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线通信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中继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系统容量, 已被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 LTE-A (Long Term Evolation-Advanced,长期演进一高级)标准所采纳。目前中继方式主要有 DF(Decode-and-Forward,解码转发)、AF(Amplify-and-R)rward,放大转发)等。其中 AF方式由于实现简单、低复杂度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中继系统要实现两用户之间的信息互传,需要4个时隙。而双向中继系统实现两用户之间信息互传只需要2个时隙,因此,采用双向中继系统可以提高一倍的系统容量。此外,源端和中继端可以安装多个天线, 结合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ir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 为了充分发挥MIMO技术的分集、空间复用等优点,需要进一步的设计源端和中继端的信号处理方法。线性信号处理方法由于其实现简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此相比,采用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却能得到更好的系统性能。经对现有文献检索发现,RonghongMo Yong Huat Chew, "MMSE-Based Joint Source and Relay Precoding Design for Amplify-and-Forward MIMO Relay Networks,,,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vol. 8,no. 9,pp. 4668-4676,2009( "AFMIMO 中继系统中基于MMSE准则的联合源端和中继编码设计”,),该文章在源端采用的是线性信号处理方式,与非线性信号处理方式相比,其有较低的复杂度,但是也带来了系统系能的损失。又经检索发现,Fan-Shuo Tseng, Min-Yao Chang, Wen-Rong Wu, "Joint Tomlinson-Harashima Source and Linear Relay Precoders Design in AmpIify-and-Forward MIMO Relay System via MMSE Criterion,,,IEEE transaction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60, No. 4, MAY 2011( "AF MIMO 中继系统中基于 MMSE 准则的联合THP源端预编码和中继端线性预编码设计”,IEEE车辆技术期刊,第60期,第4卷, 2011. 03),该文章考虑AF MIMO中继场景,基站和中继分别采用THP预编码和线性预编码, 并以系统的MSE最小为优化目标。要实现两用户之间互传信息,如果采用传统的中继系统需要4个时隙,而如果采用双向中继系统,则只需要2个时隙,因而可以提高一倍的吞吐量。^^ , Rui Wang Meixia Tao, "Joint Source and Relay Precoding Designs for MIMO Two-wffay Relay Systems, "IEEE ICC, 2011( ‘‘ΜΙΜΟ 双向中继系统中的联合源端和中继预编码设计”,IEEE国际通信会议,2011),该文章联合设计源端和中继的信号处理,以最小化检测信号的均方误差,但是该技术在源端采用的是线性的信号处理方法, 与采用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相比,实现简单,但是带来了均方误差和比特误码率等系统性能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向中继系统中的源端和中继端信号处理方法。本发明根据MMSE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最小均方误差)准则,联合设计了源端非线性和中继端线性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的优点,能有效改善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源端1向中继发射训练序列S1,中继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后向信道估计,得到源端1和中继间的后向信道H1,同时源端2向中继发射训练序列S2,中继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后向信道估计,得到源端2和中继间的后向信道H2 ;第二步,中继同时向源端1和源端2发射训练序列&,源端1根据接收到的信号\ 进行前向信道估计,得到中继和源端1间的前向信道G1,源端2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前向信道估计,得到中继和源端2间的后向信道( ;第三步,源端1和源端2将估计得到的前向信道信息G1和(;2反馈给中继。中继根据所有的信道信息迭代计算源端ι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源端2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2, F2,中继预编码矩阵&和源端1的接收均衡矩阵W1,源端2的接收均衡矩阵W2 ;第四步,中继将计算得到的源端1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和接收均衡矩阵W1反馈给源端1,将源端2发射预编码矩阵C2,F2和接收均衡矩阵W2反馈给源端2,同时将信道信息H1反馈给源端1,将H2反馈给源端2 ;第五步,源端1对预发射信号S1进行预处理,得到发射信号X1,并将该信号X1发射给中继,同时源端2对预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发射信号并将该信号&发射给中继;第六步,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L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H,并将H广播给源端1 和源端2 ;第七步,源端1对接收到的信号yi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信号,再经过与步骤5中相同的模运算得到信号£1,同时,源端2对接收到的信号72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信号ff2,再经过与步骤5中相同的模运算得到信号ξ。所述第一步中的后向信道估计处理方法是H1=JKXiSiXMli +S1Sp-1
VPrl PrlH2= &2S;(^IM2+S2SP"1
