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模块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771426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闪光模块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尤指一种用于一摄像装置的闪光模块的预闪 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摄像装置中,例如,数码相机,闪光模块是常用元件,用以在摄像时 补强所需的光源。目前的摄像装置大多具备预闪(pre-flash)的功能,并且利用预闪 (pre-flash)的功能,以反馈被摄物体的反射光量,从而确定被摄物体的远近,进而判断出 摄像装置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亦即,在摄像之前,摄像装置需要先进行二次的预闪,其 动作如下。首先,摄像装置撷取被摄物体的画面,并计算该画面的平均亮度Y0。接着,闪光 模块以第一能量预闪,同时,摄像装置再次撷取被摄物体的画面,并计算该画面的平均亮度 Y1。然后,闪光模块以第二能量预闪,同时,摄像装置再次撷取被摄物体的画面,并计算该画 面的平均亮度Y2。接下来,摄像装置根据平均亮度Y0、Yl、Y2的差值ΔΥ推算出与被摄物 体之间的距离D (参照中国台湾专利1265368)。
如此,摄像装置将根据所推算出的距离D,加以控制和调整闪光模块的闪光指数, 以决定后续闪光模块进行主闪(main-flash)所需的闪光强度,以达到精确曝光的目的。
然而,在每次摄像之前,摄像装置中的闪光模块均需要二次的预闪来判断被摄物 体的远近,如此,将会造成电力的浪费,而无法提供使用者足够的使用时间。同时,由于需要 二次的预闪,将会拉长使用者的摄像时间,进而导致摄像装置及闪光模块的效能不佳。
另外,也有数码相机使用一次固定能量的预闪,此种方式的预闪,将会导致近距离 拍摄下,预闪能量的浪费,以及,远距离拍摄下,预闪能量不足而导致计算主闪的能量不正 确的缺点发生。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在一摄像装置中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根据被 摄人物的脸部大小,加以判断被摄人物的远近,再依据被摄人物的远近,控制该摄像装置中 的一闪光模块,使其产生相对应的预闪(pre-flash)强度,以让摄像装置取得最正确的影 像曝光信息,进而让闪光模块后续产生的主闪(main-flash)不致有误,以提供最正确的闪 光强度。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适用于一具有一闪光模块的摄像装置, 其方法步骤如下。首先,根据一被摄人物的脸部的大小,推算出一脸部数据,然后,控制闪光 模块产生一与脸部数据相对应的预闪。
前述中,当脸部数据大于或等于一第一预定值时,则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一强 度的预闪。另外,当脸部数据小于第一预定数据值时,接着判断脸部数据是否小于或等于一 第二预定数据值。当脸部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则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二 强度的预闪。另外,当脸部数据大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则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
如此,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应用在传统摄像装置时,仅需提供 一次的预闪,而此一次的预闪强度,乃是根据脸部数据,亦即,人脸的大小来判断被摄人物 的远近。前述中,人脸面积大则可以推知被摄人物为近拍,同样的,人脸面积小则可以推知 被摄人物为远拍。
因此,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用以控制该摄像装置中的闪光模 块,使其产生最正确的预闪强度,以让摄像装置取得最正确的影像曝光信息,进而让闪光模 块后续产生的主闪不致有误,以提供最正确的闪光强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将可以有效的改善公知技术因 为二次预闪所造成电力浪费与拉长使用者的摄像时间的缺点。
以上的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权利 要求的范围。而有关本发明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附图中加以阐述。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架构示意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流程示意图;及
图4A至图4C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摄像装置的窗口影像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摄像装置1
镜头模块10
驱动模块11
摄像模块12
操作部13
信号处理器14
储存模块15
微控制器16
闪光模块18
影像信号Sl
影像数据Sll
数字型态的影像数据S12
拍摄信号S2
控制信号S3
脸部侦测对焦框19
窗口影像17
