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话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91512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声话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等的外置式立体声话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如手机或手写终端、PDA等那样多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广泛普及。有时将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使用在录音或录像的用途中。但是,较多便携式电子设备因为不是录音(录像)专用的设备,所以多未搭载适于录音的话筒。因此,适于安装在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立体声话筒装置被作为一部分提出了。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135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第4072679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第4753978号公报在安装于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立体声话筒装置中,需要使话筒的朝向在广范围内移动。特别是在手机等中,有时在前面及背面安装有摄像机。期望这样的手机在使用前面的摄像机进行视频拍摄的情况下使话筒朝向前方,在使用背面的摄像机进行视频拍摄的情况下话筒朝向后方的关系基础上,话筒的朝向必须可以变动大致180度。在这样变更话筒的朝向时,其变更操作时的操作感当然很重要。特别是变更话筒的朝向时的操作负载若过轻,则难以产生进行了操作的实感,给使用者带来不安感或不满足感。但是,现状为还没有考虑到了其操作感的外置式立体声话筒装置。另外,在组装入录音装置的立体声话筒中也有能够适宜变更话筒的朝向的话筒。例如,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话筒的朝向可变的录音装置。但是,在专利文献1-3中,没有考虑变更话筒的朝向时的操作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进一步提高变更话筒朝向时的操作感的外置式立体声话筒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立体声话筒装置,其为安装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置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话筒,其对称配置;支架单元,其具备为了收纳所述一对话筒而对称配置的一对支架部和连结所述一对支架的连结部;大致圆筒形的圆筒状外壳,其可回转地支承所述支架单元;转动体,其由弹性材料形成,且伴随所述支架单元的回转而在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转动。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形成有一个以上转动过来的所述转动体的顶部要进入的止动槽。其它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滚筒的大小设定为可以从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承受压力。根据本发明,通过转动体在圆筒部的内周面转动,可以得到适度的操作负载,可以进一步提闻操作感。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立体声话筒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立体声话筒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支架单元的分解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4是图1中A-A剖面图;图5是图4中B-B剖面图;图6是现有话筒装置中的支架单元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立体声话筒装置12连接端子14 外壳16话筒单元18主体部2O圆筒部22电路基板24止动槽26环状突起40支架单元46支架部48连结部49止动槽52引线孔56 滚筒60 话筒62 引线70话筒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立体声话筒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另外,图3是支架单元40的分解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图1中A-A剖面图,图5是图4中B-B剖面图。该立体声话筒装置10是适合安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或平板终端、PDA等的外置式话筒装置。图1中图示了安装在手机、特别是搭载有与PC类似的功能的多功能手机即智能手机100上的状态。立体声话筒装置10整体为大致矩形状,从其一端突出形成有连接端子12,可以与各种电子设备电连接。另外,在另一端侧,在同轴上对称配置有两个话筒单元16R、16L(以下在不区别左右的情况下省略添加字R、L。以下,对于其它部件也相同),即左话筒单元16L及右话筒单元16R。这两个话筒单元16以长轴为中心可旋转180度,能够在宽范围变更其朝向。这样,将话筒单元16的可动角度设为180度是为了可对应各种电子设备。S卩,在连接于手机或平板终端等各种电子设备的立体声话筒装置10的情况下,根据连接的电子设备的种类,话筒单元16优选的朝向不同。例如,在连接于将用于视频拍摄的摄像机设置在前面侧的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期望话筒单元16与摄像机一同朝向前方。