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5296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处理系统通常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信息发布子系统。以电视新闻节目播报为例,信息处理系统的过程是:先由专业摄录设备在新闻现场进行信息采集,将信息存储到磁带等存储设备之中,然后将存储有新闻信息的存储设备带回节目制作室后,读出其中的内容进行声音、特效、剪辑等处理,然后通过电视形式发布该新闻节目。这种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降低了信息时效性,尤其在于需要应急处理、快速反应的场合,该方式几乎不能发挥作用。
为此,现有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式信息处理系统,该信息处理系统在信息源处通过专门设备采集信息,然后将采集的信息通过卫星、光缆和数字微波等传输系统传输到信息处理子系统进行必要的处理,进而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发布出去。然而,这种方式造价高、系统庞大、操作复杂,更无法满足紧急突发情况下“异地多点应急处理”的要求。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信息实时处理系统,以降低信息处理系统的成本、系统的复杂度,提高紧急突发情况下的“异地多点应急处理”的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输网络、第一服务器集群、第二服务器集群、节目制作子系统、播出子系统,以及用于存储移动终端自身信息的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和用于存储节目信息的第二中央存储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自身信息包括移动终端的设备信息、位置信息、权限信息和/或状态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移动终端与传输网络连接,用于采集现场的音视频数据,并按照预设规则编码后通过传输网络向第一服务器集群发送所述音视频数据;
所述传输网络与第一服务器集群连接,包括电信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于以电信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中的至少一种网络向第一服务器集群传输音视频数据;所述传输网络采用Air-Wired无损耗传输技术、支持无压缩的大流量数字音频传输,所述传输网络为电信网络时,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传输音视频数据;
所述第一服务器集群与第二服务器集群连接,包括数据接收器和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包括解码器和标准转换器,数据接收器用于接收传输网络传输的音视频数据,解码器用于对音视频数据按照预设规则进行解码,标准转换器用于将第一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数据格式,所述第一数据格式为与接收音视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相适应的数据格式,所述第二数据格式为与接收音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以外的其他传输网络适应的数据格式;
所述第二服务器集群与节目制作子系统连接,用于向节目制作子系统提供底层的公共应用支撑服务,包括用于实现流程管理的WEB应用服务器、用于根据业务类型对数据迁移任务进行调度的任务调度服务器、用于完成媒体数据迁移的迁移/技审服务器、用于实现与业务需求相应的码率转换的迁移/转码服务器;
所述节目制作子系统与播出子系统连接,用于对音视频数据按照节目播放的标准进行与播放标准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待播放节目信息存储到所述第二中央存储设备;
所述播出子系统用于从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读取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在采集到现场音视频数据后采用私有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则所述解码器还用于按照与所述加密技术相应的解密技术进行解密。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包含8倍变焦镜头,以及使播出质量满足预设播出标准的视音频编解码器。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控制操作,并将控制操作的结果存储到第一中央存储设备,所述控制操作包括对移动终端进行注册、登录验证、功能限制和/或权限管理操作。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在存储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的控制操作结果时采用轻量目录存取服务技术以树状结构进行存储。
优选地,所述播出子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网络适配器,每个网络适配器通过独立线缆与节目制作子系统连接。
优选地,所述播出子系统通过ESB和EMB双总线读取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存储的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回采工作站和第三中央存储设备,所述回采工作站用于将播出子系统播出的节目信息进行回采,并将回采的节目信息存储到第三中央存储设备。
优选地,所述播出子系统发布节目信息的直播信号设置有至少一路主路信号,至少一路备路信号,和/或,所述播出子系统还包括SDI视频信号监测设备,用于对SDI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如果存在异常,则按照预设策略发布报警信息。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播出子系统连接的第一延时器,用于对进入播出子系统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所述播出子系统还包含第二延时器,用于对将播出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包括了现场音视频数据采集部分、音视频数据传输部分以及接收数据后的信息处理和播出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系统在前端现场信息采集部分以数量众多的移动终端为信息采集源,不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摄像设备,在音视频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局限于一种传输媒介,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传输网络,在音视频数据处理和播放过程中可自动实现处理和多播放平台的播放,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造价、系统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更加容易,较好地满足应急突发情况下“异地多点应急处理”的要求。