VΡτ Pτ 其中=M1是源端1的天线数,M2是源端2的天线数,P τ1是训练序列S1的信噪比, P τ2是训练序列&的信噪比Λ ECm^,Ττ1是源端1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S2 eC^A, Ττ2是源端2发射的训练序列的长度,不e Ca^1和;T2 e C&L是中继接收到的信号,N是中继的天线数,1M1,L2分别为M1XM1和M2XM2的单位矩阵。所述第二步中的前向信道估计处理方法是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源端1向中继发射训练序列S1,中继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后向信道估计, 得到源端1和中继间的后向信道H1,同时源端2向中继发射训练序列&,中继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后向信道估计,得到源端2和中继间的后向信道H2 ;第二步,中继同时向源端1和源端2发射训练序列S3,源端1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前向信道估计,得到中继和源端1间的前向信道G1,源端2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前向信道估计,得到中继和源端2间的后向信道& ;第三步,源端1和源端2将估计得到的前向信道信息G1和(;2反馈给中继。中继根据所有的信道信息迭代计算源端1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源端2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2,F2,中继预编码矩阵&和源端1的接收均衡矩阵W1,源端2的接收均衡矩阵W2 ;第四步,中继将计算得到的源端1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和接收均衡矩阵W1反馈给源端1,将源端2发射预编码矩阵C2,F2和接收均衡矩阵W2反馈给源端2 ;同时将信道信息H1 反馈给源端1,将吐反馈给源端2 ;第五步,源端1对预发射信号S1进行预处理,得到发射信号X1,并将该信号X1发射给中继,同时源端2对预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得到发射信号&,并将该信号&发射给中继;第六步,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1进行线性处理,得到信号H,并将H发送给源端1和源端2;第七步,源端1对接收到的信号Y1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信号,再经过与步骤5中相同的模运算得到信号 ,同时,源端2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得到信号ff2,再经过与步骤5中相同的模运算得到信号ξ。
2.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第一步中的后向信道估计处理是
3.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步中的前向信道估计处理方法是
4.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三步中的迭代操作方法是迭代一假设C1, F1, C2, F2, Fr已知,计算源端1的接收端均衡矩阵W1和源端2的接收端均衡矩阵W2,方法如下W1 = C2F2H (G1FrH2)H (G1FrH2F2F211 (G1FrH2) H+Rnl) W2 = C1F111 (G2FrH1)H (G2FrH1F1F111 (G2FrH1) ^Rn2) Rm = G1FrFraG111+^ Rn2 = G2FrFrHG2H+INIn表示NXN的单位矩阵,上表(· )H表示共轭转置;迭代二 假设Fr,ffl, W2已知,计算源端1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源端2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2,F2,方法如下先计算源端1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1, F1 首先对(GFrH1)卞赋仏)-1 (GFrH1)做特征值分解,得到(G2FrH1)H(6^^/6/+^)^( ^ ) =VAVH,其中 A 为对角矩阵,V 为酉阵;然后对对角线矩阵Λ中的主对角线元素进行注水功率分配,得到功率分配矩阵Ω,其主对角线元素为g =(Μ-+)+,其中(y)+ = max(0,y),为发射信号能量,Ai* Λ的M1第i个对角线元素,u为使Qi满足功率约束条件2Ω〖的常数,其中M1为源端1的天i=l线数,Psl为源端1的发射功率; 令A=(QffAQ + cx;2/Mi)-1/2,对D1做几何均值分解(GMD),得到D1 = QRF,其中R为对角线元素都相等的上三角矩阵,Q和F为酉阵;最后得到发射端预编码矩阵C1, F1,分别为 Q=diag{RHk)}(RHr F1 = V Ω Fh其中diag{A(k,k)}表示由A的所有对角线元素组成的对角矩阵; 采用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源端2的发射预编码矩阵C2,F2 ;迭代三假设C1, F1, C2, F2, W1, W2已知,计算中继预编码矩阵F,,方法如下运用拉格朗日算法,可以将&表示为Fr =腫軌2 ③凡 +K1 Rr2+^Rx IN\lvec(Rr)}其中 Rxl = H1F1F1hH1^In rx2 = H2F2F2HH2H+IN Rrl = G, W111 W1G1 Rr2 = G2HW2HW2G2
5.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五步中的预处理方法是其中S1 = [S11,…,SinJt,S2 = [s21,…,&N2]T是经过m-QAM调制后的信号,附为源端1的发射信号流数,N2为源端2的发射信号流数;θι可用如下方法求的
6.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六步中的线性处理方法是
7.根据权利书要求1所述的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七步中的检测处理方法是源端
全文摘要
双向中继系统中源端和中继端的联合信号处理方法,包括源端向中继发射训练序列,中继进行后向信道估计处理,得到源端与中继间的估计信道;中继向源端发射训练序列,源端进行前向信道估计处理,得到中继与用户间的估计信道;源端将前向信道信息反馈给中继,中继根据该信息迭代计算源端非线性预编码,中继线性预编码和源端接收均衡矩阵;中继将源端信息反馈给源端;源端对发射信号进行非线性预处理后发射给中继;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线性预处理后广播给源端;源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得到相互之间需要传输的信息。本发明采用双向中继的信息传输模式,提高了信道容量,并且在源端采用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改善了系统的比特误码率性能。
文档编号H04L1/06GK102571279SQ2012100023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6日
发明者俞晖, 张萌, 罗汉文, 钱成, 黄剑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