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收线盒的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0344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收线盒的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电学部,电学分部,电话通信小类, 电话机的结构特点小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手机结构的改进。
技术背景目前,现有和曾有的关于电话机的结构特点的技术对内置收线盒的手机做出了很 有成效的努力,也曾设计过许多优秀的技术方案。如2005年中国专利局公告的由陆瑞晗申 报的,授权公告号为CN2694674Y,中国专利号(ZL)为200420004681. 0号的实用新型,名称 是《新型手表式手机》的实用新型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作为电话机的结构特点的技 术方面,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它有效的解决了手机携带不够方便,易丢失,接听电 话不方便的问题,但是,还有许多不足它无法解决以下问题1、手机与耳机分开设置,不易携带;2、普通耳机线容易缠到一起;3、蓝牙耳机不使用时容易丢失。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手机与耳机可一 同放置的内置收线盒的手机。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 手机,其结构要点手机下端的壳体内设置有收线盒,耳机线设置于收线盒内,收线盒出口的 耳机线上为耳机插头,耳机插头与手机相连;收线盒入口的耳机线上为耳机;手机的壳体 内设置有相应于耳机的凹槽,壳体上设置有滑盖。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的手机下端的壳体内设置有收线盒,耳机线设置于收线盒内,收线盒 出口的耳机线上为耳机插头,耳机插头与手机相连;收线盒入口的耳机线上为耳机;壳体 上设置有滑盖;其构件少,所以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2、使用方便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使用耳机时,可先将滑盖推开,将耳机取出,并由收 线盒内拉出,收线盒将耳机线锁定后,便可以正常使用耳机了 ;不使用时,再次轻拉耳机线, 收线盒内的锁被开启,收线盒内的扭簧将耳机线收起,然后关闭滑盖即可;其操作步骤少, 使用方便。3、手机、耳机一同放置,便于携带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内设置了收线盒,不使用耳机时,可将耳机线收入收线盒 内,耳机收入壳体的凹槽内;关闭滑盖后,手机同耳机合为一体,便于携带。
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滑盖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滑盖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凹槽、2为耳机、3为耳机线、4为收线盒入口、5为收线盒、6为收线盒出 口、7为耳机插头、8为壳体、9为手机、10为滑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机9,手机9下端的壳体8内设置有收线盒5,耳机线3设置于 收线盒5内,收线盒出口 6的耳机线3上为耳机插头7,耳机插头7与手机9相连;收线盒 入口 4的耳机线3上为耳机2 ;手机9的壳体8内设置有相应于耳机2的凹槽1,壳体8上 设置有滑盖10。壳体8内可设置两个收线盒5 ;两个耳机2的耳机线3分别设置于两个收线盒5 内;防止两条耳机线3互相缠绕。收线盒5为现有技术,市场上可购置。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次动作过程使用耳机2时,可先将滑盖10推开,将耳机2取出,并由收线盒5内拉出,收线盒 5将耳机线3锁定后,便可以正常使用耳机2 了 ;不使用时,再次轻拉耳机线3,收线盒5内的锁被开启,收线盒5内的扭簧将耳机线 3收起,并将耳机2收于壳体8内的凹槽1内;然后关闭滑盖10即可。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 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 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内置收线盒的手机,包括手机(9),其特征在于手机(9)下端的壳体(8)内设置有收线盒(5),耳机线(3)设置于收线盒(5)内,收线盒出口(6)的耳机线(3)上为耳机插头(7),耳机插头(7)与手机(9)相连;收线盒入口(4)的耳机线(3)上为耳机(2);手机(9)的壳体(8)内设置有相应于耳机(2)的凹槽(1),壳体(8)上设置有滑盖(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收线盒的手机,其特征在于壳体(8)内设置有两个收线 盒(5);两个耳机(2)的耳机线(3)分别设置于两个收线盒(5)内。
专利摘要内置收线盒的手机是涉及一种手机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手机与耳机可一同放置的内置收线盒的手机。本实用新型包括手机,其结构要点手机下端的壳体内设置有收线盒,耳机线设置于收线盒内,收线盒出口的耳机线上为耳机插头,耳机插头与手机相连;收线盒入口的耳机线上为耳机;手机的壳体内设置有相应于耳机的凹槽,壳体上设置有滑盖。
文档编号H04M1/02GK201754592SQ20102026715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2日
发明者孟繁煦 申请人:孟繁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