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0888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经由人体等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
背景技术
已知经由人体等生物组织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例如,已知在将搭载 了发送装置的移动电话等移动电气设备放入用户的衣服口袋的状态或挂 在脖子上的状态下,仅通过将手遮盖接收装置便可交换数据的技术(非专
利文献l, 2等)。
例如,如图22所示,发送装置100包括编码部10、发送放大器12、 环境侧电极1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16,接收装置102包括解码部18、接收 放大器20、环境侧电极22以及生物体侧电极24。发送装置100搭载在用 户携带的移动电气设备等上。接收装置102设置在车站的检票处、自动售 货机、商店等处。
图23中表示进行通信时的发送装置100、接收装置102以及人体等的 关系。此外,图24中表示这些关系的等价电路。
发送装置100经由人体等生物组织(以下,称作人体等)与接收装置 102电容耦合。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电极14与外部环境接地电位之间形 成电容耦合A、与人体等之间形成电容耦合B、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电容 耦合D。此外,接收装置102的环境侧电极22与外部环境接地电位之间 形成电容耦合H、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电容耦合G。这样,环境侧电极14、 22是通信时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电极。
此外,发送装置100的生物体侧电极16与人体等之间形成电容耦合C。 接收装置102的生物体侧电极24与人体等之间形成电容耦合F。进一步, 人体等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电容耦合E。这样,生物体侧电极16、 24是 通信时与人体等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电极。发送装置100的发送放大器12接收由编码部IO编码的信息,作为环 境侧电极14与生物体侧电极16的电位差输出。在如上所述那样发送装置 100与接收装置102经由人体等电气结合的情况下,发送装置100的环境 侧电极14与生物体侧电极16之间的电位差使接收装置102的环境侧电极 22与生物体侧电极24的电位差发生变化。接收装置102的接收放大器20 放大环境侧电极22与生物体侧电极24的电位差并输出。接收放大器20 的输出由解码部18解码。以此方式完成通信。
例如,通过携带接收装置100的用户将手遮盖(或触摸)设置在车站 的检票处的接收装置102的生物体侧电极24等方式,能够进行通信。
非专利文献1: "Personal Area Networks (PAN): Near-Field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Thomas Guthrie Zimmerman, B.S. Humanities and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80)
非专利文献2:日经电子学,no690, pp. 141-148 (199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通信装置中,如图24所示,由电容耦合F与其他电容 耦合A E、 G H的关系决定接收放大器20的输出。因此,在进行通信 的情况下,电容耦合A E、 G H最好稳定。
例如,若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电极14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电容耦合D 发生变动,则通信变得不稳定。但是,根据用户将发送装置ioo拿在手中、 放入西服的口袋、放入手提包中等携带方式不同,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 电极14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电容耦合D发生变动,成为通信变得不稳定的 主要原因。
此外,如图25所示,有时环境侧电极14与外部环境的接地点之间, 或者环境侧电极22与外部环境的接地点之间存在个人计算机或数字电视 等的噪声源。图26表示噪声源存在的情况的通信系统的等价电路。在这 样地噪声源存在的情况下,对环境侧电极14与外部环境的接地点之间形 成的电容耦合D以及环境侧电极22与外部环境的接地点之间形成的电容 耦合G产生影响,产生发送装置100与接收装置102间的通信变得无法进行等问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用于利用经由生物体的电容耦合在可携带 的发送装置与固定的接收装置间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接收装置包括夹有绝缘层并相互电气绝缘的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体侧电
极;与所述环境侧电极电气连接的接地电极;以及至少放大所述生物体侧 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其中,所述接地电极具有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 的侧面部。
这样的系统通过如下接收装置实现,即用于利用经由生物体的电容耦 合与可携带的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包括夹有绝缘层并相互电 气绝缘的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体侧电极;与所述环境侧电极电气连接的接 地电极;以及至少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其中,所 述接地电极具有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的侧面部。
在此,最好是所述接地电极从设置所述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沿竖直 方向连续地延设。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地电极具有与所述侧面部电气连接、在设置所述 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上设置的底面部。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地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为网状。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地电极从设置所述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起延设 至100cm以上的高度。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收放大器包含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与所述环境 侧电极的电位差并输出的差动放大电路。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收放大器包含以所述环境侧电极的电位为基准放 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并输出的单端放大电路。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收装置的所述环境侧电极以及所述生物体侧电极 由所述接地电极电磁屏蔽。
