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imh/ict配置主体设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78022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互联网imh / ict 配置主体设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项发明全称为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系统配置主体设计,简记作MH / ICT配置主体设计。本项发明为申请人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 ),2011 ]” 中的第151项。本项发明与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VCSE ),2011 ]”中的第141项、第142项、第143项、第144项、第145项、第146项、 第147项、第148项、第149项、第150项、第152项、第153项、第154项、第155项、第156 项、第157项、第158项、第159项、第160项一起,构成发明专利群“全球互联网全息协同系统配置主体设计[AMD / HSS ( ICT ),2011 ] ”。本申请人提出包括本项发明在内、由600项发明专利构成的“全球价值链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 / IIL ( VCSE ),2011 ] ”,其总体性目标在于,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GIIS)升级进程的主线,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相对封闭、相对静止的“资源池”——云计算网络注入灵魂、智能和生命,建造全球智能一体化协同网络计算机体系(CS / HSN ( GII )),将全球互联网打造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认知系统与实践系统基于计算机辅助系统及互联网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高级智能集成系统(HIIS)演变进程的主线,建立基于元系统(MS)科学全新理论的智能集成科学技术体系(HS & IIT,2011),将赋予生命活力的新型全球互联网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的物流网、能源网、金融网和知识网融为一体,大力推行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 建立真正具有生命及生态全息协同组织性质的全球智能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HII ( GVC )),从而建造智能集成网、生命互联网和生态运行网。通过实施全球价值链系统工程技术集群开发总体战略——称之为“开天辟地”计划,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本项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为全球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IIS [ IMH ] / ICT )提供配置主体设计基础。本项发明属于互联网内部资源配置主体的设计、组织和管理领域,涉及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智能集成系统(Iis [ IMH ] / ICT )配置主体的设计、组织和管理, 是面向全球互联网、进而面向全球互联网智能集成系统的资源配置、组织和管理技术基础, 是将人们、机构和组织从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引向汇通万物的“天地”(全新的计算体系)的关键。本项发明以技术集群DCN / IIL ( VCSE )的第141项和第142项发明为基础, 涉及全球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配置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是进一步推动有线网、通信网、互联网这三大网络融合的操作技术基础。本发明人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动态汇通网络体系DCN / IIL ( VCSE ),是指以多层级多模式的价值链系统(VCS,从产品价值链PVC、企业价值链EVC,到产业价值链IVC、区域价值链RVC,以至国民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GVC)为核心,以电信网(MCN )、计算机网( WWW )和广播电视网(BTN)三大网络融合为主要技术支持,将物流网(MN)、能流网( EN )、信息网(IN )、金融网(FN )和知识网(KN )五大网络融为一体,提供全领域、 全系统、全过程综合集成业务服务的全球开放式网络体系。要真正拥有自由的智能化生活、数字家庭和网络经济,就需要通过本项发明,依赖基于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融合而形成的智能集成一体化动态汇通网。第三代互联网是超越宽带和无线概念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和商业模式的综合体系,以及为了迎接这个可以预见的综合体系我们需要在未来几年内遵循或打破的网络规则。本项发明正是新一代互联网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及云计算网络技术一直在国际国内大力向前推进。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资源的全面共享,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因此,可以把网格看作是一台高性能的网络计算机,它比普通网络机带宽更宽、计算速度更快、更加智能化、更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开放式网格服务结构OGSA (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是最有影响力的网格体系结构,它将网格技术的应用从科学领域转入商业领域。虚拟可扩展局域网(VXLAN)是通向可按需创建的逻辑和虚拟网络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它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可用的计算和存储容量来支持关键任务应用程序。人们在互联网领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blog、Vlog、Podcast、Wiki、Socail NetWork Software、RSS, P2P、頂、VOIP等等,并建立了数以万计的新网站,提供各种各样的新式服务,都希望自己能够为互联网发现并创造新的价值。目前主要的Web2. O技术包括 Blog (网络日志)、TrackBack (反向引用)、RSS (聚合内容)、Wiki (超文本系统写作工具)、 SocialBookmark (社会化书签)、网摘(网页书签)、SNS (社交网络)、P2P (伙伴对伙伴)、頂, 等。NuWeb (Net User’s Web)正在逐步成为Web3. O的一个理想的计划项目,这是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分散式网络信息分享平台。对于在云计算中运行的应用程序,IT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应用程序的每个例程,使用逻辑网络控制每个用户对数据和应用程序的访问。VXLAN 将能够通过扩展,提供数百万个逻辑网络,以满足在云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需求,高效利用网络资源。但是,在目前,ICT产业三大网络的融合正陷入夭折的危险境地,云计算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云计算的应用遭遇种种限制,云计算体系的开发遭遇业内热、业外冷的尴尬局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及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加,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互联网用户竞争的空间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互联网用户内部资源全面配置的思想,随之逐步发展成为怎样有效利用和配置整体资源的配置思想。在此形势下,李宗诚首先提出了全球智能一体化网络计算机系统(CS / HSN ( GII ))的概念报告。