影像方块1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摄像装置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摄像装置1包括一镜头模块10、一驱动模块11、一摄像模块12、一操作部13、一信号处理器14、 一储存模块15、一微控制器16及一闪光模块18。镜头模块10用以自一被摄物(未标示) 撷取一影像信号Si,并且将影像信号Sl送到摄像模块12。摄像模块12进行光电转换以将 影像信号Sl转换成一影像数据Sl 1。
再参考图1。信号处理器14从摄像模块12取得模拟型态的影像数据S11,并且对 影像数据Sll进行噪声消除与模拟转数字的处理,进而输出一数字型态的影像数据S12。数 字型态的影像数据S12会被存放在储存模块15中。同时,驱动模块11可采用微型马达、线 圈(coil)马达或压电促进器(piezoelectric actuator)之一实作,用以驱动镜头模块10 或摄像模块12,使得驱动镜头模块10与摄像模块12移动到一对焦位置,达成连续自动对焦 (continue AF)的功能。
再参考图1。操作部13用以发出一拍摄信号S2到微控制器16,当微控制器16接 收到拍摄信号S2时,执行一连续自动对焦程序(continue AF procedure),并且输出一控制 信号S3给驱动模块11,用以驱动模块11驱动镜头模块10与摄像模块12,达到连续自动对 焦的功能,以决定摄像装置1的焦距,进而取得最佳影像分辨率的影像数据S12。
配合图1,请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微控 制器16执行连续自动对焦程序(continue AF procedure)时,会产生一对焦参数(S100)。 该对焦参数为一最佳对焦步数(focus st印number),意即,摄像模块12内的对焦镜片移动 至最佳位置的步数(影像分辨率最佳的位置)。接着,微控制器16从储存模块15中取出影 像数据S12,并且根据影像数据S12加以判断被摄物是否具有一人物的脸部(S101)。当被 摄物具有人物的脸部时,微控制器16即执行一脸部大小判断程序,根据脸部大小推算出对 应的一脸部数据(S102)。
再参考图1与图2。在步骤S102之后,微控制器16随即判断脸部数据是否大于 或等于一第一预定数据值(Sl(XB),当脸部数据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据值时,表示为“近 拍摄”状态,微控制器16即控制闪光模块18产生一第一强度的预闪与一防红眼的闪光 (S105)。另外,当脸部数据小于第一预定数据值时,微控制器16接着判断脸部数据是否小 于或等于一第二预定数据值(S104)。前述中,第一预定数据值的值大于第二预定数据值。
再参考图1与图2。在步骤S104之后,当脸部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 表示为“远拍摄”状态,微控制器16随即控制闪光模块18产生一第二强度的预闪与防红眼 的闪光(S106)。另外,当脸部数据大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表示为“正常拍摄”状态,微控制 器16即会控制闪光模块18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与防红眼的闪光(S107)。前述中,第一 强度的预闪其强度小于第三强度的预闪,同时,第三强度的预闪其强度小于第二强度的预 闪。
配合图1与图2,请参考图4A至图4C。图4至图4C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摄像 装置的窗口影像示意图。在步骤S102中,本发明的摄像装置1的微控制器16以一人物的 脸部侦测对焦框19与摄像装置1的一窗口影像17的面积比例作为判断脸部大小的依据。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判断脸部大小的依据,预先将窗口影像17画分为多个影像方块172, 并且,以人物的脸部侦测对焦框19具有影像方块172的数量(即,脸部数据)作为脸部大 小判断的依据,意即,影像方块172的数量越多,则脸部越大。
再配合图1与图2,参考图4A。如图4A所示,人物的脸部侦测对焦框19大约占有窗口影像17上影像方块172总数的一半(即,第一预定数据值)以上,因此,脸部数据将会 大于或等于第一预定数据值,即表示为“近拍摄”状态。同时,参考图4B,人物的脸部侦测对 焦框19大约占有窗口影像17上影像方块172总数的1/3(即,第二预定数据值)以上,因 此,脸部数据将会大于第二预定数据值,即表示为“正常拍摄”状态。另外,参考图4C,人物 的脸部侦测对焦框19大约占有窗口影像17上影像方块172总数的1/3(即,第二预定数据 值)以下,因此,脸部数据将会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据值,即表示为“远拍摄”状态。
配合图1与图2,请参考图3。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流程示意图。如图 3所示,在步骤SlOl之后,当被摄物不具有人物的脸部时,微控制器16根据该对焦参数,以 推算出摄像装置1与被摄物之间的一拍摄距离(S110)。然后,微控制器16接着判断拍摄距 离是否小于或等于一第一预定距离值(S112),当拍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预定距离值时, 微控制器16随即控制闪光模块18产生一第一强度的预闪(S116)。