此外,最好是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夹有绝缘层并相互电气绝缘的发 送用环境侧电极以及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以及放大信号并至少输出给所 述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的发送放大器;所述发送装置包括夹有绝缘层并 相互电气绝缘的发送用环境侧电极以及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放大信号并至少输出给所述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的发送放大器;夹有绝缘层并相互电 气绝缘的接收用环境侧电极以及接收用生物体侧电极;以及至少放大所述 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通过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呼叫信号,
对所述接收装置进行轮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经由人体等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中使通信稳定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发送装置的其他例子的 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接收装置的其他例子的 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设置例子中的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人体等与发送装置的生物体侧电极 之间的电容耦合C,.与发送装置的环境侧电极与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容耦合 D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图5的设置例子中的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中的电磁屏蔽 的图。
图IO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噪声源的影响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设置例子中的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7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设置例子中的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介质层、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
体侧电极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介质层、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
体侧电极的设置例子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收发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说明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收发装置的通信会话的图。
图22是表示以前的通信系统中的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图24是表示通信系统中形成的电容耦合的等价电路的图。
图25是表示噪声源存在的情况的通信系统使用时的电场形成例子的图。
图26是表示在噪声源存在的情况下通信系统中形成的电容耦合的等 价电路的图。
符号说明
10、编码部;12、发送放大器;14、环境侧电极;16、生物体侧电极; 18、解码部;20、接收放大器;22、环境侧电极;24、生物体侧电极;30、 编码部;32、发送放大器;34、环境侧电极;36、生物体侧电极;38、电 介质层;40、解码部;42、发送放大器;44、环境侧电极;46、生物体侧 电极;48、电介质层;50、接地电极;50a、侧面部;50b、底面部;52、 绝缘部件;60、门主体;62、门把手;70、切换开关;72、控制部;100、 发送装置;200、发送装置;202、接收装置;204、收发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包含发送装置200以及接收装置202而构成。发送装置200能够组装到移动电话等移动电气设备中使用。此外, 接收装置202能够设置在车站的检票处、自动售货机、商店等处使用。
如图1所示,发送装置200包含编码部30、发送放大器32、环境侧 电极3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36而构成。
编码部30将外部输入的数据以指定的编码方式编码并输出到发送放 大器32。外部输入的数据与高频的基波重叠输入。基波的频率最好设定为 例如5MHz以上15MHz以下。
发送放大器32包含差动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的逆转输入端子(一 ) 以及非逆转输入端子(+ )与编码部30的输出端子连接,非逆转输出端 子与环境侧电极34连接,逆转输出端子与生物体侧电极36连接。发送放 大器32放大从编码部30输入的信号并差动输出到环境侧电极34以及生 物体侧电极36。环境侧电极34与生物体侧电极36的电位差根据发送放大 器32的输出变动。
环境侧电极3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36由导电体形成。例如,由铝、不 锈钢等导电体形成。环境侧电极34与生物体侧电极36以插入电介质层38 的方式以相互电气绝缘的状态设置。
此外,发送装置200也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构成。发送放大器32包 含单端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子与编码部30的输出端子连接,输 出端子与生物体侧电极36连接。此外,环境侧电极34接地。发送放大器 32放大从编码部30输入的信号并放大输出给生物体侧电极36。环境侧电 极34与生物体侧电极36的电位差根据发送放大器32的输出变动。
如图3所示,接收装置202包含解码部40、接收放大器42、环境侧 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而构成。