相反,在连接于将用于视频拍摄的摄像机设置在背面侧的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期望话筒单元16与摄像机一同朝向后方。即,根据连接的电子设备不同,话筒单元16期望的朝向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电子设备中存在较多在设备的前面及背面两者都设置视频拍摄用的摄像机。在这样的电子设备中,为了即使在任一个摄像机的视频拍摄下都能够适宜地录音,期望话筒单元16能够在至少120度以上、优选在180度以上旋转。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话筒单元16的可动角度设为180度。下面,详细说明该立体声话筒装置10的构成。如图2所示,立体声话筒装置10具有由前外壳14f和后外壳14b形成的二重分割结构的外壳14。该外壳14大致分为主体部18和圆筒部20。主体部18为大致矩形,在其内部收纳电路基板22。在电路基板22上除了搭载有将电压信号(模拟)变换为数字信号的AD转换电路、用于调整从话筒单元16输入的声音信号的音质的补偿电路等之外,还搭载有音量旋钮23a、USB端子口 23b、连接端子12等用户接口零件等。这些用户接口零件等通过形成于外壳14的侧面的开口 15露出到外部。圆筒部20通过在可回转地支承支架单元40的部位将分别形成为前外壳14f及后外壳14b的半圆部分组合而构成。根据图4可知,在圆筒部20的内周面上,沿周方向以90度间隔排列有三个沿长轴方向(图4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的止动槽24。另外,根据图5可知,在圆筒部20的轴方向两端形成有突出到内侧的环状突起26。在此,根据图4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厚度方向(图4中左右方向)上,以圆筒部20的中心位于比主体部18的中心稍靠上方(图4中右方向)的方式将圆筒部20相对于主体部18错开配置。设为该配置关系是为了缩短立体声话筒装置10的进深方向(图4中上下方向)的长度,以及提高在将立体声话筒装置10载置于平坦面上时的稳定感。由圆筒部20回转支承的支架单元40为保持两个话筒60的保持部件。如图3所示,该支架单元40是由上支架片42a、右下支架片42b、左下支架片42c、按压金属件44等多个零件构成的组装零件。组装后的支架单元40大致分为收纳话筒60的两个支架部46和连结该两个支架部46的连结部48。支架部46是收纳话筒60的大致圆筒状部位,其上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外侧而降低的锥形。在该锥形面形成有用于使周围的声音到达话筒60的集音开口 50。在支架部46的内部,以相对长轴倾斜约45度的状态、即以话筒60的集音面相对锥形面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有将声音变换为电压信号的话筒60(参照图5)。从该话筒60引出引线62,并将其与基板22上的电路电连接。在支架部46的内侧端面的大致中央形成有用于穿过该引线62的引线孔52。各支架部46由话筒罩70覆盖。在话筒罩70的周面及侧面形成有用于使周围的声音到达话筒60的集音孔72。然后,通过用话筒罩70覆盖支架部46,构成话筒单元16。在支架部46的内侧端部形成有外径分段式减小的小径部47。该小径部47的外径因为比后述连结部48的外径小,所以该小径部47成为连结部48和支架部46之间的槽。该小径部47的宽度比设于外壳14的圆筒部20的环状突起26的宽度大,小径部47的外径比环状突起26的内径稍小。在组装立体声话筒装置10时,该小径部47的周围由环状突起26包围。通过将筒部的周围以环状突起26包围,只容许支架单元40绕长轴回转,而限制其它活动。另外,在支架单元40设有抵接部(未图示),在外壳14设有在支架单元40回转一定角度时与该抵接部抵接的被抵接部(未图示),利用这些抵接部及被抵接部限制支架单元40的回转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支架单元40的可动角度为约180度的方式设置抵接部及被抵接部。两个支架单元40为了连动回转而由连结部48连结。连结部48为设于引线孔52的外周侧并在二个支架部46的周缘附近将其彼此连接的板状部位。若更详细说明,则如图4所示,形成为使大致圆弧状的两端向内侧方向弯曲大致90度的大致U字状。该连结部48的外径比外壳14的圆筒部20的内径小,在两者间形成有距离H的间隙。在此,连结部48的外周面为圆弧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圆弧的中心角成约75度。换言之,连结部48的周方向宽度为全周的约1/5。另外,支架单元40的可动范围为180度,在使支架单元位于其可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下,连结部48隔着支架单元40的长轴位于电路基板22的相反侧。将连结部48设为这样的构成的理由如下。如图6所示,在现有话筒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话筒装置等中,连结两个支架部46的连结部48 (在专利文献I中表现为“轴部25a”)为完整的圆筒形。在这样的现有话筒装置中,在圆筒形的连结部48的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切口 90a、沿周向延伸的切口 90b。而且,将来自收纳于支架部46的话筒60的引线62经由该切口 90引出到外部。如专利文献I的话筒装置,在话筒单元16的可动角度狭小的情况下,即使利用这种切口 90a、90b的引线62的引出也没有大问题。但是,如本实施方式,在话筒单元16的可动角度大(180度)的情况下,有时随着支架部46的回转,引线62与切口 90的边缘部相干涉,导致引线62的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这样的问题,将连结部48的周方向宽度相比全周充分减小。另外,在使支架单元40位于可动范围的中央的状态下,使连结部48位于电路基板22的相反侧、即引线62的延伸方向的逆向。