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96069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终端控制系统,尤其指一种应用于物联网系统之中的终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众所周知,因特网实现了世界上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计算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与交互;而物联网(Intenet of Things)则正在实现世界上物与物、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与交互。实质上,物联网是传感网与因特网、移动通信网,“三网”高效融合的产物,是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高效融合的产物(又称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FID)、二维码、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组成的智能传感器,经过接口与无线通信网络、因特网互连,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相互间智能化地获取、传输与处理信息的网络称为“物联网”, 其核心是智能传感网技术。“物联网”的精髓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的信号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信息服务,以达到控制指挥的目的。其中,传感网是感知的网络,是物和物的互联;移动通信网是信息传输的网络,是人和人的互联;因特网是联接虚拟信息共享的网络,而物联网是联接现实物理世界的网络。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是一项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关于物联网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研发关键在于RFID、传感器、嵌入式软件以及传输数据计算等领域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物联网系统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通话、发射、接收、音视频传输、RFID传感、具备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平台,并且能够移动或者非移动地进行随时随地的控制,使人们能够监测和共享与互联网相连的感应装置的实时环境数据采集。
3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面所描述一种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包括物联网终端机,还包括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管理中心、以及网络服务器,所述物联网终端机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服务器发射中心以及管理中心、网络服务器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以及控制。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网络服务器还连接有至少一个摄像机,并且,所述网络服务器通过hternet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连接并互相通信。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服务器发射中心通过hternet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和管理中心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还连接有显示器。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服务器发射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器。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管理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器。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连接有网络摄像机,并且,所述网络摄像机通过无线与物联网终端机进行数据通信。进一步地,优选的结构是,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通过hternet以及无线网络连接有无线网络摄像机。本发明在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以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面所描述第一,由于采取了上述系统结构,该系统能够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h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第二,由于上述物联网的结构,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将“物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实现智慧型汽车、物体、设备、建筑和环境的技术可行性,并且,能够使人们监测和共享与互联网相连的感应装置的实时环境数据采集,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优点和技术效果将变得更加明显。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一般来讲,物联网的开展步骤主要如下(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有一个物联网终端机1以及与上述物联网终端机1互相通信的摄像机201、摄像机204、网络摄像机203以及无线网络摄像机204,并且,还设置有网络服务器6、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7 (在图中以通信管理服务器标注)、服务器发射中心3以及管理中心4,并且,在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7上面连接有一个显示器501,在服务器发射中心3上连接有一个显示器502,以及,在管理中心4上面连接有一个显示器503。在该优先的实施例之中,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无线网络和hternet网络连接并互相进行数据传输和信号传递。其中,网络服务器6通过hternet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7连接在一起。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7通过hternet网络与服务器发射中心3连接在一起。服务器发射中心3通过hternet网络与管理中心4连接在一起。并且,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7通过hternet以及无线网络与上述无线网络摄像机 204连接在一起。并且,上述摄像机201、摄像机204、网络摄像机203以及无线网络摄像机204通过无线网络与终端机1之间进行数据采集以及控制信号传递。下面对本发明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机1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本终端机主要是一个集成的控制终端系统,其包括有IE插件模块;动态域名服务软件模块;GPRS模块;搜索软件模块;云台协议模块;管理平台软件模块;3G模块;RVS模块JPEG模块;DDNS模块;802. Ilg模块;WiFi模块;OSD模块;H. 264模块;RTSP模块;VLC 模块;MJPEG模块;KTSP模块;NIP模块;UPNP模块;FIP模块;DHCP模块;SSD模块;G. 722 模块;POE模块;PTN模块。其能够实现实时移动监控与管理,音/视频电话、电子邮件、电话本、手写输入、键盘输入、支持多点触摸、3G通话、蓝牙、WiFi、3G无线网络模块、3M数码照片至少储存5000张。本发明在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以后,通过采用“智能感知技术”;能够把感应器嵌入汽车(物体)设备、建筑和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实现智慧型汽车、物体、设备、建筑和环境的技术可行性。该系统使人们能够监测和共享与互联网相连的感应装置的实时环境数据采集。并且能够实现物体与物体、人与人、人与物体之间的沟通。本发明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机是未来网络生活的崭新享受,提前体验,进入物联网时代,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在本发明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形,而这些改进或者变形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面的具体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目的,并非用于限制本。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包括物联网终端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管理中心、以及网络服务器,所述物联网终端机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服务器发射中心以及管理中心、网络服务器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以及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服务器还连接有至少一个摄像机,并且,所述网络服务器通过hternet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连接并互相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发射中心通过hternet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和管理中心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还连接有显示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发射中心还连接有显示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中心还连接有显不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连接有网络摄像机,并且,所述网络摄像机通过无线与物联网终端机进行数据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通过hternet以及无线网络连接有无线网络摄像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终端控制系统,包括物联网终端机,还包括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管理中心、以及网络服务器,所述物联网终端机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与通信管理平台服务器、服务器发射中心以及管理中心、网络服务器之间进行信号传递以及控制。由于上述物联网的结构,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了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实现智慧型汽车、物体、设备、建筑和环境的技术可行性,并且,该控制系统能够使人们监测和共享与互联网相连的感应装置的实时环境数据采集,具有较好的技术效果。
文档编号H04L12/28GK102571506SQ2010105958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李林华, 王冲, 陈学安 申请人:昆明雷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李林华, 王冲, 陈学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