在建立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属性测度空间的汇通集合、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规则度量矩阵的汇通算子、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因子变权综合的汇通关系和基于智能集成经济多重性代数系统的汇通函数的基础上,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融为一体的全新网络体系——“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囊括在内的全新计算体系——面向知识资源配置、实物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天地”计算模式;再进而提出要开发并建立一种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互联网操作系统为关键而将各种认知操作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全新操作体系一“全息协同操作系统”(OS / HS0)。作为本项发明的基础,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本发明人提出要开发并建立的全球动态汇通网络及其天地计算和全息协同操作系统(简称 OS / HSO, Operating System of Holo-synergetic Oganization ),是一个完整的复杂体系。天地计算旨在通过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物流、知识、金融全汇通网络,将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备智能集成系统,并借助信息网络内外部SaaS / HSO、PaaS / HSO、IaaS / HSO、MSP / HSO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将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信息网络内外部终端用户手中。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概念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平台而将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起来的应用模式。全球动态汇通网络计算不仅面向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而且面向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它试图超越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 将信息计算和信息网络计算与物流网络、知识网络和金融网络汇集贯通及运行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智能集成一体化。

发明内容
(I)对于全球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智能集成系统(IIS [ IMH ] / ICT ),本发明人在其独立自主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坚持以全球价值链体系为核心,首先建立配置主体的动力学技术设计基础。任一互联网MH系统可以看作以某一组织结点为中心而由资源结点、配置结点和组织结点共同构成的分层次体系。在一个互联网MH系统中,各种各样具有不同数量、不同计量单位的资源可归结为7个资源结点,而7个资源结点可归结为 个配置结点, 个配置结点可归结为个组织结点,个组织结点中一个作为合作中心的配置组织结点。作为复杂的自组织控制系统,协同型互联网MH配置组织其中P #为基本组织单元集合Pm= { Pmi, P #2 V歷为頂H系统的结构函数Ψ ΙΜ= Ψ IMH { X)--I为系统的基本组织单元状态向量I= ( , .
P
¥( I, [ IMH ]), · ·, X n),
P
Μ, i y
S
2,
w)为系统P
<P
Ψ

P Μ, i
子系统。本发明人将生命智能主体(人类及其组织)与人工智能体(机器智能体)通过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结合称为互联网智能集成主体ΠΜ [ ICT ]。结构动力学的离散化方法完全适用于I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在一个IMH智能集成主体内,每一基本成员可以看作主体“质量”(由主体本身的组建强度与可直接运作的最大资源量之积得出)的集结点。在这种情况下,只需确定这些离散点的流动和速率即可。I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中的集结点流动分量的数目,可称作为I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的动力自由度。数定结构动力分析的首要目的是,计算承受给定随时间变化荷载的已知结构的变动一时间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包含有限个自由度的近似分析方法,就足够精确了。这样,问题就变为求出这些选定位移分量的时间过程。
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动力学主要应当研究任何给定类型的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在承受任意动荷载时所产生的反应。一般地,计算动荷载下的结构反应有两种基本上不同的方法数定的和非数定的。对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在动力荷载下的反应主要用主体结构的变动来表示。数定分析能导出相应于非随机荷载过程的结构变动一时间过程。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动力学的问题可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互联网MH 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负载与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的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二是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作用和负载与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基础结构之间的动力学问题。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负载### ( [ IMH ],t )主要由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在一定的运行强度下实际运作的全部资源构成。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主要由互联网頂H智能集成主体的运作力/( [ IMH ], t )构成。显然,
