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方法、记录介质和图像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55053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方法、记录介质和图像拾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置,该装置以相互之间具有视差的多个视点图像为基础执行立 体显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可以以二维(2D)模式显示3D(三维)图像,然后在3D图像将要显示的 时候切换至3D模式的显示以减少视觉疲劳。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11-164328号公开 了一种视差计算装置,其可以计算左右图像之间的视差。视差确定装置监视视差的变化,并 且当视差严重变化或者从2D图像切换到3D图像时,该视差确定装置控制传送到图像控制 装置的视差。这样可以抑制图像的快速变化从而实现了图像的自然变化。

发明内容
用户在以2D模式显示拍摄的图像并从图像中发现目标图像后,用户可能希望立 即将2D显示模式切换到3D显示模式。本发明旨在使得可以将2D显示模式立即切换到3D 显示模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包括图像输入部分,该图像输入部分将 多个视点图像输入到预定存储介质;以及显示控制部分,该显示控制部分能够基于输入到 预定存储介质上的多个视点图像在预定的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其中,显示控制部分 以多个视点图像中的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的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为止,以及当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在预定的 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优选地,当预定的第一等待时间段过去而没有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 时,显示控制部分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优选地,显示控制部分将参考视点图像和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重复递增一 个预订值,并且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直到接收到结束移位显示的指令才停止,所述 非参考视点图像是多个视点图像中参考视点图像之外的视点图像。优选地,显示控制部分将参考视点图像和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重复递增所 述预定值,同时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直到参考视点图像和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 视差达到预定目标视差时停止,或者直到在参考视点图像和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达 到预定目标视差之前接收到结束移位显示的指令时停止。优选地,当预定的第二等待时间段过去而在显示立体图像的过程中没有接收到结 束立体图像显示的指令时,图像输入部分从存储介质中擦除已经存入其中的视点图像并输 入多个新的视点图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该方法使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执行以下步 骤输入多个视点图像到预定存储介质;以多个视点图像中的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 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才停止,并且当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以多个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的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其上存储有使立体图像显示设备、配备有显示装置的计算机或 者具有显示单元的图像拾取设备来执行立体图像显示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本发明进一 步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和图像拾取部分的图像拾取设备,该图像拾取部分 对由图像拾取元件对通过多个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对象图像进行光电转换而获得的多个 视点图像输入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图像输入部分。根据本发明,图像首先以2D显示模式显示。一旦接收到3D显示指令,图像的显示 模式就切换到3D显示模式。因此,本发明能够在减轻观看者的眼睛疲劳的同时增加切换到 3D显示的速度。