此外,该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了全媒体资源汇聚、媒体内容集中处理、媒体内容运营发布等方面的技术难点,为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大文化产业提供一个集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集成管理、全媒体集成播控推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媒体互动式信息实时处理平台,从而实现了全媒体渠道整合和全贯通流程再造。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实施例的组成框图2为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的一个实例的组成图3为图1所述实施例的上层工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以由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而成的全媒体为基础,以实时展示现场信息为目标,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采集现场的音视频数据,通过多种传输网络通道即时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编解码、数据格式转换、节目制作等处理操作,然后再实时把经过处理形成的节目内容的现场音视频信息经各种终端进行发布。在整个过程中,该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均可实现实时互动,该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实时处理、资料存储和内容发布的于一身的综合平台系统。
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的组成框图;图2示出了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的一个实例的组成图。由图可知,该系统包括:
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101、传输网络102、第一服务器集群103、第二服务器集群104、节目制作子系统105、播出子系统106,以及用于存储移动终端自身信息的第一中央存储设备107和用于存储节目信息的第二中央存储设备108,这里的移动终端自身信息包括移动终端的设备信息、位置信息、权限信息和/或状态能力信息。上述这些组成模块可划分为四个具有独立功能意义的部分:一是前端信息采集部分,主要目的在于从现场获取信息并将该信息传送信息加工处理中心,该部分包括移动终端101和传输网络102 ;二是音视频信息接收后进行编解码、标准转化等处理的第一处理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顺利接收、还原前端音视频数据,并进行与节目制作、播放相应的媒体处理,以便后续实现节目的快速制作和多样化播放平台播放,该功能由第一服务器集群103完成;三是节目制作部分,该部分包括第二服务器集群104和节目制作子系统,该部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形成可以根据不同媒体性质播放的独立播放单元;四是节目播放部分,该部分的目的在于采用各种新媒体或传统媒体手段,比如手机、电视、广播、户外大屏幕、互联网等发布方式对制作的节目进行发布。下面对这些各个组成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功能进行详细描述。
移动终端101与传输网络连接,该连接可以采用无线方式,这里的移动终端可以体现为手机、iPad等多种民用智能终端,借助于移动终端的录音录像或拍摄等功能采集现场的音视频数据,然后,按照预设规则编码后通过传输网络向服务器集群发送所述音视频数据,这里的“现场”具有广泛的意义,可以是各种情况下的实时现场,比如事故发生现场、新闻事件现场,甚至移动终端用户感兴趣的任何目击对象或视听对象本身或相关的客观事实。
传输网络102与第一服务器集群103连接,该传输网络可以包括电信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中的任何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以充分地覆盖所有的信息源,移动终端能够支持现有的中国联通WCDMA、中国电信的CDMA2000-EVD0、中国移动的TD-CDMA以及W1-F1、W1-Max、以太网等多种网络接入。在移动终端采集到现场视频数据后,借助于传输网络的传输功能将这些数据输送到第一服务器集群。具体传输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音视频数据从移动终端所在现场到第一服务器集群所在位置之间的传输网络可以全部均为某一种网络,比如通过手机的基站系统传输,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网络类型完成传输,比如电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的结合。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和质量,传输网络可以采用Air-Wired无损耗传输技术、支持无压缩的大流量数字音频传输;为了提供传输的利用率和系统容量,传输网络为电信网络时,可以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传输音视频数据,这样每个用户可以确保每个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相同的频带进行通信。
第一服务器集群103与第二服务器集群104连接,它将传输网络中的数据接收到处理系统的接口系统,由于移动终端的数量众多,在同一时刻通过各种传输网络传输到加工处理中心的数据量可能十分庞大,因此,本实施例采用服务器集群机制,以提供充足的运算处理能力。第一服务器集群可以包括数据接收器和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包括解码器和标准转换器,数据接收器用于接收传输网络传输的音视频数据,解码器用于对音视频数据进行解码,该解码过程与音视频数据的编码过程互为逆过程,编码过程由移动终端采集完现场音视频数据后按照预设规则进行,解码过程在数据接收器接收后由解码器按照与前述规则对应的规则进行。本实施例的流媒体服务器包括的标准转换器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如前所述,由于在进行音视频数据传输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种网络中的任何一种网络进行传输,播放这些音视频数据时也可以采用三种网络中的任何一种网络进行发布,传输到加工处理的数据格式和加工处理后播放出去的数据格式可能不同,这里将与接收音视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相适应的数据格式称为第一数据格式,将与接收音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以外的其他传输网络适应的数据格式称为第二数据格式,标准转换器即负责将第一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数据格式,以适应不同的播放标准。
