实施例则是由无线通讯装置1发出一位置查询讯号S4给基站。 由无线通讯装置1发射出位置查询讯号S4至第一基站2与第二基站3,再利用位
置查询讯号S4到达基站的时间,测量基站与无线通讯装置1的距离。 量出距离之后,接续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方法,求出无线通讯装置1所在位置。 因此,藉由本发明的利用两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可以提供使用者在各种地区
皆能够定位,即使到不同无线网络的地方,也能够利用不同的基站定出所在位置,不受无线
网络改变的影响。且由于可以利用的基站增加,可由众多基站中选择具有最佳位置的基站
定位,大幅提高定位准确度。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 并非以上述所揭示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 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权利要求
一种利用两个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适用于一无线通讯装置分别与第一网络内的第一基站以及第二网络内的第二基站进行讯号传输,该混合定位方法包含a.该无线通讯装置分别接收到该第一基站的第一无线讯号以及该第二基站的第二无线讯号;b.计算这些无线讯号分别自这些基站发送后到达该无线通讯装置的时间;c.依据这些时间判断该第一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以及判断该第二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d.取得该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与该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交会的交集点,读取该交集点的座标信息;以及e.结合一地理信息系统,取得该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网络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该 第二网络为码分多址系统。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地理信息系统内建于该无线通讯 装置内,用以储存多个地理信息,这些地理信息包含道路路线、道路名称、建筑物名称及资 料、地标名称以及地形状况。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以该第一 基站为圆心,该第一基站与该无线通讯装置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所构成的圆形区域;该第 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以该第二基站为圆心,该第二基站与该无线通讯装置之间的距离为半 径,所构成的圆形区域。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取得的该交集点为二个时, 即取得第一交集点与第二交集点时,则还包括下列步骤dl.接收第三基站的第三无线讯号;d2.计算该第三无线讯号自该第三基站发送后到达该无线通讯装置的时间; d3.判断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d4.若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包含该第一交集点时,则读取该第一交集点的座标信 息;若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包涵该第二交集点时,则读取该第二交集点的座标信息; 以及d5.执行步骤e。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基站为该第一网络内的基站。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基站为该第二网络内的基站。
8. —种利用两个不同网络的混合定位法,适用于一无线通讯装置分别与第一网络内的 第一基站以及第二网络内的第二基站进行讯号传输,该混合定位法包含a. 该无线通讯装置发送一定位查询讯号至该第一基站以及该第二基站;b. 分别计算该定位查询讯号到达该第一基站以及到达该第二基站的时间;c. 依据这些时间,分别计算该第一基站以及该第二基站与该无线通讯装置之间的距 离,并判断出第一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以及第二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d. 取得该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与第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交会的交集点,该无线通讯 装置读取该交集点的座标信息;以及e. 搭配一地理信息系统,取得该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网络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该 第二网络为码分多址系统。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以该第 一基站为圆心,该第一基站与该无线通讯装置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所构成的圆形区域;该第 二无线讯号涵盖区域以该第二基站为圆心,该第二基站与该无线通讯装置之间的距离为半 径,所构成的圆形区域。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所取得的该交集点为二个时,即取得第一交集点与第二交集点时,则还包括下列步骤 dl.发送该位置查询讯号至第三基站;d2.计算该位置查询讯号自该无线通讯装置发送后到达该第三基站的时间; d3.依据该时间,判断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 d4.若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包含该第一交集点时,则读取该第一交集点的座标信 息;若该第三无线讯号涵盖区域包涵该第二交集点时,则读取该第二交集点的座标信息; 以及d5.执行步骤e。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基站为该第一网络内的一基站。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基站为该第二网络内的基站。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定位法,其特征在于,该地理信息系统储存多个地理信 息,这些地理信息包含道路路线、道路名称、建筑物名称及资料、地标名称以及地形状况。
全文摘要
一种利用两个不同网络使一无线通讯装置取得地理位置的混合定位法,无线通讯装置分别与第一网络内的第一基站以及第二网络内的第二基站进行讯号传输,本混合定位方法包含无线通讯装置接收到第一无线讯号以及第二无线讯号,计算两无线讯号自发送后分别到达无线通讯装置的时间,判断第一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以及判断第二无线讯号涵盖的区域,接着,取得两无线讯号涵盖区域的交集点;读取交集点的座标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取得无线通讯装置的地理位置。
文档编号H04W64/00GK101784110SQ20091004562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1日
发明者许力群 申请人: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