图1是相机的方块图;图2是说明视差屏障型3D监视器的概念的视图;图3A到图3C是显示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实例的视图;图4是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图5A和图5B是显示基于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3D显示的实例的视图;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图7A到图7C是显示渐进的3D显示的位置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的实例的图示;图8A到图8D是显示按时间顺序的渐进的3D显示的显示实例的视图;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以及图10是显示在幻灯片显示中的图像转变的实例的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例>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相机2。图1显示了相机2的电学配置。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包括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 21、第一聚焦透镜22和第一光阑23,这些组件均沿光轴Ll布置。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 由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控制部分24驱动,该控制部分24由DC(直流)电机和驱动器组成。 第一聚焦透镜22由第一聚焦透镜控制部分25驱动,该控制部分25包括DC电机和驱动器。 第一光阑23由第一光阑控制部分26驱动,该控制部分26包括DC电机和驱动器。控制部 分24到26的操作由主CPU40 (下文参考简称为CPU 40)控制。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控制部分24响应于操作部分10的缩放按钮(可以用环状操 作元件来替代按钮)在TELE或WIDE缩放方向上输入信息的操作而将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 21沿透镜光轴Ll从作为起点的home位置移动到TELE侧/WIDE侧(伸展侧/收缩侧),并 变化焦距。如果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向TELE侧移动,焦距变长并且成像范围变窄。另 一方面,如果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向WIDE侧移动,焦距变短,成像范围变宽。第一聚集透镜控制部分25将第一聚焦透镜22沿透镜光轴Ll移动并且进行聚焦。 第一聚焦透镜22的位置与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的移动相关联地被自动调节,以避免散
5焦。假定逐步增加的缩放因素(缩放步长Z1,Z2,··· Zn)能够通过操作部分10输入。步长 中的数字“η” (步长计数η)可以是任意的。缩放步长Zl与WIDE端对应而步长Zn与TELE 端对应。通过缩放按钮设置的目标缩放方向输入到CPU 40。CPU 40根据目标缩放方向设 置目标缩放位置。如果目标缩放方向是相对于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的当前位置的TELE 方向,则CPU 40将在当前TELE侧上存在的缩放步长中与当前位置最接近的缩放步长设置 为目标缩放位置;如果目标缩放方向是相对于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的当前位置的WIDE 方向,则CPU 40将在当前WIDE侧上存在的缩放步长中与当前位置最接近的缩放步长设置 为目标缩放位置。CPU 40将目标缩放位置转换成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达到目标停止位 置所需的脉冲数(脉冲计数),并使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控制部分24根据该脉冲数驱动第 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注意脉冲数为0对应home位置。第一图像传感器28接收由第一可变放大率透镜21和第一聚焦透镜22形成的被 摄对象的光(从被摄对象反射的光),并且存储与光接收元件接收到的光量对应的光电荷。 第一图像传感器28的光电荷存储和转移操作通过从定时发生器(TG) 20周期性地输出的定 时信号(时钟脉冲)来控制。在拍摄模式中,第一图像传感器28以预定间隔获取一帧的图 像信号,并且向第一模拟信号处理部分27顺序输出图像信号。注意,CCD(电荷耦合装置) 或者MOS(金属氧化半导体)固态图像拾取装置可以用作第一图像传感器28。第一模拟信号处理部分27接收从第一图像传感器28输出的一帧拾取图像信号, 与存储在光接收单元中的电荷量准确对应地放大R、G和B图像数据段,以及将R、G和B图 像数据段输入到第一数模转换器29。第一数模转换器29将输入的图像数据段从模拟形式 转化成数字形式。来自第一图像传感器28的拾取图像信号通过第一模拟信号处理部分27 和第一数模转换器29被转换成第一图像数据段(右眼图像数据)。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具有和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相同的配置,包括第二可变放 大率透镜31、第二聚焦透镜32和第二光阑38,第二可变放大率透镜31由第二可变放大率 透镜控制部分34驱动;第二聚焦透镜32由第二聚焦透镜控制部分36驱动;第二光阑38由 第二光阑控制部分37驱动。