当馬# ( [ IMH ], t ) FMM( [ IMH ], t )时,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不存在动力学问题;
当 Mmm ( [ IMH ];
有反应;
)=Fmm ([ IME ];
Fuu ( [ IMH ]; < Fmm { [ IMH ],
当 Mmm ( [ IMH ],
持动力平衡;
当 ( [ IMH ],
进行适当调整;
当Mmm ( [ IMH ],I 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受到破坏。 因此,可以提出如下原则
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的承载
> Fmm { i IMH ],
Fmm ( [ IMH ];
时,互联网MH 时,互联网MH 时,互联网MH 时,互联网MH 时,互联网MH
智能集成主体结构略智能集成主体结构保智能集成主体结构需智能集成主体结构将力相适应,即
权利要求
1.独立权利要求——互联网IMH/ ICT配置主体设计,是本申请人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科学基础以及全新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上,为了将忽悠不定的“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贯通经纬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全球价值链体系(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H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和范式而提出来的一项新技术,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A、对于全球互联网MH/ ICT配置主体,全新的逻辑基础包括全息汇通逻辑、两极汇通逻辑、两极全息汇通逻辑;全新的数学基础包括全息汇通数学、两极汇通数学、系统变迁分析数学;全新的科学基础包括资源配置动力学、全息组织协同学、系统功效价值论、博弈组织协同学、对冲均衡经济学、全息汇通物理学,以及由一系列全新理论的大综合而形成的贯通科学(交叉科学与横断科学)——元系统科学和智能集成科学;全新的技术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技术(集群);全新的工程基础是以价值链系统为核心、面向全息协同性的全新系统工程(集群);B、对于全球互联网MH/ ICT配置主体,“天地”计算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全息协同组织结构,在这里,一方面,各种计算机及其基础设施、附属设备和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浏览器)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IDH、 IMC, IMK, IMH, 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另一方面,各种用户及其功效链以全息协同组织模式(包括ICC、ICK、ICH、IDC、IDK、 IDH、IMC, IMK, IMH, ECC、ECK、ECH、EDC、EDK、EDH、EMC、EMK、EMH)连接起来而形成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这种自然智能社会化组织与计算机互联网络组织共同形成本发明人所指称的 “天地”计算体系CS / HSN ( GII );C、对于全球互联网MH/ ICT配置主体,建立互联网配置主体的智能集成总体设计基础,进而建立互联网配置主体的全息组织协同学技术基础;D、对于全球互联网MH/ ICT配置主体,引入适当的、用于分别反映一般复杂适应系统基本动力、基本荷载、基本功效、基本消耗、内部合作和竞争及外部合作和竞争的各种基本协同变量,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协同组织评价技术基础和全息协同组织均衡关系。
2.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结构动力学技术设计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作为复杂的自组织控制系统,协同型互联网MH配置组织P H Im - < P M I Ψ IUH〉 其中P #为基本组织单元集合P M = { P ,P M2,* * ',Pu^Ψ丽为頂H系统的结构函数Ψ ΙΜ= Ψ IMH { X ) = Ψ (I,[ IMH ]),I为系统的基本组织单元状态向量I= ( , . · · ·,Xn),P M, i ~ ^ P M, i y sMi^ (2_1,2, ···,w)为系统 P 皿 _〈 Z7 #, Ψ /細〉的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将生命智能主体(人类及其组织)与人工智能体(机器智能体)通过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结合称为互联网智能集成主体ΠΜ [ ICT ];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的运行负载一定要与互联网MH智能集成主体结构的承载力相适应,即
3.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协同组织模块化设计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基于功效模块化,进而基于价值模块化,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提出DSS分析,将围绕资源配置组织进行;在此,一方面,从内部将系统功效链上及其网络中的各种配置组织分为三类D——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法则设置实体(或法则设置的智能体);I——处于中间地位并发挥关键作用的系统集成实体(或系统集成的智能体);M——处于一般地位并发挥辅助作用的模块生成实体(或模块生成的智能体);另一方面,从外部将系统功效链上及其网络中的各种配置组织分为三类G——处于周围环境并发生互动作用的边界互动群体(或边界互动的智能体);H——处于外部中心并发挥协调作用的外部协调中心(或外部协调的智能体);W——处于外部体系并发挥相关作用的外部相关群体(或外部相关的智能体);将DM分析和GHW分析与DSS分析结合起来,可形成DSS / DO ( DIM )范式、DSS / DO ( GHW )范式和 DSS / DO ( DG )范式;对于全球互联网,将智能集成组织看作社会知识技术构成组合的函数,而社会知识技术构成可看作是主要由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分工结构、产权结构、决策结构以及交易结构和信息结构组合而成;从内外部协同组织关系来看,互联网MH型智能集成主体可分为如下9种子类型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CC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CK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CH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DC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DK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DH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MC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MK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外部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组织网络RNon,OCjOS ,[EMH / IMH ])的智能集成主体在给出基本动力效应制约条件及基本动力效应因子约束条件、环境动力效应制约条件及环境动力效应因子约束条件、外部动力协同制约条件及外部动力协同因子约束条件和内部动力协同制约条件及内部动力协同因子约束条件下,建立合理化生成及发展的基本方程、典型方程和主导方程,并建立非合理化维持及退出的基本方程、典型方程和主导方程, 并对互联网智能集成博弈组织及其相互替代进行分析。