接收放大器42包含差动放大电路,差动放大电路的逆转输入端子(一 ) 与环境侧电极44连接,差动放大电路的非逆转输入端子(+ )与生物体 侧电极46连接。此外,差动放大电路的逆转输出端子以及非逆转输出与 解码部40的输入端子连接。接收放大器42放大环境侧电极44与生物体 侧电极46之间的电位差并作为逆转输出端子与非逆转输出的电位差输出。 解码部40接收来自接收放大器42的输出信号,使用与编码部30使用的 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信号并输出。环境侧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由铝、不锈钢等导电体形成。环 境侧电极44与生物体侧电极46以插入电介质层48的方式以相互电气绝 缘的状态设置。
此外,接收装置202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构成。接收放大器42包 含单端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子与生物体侧电极46连接,输出端 子与解码部40连接。此外,环境侧电极44接地。接收放大器42放大从 生物体侧电极46输入的信号并放大输出给解码部40。解码部40使用与编 码部30使用的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解码接收放大器42的输出并输 出。
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装置202还包含接地电极50而构成。接地电极 50由导电体形成。例如,接地电极50采用铝、不锈钢等金属。接地电极 50接地。
例如,在车站的检票处这样的入口处设置接收装置202的情况下,最 好以图5的剖视图所示的方式设置环境侧电极44、生物体侧电极46、接 地电极50。图5是相对于通道方向(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垂直地切断 入口的剖视图。在该例子中,生物体侧电极46以及环境侧电极44设置在 由绝缘部件52覆盖的检票处的通道的地面下面,设置为生物体侧电极46 在上、环境侧电极44在下。生物体侧电极46与环境侧电极44之间插入 电介质层48。接地电极50在由绝缘部件52覆盖的入口内部沿着通道设置。 接地电极50具有沿着入口的通道的侧壁部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的侧面部 50a。此外,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设置接地电极50,即在生物体侧电极46以 及环境侧电极44的下面设置绝缘部件52,底面部50b还延设至绝缘部件 52的下面。
在此,所谓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不应限定为相对于地面(地)完全 以卯°的角度使接地电极50向上伸展的情况,应当包含相对于地面(地) 沿90°以外的角度倾斜以使接地电极50向上伸展的情况。此外,虽然接 地电极50最好从地面连续地沿竖直方向延设,但不一定必须使接地电极 50从地面(地)向上伸展。即,只要接地电极50具有以具有竖直方向成 分的方式延设的部分便可。
在这样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中,携带发送装置200的用户通过入口的通路,由此设置在地面下面的接收装置202与用户的身体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D,能够在发送装置200与接收装置202之间进行通信。
例如,如图6所示,在携带发送装置200的用户通过入口时,发送装 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主要与用户的身体之间形成电容耦合C。此外, 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34主要与接地电极5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D。 即,从环境侧电极34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接地电极50终结。此外,接收 装置202的生物体侧电极46主要与用户的脚下(鞋底)形成电容耦合F。 即,从生物体侧电极46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用户的脚下(鞋底)终结。
在以前那样的未设置接地电极50的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200的环 境侧电极34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的电场扩展到各种场所,根据用户将发 送装置200拿在手中、放入西服的口袋、放入手提包中等的携带方式和位 置不同,通过入口时的电容耦合D的电容不能稳定化。这样,有时人体等 与发送装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之间的距离变宽后,通信中会发生故
另一方面,通过以本申请的方式将接地电极50设置为包围入口的通 道的侧面以及底面,来自环境侧电极34的电场大部分在接地电极50处终 结。这样,与用户将发送装置200拿在手中、放入西服的口袋、放入手提 包中等的携带方式和位置无关,通过入口时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电极34 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电容耦合D的电容稳定。其结果是,对应于从发送 装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输出的通信数据的电场变化能够由接收装置 202确实地接收。
例如,在将入口的宽度设定为80cm,将接地电极50的侧面部50a的 高度设定为100cm的情况下,图7中作为与人体等与发送装置200的生物 体侧电极36之间的距离的关系,表示人体等与发送装置200的生物体侧 电极36之间的电容耦合C (虚线),和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34与 接地电极50之间的电容耦合D (实线)。如图7所示,人体等与发送装 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之间的距离变宽后,人体等与发送装置200的 生物体侧电极36之间的电容耦合C变小,但与之相补充,发送装置200 的环境侧电极34与接地电极50之间的电容耦合D变大。
此外,如图8所示,不仅是在用户身体旁边携带发送装置200的情况下(图8 (a)),在用户身体的前面或后面携带发送装置200的情况下(图 8 (b)),同样也能确实地形成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34与接地电 极50之间的电容耦合D。另外,图8是从上面观察设置了接地电极50的 入口的图。
此外,如图9所示,通过设置接地电极50,通过入口时用户携带的发 送装置200与接收装置202成为由接地电极50电磁屏蔽的状态。这样, 变得难以受到外部的噪声源的影响。此外,在车站的检票处这样分别具备 接收装置202的入口并列设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并列设置的入口之间减少 对通信的相互影响。
.图10 (a)是使用了包含差动放大电路的接收放大器42的情况的等价 电路。如图10 (a)所示,在接地电极50与接地点之间存在噪声源A,在 安装接收放大器42的电路基板的接地电极与接地点之间存在噪声源B。 在这样的情况下,噪声源A与噪声源B产生相互不同的噪声。图IO (b) 表示图10 (a)的等价电路中接收放大器42的两个输入端的电位差。如图 图10 (b)所示,通过在接收放大器42中使用差动放大电路,能够不受噪 声源A以及噪声源B的较大影响地放大输出通信信号。