控制部分34、36和37的操作由CPU 40控制。注意,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的每个组成部分的材料也用作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 对应的组成部分的材料。基本上,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和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彼此同步 且彼此协同地执行图像拾取操作。可以单独地操作成像光学系统,以增加控制速度等。第二模拟信号处理部分35和第二 A/D (模数)转换器39分别具有和上述第一模 拟信号处理部分27和第一 A/D (模数)转换器29相同的配置。来自第二图像传感器33的 拾取图像信号通过第二模拟信号处理部分35和第二 A/D转换器39被转换成第二图像数据 段(左眼图像数据)。从第一和第二 A/D转换器29和39输出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分别通过图像 输入控制器39a和39b输入到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1和42。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1和42分 别对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执行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诸如灰度转换、白平衡修正、Y校正 处理等。被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1处理并以每个预定周期输出的第一图像数据段被输入到 VRAM(视频随机存取存储器)43。被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2处理并以每个预定周期输出的第 二图像数据段被输入到VRAM 43。
6
VRAM 43是用来暂时存储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工作存储器。当下一个周期 的第一或者第二图像数据段被输入到VRAM 43时,如果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已经存储在 VRAM 43中,新输入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会将已经存储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重写。 以每个预定的周期在VRAM 43中被重复地重写和更新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被称为直 通图像(through image)。3D图像生成部分45将存储在VRAM 43中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结合成立体图 像数据段,通过监视器11来进行立体显示。当监视器11在拍摄模式下用作电子取景器时, 显示控制部分56使监视器11显示通过3D图像生成部分45的结合而得到的立体图像数据 段来作为直通图像。下面将描述对拍摄的图像的记录。按下快门按钮6时通过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 和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捕获的图像被模拟信号处理部分27和35分别处理。处理后的图 像分别通过A/D转换器29和39转换成数字信号形式并通过图像输入控制器39a和39b分 别输入到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1和42。数字信号处理部分41和42分别对第一和第二图像 数据段执行各种图像处理,比如灰度转换、白平衡修正、Y修正处理等。处理后并从数字信 号处理部分41和42输出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在SD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52 中记录。压缩/解压缩处理部分47以诸如JPEG (联合图像专家组)之类的压缩格式对存 储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进行压缩。SDRAM 52用作压缩所必须的暂时存储区域。介质控 制部分48记录图像文件,其中压缩/解压缩处理部分47所压缩的图像数据段存储在存储 卡49上。注意,只有通过操作部分10选择3D图像摄制模式时,CPU 40可以被配置为控制 第一成像光学系统la、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等来获取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当如此记录在存储卡49上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将被再现并在监视器11上显 示时,记录在存储卡49上的图像数据段通过介质控制部分48读取。被压缩/解压缩处理 部分47解压缩的图像数据段通过3D图像生成部分45转换成立体图像数据段。之后,立体 图像数据段通过显示控制部分56被再现并显示在监视器11上。如图2所示,监视器11表面具有视差屏障显示层。监视器11在视差屏障层产生 视差屏障11a,该视差屏障Ila具有光传输部分和光遮挡部分以预定的间距交替排列的图 案。监视器11也显示代表左图像(图3A)和右图像(图3B)的带状图像片段,这些图像片 段在视差屏障显示层下的图像显示平面IlB上交替排列。