另外,当微控制器16判断出拍摄距离大于第一预定距离值时,将会进一步判断拍 摄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一第二预定距离值(Si 14)。当拍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预定距离值 时,微控制器16即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二强度的预闪(SlM)。另外,当拍摄距离小于第 二预定距离值时,微控制器16即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117)。前述中,第一 预定距离值的值小于第二预定距离值。另外,第一强度的预闪其强度小于第三强度的预闪, 同时,第三强度的预闪其强度小于第二强度的预闪。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根据被摄人物的脸部大小,加以判 断被摄人物的远近,再依据被摄人物的远近,控制该摄像装置中的闪光模块,使其产生相对 应的预闪(pre-flash)能量,以让摄像装置取得最正确的影像曝光信息,进而让闪光模块 后续产生的主闪(main-flash)不致有误,以提供最正确的闪光强度。如此,本发明较佳实 施例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将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技术因为二次预闪所造成电力浪费与使 用固定能量的一次预闪而无法得到最佳主体反射率的缺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最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改,皆可涵盖在本案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一具有一闪光模块的摄像装置,该方法 步骤包括根据一被摄人物的脸部的大小,推算出一脸部数据;及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与该脸部数据相对应的预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该脸部数据大于或 等于一第一预定数据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一强度的预闪;当该脸部数据小于该 第一预定数据值时,执行该脸部数据是否小于或等于一第二预定数据值的判断步骤,其中 该第一预定数据值大于该第二预定数据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该脸部数据小于或 等于该第二预定数据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二强度的预闪;当该脸部数据大于该 第二预定数据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其中该第一强度的预闪小于 该第三强度的预闪,该第三强度的预闪小于该第二强度的预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 一防红眼的预闪。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针对一被摄物执行一 连续自动对焦程序,以产生一对焦参数;判断该被摄物是否具有一人物的脸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被摄物具有该人物 的脸部时,则执行一脸部大小判断程序,根据脸部大小以推算出对应的该脸部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执行该脸部大小判断程序 中,以该人物的脸部侦测对焦框与该摄像装置的一窗口影像的面积比例作为判断依据;该 窗口影像画分为多个影像方块,并且,该脸部大小判断程序以该人物的脸部侦测对焦框具 有该影像方块的数量作为判断依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被摄物不具有该人 物的脸部时,根据该对焦参数,以推算出一拍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该拍摄距离小于或 等于一第一预定距离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一强度的预闪;当该拍摄距离大于该 第一预定距离值时,执行该拍摄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一第二预定距离值的判断步骤,其中 该第一预定距离值小于该第二预定距离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闪光模块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当该拍摄距离大于 或等于该第二预定距离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二强度的预闪;当该拍摄距离小于 该第二预定距离值时,控制该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其中该第一强度的预闪的 强度小于该第三强度的预闪,该第三强度的预闪的强度小于该第二强度的预闪。
全文摘要
一种闪光模块控制方法,首先,针对一被摄物执行连续自动对焦程序;接着,运算出被摄物的远近或大小的数据,并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相对应的预闪;前述中,当数据大于或等于一第一预定值时,则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一强度的预闪;当数据小于第一预定数据值时,接着判断数据是否小于或等于一第二预定数据值;当数据小于或等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二强度的预闪;当数据大于第二预定数据值时,则控制闪光模块产生一第三强度的预闪。本发明用以控制该摄像装置中的闪光模块,使其产生最正确的预闪强度,以让摄像装置取得最正确的影像曝光信息,进而让闪光模块后续产生的主闪不致有误,以提供最正确的闪光强度。
文档编号H04N5/225GK102036017SQ200910178948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翁启荣, 萧铭松 申请人: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