4.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协同组织社会化设计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借用体制比较分析方法[186],可将协同型互联网MH资源配置组织的社会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决策结构久,、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 ,记作
5.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协同组织评价技术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智能集成要求对社会和IMH智能集成主体共同要求的满足度可定义如下
6.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组织协同学模型基础,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对于一般协同型互联网IMH资源配置组织,在演变开始之后假定有J个侧面,其中a = 1,2,· · ·,儿而且在每个侧面a中有9种互联网规则,其中i 3 = I, 2, · ·,9;在这里,九种互联网规则是-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_ -rIMH I, a ( S SKT),或 Timh I,a _ ,1,a ( ^SKT,t ECC / IMH ]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 (夕 I),或,·, 3 = 3 ( Σ5ΚΤ, [ ECK / IMH ]互联网IMH规则I可记作,IMH :u aIMH1:互联网IMH规则2可记作,1匪[1,aIMH2:互联网IMH规则3可记作,IMH :3, aIMH3:互联网IMH规则4可记作,1匪Z1,aIMH4:互联网IMH规则5可记作,1匪 5, aIMH5:互联网IMH规则6可记作,1匪f3, aIMH6:互联网IMH规则7 .可记作,1匪'L aIMH7:IMH 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IMH 3, 5 ( S SRT),或,IMH 3, 5 _ a ( ^SKT,[ ECH / IMH ]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IMH 4, 5 ( S SRT),或,IMH 4, 5 _ a ( ^SKT, [ EDC / IMH ]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rIMH 5, 3 ( S SRT),或,IMH 5, a ~ ^5, a ( ^SKT,[ EDK / IMH ]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IMH 6, 5 ( S SRT),或,IMH 6, a ~ a ( ^SKT,[ EDH / IMH ]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IMH 7, a ( S SKT),或,ΙΜΗ , a ~ Tl, a ( ^SKT,[ EMC / IMH ]互联网MH规则8——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可记作,IlH 8,aa ~ ,皿 8,a ( S SKT),或,丽 8,a _ ,8,a ( ^SKT,[ EMK / IMH ]);互联网MH规则9——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的互联网规则及其空间可记作,IlH 9,a :,IMH9,a ~ ,皿 9,a ( S SKT),或,丽 9,a _ ,9,a ( ^SKT,[ EMH / IMH ]);对于完备协同型互联网MH资源配置组织,在演变开始之后假定有J个侧面,其中a = 1,2,· · ·,儿而且在每个侧面a中有9种互联网规则,其中i3= 1,2,· · ·,9。
7.从属权利要求——对于互联网MH配置及其智能集成系统,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建立配置主体的全息组织协同学模型体系,本项权利的特征在于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根据独立权利要求I所述的本发明给出如下九种类型IMH协同规则协同学模型体系(Ml)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中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2)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中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3)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中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4)外部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5)外部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6)外部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7)外部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散合作/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8)外部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散竞争/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M9)外部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完备规则协同学模型规则动力学随机微分方程(2. 3. 6 )以及由一系列制约关系和约束条件限定的外部集散协调/内部集散协调类型亚随机微分方程体系。
全文摘要
互联网内部集散协调系统的IMH/ICT配置主体设计,是在建立全新的逻辑基础、数学基础和科学基础上,为了将“云”计算体系改造成为汇通万物的“天地”计算体系,以互联网用户为中心,进而以多层级的价值链(GVC)为中心,以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基于计算机及其网络而进行的联结和协调作为一般智能集成系统(IIS)升级进程的主线,通过建立网络配置动力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以及全息组织协同学基本模型、范式和方程体系而建立的新技术。本项发明为申请人于2011年9月通过电子系统正式向国家专利局提交的600项发明专利集群(总名称为“价值链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支持体系[DCN/IIL(VC)]”中的第151项。
文档编号H04L29/08GK102594855SQ20111034265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3日
发明者李宗诚 申请人:李宗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