这种配置能够给观察者提供立体 视图(图3C)。监视器11不限于上述的视差屏障类型。只要能实现相同功能,其他类型的 监视器也可以使用。CPU 40以集中方式控制相机2的总体操作。控制闪光灯5发光的闪光灯控制部分 72和操作部分10与CPU 40连接。快闪ROM 50也与CPU 40连接。快闪ROM 50是非易失 性存储器,其数据可以被电重写,并且只要其有自由空间就可以存储任何数据。ROM 51为CPU40存储控制程序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时钟部分70计算当前时 间并将其输入给主CPU 40。方位检测传感器71检测成像方位,S卩,当CPU 40发出指令时 (例如,当半按快门时)相机2是水平定向还是竖直定向,并将检测结果输出给CPU 40。当 电源控制部分80响应于开启或者切断包含在操作部分10中的电源开关的操作而检测到从 CPU 40发出的电源开启或者电源切断信号时,电源控制部分80执行控制来开启或者切断 由电池81提供给相机2的各个模块的电源。相机抖动补偿控制部分83是图像拾取时感测
7图像模糊(相机抖动)并对图像模糊进行电气的或者机械的补偿的装置,在该技术中众所 周知的任何装置都可以被采纳作为相机抖动补偿控制部分83。AF检测部分44分别从存储在VRAM 43中的第一图像数据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计 算第一 AF估计值和第二 AF估计值。第一 AF估计值和第二 AF估计值中的每一个都通过累 加在相应的数据段中由CPU 40指定的区域(比如,中心区域)的亮度值的高频分量来计 算,其代表图像的清晰度。第一和第二 AF估计值都随着相应的区域逼近焦点而增大并在相 应的区域处于焦点时达到最大值。AE/AWB检测部分73以存储在VRAM 43中的第一成像数据段和第二成像数据段中 的每一个为基础来检测被摄对象亮度(测量被摄对象的亮度),并分别将从第一图像数据 段和第二成像数据段中检测到的被摄对象亮度设置为第一光度值和第二光度值。AE/AWB检 测部分73也以存储在VRAM 43中的第一图像数据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为基础检测第一 WB 值和第二 WB值(白平衡)。曝光值可以通过任意方法来计算,可以使用单点测光、中央偏重 测光、平均测光中的任何方法计算。将获取的第一和第二光度值、第一和第二 WB值和第一 和第二 AF估计值通知给CPU 40, CPU 40用这些值来对从第一成像光学系统Ia和第二成像 光学系统Ib中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AE控制、AWB控制和AF控制。CPU 40从ROM 51向SDRAM 52加载定义光度测定值、光圈值、灵敏度、和快门秒时 (shutter second time)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程序图,并参考该程序图。CPU 40在光阑控制 部分26和37以及图像传感器28和33中分别设置与AE/AWB检测部分73检测到的第一光 度值和第二光度值对应的光圈值和灵敏度,并执行曝光控制。视差计算部分82检测第一图像数据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视差。更具体地, 视差计算部分82从参考图像拾取部分获得的图像(在该示例中为从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 获得的第二图像数据段)中提取预定尺寸、预定形状、预定位置的AF估计区域内的多个 (计数为η)特征(xi,yi)(这里,i代表整数,满足1 < i彡η)。例如,AF估计区域位于图 像数据段中央。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CPU 40可以从参考图像拾取部分获取的 图像中检测脸或者指定类型的物体,并设定环绕检测到的物体的矩形作为AF估计值区域。 AF估计区域的形状并不局限于矩形,其他形状比如圆形或者椭圆形也可以。还可以任意设 定AF估计区域的大小。特征指在多个方向上具有高信号梯度的点(像素)。特征能够通过例如Harris方 法或者Shi-Tomasi方法提取。然后,视差计算部分82从第一图像数据段中提取相应的点, 这些点是第一图像数据段中与从第二图像数据段中提取的特征相对应的点。对应点可以通 过任意方法来提取。该方法一般包括使用窗口中集中于特征的图像信息作为模板执行模板 匹配处理的过程和Lucas-Kanade方法。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这些方法。将特 征和对象点相连的线段的水平分量是视差。如果存在多对特征和对应点,则检测对应于每 一对的视差。在复眼图像拾取装置中一对特征(xi,yi)和相应的点(Xi,Yi)的视差di按 di = Xi-xi计算,在该复眼图像拾取装置中左侧和右侧都布置有图像拾取系统。视差处理 部分100包括像单片微型计算机一样的算术单元。CPU 40也可以用作视差处理部分100。视差计算部分82在多个视差di的基础上计算并确定最终视差d。从距离相同的 被摄物体中应该检测到相同的视差。如果一个用于提取特征的图像区域内出现距离不同的 物体,则并不是所有的视差矢量都具有相同的长度。因此,视差计算部分82根据以下规则