第二服务器集群104与节目制作子系统105连接,用于向节目制作子提供底层的公共应用支撑服务。由于节目制作子系统针对不同的播放平台和不同音视频数据制作节目的方式存在不同,因此,需要由多个服务器来分流归类音视频数据,比如将适宜广播电视播放的节目放入到处理该类音视频数据的服务器之中,适应户外大屏幕播放的节目放入到新闻文稿服务器等,为此,本实施例的第二服务器集群基于不同的功能需要,可以包括如下的服务器:WEB应用服务器、任务调度服务器、迁移/技审服务器、迁移/转码服务器、后台打包服务器和/或新闻文稿服务器,其中:
Web应用服务器:是实现内部流程管理的窗口,它通常采用B/S模式基于Web方式展现各种应用,用户通过该服务器可进行任务获取,节目状态提交,资料库内容检索等操作,管理员通过该服务器可进行节目状态监控,设备状态监控等操作。需要说明的是:Web应用服务器并不负责相关任务的具体执行,而收集后台相关服务器汇报的各种状态,由其以Web页面方式予以展现。
迁移技审服务器:用于完成媒体数据的各种迁移工作,即将媒体数据由一个数据库转移到其他数据库,该服务器接受其他系统生成的迁移任务,完成归档、回迁等操作。该服务器还可以部署自动技审软件,用于对节目的质量进行技术审核,包括检测黑场、静音、彩条等情况,并形成技审日志。
迁移/转码服务器:在考虑到系统的安全运行及稳定的情况下,用于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各种业务需求的码率转化工作。
任务调度服务器: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进行数据迁移任务的统一调度,可以对迁移任务进行优化、迁移资源合理分配。
此外,第二服务器集群104还可以包括后台打包服务器、新闻文稿服务器,所述后台打包服务器用于对系统中关于制作的节目及内容文件进行后台自动打包的任务,以便更好地分配资源和利用资源,所述新闻文稿服务器:提供新闻文稿编辑的服务,可以通过文稿系统的登录,对用户进行管理和提供文稿编辑的服务。
节目制作子系统105与播出子系统106连接,用于对音视频数据按照节目播放的标准进行与播放标准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待播放节目信息存储到所述第二中央存储设备。具体地,节目制作子系统用于完成编辑制作方便的工作,比如剪辑、特效、制作、文稿、配音等。
播出子系统106用于从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读取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播出子系统可以直接集成各种播放平台,也可以将这些播放平台放置于各自独立的地方,由播出子系统将需要播放的节目信息输送到播放平台上,这里的播放平台包括但不限于手机、iPad、电视、广播、个人电脑、户外大屏幕等。
本实施例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基于移动通讯网、宽带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支持各种移动终端通过多种信道进行视频实时拍摄、实时传输、实时审核发布、实时播放浏览,并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的内容通过多种信道发布至电视机、移动终端设备、计算机、平板电脑等各种设备上。下面以“层”的概念叙述该系统的工作过程,该过程包括表层的应用过程,也包括底层的支持过程。本实施例的系统的层可划分为应用层、系统管理层、业务支撑层、基础组件层等。参见图3,该图示出了本实施例工作过程涉及的“层”示意图。应用层:该层为本实施例的系统面向系统内部使用的用户设立的专属工作区域,通常采用专有终端,包括:应急策略工作区、文稿工作区、配音工作区、制作工作区、上下载编辑工作区、演播室区域等。系统管理层:该层承担了实时播报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全系统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划分、密集配置工作,以及全系统各个性化的配置及定制功能,包括模板配置、流程配置、界面配置等,并对所有用户的操作及对系统的调用产生日志,用以进行分析及日后的查询。业务支撑层:该层提供系统中所有后台服务的组件,例如文稿相关的服务组件,包括自动技审子系统、集中上下载调度、串联单调组件,以及媒体内容相关服务的组件,包括转码子系统、流媒体服务、文件服务、存储管理子系统等等。基础组件层:该层是系统核心业务的支撑,也是系统的基础IT环境。例如基于数据库访问模型、基础的交换环境、存储环境、开放的统一的接口协议、以及安全环境等等。
本实施例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以由各种智能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网络、服务器集群等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而成的全媒体为基础,采用智能移动终端采集现场的音视频数据,通过多种传输网络通道即时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一系列处理操作,然后再实时把经过处理形成的节目内容的现场音视频信息经各种终端进行发布。该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效果:
(I)由于本实施例的系统在前端现场信息采集部分以数量众多的移动终端为信息采集源,不再需要使用价格昂贵的专业摄影摄像设备,在音视频数据传输过程中不局限于一种传输媒介,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传输网络,在音视频数据处理和播放过程中可自动实现处理和多播放平台的播放,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造价、系统整体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更加容易,较好地满足应急突发情况下“异地多点应急处理”的要求。
(2)由于本实施例的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了全媒体资源汇聚、媒体内容集中处理、媒体内容运营发布等方面的技术难点,为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大文化产业提供一个集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集成管理、全媒体集成播控推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媒体互动式信息实时处理平台,从而实现了全媒体渠道整合和全贯通流程再造。