另外,在图10 (a)中表示了连接至接收放大器42的输入端的一对线 路采用一根同轴电缆的情况,也可以采用使用各自不同的同轴电缆布线以 连接至接收放大器42的输入端的结构。在此情况下,最好是将每个同轴 电缆的屏蔽部与接地电极50连接以接地。通过将每个同轴电缆的屏蔽部 与接地电极50连接,与将每个同轴电缆的屏蔽部与接收放大器42的电路 基波的接地电极连接的结构相比,能减小噪声源A以及噪声源B的影响。
另外,图11是使用包括了包含单端放大电路的接收放大器24的接收 装置202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得到与图5所示的入口的结构相 同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以图12所示的方式设置环境侧电极44、生物体侧电极 46和接地电极50。图12是相对于通道方向(与图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垂 直地切断入口的剖视图。在此情况下,生物体侧电极46以及环境侧电极 44设置在由绝缘部件52覆盖的检票处的通道的侧面,生物体侧电极46 设置在通道侧,环境侧电极44设置在比生物体侧电极46更远离通道一侧。生物体侧电极46与环境侧电极44之间插入电介质层48。接地电极50在 由绝缘部件52覆盖的入口内部沿着通道设置。接地电极50从环境侧电极 44起经由绝缘部件52具有沿着入口的通道的侧壁部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 的侧面部50a。此外,也可以以底面部50b延设的方式设置接地电极50。
在这样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中,携带发送装置200的用户通过入口的通 道时,通过手等身体的一部分接近接收装置202的生物体侧电极46,能够 在发送装置200与接收装置202之间进行通信。
例如,如图13所示,在携带发送装置200的用户通过入口时,发送 装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主要与用户的身体之间形成电容耦合C。此 外,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34主要与接地电极5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 D。即,从环境侧电极34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接地电极50终结。此外, 接收装置202的生物体侧电极46主要与用户遮盖的手形成电容耦合F。即, 从生物体侧电极46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用户的手终结。
以此方式,在图12的结构中,来自环境侧电极34的电场大部分也在 接地电极50处终结。这样,与用户将发送装置200拿在手中、放入西服 的口袋、放入手提包中等的携带方式和位置无关,通过入口时发送装置100 的环境侧电极34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电容耦合D的电容稳定。其结果 是,对应于从发送装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输出的通信数据的电场变 化能够由接收装置202确实地接收。
另外,图14是使用包括了包含单端放大电路的接收放大器42的接收 装置202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得到与图12所示的入口的结构 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将通信系统用于门的开关的情况下,最好以图15所示的方 式设置环境侧电极44、生物体侧电极46、接地电极50。图15是门的厚度 方向的剖视图。在此情况下,用绝缘性部件形成门主体60,在门把手62 附近的门主体60内部设置生物体侧电极46以及环境侧电极44。生物体侧 电极46与环境侧电极44之间插入电介质层48。接地电极50以与生物体 电极46绝缘的状态设置在门主体60内部。
在上述例子所示的结构中,最好使接地电极50向上伸展至存在用户 携带发送装置200的可能性的高度。通常,在用户携带发送装置200的情
13况下,发送装置200多位于从脚下至肩膀的高度。因此,最好是使接地电 极50向上伸展至通信系统的使用环境中用户的平均肩膀高度。
例如,如图16所示,在携带发送装置200的用户开关门时,发送装 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主要与用户的身体之间形成电容耦合C。此外, 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34主要与接地电极5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D。 即,从环境侧电极34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接地电极50终结。此外,接收 装置202的生物体侧电极46主要与用户遮盖的手形成电容耦合F。 g卩,从 生物体侧电极46产生的电力线主要被用户的手终结。
以此方式,在图15的结构中,来自环境侧电极34的电场大部分也在 接地电极50处终结。这样,与用户将发送装置200拿在手中、放入西服 的口袋、放入手提包中等的携带方式和位置无关,通过入口时发送装置100 的环境侧电极34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的电容耦合D的电容稳定。其结果 是,对应于从发送装置200的生物体侧电极36输出的通信数据的电场变 化能够由接收装置202确实地接收。
另外,图17是使用包括了包含单端放大电路的接收放大器24的接收 装置202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得到与图15所示的门的结构相 同的效果。
此外,接地电极50只要是能够终结来自发送装置200的环境侧电极 34的电场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便可,例如,也可以是将导电体加工为网状 的部件。通过使覆盖接地电极50的绝缘部件透明,并使接地电极50为网 状,能够提高设置了接收装置202的入口或门等的透视性。
此外,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电极3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36和接收装 置202的环境侧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以分别插入电介质层38 以及电介质层48的方式设置,但如图18所示,最好是采用其端部覆盖电 介质层38以及电介质层48的端部的弯曲结构。图18是剖视图。通过以 此方式加工端部,能够缓和向环境侧电极34、生物体侧电极36、环境侧 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的端部的电场集中,能够使通信更加稳定化。