根据这样的构成,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即使支架单元40(连结部48)回转180度,连结部48也不与引线62相干涉,可以有效防止引线62的损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部48的周方向的宽度设为全周的约1/5,但若为全周的1/2以下(外周面的圆弧的中心角为180度以下),则周方向的宽度也可以根据话筒单元16的回转范围适当变更,此外,只要为全周的1/4以下(外周面的圆弧的中心角为90度以下)则更为优选。在连结部48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矩形的贯通孔54,经由该贯通孔54滚筒56突出到外部。滚筒56是随着支架单元40绕长轴回转而在圆筒部20的内面转动的转动体,其由橡胶或软性树脂等弹性材料形成。在连结部48的内面形成有收纳该滚筒56的回转轴56a的槽49。通过以在该槽49收纳回转轴的状态下由按压金属件44覆盖该槽49,可回转地保持滚筒56。此外,回转轴56a也可以为树脂或金属制的轴,也可以为具有弹性的轴。滚筒56的外径至少比形成于圆筒部20的止动槽24的宽度大。另外,该滚筒56的从连结部48外面起的突出量比由圆筒部20的内径和连结部48的外径的差产生的间隙量H稍大。设定为这样的尺寸的理由如下。在不存在滚筒56的情况下,支架单元40基本不受阻力,可以通过非常轻的操作负载(为了使支架单元40回转而需要的力)使其回转。当这样操作负载为轻时,虽然容易操作,但另一方面,难以产生进行了操作的实感,对使用者带来不安感或不充实感。另外,在不存在滚筒56的情况下,操作负载在任何角度都基本相同,存在使用者难以把握操作量(回转量)的问题。而且,因为在任何角度下操作负载都轻,所以也存在不能使支架单元40(话筒单元16)在期望的角度静止的问题。而且,也存在支架单元40 (话筒单元16)振动,成为录音的声音信号的音质劣化的原因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降低这样的问题而配置了滚筒56。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滚筒56的从连结部48外面起的突出量比由圆筒部20的内径和连结部48的外径的差产生的间隔量稍大。因此,在组装立体声话筒装置10时,滚筒56从圆筒部20的内面受稍微的压力。该压力产生适度的操作负载,可以给予使用者适度的操作感。另外,因为通过在滚筒56和圆筒部20之间产生的压力抑制支架单元40 (话筒单元16)的振动,所以可以提高录音的声音信号的音质。另外,在滚筒56从圆筒部20的内面受到压力时,滚筒56的与圆筒部20的接触部附近稍微弹性变形为扁平。但是,如图4所示,在滚筒56到达止动槽24时,其弹性恢复为圆形,滚筒56的顶部进入该止动槽24。进入到止动槽24中的滚筒56为了越过该止动槽24,需要比较大的力,从而操作负载(用于再次转动的力)急增。这样的操作负载的临时的增加作为适度的喀嚓感传达给使用者。然后,通过感受该喀嚓感,使用者可以容易地识别回转了一定量。另外,只要不施加比较大的力,滚筒56就不会越过止动槽24,所以,可以使支架单元40 (话筒单元16)以对应该止动槽24的角度静止。即,通过在圆筒部20的内周面设置止动槽24,并在支架单元40设置边按压该圆筒部20的内周面边转动的滚筒56,可以提高支架单元40(话筒单元16)的回转操作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以90度间隔设置了三个止动槽24,但是,止动槽24的个数或配置间隔也可以适当变更,根据情况也可以省略止动槽24。另外,止动槽24的形状只要是进入滚筒顶部即可,不限于直线槽,也可以为球状槽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动体使用了圆筒体的滚筒56,但只要是可以在圆筒部20的内周面转动,则也可以不是滚筒56而是球体。不管是哪一种,如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边按压圆筒部20的内周面边转动的转动体,可以提高支架单元40(话筒单元16)的回转操作性。另外,上述构成是一例,至少只要具有伴随支架单元的回转在上述圆筒部的内周面转动的转动体,则其它构成也可以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立体声话筒装置,其为安装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置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一对话筒,其对称配置; 支架单元,其具备为了收纳所述一对话筒而对称配置的一对支架部和连结所述一对支架的连结部; 大致圆筒形的圆筒状外壳,其可回转地支承所述支架单元; 转动体,其由弹性材料形成,且伴随所述支架单元的回转而在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转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声话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形成有一个以上转动过来的所述转动体的顶部要进入的止动槽。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声话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的大小设定为可以从所述圆筒状外壳的内周面承受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变更话筒的朝向的外置式立体声话筒装置。该立体声话筒装置,为安装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置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话筒(60),其对称配置;支架部(40),其具备为了收纳上述一对话筒(60)而对称配置的一对支架部(46)和连结上述一对支架(46)的连结部(48);外壳(14),其具备可回转地支承上述支架单元(40)的大致圆筒形的圆筒部(20)和收纳电路基板(22)的主体部(18);滚筒(56),其伴随上述支架单元(40)的回转在上述圆筒部(20)的内周面转动。
文档编号H04R1/32GK103096208SQ20121006667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日
发明者石崎宙直 申请人: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