上述内容详细介绍了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组成和工作过程,尽管上述实施例已能够实现本申请的发明目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基于各种应用需要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改进。下面从现场信息采集端、节目播出两个方面叙述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这些改进的系统能够实现更加优化的技术效果。
关于现场信息采集部分的改进。(I)为了增加现场采集信息的安全性,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在采集到现场音视频数据后,可以采用私有加密技术进行加密,解码器在获取到音视频数据后按照与所述加密技术相应的解密技术进行解密。这种通过对信源采用加密技术,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具有安全保证,极大了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能。(2)为了确保播放平台对现场音视频数据的播放质量,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提高现场音视频数据产生时的质量,本申请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设置为包含8倍变焦镜头套装和智能支架,并在其内部设置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器,性能的要求可以根据播放标准进行调整,播放质量标准要求高,则采用更高性能的视频编解码器,反之,则采用较低性能的视频编码器。(3)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容易遗失、在突发情况下容易失去控制或被别有用心的利用等特点,本申请可以对设置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控制操作,并将控制操作的结果存储到第二中央存储设备,所述控制操作包括对移动终端进行注册、登录验证、功能限制和/或权限管理操作。在该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的操控之下,本系统还可以在设备失控、冒用、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等情况下,进行远端接管设备、启动联网报警、删除全部或部分内容、话音呼入和呼出接管、短信的发送和接受接管、终端设备功能屏蔽、设备功能强制运行、新功能植入、信息强行推送等控制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系统的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的能力。(4)由于移动终端数量众多,基于安全、权限等各方面的考虑,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控制管理,而控制管理需要收集大量的关于移动终端的信息,比如移动终端自身的设备信息(何种型号、IEM号)、位置信息(移动终端处于哪个基站、移动小区范围内)、权限信息(具有何种现场信息采集权限)、状态能力信息(具备何种程度拍摄能力),为了实现对这些近乎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本申请优选地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在存储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的控制操作结果时采用轻量目录存取服务技术以树状结构进行存储,从而实现对服务、组织、人员、组、策略以及其他资源的集中、分层、分组管理使用。
关于节目播出部分的改进。(I)为了防止播出子系统与节目制作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出现故障,影响节目的正常播放,本申请优选在播出子系统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网络适配器,每个适配器通过独立线缆与节目制作子系统连接,当一个适配器出现故障时,可切换到另一个网络适配器的链路,从而保障业务的连续性。(2)由于本申请的前述实施例将播出子系统与节目制作子系统单独设置,节目制作子系统制作完成的节目存储到第二中央存储设备,播出子系统从第二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待播放的节目,使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分离,其中一个出现问题时不会关联影响到另一个,本申请优选播出子系统通过ESB和EMB双总线读取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存储的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这种方式既能保证节目上载的流畅,又能确保播出系统的安全运转。(3)在节目播出后,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对节目进行回放,为实现该目的,本申请优选设置第三中央存储设备和回采工作站,由回采工作站将已经播放过的节目存储到该设备中。⑷为了确保播出端对节目信号的顺畅,本申请优选播出子系统发布节目信息的直播信号设置至少一路主路信号,至少一路备路信号,这样在主路信号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到备路信号,从而保证业务连续。此外,本申请还优选播出子系统进一步包括SDI视频信号监测设备,用于对SDI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如果监测到黑场、静帧、静音等音视频异常,则可以记录这些异常,并按照预设策略发布报警信息。(5)针对新闻直播对节目内容的可控性的要求,本申请优选在播出子系统内和外设置延时器,设置在播出子系统内的延时器(第二延时器)用于对将播出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设置在播出子系统外的延时器(第一延时器)与播出子系统连接,用于对进入播出子系统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从而使直播信号在进入播出子系统之前即可实现可查、可控的目的,以保证播出安全。(6)为实现播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垫片保护机制,垫片保护机制主要包括应急介质播出方式和故事版播出方式两种,前者在播出子系统出现故障时,通过介质进行应急播出;后者通过配备至少一台非编工作站,在实现回采、快编功能的同时实现应急播出的功能,即当视频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由应急播出工作站通过非编软件打开故事板,或将所需播出节目拖拽上时间线,以信号的形式进行播出。