81)到规则4)之一决定最终视差d。可以采用任何一个规则。规则1)将多个视差di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视差d。规则2)将多个视差di的众数值(mode value)作为最终视差d。规则3)将最大视差值di作为最终视差d。规则4)将离相机2最近的物体的视差di作为最终视差d。3D图像生成部分45在确定的最终视差d的基础上确定目标视差,使第一图像数据 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视差最适合观看,并且3D图像生成部分45确定裁剪范围,该裁 剪范围使显示在监视器11上的第一图像数据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视差与确定的目 标视差一致。例如,如果最终视差d参照左图像(第二图像数据段)是-24,这意味着右图 像(第一图像数据段)相对于左图像向左偏移24个像素。例如,如果目标视差被设置为一 个值,该值将焦点上的被摄对象的视差减少到0,则3D图像生成部分45以24个像素的偏移 被消除的方式根据目标视差确定左图像和右图像的裁剪范围。3D图像生成部分45根据确 定的裁剪范围从第一图像数据段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中裁剪图像并将裁剪后的图像输出到 监视器11。值得注意的是,如果2D图像拍摄模式通过操作部分10被选择,则CPU 40可以通 过控制参考图像拾取部分的组成部分(这个例子中仅仅是第二成像光学系统lb)等来仅从 第二成像光学系统Ib中获取图像数据段,并且将获取的图像作为2D图像存储在存储卡49 中。图4显示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CPU 40控制该过 程的执行。使CPU 40执行该过程的程序存储在ROM 51中。注意,具有相当于CPU 40的硬 件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或者类似的处理器都可以控制由一个或者多个图像拾取装置所进行 的以下过程的执行,因此,CPU 40不必包含在相机2之中。在S 1中,CPU 40响应于通过操作部分10的图像选择操作而从存储卡49中选择 图像文件,并且将通过解压缩所选的图像文件而获得的图像数据加载到VRAM 43中。CPU 40基于图像文件中的相关数据段(比如头信息和元信息)确定加载到VRAM 43中的图像 文件是2D图像还是3D图像。如果CPU 40确定该图像是3D图像,流程推进到S2。另一方 面,如果CPU 40确定该图像是2D图像,流程推进到S6。在S2中,显示控制部分56将加载到VRAM 43的图像作为2D图像输出到监视器 11。也就是,要显示在监视器11上的图像显示表面上的图像不是代表交替排列的左图像和 右图像的带状图像片段,而仅仅是左图像。当然,右图像可以作为2D图像输出到监视器11。在S3中,CPU 40确定结束2D图像输出的指令是否通过操作部分10进入(例如, OK键被按下)。如果指令进入,则流程推进到S5。否则,流程推进到S4。在S4中,CPU 40确定从2D图像输出开始是否经过了预定时段,而没有接收到指 令。如果经过了预定时段,则流程推进到S5。否则,流程返回到S2。在S5中,显示控制部分56在加载到VRAM 43中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基础 上输出3D图像。在S6中,显示控制部分56在加载到VRAM 43中的图像数据段的基础上输出2D图像。图5A显示通过操作部分10选择的图像文件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例子;图5B显示了基于第二图像数据段的2D显示的例子和基于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3D显示的 例子。如图5A所示,通过操作部分10选择的图像文件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分别指 的是右图像和左图像。假定右图像和左图像加载到VRAM 43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B所示,从参考图像拾取部分获取的第二图像数据段首先作 为2D图像(图5B中的状态1)显示。如果按下“0K”键或者如果在2D显示的过程中经过 预定时段,则执行3D显示(图5B中的状态2和状态3)。上述过程中,如果加载的图像是3D图像,则图像首先以2D显示。如果用户输入指 令结束2D显示图像,则立即执行从2D显示到3D显示的切换。而且,在2D显示过程中,预 定时段之后,也执行从2D显示到3D显示的切换。如果预定时段过去前输入结束2D显示的 指令,则立即执行从2D显示到3D显示的切换。如上所述,首先以2D显示图像然后用指令 切换到3D显示的过程会在增大切换到3D显示的速度的同时获得减少观察者的眼疲劳的效^ ο<第二实施例>图6是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CPU40控制该过程的 执行。使CPU 40执行该处理流程的程序存储在ROM 51中。注意,具有相当于CPU 40的硬 件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或者类似的处理器都可以控制由一个或者多个图像拾取装置进行的 以下处理的执行,因此,CPU 40不必包含在相机2之中。Sll 禾口 S12 与 Sl 禾口 S2 相同。在S13中,CPU 40确定停止2D显示的指令是否通过操作部分10进入。如果指令 进入,流程推进到S18。否则,流程推进到S14。在S14中,CPU 40执行VRAM 43中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的渐进的3D显示。渐 进的3D显示指的是在从0逐渐增大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视差的同时在监视器11 上进行3D显示,直到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视差(即,水平显示位置的偏移)到达 目标视差为止。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之间的偏移量在初始显示位置为0,在S16中(后续描 述),偏移增大。在S15中,CPU 40确定停止渐进的3D显示的指令是否进入。如果指令进入,流程 推进到S18。否则,流程推进到S16。在S16中,CPU 40将监视器11上的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位置偏移递增 一预定值(比如,2个像素),在监视器11上以相反的方向将左图像和右图像移动所递增的 位置偏移,并且执行3D显示。因为第一和第二图像数据段之间的位置偏移在整个屏幕上可 能不均勻(比如,位置偏移在屏幕中央可能较大而在周围可能较小),所以可以根据位置改