此外,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电介质层38以及电介质层48形成为 球状,以覆盖其圆周的方式设置发送装置100的环境侧电极34以及生物 体侧电极36和接收装置202的环境侧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在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向环境侧电极34、生物体侧电极36、 环境侧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的端部的电场集中,能够使通信更加 稳定化。
另外,如图20所示,通过使用组合了发送装置200以及接收装置202 的收发装置204,还能够在双方向上可通信。收发装置204包含编码部30、 发送放大器32、环境侧电极34、生物体侧电极36、解码部40、接收放大 器42、切换开关70以及控制部72而构成。
在收发装置204中,环境侧电极3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36在发送以及 接收中共用。控制部72在进行数据发送时将切换开关70切换至发送放大 器32,在进行数据接收时将切换开关70切换至接收放大器42。切换开关 70的切换时机可以是每隔指定时间,也可以由用户自身进行切换。
例如,如图21所示,能够通过进行轮询处理执行通信会话。在以下 的说明中,在固定器以及移动设备中设置的收发装置204以指定周期切换 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
在固定器(入口、门等)中设置的收发装置204反复对移动设备中设 置的收发装置204进行呼叫。在来自固定器的收发装置204的呼叫信号的 接收范围内不存在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的情况下,反复进行呼叫。在 来自固定器的收发装置204的呼叫信号的接收范围内存在移动设备的收发 装置204的情况下,接收了呼叫信号的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被起动。 从起动了的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向固定器的收发装置204发送连接请 求信号。固定器的收发装置204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后,如果能够连接则返 回连接应答信号。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接收连接应答信号后,向固定 器的收发装置204返回连接应答信号。固定器的收发装置204接收连接应 答信号后,开始数据的通信会话。数据的通信结束后,从固定器的收发装 置204向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发送结束信号,移动设备的收发装置204 变为睡眠模式(sleep mode)。
1权利要求
1、一种通信系统,其利用经由生物体的电容耦合在可携带的发送装置与固定的接收装置间进行通信,其中,所述接收装置包括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体侧电极,所述环境侧电极与生物体侧电极之间具有绝缘层并相互电绝缘;与所述环境侧电极电连接的接地电极;以及至少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所述接地电极具有沿竖直方向立起的侧面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从设置所述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沿竖直方向连续地延伸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具有与所述侧面部电连接的底面部,该底面部设置在设置所述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为网状。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从设置所述接收装置的场所的地面起延伸设置到100cm以上的高度。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放大器包含差动放大电路,该差动放大电路放大并输出所述生物体侧电极与所述环境侧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7、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放大器包含单端放大电路,该单端放大电路以所述环境侧电极的电位为基准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并输出。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的所述环境侧电极以及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由所述接地电极电磁屏蔽。
9、 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装置还包括-发送用环境侧电极以及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所述发送用环境侧电极与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之间具有绝缘层并相互电绝缘;以及放大信号并至少输出给所述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的发送放大器;所述发送装置包括发送用环境侧电极以及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所述发送用环境侧电极与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之间具有绝缘层并相互电绝缘的;放大信号并至少输出给所述发送用生物体侧电极的发送放大器;接收用环境侧电极以及接收用生物体侧电极,所述接收用环境侧电极写接收用生物体侧电极之间具有绝缘层并相互电绝缘的;以及至少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通过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呼叫信号,对所述接收装置进行轮询。
10、 一种利用经由生物体的电容耦合与可携带的发送装置进行通信的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包括环境侧电极以及生物体侧电极,所述环境侧电极与生物体侧电极之间具有绝缘层并相互电绝缘;与所述环境侧电极电连接的接地电极;以及至少放大所述生物体侧电极的电压的接收放大器;所述接地电极具有沿竖直方向立起的侧面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置,在经由人体等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中使通信稳定化。该通信系统,包括夹有绝缘层(48)并相互电气绝缘的环境侧电极(44)以及生物体侧电极(46);与环境侧电极(44)电气连接的接地电极(50);以及放大环境侧电极(44)和生物体侧电极(46)之间的电位差的接收放大器(42);其中,接地电极(50)具有沿竖直方向向上伸展的侧面部(50a)。
文档编号H04B13/00GK101604999SQ20091014703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3日
发明者三好理, 木暮一也, 铃木裕久, 长谷川和男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