除了从上述不同的方面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进外,为提高上述实施例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流程采取某些统一的要求。比如在上述实施例的音视频数据的采集-快编-审核-播控等各环节全程采用基于札264的文件处理方式。该方式可以使图像质量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确保音视频数据到达用户终端时,质量达到预设的播出要求,从而实现高效率的信源编码和最少的全程处理环节转换,进而明显提高上述系统实施例应对重大新闻和各种突发事件时的整体工作效率。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申请人对本申请的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进行了测试。本次测试的音视频采集终端为Iphone4S3G手机,可用的无线传输信道包括联通WCDMA3G(单卡)和本地WiFi,互联网接入为歌华IOOMbps专线。下述三个表格给出了部分示意性的结果,其中:表I为视音频数据采集终端有关测试结果,表2为第一服务器集群的功能测试结果,表3为传输网络为3G传输的测试结果,表4为3G网络传输的情况下播出子系统播出音视频数据产生的时延测试。
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输网络、第一服务器集群、第二服务器集群、节目制作子系统、播出子系统,以及用于存储移动终端自身信息的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和用于存储节目信息的第二中央存储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自身信息包括移动终端的设备信息、位置信息、权限信息和/或状态能力息,其中: 所述移动终端与传输网络连接,用于采集现场的音视频数据,并按照预设规则编码后通过传输网络向第一服务器集群发送所述音视频数据; 所述传输网络与第一服务器集群连接,包括电信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用于以电信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中的至少一种网络向第一服务器集群传输音视频数据;所述传输网络采用Air-Wired无损耗传输技术、支持无压缩的大流量数字音频传输,所述传输网络为电信网络时,采用扩频和跳频技术传输音视频数据; 所述第一服务器集群与第二服务器集群连接,包括数据接收器和流媒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包括解码器和标准转换器,数据接收器用于接收传输网络传输的音视频数据,解码器用于对音视频数据按照预设规则进行解码,标准转换器用于将第一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数据格式,所述第一数据格式为与接收音视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相适应的数据格式,所述第二数据格式为与接收音频数据时采用的传输网络以外的其他传输网络适应的数据格式; 所述第二服务器集群与节目制作子系统连接,用于向节目制作子系统提供底层的公共应用支撑服务,包括用于实现流程管理的WEB应用服务器、用于根据业务类型对数据迁移任务进行调度的任务调度服务器、用于完成媒体数据迁移的迁移/技审服务器、用于实现与业务需求相应的码率转换的迁移/转码服务器; 所述节目制作子系统与播出子系统连接,用于对音视频数据按照节目播放的标准进行与播放标准相应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待播放节目信息存储到所述第二中央存储设备; 所述播出子系统用于从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读取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在采集到现场音视频数据后采用私有加密技术进行加密,则所述解码器还用于按照与所述加密技术相应的解密技术进行解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含8倍变焦镜头,以及使播出质量满足预设播出标准的视音频编解码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用于对移动终端进行控制操作,并将控制操作的结果存储到第一中央存储设备,所述控制操作包括对移动终端进行注册、登录验证、功能限制和/或权限管理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在存储移动终端控制子系统的控制操作结果时采用轻量目录存取服务技术以树状结构进行存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出子系统设置有至少两个网络适配器,每个网络适配器通过独立线缆与节目制作子系统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出子系统通过ESB和EMB双总线读取第二中央存储设备中存储的节目信息并进行发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回采工作站和第三中央存储设备,所述回采工作站用于将播出子系统播出的节目信息进行回采,并将回采的节目信息存储到第三中央存储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出子系统发布节目信息的直播信号设置有至少一路主路信号,至少一路备路信号,和/或,所述播出子系统还包括SDI视频信号监测设备,用于对SDI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如果存在异常,则按照预设策略发布报警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播出子系统连接的第一延时器,用于对进入播出子系统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所述播出子系统还 包含第二延时器,用于对将播出的节目信息信号进行延时调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全媒体的互动式现场信息实时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采集现场信息音视频数据的移动终端、包含三种网络的传输网络、第一服务器集群、第二服务器集群、节目制作子系统、播出子系统,以及用于存储移动终端自身信息的第一中央存储设备和用于存储节目信息的第二中央存储设备,这些子系统前后相互连接。本实施例的系统可以降低造价、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更加便捷,能够较好地满足紧急突发情况下“异地多点应急处理”的要求。
文档编号H04L29/06GK103209171SQ20131006787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4日
发明者李岭涛, 巴洪栓, 汪俊涛, 玉亮, 孙岩, 鲍晓鹏, 王开余, 张雪琦, 郑滨, 杨涛 申请人:北京市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