变偏移量。在S17中,CPU 40确定作为S16的结果的视差是否达到目标视差。如果视差到达 目标视差,流程推进到S18。否则流程返回到S15。在S18中,CPU 40显示具有目标视差的3D图像。通过将用于右眼图像的第二图 像数据段替换为第一图像数据段来实现从S12中的2D显示切换到S18的3D显示。替换 时,可以使用用第一图像数据段的显示区域逐渐替换第二数据段的显示区域的渐消效果 (fadeeffect)0
S19 和 S6 相同。注意,要递增的位置偏移量可以随时间增加。图7A到7C显示渐进的3D显示中的 位置偏移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例子。尽管图7A显示的例子中偏移量在时间tl和时间t2 之间线性变化,但是偏移量也可以根据非线性函数变化,比如二次函数或指数函数。图8A 到8D显示按时间顺序的渐进的3D显示的显示例子。首先,在S12 (t0时亥Ij )开始2D显示。如果在S13 (t0时刻)和S15 (t3时刻)未 输入停止指令,则位移量从0开始按预定值从tl到t3重复递增(图7A)。注意,尽管为了 方便说明图7A显示偏移量沿直线进行变化,这是因为递增量小(微小),但是偏移量实际上 在整个时间段以台阶方式(以同一数量重复增长)增加。如果在第二次或者后续执行从S15到S17的循环时输入停止指令(S15为“是”), 则流程推进到S18。在输入停止指令的t4时刻,具有目标视差的3D显示立即开始(图7B)。如果在S13输入停止指令(在S13为“是”),则流程不进入从S15至S17的循环。 在输入停止指令的时刻t5,则立即开始具有目标视差的3D显示(图7C)。图8A显示监视器11上偏移量为0的t0时刻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例子;图8B是 tl时刻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例子;图8C是t3时刻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例子;图8D是t2, t4,或者t5时刻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例子。在tl到t5的每个时刻的渐进的3D显示中,可 以认为是通过用在图8A到图8D中的tl到t5的每个时刻的相应的一对左图像和右图像来 替代图3A和图3B中左图像和右图像来实现3D显示的。也就是,在渐进的3D显示中,图8A 到图8D中所示的左图像和右图像的带状图像片段交替排列并显示在监视器11的一个图像 显示表面上。通过上述处理,执行了渐进3D显示,其中视差逐渐变化到达目标视差。这样减少 了观看者的眼睛疲劳。此外,当停止渐进的3D显示的指令输入时,立即切换到具有目标视 差的3D显示。因此,可以同时达到减轻眼睛疲劳和增加3D显示切换速度的效果。<第三实施例>图9是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像显示过程的流程图。当显示开始放映幻灯 片的指令时,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过程开始。该过程的执行由CPU 40控制。使CPU 40执行 该过程的程序存储在ROM 51中。注意,具有相当于CPU 40的硬件配置的个人计算机或者 类似的处理器都可以控制一个或者多个图像拾取装置所进行的以下处理的执行,因此,CPU 40不必包含在相机2之中。S21到S25和Sl到S5相同。注意,S25结束后流程推进到S26。在S26中,CPU 40确定放映幻灯片结束指令是否进入。如果指令进入,CPU 40结 束该过程。否则,流程推进到S27。在S27中,CPU 40执行与S24同样的确定。如果经过预定时段,则流程推进到S31。 否则,流程返回S25。注意,S27中的预定时段(3D结束指令的等待时间)没有必要与S24 中的预定时段相等(2D结束指令的等待时间)。S28 与 S6 相同。在S29中,CPU 40执行与S23中相同的确定。如果指令进入,则CPU 40结束处理。 否则,流程推进到S30。在S30中,CPU 40执行与S24中相同的确定。如果经过预定时段,则流程推进到
11S31。否则,流程推进到S28。在S31中,CPU 40擦除在S21中从VRAM 43中加载的图像文件并从存储卡49中 将所擦除的图像文件的下一个图像文件(比如,按文件名称升序或降序的顺序或者按附属 于图像文件的时间标记)加载到VRAM 43中。S32 与 S25 相同。基于上述过程,如果加载的图像是3D图像,则图像首先以2D显示模式显示(图10 中的状态1,图像A以2D显示模式显示)。如果结束2D显示的指令进入或者如果经过预定 时段而没有接到指令,执行从2D显示到3D显示的切换(图10中的状态2和状态3)。如果 在3D显示过程中用户输入放映幻灯片结束指令(例如,按下OK键),则放映幻灯片立即停 止。如果在3D显示过程中经过预定时段而没有接收到放映幻灯片结束指令,加载下一个图 像,并且开始图像的2D显示(图10的状态4,图像B以2D显示模式显示)。此后,如果2D 显示结束指令输入或者如果经过预定时段而没有接收到指令,相似地执行从2D显示到3D 显示的切换(图10的状态5和6)。如上所述,用3D图像放映幻灯片,首先进行2D显示。 这样防止3D显示图像间的频繁切换并且减少观察者的眼睛疲劳。同时,可以增大从以2D 显示想要的图像到以3D显示图像的切换速度。
权利要求
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包括图像输入部分,其将多个视点图像输入到预定存储介质;以及显示控制部分,其能够以输入到预定存储介质上的多个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其中,显示控制部分以多个视点图像中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一个平面图像,直到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为止,并且在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当经过预定的第一等待时段而没 有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显示控制部分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显示控制部分将参考视点图像和 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重复递增一个预订值,并且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移位显示的指令,所述非参考视点图像是多个视点图像中参考视点图像之外的 视点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显示控制部分将参考视点图像和非 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重复递增预定值并且在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直到参考视点 图像和非参考视点图像之间的视差达到预定目标视差,或者直到参考视点图像和非参考视 点图像之间的视差达到预定目标视差之前接收到结束移位显示的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在立体图像显示过程中经过了预 定的第二等待时段而没有接收到结束立体图像显示的指令时,图像输入部分从存储介质中 擦除已经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视点图像,并向存储介质输入多个新的视点图像。
6.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该方法使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执行以下步骤向预定存储介质输入多个视点图像,并且以多个视点图像中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并且在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以多个视点图 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7.—种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该程序包括以下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向预定存储介质输入多个视点图像;以及以多个视点图像中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为止,并且当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时以多个视 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8.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以及图像拾取部分,其将由图像拾取元件对通过多个光学系统形成的被摄对象图像进行光 电转换所获得的多个视点图像输入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图像输入部分中。
9.一种立体图像显示方法,该方法使图像拾取设备执行下列步骤向预定存储介质输入多个视点图像;以及以多个视点图像中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为止,并且在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的时候以多 个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10. 一种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该程序使图像拾取设备的处理器实现下列功能 向预定存储介质输入多个视点图像;以及以多个视点图像中想要的参考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平面图像,直到 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为止,并且在接收到结束平面图像显示的指令的时候以多 个视点图像为基础在预定显示装置上显示立体图像。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方法、记录介质和图像拾取装置。如果加载的图像是3D图像,则首先以2D显示图像。如果用户输入指令结束2D图像显示,立即从2D显示切换到3D显示。尽管2D显示达到预定时段后,也可以从2D显示切换到3D显示,但是如果在预定时段之前,输入指令结束2D图像显示,就立即从2D显示切换到3D显示。因为首先以2D显示模式显示图像,然后如果用户输入指令将2D显示切换到3D显示,模式就从2D显示切换到3D显示,这样就能够减少观看者的视觉疲劳,同时提升切换到3D显示的速度。
文档编号H04N13/00GK101964917SQ20101023566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中丸文雄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